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海寺的佛教造像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佛像的收藏与鉴赏方法篇一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佛造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造像。
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金铜造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
因此,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再者,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整体的风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的造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其后,所谓细部与装饰,可以说是佛像鉴定时非常实用的小窍门。
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
因此,明清金铜佛像看莲瓣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再有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
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
在鉴定时,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
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不同地区或受不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和用料也不相同。
如藏佛教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脚踩砗磲的观音造像

脚踩砗磲的观音造像简介观音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被广大信众奉为救苦救难的神明。
在中国,观音的形象丰富多样,其中一种独特的造像形式是脚踩砗磲的观音造像。
本文将详细介绍脚踩砗磲的观音造像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意义。
起源与发展脚踩砗磲的观音造像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据史书记载,最早的脚踩砗磲的观音造像出现在唐朝。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艺术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脚踩砗磲的观音造像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造像形式。
特点与表现形式脚踩砗磲的观音造像的最显著特点就是观音的脚下踩着砗磲。
砗磲是一种贝类的壳,形状圆润,质地坚硬,具有较高的价值。
观音脚踩砗磲的造像通常采用石材或者铜材制作,制作工艺精湛,表现出观音的高贵与庄严。
除了脚踩砗磲外,观音的其他形象特点也常被表现出来。
观音通常被描绘为一位慈悲的女神,面容慈祥,目光温和。
她通常穿着华丽的衣袍,头戴花冠,身披斗篷,手持莲花或者念珠。
观音的形象多样化,可以根据不同的造像来表达不同的意义。
信仰意义脚踩砗磲的观音造像在佛教信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观音被认为是慈悲与智慧的化身,她能够救度众生,解除痛苦。
观音脚踩砗磲的造像代表着观音对痛苦的征服和超越,她以自己的力量踩碎了砗磲,象征着她能够摧毁一切苦难,给人们带来福祉和安慰。
脚踩砗磲的观音造像也寓意着对物质世界的超越。
砗磲作为一种珍贵的贝壳,代表着财富和物质欲望。
观音脚踩砗磲的造像告诉人们,只有超越物质欲望,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影响与传承脚踩砗磲的观音造像在中国南方地区影响广泛,许多寺庙和宫观中都可以看到这种造像。
这些造像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观音脚踩砗磲的造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佛教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脚踩砗磲的观音造像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的观音脚踩砗磲的造像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特点,还融入了现代的艺术元素,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形态。
弥勒造像碑——现身人间的未来之佛

( 作者简介:汪培梓,河南省郑州博物馆研 究员,学术研究部主任;张席,河南省郑州 博物馆助理馆员)
碑 身 两 侧 分 别 雕 刻 有“ 释 迦 诞生”故事图、听法图以及天人、 供养人等。
在中国古代的佛教造像或塑 像 中, 弥 勒 形 象 共 有 三 个。 第 一 个 形 象 出 现 在 十 六 国 时 期, 为 交 脚 弥 勒 菩 萨 形 象。 该 形 象 依 据 弥
勒 上 生 经, 说 他 本 是 世 间 的 凡 夫 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 成 为 登 十 地 成 等 正 觉 的 菩 萨, 演 说 佛 法, 解 救 众 生。 第 二 个 形 象 出 现 在 北 魏 时 期, 演 变 为 禅 定 式 或 倚 坐 式 佛 装 形 象。 该 形 象 依 据 弥 勒 下 生 经, 说 他 将 由 兜 率 天 下 到 人 世 间, 接 替 释 迦 牟 尼 佛 进 行 教 化, 由 菩 萨 变 为 未 来 佛。 第 三 个 形 象 五 代 开 始 出 现, 再 演 变 为 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 袒 胸 露 腹、 盘 腿 而 坐 的 胖 和 尚 形 象。 而 弥 勒 造 像 碑 主 题 雕 塑 突 显 的 正 是 弥 勒 作 为 未 来 佛 的 形 象, 辅助塑像也是表现的相关情节。
右 边 刻 文 殊 师 利, 其 旁 边 及 下 方 有 听 法 比 丘 多 人, 构 成 维 摩 文 殊 师 利 问 疾 图。 龛 内 两 侧 由 内 至 外 分别刻迦叶、阿难二弟子和观音、 大 势 至 二 菩 萨。 座 下 刻 二 比 丘 供 养 像, 左 侧 题 刻“ 邑 师 道 哈 ”, 右 侧 题 刻“ 比 丘 道 胜”。 佛 龛 上 方刻比丘、比丘尼,合掌做听法相。 龛 额 刻 坐 佛 七 尊, 两 旁 各 列 一 化 生 做 供 养 状。 龛 外 左 右 分 列 一 力 士, 长 须 瞪 目, 面 向 龛 内。 力 士 下方两侧分别有二比丘侍佛供养。
弥勒造像碑

弥勒造像碑作者:汪培梓张席来源:《理财·收藏版》2018年第07期弥勒造像碑是雕刻于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的一件供奉弥勒佛的石刻造像,出土于荥阳大海寺遗址。
荥阳大海寺,传说曾为观音菩萨道场。
据说观音北行渡人,移居荥阳,从此荥阳护城河开始随海水潮汐涨落,故又名代海寺。
隋朝末年,李渊任荥阳郡太守期间,李世民眼患重疾,遍求名医无效,遂到代海寺求佛请愿,眼病奇迹般地好转。
李世民登基后,便命尉迟敬德扩建代海寺,东西长20里,南北宽18里,规模如海,故名大海寺。
此造像碑为1976年大海寺出土的40余件石刻造像其中之一。
该碑呈扁立长方体形。
高1.35米,宽0.98米,厚0.44米。
原藏郑州市博物馆,现藏河南博物院。
底部有榫,应是连接碑座之用,现座已不存,仅余碑身。
碑身四面造像,正面佛龛内雕交脚弥勒。
弥勒双腿相交叉,端坐于龛内平座上。
其头戴宝冠,颈饰项圈,胸配璎珞,帔帛自双肩下搭,长裙叠垂至座下,脚踩一圆形莲台。
右手上抬做施无畏印,左手下垂结与愿印。
面部圆润,双目微张,神情庄严。
弥勒背光饰莲花、火焰纹,其间环绕7个体态轻盈的供养飞天。
背光左边刻维摩诘,右边刻文殊师利,其旁边及下方有听法比丘多人,构成维摩文殊师利问疾图。
龛内两侧由内至外分别刻迦叶、阿难二弟子和观音、大势至二菩萨。
座下刻二比丘供养像,左侧题刻“邑师道哈”,右侧题刻“比丘道胜”。
佛龛上方刻比丘、比丘尼,合掌做听法相。
龛额刻坐佛七尊,两旁各列一化生做供养状。
龛外左右分列一力士,长须瞪目,面向龛内。
力士下方两侧分别有二比丘侍佛供养。
碑阴顶部为双龙盘首,其下部雕刻分为三层。
上层共5个小龛,分别刻有立佛、思惟菩萨、释迦牟尼佛、多宝并坐说法图,以及阿输迦(阿育王)因缘故事和九龙浴太子佛传故事等。
中层刻造像题记,主要记述了185人为供养佛事而于“大魏孝昌元年岁在乙巳七月十日建讫口愿永记”之事。
下层刻供养人像,共5排88人,大部供养人像头部均有题名,分别冠以“邑主”“邑正”“维”等字样。
浅析唐、宋两代佛造像的风格之异同

浅析唐、宋两代佛造像的风格之异同作者:王凤霞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安岳石刻为例,分析了唐、宋两代的线条、造型、整体构成。
唐宋两代的佛造像风格有相同之处,但更多表现的是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之处展现了唐宋两代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差异。
关键词:安岳石刻;线条;造型;整体构成0 引言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艺术风格的佛像艺术。
在我国历史上佛造像的发展有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北魏时期称“犍陀罗时代”以“云冈石窟”为代表,佛像造型上大多为直角转折,呈现出粗犷、厚重、雄健有力的风格特征;唐代出现了佛造像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以“龙门石窟”为代表。
由于其皇家寺庙的特殊地位使其造像风格区别于“犍陀罗时代”的雄健、厚重,展现更多的是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皇家风范;第三个高峰以宋代四川地区的安岳、大足石刻为代表,呈现出本土化、民间化、世俗化的造像风格特征。
安岳石刻位于四川省安岳县,主要由卧佛院、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玄妙观等处,其造物的盛期主要集中在盛唐至北宋的近400年间。
唐、宋时期不同思想、文化的交织使得这里既有“雄浑浓丽、自信旷达、活泼圆润”的唐代佛造像,也有“典雅清丽、宁静秀美、精微俊逸”的宋代石刻,有着“上承龙门、云冈,下启大足”的美誉。
由于其佛造像有鲜明的唐、宋过渡性特征,使其成为研究唐、宋两代佛造像的风格异同的典范。
1 线条的艺术唐代经济强盛、文化发达,是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自信、开放的社会风气使得唐代的佛造像线条带上了雍容华贵、磅礴大气的特征,表现了繁荣发达的盛唐风韵。
安岳石刻中,凿于唐代的卧佛沟的《释迦牟尼涅槃图》中的卧佛面庞圆润、五官集中,衣纹线条自然,繁而不乱,其雕刻技法娴熟,刀法洗练明快。
整体线条处理简洁粗犷流畅。
卧佛前的力士体态健美、威武严肃符合当时对于典型形象加以夸张加强艺术表达力和感染力的特点,用粗犷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力士的护卫之态,加强其护法守职的形象。
佛教密宗造像的特征

密教的造像是在佛教传统的造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形象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
佛像着菩萨装首先佛像着菩萨装,尤其戴宝冠,璎珞庄严。
在中国佛像着菩萨装,或者与信仰释迦菩萨(释迦牟尼佛修菩萨行时的装束)有关,或者受印度教神像的影响。
七世纪初玄奘西游时,在于阗见到一尊传说是从迦湿弥罗运来的坐像。
《西域记》卷十二“瞿萨旦那国·勃伽夷城”条记载说:“王城西行三百余里,至渤伽夷城,中有佛坐像,高七尺余,相好允备,威肃嶷然。
首戴宝冠,光明时照。
诸诸土俗曰:本在迦湿弥罗国,请称至此”。
“像至此地,不可转移,环建伽兰,式招僧侣。
舍宝冠,置像顶。
今所冠者,即先王所施也”。
这里记载的戴冠佛像,显然是密教造像。
佛像所出之地正是密教兴盛的北印一代。
佛像因与传统的形象相违,故初至于阗,舍取宝冠,还以顶髻。
等后来密教流传,即认同原来的形象,复置宝冠。
玄奘游历至中印时,也见到具有密教风格的佛像。
如在曲女城附近的说法窣堵波南,临恒河之三伽兰,见佛像严丽,众宝庄饰。
劫比罗伐窣堵国(经印度北境与尼泊尔南境一带,一般作迦毗罗卫)城中精舍,释迦菩萨降神母胎处,见其中菩萨降神之像。
此类释迦菩萨像想必是宝冠妙衣严饰。
玄奘在中北印各地多见释迦行菩萨行时的遗迹和传闻故事,这与释迦菩萨信仰的流行有关,密教时代的佛像风格,很可能与这类菩萨行思想和菩萨信仰有一定联系。
唐代木雕八臂观音其次,菩萨像具足多首多臂形象,这类形象也大都是新出现的菩萨具有,如观世音菩萨和金刚菩萨类。
多首或多面的表情,也颇具特色,除传统的慈面之外,新出现了似菩萨面或利牙相、笑面或欢喜相、瞋面或威怒相,以及吃咒面、思惟面、寂静面等,菩萨多首上亦出现佛面。
菩萨所戴宝冠中多有化佛,称佛冠,后来的密教中佛像亦戴佛冠,常见的如五佛冠。
菩萨多臂,一般有四臂、八臂、十八臂、四十臂,多则达千臂。
千臂千眼观世音菩萨有千臂,千臂掌中有千眼。
毗卢印再次,造像多执持器杖、珠宝、花卉,多结手印。
佛像大多结手印,手印的种类多而复杂,不同的佛结不同的手印,不同的情况结不同的手印。
各朝代佛造像的时代特征

各朝代佛造像的时代特征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
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雕刻艺术品更是各有特色,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一)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
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北魏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
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唐朝的历史文物

唐朝的历史文物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唐朝的历史文物丰富多彩,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也是我们了解唐朝文化的重要资料。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唐朝的历史文物。
一、洛阳白马寺释迦牟尼塑像洛阳白马寺释迦牟尼塑像是唐代佛教造像的典范之一,它高约17米,分座和佛身两部分,座部高4米,佛身高13米。
它的绘画技法和雕刻工艺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唐代,白马寺是一个佛教中心,供奉着一个丰富的佛教艺术珍品,白马寺的释迦牟尼塑像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是唐代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佛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遗产,现存于洛阳白马寺。
二、唐代盘州青铜骆马盘州青铜骆马是唐代时期的一件著名的青铜器,它高33.5厘米,长53.2厘米,宽11.2厘米。
它是唐代青铜艺术的杰作之一,代表了唐代时期的最高艺术水平。
盘州青铜骆马的精美程度是青铜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富有韵律感,整体形态优美。
它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唐代长安城墙唐代长安城墙是唐代时期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墙之一,它长约11公里,高12米,墙上有门、楼、台等建筑物,可以有效地防御外敌侵袭和内乱。
作为一个古代建筑物,唐代长安城墙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它见证了唐代长安城的繁荣和辉煌时期,也反映了唐代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现存长安城墙部分遗迹现已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的参观。
四、唐代《玄秘塔碑》《玄秘塔碑》是唐朝时期的一篇碑文,它是唐代佛教禅宗洪源宗杖的记载。
文学家杨炎认为:“这篇碑文是中华文化之一的璀璨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玄秘塔碑》在我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记录了佛教禅宗在唐代时期的兴盛和传播,也证明了唐代时期人们对佛教的认可。
这篇碑文现存于北京大观楼。
以上是一些唐朝的历史文物,它们是唐代时期最重要的物质象征,展示了唐代时期的壮丽景象和文化卓越成就,也是我们了解唐朝文化的重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代 ; 唐 大海 寺 ; 教 造 像 ; 佛 宗教 信 仰
中图分章编号 :0 9—15 ( 06 0 0 5 0 10 70 2 0 )5— 0 9— 3 十六字以志之 。岁久刑缺 , 阳令李光庆重 加修饰 , 荥 仲方再 刊石记之 以闻” 。大海寺出土石刻 造像 也 以武 宗之 前尤 其是长庆年间的造像为多。 会 昌二年( 公元 8 2年 ) , 4 始 唐武 宗裁抑 佛法 。会 昌 四 年七月 , 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 二百 间, 没有敕额 的一切
一
寺院 、 兰若 、 佛堂 , 僧尼全 部勒 令还 俗。至会 昌五年 全 国 其 共拆寺 四千 六百余 所 。 当时荥 阳 另一 著名 寺 院定 觉寺
( 已无存 , 今荥阳广武镇尚有定觉 寺村 , 是村 以寺名 ) 理 应 “
合 毁拆 ” 取 寺 中 大 殿 材 木 , 武 牢 关 东 峰 建 造 昭 武 庙 。 而 , 于
V 1 5N . o. o 5 2
20 . 0 6 1 0
唐 代 大 海寺 的佛教 造像
王 志霞 杨 建军 ,
(. 1郑州大学 历史学 院 , 河南 摘 郑州 4 0 5 ;. 50 2 2 郑州博物馆 , 河南 郑州 400 ) 50 7
要 :大海 寺始建 于北朝 , 于唐代 , 宋以后 衰落。 大海 寺遗址 出土 的佛教造像 以唐代 中晚期造像 艺 盛 北 术成就 最高。文章探讨 了大海寺 的历 史, 并着重分析 了唐代大海寺的佛教造像 、 宗教 信仰及造像
1大 海 寺 的 始 建 .
关 于大海寺的始建 年代 , 据大海 寺遗址 出土 的一通 根 北魏孝 昌元年 ( 元 5 5年 ) 公 2 造像碑 , 以初 步判定 大海寺 可
在北魏孝 昌元年 间已存 于世 。但是造像碑题记 中只记载 了
造像年代 , 并没有 明确提到大海寺 , 笔者查 阅了部分文献 资
维普资讯
第2 5卷第 5期
20 06年 1 O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Ju a o h nzo ntu f eoat a Ids yMaae e tSca S i c dtn or l f e gh uIstt o rnu cln ut ngm n( oil c n e io ) n Z ie A i r e E i
道公事” 。龙 门石窟 即有多处北宋缮修 的记 录。由此 可见 , 北宋政权对佛事和历代 佛像 的修缮 非常重 视 , 各地 随政府 之意而行修 补佛 像之 事 也是 可 想而 知 的。北宋 元佑 二 年 ( 公元 18 0 7年 ) 苏辙 寻访 大海 寺 , 《 阳唐 高祖 太宗石 , 作 荥 刻像 ( 并叙> : 》
17 9 6年 3月 , 南 荥 阳 大 海 寺 遗 址 出 土 4 河 2件 石 刻 造
像 , 有造像碑 1 、 件 坐佛 7件 ( 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的石 《
刻造像 》 8件中的 1件残损较甚 , 载 此文不计 ) 菩萨 1 、 8件 、
菩萨头 l 、 0件 释迦牟尼佛 1 。这批 石佛 教造像多数 有纪 件 年, 时间从北魏到北宋 , 反应 了大海寺的兴衰历 史。就造像 艺术而言 , 唐代菩 萨造像是 其 中的精 品。大海 寺的发现 为 我们研究中原地区的佛 教信仰 、 造像 艺术提 供 了重要 的资 料 本文从 大海寺的历 史 、 佛教造 像对大 海寺 的佛教造 像 艺术作了简单分析 , 望学界指 正。
大海寺距武牢关距离 更近 , 劫似在 所难 免。发掘 出土 的 此
、
大 海 寺 的历 史
大海寺唐代造像多有榫卯接 口, 明这些 造像 曾遭毁坏 , 说 后 又重装 修 复。“ 昌佛难 ” 会 没有 持 续 太 长时 间 , 昌 六年 会 ( 公元 8 6年 ) 4 武宗卒后宣宗 即位 , 旋即重扬佛法 , 大中元 年 ( 元 8 7年 ) ……应会 昌五年 四月所 废 寺字 , 宿 旧名 公 4 “ 有 僧, 复能修 创 , 一任住 持 , 司不得禁 止” , 所 大海 寺的 复兴 是 可以肯定 的。 3 大海寺 的复兴 , 大海 寺遗址 出土造像 中时间最 晚 的是北 宋元 丰 四年 ( 公元 18 年 ) 0 1 的释迦佛立像 , 束腰莲 花座上题记 有“ 其 大 海 寺玉像院众僧传法堂 ” 字样 。另有一件 唐代菩 萨像 背部
“荣阳 大 海 院 高 齐石 像 二 , 不 数 寸 , 姿 制 甚 妙 。唐 高 祖 为 高 而
料 , 到 了一 些 有 关 大 海 寺 的 记 载 。 其 中 , 早 提 到 大 海 寺 找 较
的资料是 清代 王昶 的《 金石萃编》 四十收录的《 卷 大海寺 唐
高祖造像记》, 记云 :郑 州刺史男李 世 民遇 染时患 , “ 比闻大 海寺有 双王像 治病有验 , 故就寺礼拜 , 其患乃除 。口于此 寺
补刻铭 文 : 监荥阳镇 高邮孙升/ “ 伏为男博舍钱装修/ 萨一 菩
尊乞保 博 福/ 延 长 永无 灾 鄣/ 宁丙 辰七 月 十/ 日谨 寿 熙 四
愿造 石弥勒像一铺 ……大业元年 。 既然唐 高祖 为隋郑州 刺 ” 史时 “ 闻大海寺有 双王像治病 有验 ” 可以肯定 大海寺最 晚 ,
在隋大业 元年 ( 公元 6 5年 ) 0 以前业 已存 在且较 为兴盛 , 那
至 少 可 以说 明北 朝 时 大海 寺 已经 存 在 。 2 大 海 寺 的迅 速 发 展 ,
题” 熙宁” 。“ 是北宋 神宗 的年 号 , 宁丙辰 是宋 神宗 熙宁 熙 九年即公元 17 0 6年 , 此尊菩萨像在 这一年又 重装供奉。北 宋时“ 东西八作司 , 掌京城 内外缮 修之 事” 。宋 真宗 年 间 j 曾大规模修补佛像 , 仁宗天 圣年 间, 还专设 有“ 修整 石佛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