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被动句的举例

文言文被动句的举例

文言文被动句的举例(1).“于”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

”“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

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

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

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

”“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

”“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 课件 (共126张)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 课件 (共126张)
文言文被动句式相对于主动句而言,其主语是受动者。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被动句使用形式更为复杂。其中,介词“于”可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另外,“见”字也可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见”与“于”连用时,“见”和“于”都紧靠动词,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此外,“为”字也可用来表示被动句,如“吾属今为之虏矣!”。同时,“为...所...”结构也是常见的被动句式,如“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被动句还可以不用标志性词语,如“戍卒叫,函谷举。”。总的来说,文言文的被动句式包括“见”、“于”、“见...于”、“为”、“为...所”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范文一:关于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相关小编是一名文言文初学者,虽然在学习被动句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经过老师的详细讲解和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对被动句的格式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学到的关于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相关的内容。

写作重点:被动句是用于描述某个动作或状态被行为的对象所接受。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格式较为简单,大致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谓语动词需要用被动形式,例如“受”、“遭”、“被”等。

2.动作的行为者一般被省略,只保留受事者。

3.被动句的主语,即受事者,通常放在句首,而谓语动词则置于句尾。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旦夕处於寥若晨星与昏如漆地之境,不能进退者,吾往矣。

”(《荀子·劝学》)这个句子中,“处”一词就是被动形式,说明此时的寥若晨星和昏如漆地在影响着我,而“吾”则是受事者,说明我受到了影响。

用词分析:在写被动句时,需要注意选用适当的被动形式词。

以下是一些经常使用的被动形式词:1.受:表示被某事物所影响,如“受其害”。

2.遭:表示遭受某种不好的影响,如“遭受罪”。

3.被:表示被某个人、事物等所引起的影响,如“被人看穿了”。

总之,学好被动句的格式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更深入,也更能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范文二:探究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及其实际应用在我的文言文学习之路上,被动句一直都是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难点。

直到最近,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格式及其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现在,就让我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相关的一些思考。

写作重点:在我学习被动句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要理解它,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它的格式。

被动句的格式处理较为简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们需要设法让谓语动词变为被动形式,譬如“击杀”变为“被击杀”。

2.主句常常省略行为人,只剩下受事人。

3.受事人通常出现在句首,而谓语动词则跟在句尾。

07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被动与省略

07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被动与省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被动与省略简介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

一、定义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省略句:省略句不是文言文中独有的语言现象,但是较现代汉语而言,它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常常省略。

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通常被称为意念被动句。

二、常见句型分析判断句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2)“……,……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3)“……者,……”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

这样的判断句比较少。

例,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专题复习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指导与训练(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被动句一、被动句的定义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二、被动句的常见句式1.“于”字句。

典型例句:(1)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见”字句或“见……于……”句。

典型例句:(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 “为”字句或“为……所……”句。

典型例句:(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恐为操所先。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受”字句或“受……于……”句。

典型例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被”字句。

典型例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典型例句:(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三、课堂练习1、选出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A.成归,闻妻言,如被风雪。

B. 恐为操所先。

C. 吾属今为之虏矣!D.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2、选出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A. 受制于人。

B.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选出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范文1: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非常常见,掌握其格式和用法十分必要。

被动句是形式主语是被动词的句式,主语承受动作,强调的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格式如下:主语+被+动词过去分词+其他成分。

例如,“寒风袭来,村舍已被雪覆盖。

”在这个句子中,“寒风”是主语,“被”是连动助词,“雪覆盖”是动词的过去分词,可以看到“村舍”是承受动作的对象,这就是被动句的特点。

要点分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文言文被动句的格式以及其特点,在写作重点方面,文章用了大量的实例,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些概念。

此外,文章的用词比较通俗易懂,语言流畅自然,对初学者的帮助较大。

范文2: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句式常见的一种,需要掌握其格式和特点。

在被动句中,主语承受动作,动作的执行者不明确,强调句子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被动句的格式如下:主语+被+动词过去分词+其他成分。

例如,“战场上的士兵,常常会被敌人围剿。

”在这个句子中,
“士兵”是主语,“被”是连动助词,“围剿”是动词的过去分词,
说明“敌人”才是动作的执行者。

这就是被动句的特点。

要点分析:
这篇文章同样讲述了文言文被动句的格式和特点,但在写作重点方面,作者更加深入地探讨了被动句的用法。

此外,文章还涉及了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使读者更加易于理解这个概念。

用词上,作者没有使用太高深的词汇,但也没有简单化,比较适合初学者。

(完整版)文言文被动句

(完整版)文言文被动句

文言文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又可以根据有无专门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分成两类:用一定的虚词作为标志的被动句和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1。

用介词“于”表示被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构成“谓语+于+宾语”式。

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2。

介词“为"(wéi)表示被动用“为"字表示的被动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动词性谓语前加“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为"字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也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在后面带上宾语——名词或代词,用在动词前面。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为"带上了宾语“之”.“幸勿为过。

"《报任安书》“为”没带宾语,直接用在动词“过”的前面。

这种用“为”表示的被动句,其语法作用和现代汉语的“被”的用法一样,“为”的意义就是“被”。

二是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再在动词前面加“所”字,组成“为……所……”的形式.这种被动的句式,在文言文中最常见.例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但是,在文言文中,“为”后面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记》此句中,“为”的后面省掉了宾语“之”。

3.用“见"表示被动“见”是个及物动词,用作被动句时,是有条件的.“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幼时记趣》“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比较这两个例子不难发现,当“见"带了宾语时,只是一般的陈述句,不表示被动:“见藐小微物”即看见微小的事物;只有“见”字后面是动词时,也就是“见+谓语"的格式时,才可能是被动句,而且“见”和动词之间没有其他词语:“见放"即被流放.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以把“见"和“于”连用,引进动作行为的施者,构成“见+谓语+于”的格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一个标识词的被动句】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谓语动词+于+施动者”(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

(3)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4)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句意: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

(6)使不辱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为了使相如在诸侯面前(不因地位低微)被侮辱。

(7)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夫》)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

(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传序》)句意: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报任安书》)句意:至于被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

(10)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句意:被正义激发而死在这里的人。

(1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1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句意: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见+谓语动词”(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秦国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句意: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百姓之不见保。

(《齐桓晋文之事》)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例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张衡传》)
⑤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范晔《张衡传》)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