郁证治疗之我见
传统中医调法治疗郁证经验总结

1 李达, 张加平, 马 圆圆. 儿科药学杂志 【 M ] .
室 的检 查 、考 核 力 度 ,并且 应将 考 核 结 果 左右特点 、临床疗 效以及可 能出现 的不 良 重庆: 重庆 医科 大学 出版社, 2 0 1 0 : 1 1 5 ~1 1 9 作 为 奖 惩 的 重 要 依 据 。 这种 管理 方 式 可 大 反 应 等 ,在 征 求 患 者 同 意 的情 况 下 再 开 具 2 黄 秀丽, 王 玉梅 , 贾鑫海. 药学服 务与研 大 减 少 因为 医 务 人 员 自身 人 为方 面导 致 的 药 品 。
马万 千 主任 中 医师是北 京 市第 四批 1病 因病 机 郁证是以气机郁滞 ,脏腑功能失调引
阳脏 腑对 立 双 方协 调 统 一 ,从 而达 到 阴平 名老 中 医药 专 家学 术经 验继 承工 作指 导
阳秘 。
老师 ,从事 中医l 临床工作4 0 余载 ,经验丰 起的病症 。西 医学 的抑郁症 、焦虑症 、癔 取消的医嘱 ,经检查确认无误后再到中心 整 、药房 断药 、经 济 条 件 不 允 许 等 ,不 然
中 ,不仅 仅应 考虑 到 患者 的实 际病情 ,
同时 应 考 虑 到 患 者 的 家庭 经 济 情 况 ,最 后 药 房 退 药 ,这 样也 有 利 于减 少 退 药 情 况 发 的 话 一 律 不 可 以退 药 。 中心 药 房 在 接 收 退
确定最佳的治疗方 案 ,这样患者更容易接 生 。 受 ,退药情况也可以减少 】 。
断患者 的病情 ,而且开具药品时应严格遵 污 染 。 循 《 处方管理办法 》的相关 规定 ,坚 决不
可 出现 处 方 开 大 现 象 。 如 果 是 出 院患 者 ,
药科 学, 2 0 1 2 , 2 ( 1 3 ) : 1 1 1 —1 1 2
从中医郁证辨治抑郁症——附1例报道

也 , 轻者宜之 ”病 情稳定 后则将上 方扩 大剂量 , 病 , 制成 水滴
丸 , 为“ 痨补金丸 ” 每服 5g 每 日 3次 , 名 抗 , , 善后巩 固 , 总疗
程 91 月 , ~ 8个 常可 收 到 意 想 不 到 之效 。
2 提倡 内外 同治 , 具一格 走 新路 别
有 医家认为“ 外治之理 , 即内治之理 , 亦 外治之药 , 即内 亦
治之药 , 异者法耳 ”论述较为精辟 , 所 , 尤其对于难治性肺结核
而言 , 内外 同治 , 至关重要 。石恩骏 教授 认为 , 病非一般之 该 肺结 核 , 云其“ 治” 故按常规 内服 中药则势单力薄焉 , 难 , 非外 用不可为功 。通过局部 外用 , 可直捣病灶 , 弥补了单靠 内服药 物难 收之效 , 可谓匠心独具 !常以蟾酥 、 蚣 、 香 、 蜈 乳 没药 、 地 鳖虫 、 白附子各等份研末 , 与陈醋及 凡士林调匀 , 摊在硬壳纸
碍 。对于抑郁症 的诊 断治疗 中西医有不 同的认识 , 现论述 如
下。
有下述症状 中的四项 [] 1 ①对 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或无愉 [感 ; : ; } I ②精力明显减退 , 无原 因持续的疲劳感 ; ③精神运动性 迟缓或
活动 明显减少 ; 自我评 价过低或 自责 , ④ 或有 内疚感 , 可达妄
3 病 案 举例
患者 , ,9岁 , 男 5 已婚 , 工人 , “ 患 两肺 慢性纤维空 洞型肺
结核” 乙肝小 三阳” 8 。曾在疾控中心正规免费治疗 2 及“ 已 年 年多 , 痰菌始终不能转 阴 , 后又 自服 民间草药 , 病情逐渐加重 , 求治于某肺科医院 , 作药敏试验 , 已对 多种 抗痨药物耐药 , 建 议作手术治疗 。因患者惧怕手术 , 出院求助 中医治疗 , 遂 现患 者咳逆喘息少气 , 中带血 , 痰 潮热盗汗 , 形寒 自汗 , 面浮肢肿 ,
金元四大家对郁证的认识与治法

具体治法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金 元四大家在郁证治疗中常采用针灸疗法。例如,朱丹溪常采用“从肝论治”的针 灸方法,选用太冲、气海等穴位进行针灸;张从正则选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进行针灸,以调和气血、平衡脏腑气机;刘完素则选用尺泽、委中等穴位进行针 灸,以清肺泻肝、调理脾胃;李东垣则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以健 脾开胃、补中益气。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郁证的主要原则包括疏导气机、调理脾胃和滋阴养血。首先,疏导 气机是治疗郁证的关键,可通过调节情志、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来达到疏 通气机的目的。其次,调理脾胃也是治疗郁证的重要措施,可通过饮食调理、中 药治疗等方式来恢复脾胃功能,从而缓解气机郁滞。此外,滋阴养血也是治疗郁 证的必要手段,可通过服用滋阴养血的中药材来改善机体气血不足的状况,从而 缓解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症状。
刘完素认为,郁证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肺、肝、脾三脏,临床以心 情不畅、咳嗽胸闷、腹胀腹泻等为主要症状。李东垣则认为,郁证多由脾胃气机 失调引起,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身体乏力等。
治法概述
治法概述
金元四大家治疗郁证的思路各异,但均注重调理脏腑气机。朱丹溪主张从肝 论治,用逍遥散类方剂调肝解郁;张从正主张祛除体内邪气,用汗、吐、下三法 疏通脏腑气机;刘完素则倡导调理肺、肝、脾三脏,用凉药清肺泻肝,温药健脾 开胃;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的方法治疗。
病因病机
此外,身体虚弱也是郁证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久病不愈、年老体弱、气血不 足等,导致机体调节能力下降,易受情志、饮食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气机郁滞。
证候表现
证候表现
中医郁证的主要证候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睡眠障碍等。情绪低落 主要表现为忧愁、抑郁、烦躁、易怒等,且常伴有兴趣缺乏、意志消沉等症状。 思维迟缓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 眠、多梦、易醒等。此外,中医郁证还常伴有胸胁胀痛、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 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志异常、自杀倾向等。
中医关于“郁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郁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郁证
1.郁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为主症。
病因与情志内伤、体质因素密切相关。
2.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其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等脏。
3.基本病理因素为气、血、火、痰、食、湿。
初病多实,以六郁邪实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病久则伤及心、脾、肾等脏腑,由实转虚,而成为虚证。
郁证实证,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气郁化火者,配合清肝泻火;气郁夹痰,痰气交阻者,配合化痰散结;气病及血,气郁血瘀者,配合活血化瘀;兼有湿滞者,配合健脾燥湿或芳香化湿;夹食积者,配合消食和胃。
虚证宜补,针对病情分别采用补益心脾、养心安神、滋阴益肾等法。
虚实互见者,则当虚实兼顾。
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二、郁证的日常防控措施
1.正确对待各种事物,以良好心态处理人际关系,增强体质,规律运动,重视饮食调摄,避免忧思郁怒,对情志刺激应尽量防患于未然,未病先防。
2.应熟悉郁证病史,细致解释病情,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和对
待疾病,增强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进郁证的好转乃至痊愈。
3.饮食宜清淡,以蔬菜和营养丰富的鱼、水果、瘦肉、乳类为宜,忌生冷、辛辣、油腻、烟酒等。
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4.读书、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练气功等有助于患者静心凝神,有利于疾病恢复。
从郁论治的临床启示

从郁论治的临床启示郁证的文献追踪郁字有积、滞、蕴结之含义,是导致疾病的一种潜在因素。
然由郁为病,立论渊久,早在《内经》即有描述,虽无郁证病名,但以五行生克之理提出五气之郁,而郁之致病皆与情志有关,并又先责于肝,如《灵枢·本神》篇和《素问·本病论》所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然后《金匮要略》在妇人杂病篇里就郁为病,明确立出脏躁和梅核气两种证候,并认为这种病多发于女性,同时更具体提出治疗方药(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沿用至今仍不逊色。
到了隋巢氏所辑《诸病源候论》在气病诸候、结气候篇中说“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
”只短数言,明确指出忧思会导致气机郁结,这一论点,为后世研究由郁为病,更具有指导作用,正如金元医学名家朱丹溪在《心法·六郁》中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更富有新的内涵,论述了“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强调了气、血郁滞是导致许多疾病的重要病理变化,并提出六郁(气、血、火、食、湿、痰)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由此更加丰富了中医对郁证的认识和扩大了治疗范围。
到了明代,王履在他《医经溯洄集》中列有“五郁论”的专篇,篇中提出“凡病之初多由乎郁。
郁者,滞而不通之义。
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自郁,皆郁也。
岂惟五运之变能使然哉?郁既非五运之变可拘,……固可扩焉而充之矣。
可扩而充,其应变不穷之理也欤。
”其之所言,非独五运转变才会引起郁证,因此在治疗方法上也应作相应的扩充。
而至明、清,虞搏、张景岳、叶天士等医学大师,在所著医籍中,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及《丹溪心法·六郁》为依据,就郁证的机因,提出由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所致从而说明郁之为病不是单一由情志而起,外之六淫亦可又为郁,由此对郁认识又带来新的飞跃。
什么是郁证?来看看中医对郁证的辩证分析及治疗

什么是郁证?来看看中医对郁证的辩证分析及治疗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一、病因1.情志所伤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
如清·尤怡《金匮翼》所说:“凡忧思郁怒,久不能解者,多成此疾。
”2.体质因素原本肝旺,肝气易结,或体质素弱,机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复加情志刺激致病。
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所说:“诸郁,脏气病也。
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二、病机基本病机: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理性质分类:气郁:由于本病多为情志所伤,始于肝失条达,气失疏泄,故以气郁为先;火郁:由气及血,则为血郁;气郁日久化火,则为火郁;痰郁:气滞湿阻,聚而成痰,则为痰郁;湿郁:气滞水湿不行,湿气停留,则为湿郁;湿郁、痰郁、热郁:食滞不消而蕴湿、生痰、化热等,则又可成为湿郁、痰郁、热郁等证。
此六郁互为因果又互相兼杂。
病变部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病程特点:初起以六郁邪实为主,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郁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
”生理性质: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三、辨证要点1.辨六郁及主次病因:郁证的发生每有精神刺激、七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故郁证以气郁为主要病变,常兼有血瘀、化火、痰结、湿阻、食积。
六郁:气郁:胸胁胀满,痛无定处者,为气郁;血郁:胸胁胀痛,痛有定处,舌有瘀点,则为血郁;火郁:性情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秘,舌红苔黄者,为火郁;痰郁:胸胁满闷,咽中如有异物梗塞者,为痰郁;湿郁:身重,脘腹胀满,口腻,便溏者,为湿郁;食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者,为食郁。
郁证临床辨治体会

1 . 1 病因 : 郁证 的发生 , 多 由情志所 伤 , 如谋 虑不 遂 、 郁 怒 不解 、 忧思气结 、 精 神紧张或悲愁 恐惧等 导致五 志过极 、 七 情内伤 , 致 肝气郁结 , 肝失条 达 , 使 五脏气机不 和所 致。并 与素体虚弱 、 性 格 内向或 肝气 郁结 的体 质 因素密 切相关 。
主要是肝 、 脾、 心三脏受 累 , 以及气 血失调而成 。可 出现于
各 种 急 慢 性 病 程 中。
本治疗原则 。对于实证 , 首 当理 气开郁 , 根据其 兼血瘀 、 痰
结、 化火 、 湿滞 、 食积 等不 同, 分别配 合活血 、 祛痰 、 降火 、 化 湿、 消食等法。
1 . 1 . 1 情志内伤 : 七 情过 极 、 过久 , 尤 以悲忧 恼怒 最 易致 病 。可 以形成食郁 、 湿郁 、 痰郁 、 热郁 。 1 . 1 . 2 体质因素 : 脏气 素虚 , 阴阳气血失调 , 性情抑郁寡欢 者, 复加情志所 伤 , 肝郁抑 脾 , 脾 运失健 , 生化乏源 , 日久则 气血不足 , 心脾 失养 , 或郁 久 暗耗 阴血 , 阴虚 火 旺, 心 病及
郁火耗伤阴血 , 导致 肝 阴不足 ; 情 志过极 , 损 伤 心神 , 心 失 所养而使心气不 足 , 心 阴耗伤 , 以至心 神失 守 , 精神 惑 乱 , 并可影响其他脏腑 。如《 类证 治裁 ・ 郁证 》 说: “ 七情 内起 之郁 , 始而伤气 , 继必及血 , 终乃成劳 。 ” 该病初起 , 肝气郁 结 , 以实证为 主。 日久损 伤心脾 , 出 现气血两虚 , 耗 伤心阴 、 肾阴 , 又以虚证 为主。也可 虚实夹
朱丹溪的郁证治疗的主要内容

朱丹溪的郁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六郁辨治:朱丹溪提出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之六郁辨证。
对于每种郁症,他都详细地阐述了其主症和脉象。
其中,气郁是无形的变化和功能的失调,而其他诸郁如血、痰、湿、食则均为有形之壅滞。
他创立了越鞠丸来治疗这六种郁症,此方以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为主,能疏散各病邪郁阻所导致的病症。
调节情绪:朱丹溪强调通过调节情绪来疏解郁结。
他提出了“五音调情”和“观色调情”的方法。
前者是通过听音乐来调节情绪,他认为不同的音乐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后者是通过观赏色彩鲜艳的花卉、山水等来调节情绪,他认为色彩对人的情绪有影响。
中焦论:朱丹溪认为“凡郁皆在中焦”,拟定越鞠丸来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方中香附与川芎相伍,一气一血,善于疏肝解郁,为临床所常用。
病机认识:郁证的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病程进展大多气郁在先,血郁在后。
肝郁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对于肝郁阴虚之证,可以自拟“一贯煎”为疏肝养阴之方;对于肝肾两虚之证,可以用“逍遥散”与“地黄丸”配合为“滋水清肝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木郁达之 ”以及 《 证治汇补 ・ 郁证》 中说 “ 郁病虽 多,皆因气 不 周流 , 当顺气为先 。 法 ”故首先使用心理 疗法消除患者精神压
力 , 拟 疏 肝 健 脾 方 药 内 服 , 到 了一 剂 病 轻 , 剂 病 愈 的 效 果 。 再 达 二
例 2 某 某 ,生气 日久 ,肝 郁 乘 脾 ,脾 运 不 健 ,生 湿 聚 痰 , 张
此为 气 滞 痰 郁 之 证 ,谷 称 “ 核 气 ” 梅 ,治宜 化痰 利 气 解 郁 ,选 半
不 出 ,咽 之 不 下 ,胸 胁 窒 闷 。查 :舌 质 淡 红 ,苔 白腻 ,脉 弦 滑 。
“ 病 之 起 也 ,多 由平 郁 , 者 , 而 不 通 之 意 。 《 溪 心 法 ・ 凡 郁 滞 ”丹 六 郁 提 出 :“ 气血 冲 和 ,万 病 不 生 ,一 有 拂 郁 ,诸 病 生 焉 ,故 人 身 诸 病 ,多 生 于 郁 。 可 见情 志 波 动 , 其 常 度 , 气 机 郁 滞 , ” 失 则 变 生 多种 症 状 。所 以在 治 疗 方 法 上 本 着 Ⅸ 问 ・ 元 正 纪 大 论 篇 素 六
为 心 情 抑 郁 , 绪 不 宁 ,胁 肋 胀 痛 ,或 易 怒 善 哭 ,以 及 咽 中如 有 脉弦 细。此乃忧郁伤神之 “ 情 脏躁 ” 。 证 治宜养心安神 。 方药如 下: 异 物 梗 阻 , 眠 等 复 杂 症 状 。其 病 因是 由 于 郁 怒 、思 虑 、 愁 七 炙甘 草 lg 失 忧 5 ,浮小麦 5 g 0 ,大枣 2 g 0 ,枣仁 lg, 神 lg 8 茯 5 。二剂 , 水 煎 服 ,药 尽 病 愈 。 情 所 伤 ,导 致 肝 失 疏 泄 ,脾 失 运 化 ,湿 聚 成 痰 ,或 食 积 化 热 , 或
气郁 日久导致 血瘀 , 肝郁 日久 , 或 心脾i 伤 , ) ) i 气血 阴阳失调而 伤
2讨 论
神致心神 不安, 病 的治疗以舒通气机 为总的治 则。 本 例 1吕 某 某 因 他 医 诊 断 为 肾 炎 后 , 自认 为 病 难 治 好 , 思 1病案举例 虑 、 愁 必 致 肝 失 疏 泄 , 失 运 化 出 现 心 情 抑 郁 , 胁 肋 和 脘 腹 忧 睥 两 例 1 吕某 某 ,男 ,6 岁 ,农 民 。l 9 年 4 8日初 诊 。患 胀 痛 , 思 饮 食 ,叹 息 、失 眠 症 状 。 医 经 溯 洄 集 ・ 郁 论 说 : l 93 月 不 五 者 诉 三天 前 因 他 医 诊 断 为 肾 炎 后 , 情 抑 郁 即 出现 两 胁 肋 和 脘 心 腹 胀 痛 ,不 思 饮 食 , 息 、 眠 ,二 便 正 常 。 查 :全 身 无 水 肿 , 叹 失 检 肾 区 无 叩 击 痛 ,舌 边 尖 红 , 白 , 弦 。 乃 “ 郁 克 土 ”之 证 , 苔 脉 此 木 先 告 诉 患 者 , 决 不 是 肾 炎 ,不 必 多 虑 ,宽 心 服 药 就 能 治 好 。 病 拟 疏 肝 健 脾 方 药 如 下 :柴 胡 Jg, 皮 1g I lg 白芍 l g 2 青 2 ,J 芎 2 , I 2 ,枳 壳 lg,陈 皮 l g 2 O ,党 参 1g, 木 lg 2 白 2 ,茯 苓 J g 2 ,炙 甘 草 6 一 g, 剂 ,水 煎 服 。4 1 月 0日复诊 ,服 药 后 脘 腹 胀 痛 大 减 ,饭 食 增 加 , 心 情 喜 悦 。上 方 去 青 皮 ,一 剂 ,水 煎 服 。 随 访 :已痊 愈 。 例 2 张 某 某 ,女 ,2 岁 ,农 民 。 19 年 4月 l 8 93 6日来 诊 。 病 妇 三 月前 因家 事 生 气 日久 , 感 咽 中 不 适 , 有 物 梗 阻 , 之 今 如 咯
痰 气 结 于 胸 膈 之 上 ,故 自感 咽 中不 适 ,如 有 物 梗 阻 ,咯 之 不 出 ,
咽之 不下 ,气失舒 展 ,经络郁 滞故见胸胁 窒闷。《 金匮要略 ・ 妇
人 杂 病 》篇 :“ 人 咽 中如 有 炙 脔 , 夏 厚 朴 汤 主 之 。 将 病 妇 妇 半 ”我 诊 断 为 气 滞 痰 郁 证 , 半 夏厚 朴 汤 加 香 附 、 皮 增 强 了化 痰 利 气 用 陈 夏 厚 朴 汤 加 减 。方 药如 下 :法 夏 1g,厚 朴 1g, 苓 I g 5 2 茯 5 ,紫 苏 解 郁 疗 效 , 三 剂 病 愈 之 功 。例 三 李 XX长 期 不 能 食 大米 饭 , 收 我 梗 1g,生 姜 5 ,陈 皮 lg,香 附 lg 5 片 O 2 。3 ,水 煎 服 ,药 尽 病 在 疏 肝 健 脾 方 药 中加 郁 金 、 黄 疏 肝 利 胆 有 助 于 消 食健 脾 , 能 剂 姜 故 愈。 收 到 满 意 疗 效 。 四 余 XX, 临 床 分析 属 忧 郁 伤 神 之 “ 躁 ” 。 例 从 脏 证 例 3 李 某 某 ,男 ,4 岁 ,农 民 。1 8 年 6 5日诊 。患 者 7 97 月 金 匮 要 略 ・ 人 杂病 篇 :“ 人 脏 躁 ,喜 悲 欲 哭 ,象 如 神 灵 所 妇 妇
【 中图分类号】R 5 【 25 文献标识 码】B 【 文章编号】1 7 — 0 5 2 0 ) 1 0 2 - 1 6 2 5 8 (0 9 0 - 26 0
郁 证是 由情志不舒 , 气机郁 滞所引起 的一 类病证 。 主要表 现 恍惚 ,心神 不宁 ,失眠健忘 ,时时欠伸 。查 :舌淡红 ,苔薄 文 0年月 6第期WlI ! De M i r i 外 康 摘291第卷 1 o a is c aPi c 0 r l t gt d leo a dch c dl
郁证 治疗之我 见
巨君勇 ( 四川省汉源县 九襄镇卫 生院 四川汉源 6 5 0 ) 2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