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晚年重新认识民主主义

合集下载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三论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三论
陈独秀认为,斯大林的罪恶不是“个人心术问题”,是民 主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陈独秀对苏联体制的分析摒弃了斯 大林“原罪说”,而是从制度缺失方面揭示苏联专制制度产 生的动因。 他正确地分析了苏联体制弊端与斯大林个人之 间的因果关系,其思想逻辑是符合辩证法的。 当然,断言斯 大林统治下的苏联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未免有失公允,但所 道出的苏联政治体制和国民权力运行上的隐忧则是客观 的。这反映了陈独秀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那种对个人残酷 斗争、无情打击的极端做法,体现了他光明磊落、不搞阴谋 诡计的政治家胸襟。
三、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 义
陈独秀晚年对民主的反思,体现了这位东方“普罗米 修斯”在独裁逆流中对民主理想的执着追求。他通过对斯大 林极权主义体制的批判而形成的新民主观,并非重归五四 的思想循环,而是对民主进行了全新诠释的深刻洞见。苏联 权力异化的历史悲剧,苏东剧变和二十世纪国际共运的挫 折,再次应证了陈独秀的真知灼见。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 不仅是近现代优秀的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深刻思索,而且 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仍 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有效的办法避免。 没有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完整,
甚至会受到歪曲,不能保持社会主义本质。陈独秀是近代少 有的把斯大林比喻为专制魔王,把斯大林体制比为独裁体 制的。 他指出,“苏联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后十年的经验, 应该使我们反省。 我们若不从制度上寻出缺点,得到教训, 只是闭起眼睛反对斯大林,将永远没有觉悟,一个斯大林倒 了,会有无数斯大林在俄国及别国产生出来。在十月后的苏 联,明明是有了独裁制产生了斯大林,而不是有了斯大林才 产生独裁制。 ”若不恢复民主制,继斯大林而起的,谁也不免 是一个专制魔王。 所以把苏联的一切坏事, 都归罪于斯大 林,而不推源于苏联独裁制之不良,仿佛只要去掉斯大林, 苏联样样都是好的,这种迷信个人轻视制度的偏见,公平的 政治家是不应该有的。 ”[10]陈独秀认为苏联形式上建立了社 会主义制度,因实际上存在“远远优裕过一般工人工资和生 活的高级职员及寄生官僚这一阶层,如此便不能够说已经 走出了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 ”[11]

陈独秀对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认识和反思

陈独秀对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认识和反思

陈独秀对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认识和反思黄公演(一)陈独秀对后期苏联的认识陈独秀晚年,认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制度,不能被称为社会主义,他的认识的立足点在于这样的命题:“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他所说的民主,是有具体内容,不像一些人也整天高谈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从来不将民主具体化,说说民主倒底有哪些内容。

陈独秀在《我的根本意见》第九条中说:“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是相成而非相反的东西。

……即令各国所谓‘无产阶级革命’出现了,而没有民主制做官僚制之消毒素,也只是世界上出现了一些斯大林式的官僚政权,残暴、贪污、虚伪、欺骗、堕落,决不能创造甚么社会主义”。

在该文第八条中,他又说:“‘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名词,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

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没有这些,议会和苏维埃同样一文不值”。

总之陈独秀将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总结为:党内无派,党外无党,格别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权力凌驾于国家正常的行政权力,凌驾于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是直接为斯大林个人御用工具,苏联不再是社会主义而是官僚专制政权,后期苏联若还被称为社会主义,那是糟蹋了社会主义。

不过这里应该提出,陈独秀在论述后期苏联不再是社会主义时,还牵涉到其他一些问题:(1)陈独秀认为斯大林专制制度是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政制的逻辑发展,是制度产生斯大林,不是斯大林产生专制制度。

因此要新估计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及其领袖之价值。

(2)陈独秀认为“所谓‘无产阶级独裁’,根本没有这样东西,即党的独裁,结果也只能是领袖独裁”。

这些话都合乎陈独秀的性格,表明他从来不马首是瞻、有主见。

这也说明为什么他总是走在历史前面,而不是被历史拖着走的角色。

这些话却被现时一些人所赞扬。

自苏联解体以后,世界上出现一股反十月革命反列宁和反“无产阶级专政”的暗流。

中国现在也不乏这些人,这些人中有的曾将斯大林主义的“社会主义”作为个人理想信念,已经下定决心为之奋斗终生,也打算作出个人最大的牺牲,甚至自己的生命。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略析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略析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浅析(2007年暑期调研文章)中共合川区委党校刘兴卫2007年8月11日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浅析2007年的夏天,区委党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到江津陈独秀故居进行了暑期调研学习。

陈独秀故居位于江津西南鹤山坪上的石墙院,距离城区约15公里。

这里原是清光绪进士杨鲁丞的故宅,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

石墙院以四周砌有二丈高的条石围墙而得名。

陈独秀于1939年由附近的施家大院迁来此处,住在原杨二太太居室,陈独秀在此地一直住到1942年5月27日逝世,寓居时间长达四个年头,现保存下来的陈独秀遗物有棕箱、皮箱、衣柜、砚台、铜茶壶、皮包、衣物等共31件。

石墙院是陈独秀故居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处未受破坏的原始寓居地。

这次参观考察,对陈独秀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多的感悟。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而又复杂的人物。

他一生经历过辛亥革命、反袁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大型运动。

如果从中国近代史上寻找出一位历史人物,他的思想演变和阅历,能够大致上反映中国民主革命的曲折复杂与艰难困苦的状况,那末,陈独秀无疑是其中的一个。

陈独秀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声名鹊起是由于新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陈独秀高擎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对封建专制,成为运动的主将。

可以说,陈独秀不是将民主思想引人中国的第一人,却是在中国倡导民主主义名声最盛的一人。

他是“以一个光耀的民主主义者踏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的,民主思想是陈独秀思想的核心,贯穿其一生。

即使在贫病交加的晚年,陈独秀也没有放弃对民主的思考。

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在继承五四民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就当时成为时局焦点的抗战与建国,法西斯主义与民主主义,世界大战与未来趋势,苏联经验与社会主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言论和见解,既有偏激之词,又有深刻之见;既有主观妄测,又有英明预见,是真理与谬误的结合。

本文试对其晚年民主思想作一粗略分析。

一、陈氏民主思想的演变路径首先从整体上认识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2008-12-15 12:44孙其明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已步入人生晚年的陈独秀,对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

当时,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关于民主政治的问题,尤其是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有关的民主政治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陈独秀晚年对民主政治所做的宝贵探索,主要反映在他当时所写的一部分文章和书信中。

但在陈独秀生前,上述绝大部分文章和书信并未公开发表,直到陈独秀逝世六七年之后,才由陈独秀的学生和香港自由中国社分别结集在大陆、香港出版。

1949年香港版被定名为《陈独秀的最后见解(论文和书信)》,又名《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的见解(论文和书信)》。

[1]本文旨在对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所作的思考和探索做点分析,以此求教于学术界的同行们。

一陈独秀晚年对于民主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当时他所写的《给连根的信》、《给西流的信》、《我的根本意见》、《致S和H的信》、《再论世界大势》、《被压迫民族之前途》等书信和论文中。

陈独秀提出的基本观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重新认识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充分肯定其历史作用,强调民主政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的普遍真实的价值。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对如何看待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始终存有争议。

绝大多数人虽然也承认以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代替中世纪的封建专制有进步意义,但同时又总是猛烈地抨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伪善的,认为那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和对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欺骗等等。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看法实际上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流或传统的观点。

陈独秀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也曾受到过这种观点的影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大加批判。

然而,到了晚年,陈独秀开始意识到,上述传统观点存在偏见,并开始重新思考,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看法。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研究综述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研究综述

12 0世纪 8 0年代后期到 来自 O年代末的起步阶段 8 年代前期 , O 国内学术界对于陈独秀晚年作 出否定多于肯定的 评价。随着资料的发掘和思想解放的深入 , 世纪 8 年代后期开 2 O O 始, 研究者更加关注陈独秀晚年的社会 活动 、 政治思想及评价问题 。 1 8 年陈独秀研究会 的成立 和 19 年《 99 9 3 陈独秀著作选 》 第三卷的出 版, 对研究陈独秀的晚年起 了更大的推动作用 , 陈独秀晚年思想 的研 究得到进一步拓宽,涉及研究陈独秀晚年 的民主思想的文章开始出 现。 囿于当时的时代环境 , 研究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文章在很大程 度上仍然采用 了传统党史教科 书的思路 , 政治色彩仍较浓, 主要 而且 是涉及评价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文章 , 存在三种观点 : 是认为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从根本上就是反对无产阶级专 政的。 就学界而言 , 这种观点更能代表当时的主流意见。 如魏学信认 为, “ 陈独秀的最后政治见解就是彻底背叛社会主义,重新坚持他曾 经抛弃过的资产阶级民主制,顽固坚持资本主义道路 ……最后见解 的民主观是反动的 , 倒退的阻碍 中国历史前进的反动思想” 而阿 。 I 布和把陈独秀的晚年思想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分析后 , 得出“ 研究晚 年陈独秀的思想特点, 再纵观其毕业之思想经历 , 可以说他是从民主 主义开始又以回归民主主义而终其一生的。” 之后, 他发表了几篇文 章都持同样观点。贾兴权同样认为“90 14 年三四月问 , 陈独秀在给西 流( 濮德治 ) 三信中, 表明了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态度” 。 二是认为陈独秀晚年 的民主思想在是否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 根本问题上 , 马克思 主义作 了修正 , 对 对作为马克恩主义发展新 l 的列宁主义作了根本否定 。如郑学稼认为陈独秀晚年 的民主 段 思想 “ 内中还有 些马克思主义 的观点 , 但不合于列宁 主义 , 他至死 还是一个正统派 的共产党 ” 。唐宝林的《 陈独 秀传——从总书记到

陈独秀晚年重新认识民主主义

陈独秀晚年重新认识民主主义

陈独秀晚年重新认识民主主义尹振环2007年第4期炎黄春秋杂志陈独秀陈独秀晚年虽然不隶属于中共、托派,但他还是承认自己是马克思、恩格斯之信徒的,这一点很重要。

虽然陈还没有明确提出“暴力社会主义”,但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

陈独秀早在1936年就已经郑重提出这个问题,他用“孔甲”的笔名,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主义》,指出人们对于民主主义,自来有不少误解,他说:第一,民主主义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

民主乃是人类社会化进步的一种动力,它不断推进社会向善、向前。

无产阶级理应把完成民主的任务放在肩上,不可在夺取政权后摒弃民主。

第二,我们采取民主主义的政纲和口号,是目的,并不是手段,共产主义者同时也是真正的民主主义者,绝不能把民主主义当作是与社会主义不能共存的东西。

他说: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就摒弃了民主主义,文章抨击斯大林根本不懂这一点(《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469页,下只注页数)。

陈独秀在1936年曾“应亚东图书馆汪孟邹之邀,推荐生活潦倒不堪的王文元到东亚”,王译编了两本书:《莫斯科审判的国际舆论》、《莫斯科审判的真相》。

这就是陈独秀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年谱》,第472页)。

另外据濮清泉回忆当时陈在狱中与濮等人议论莫斯科审判“布托联盟”案件,认为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制度“贱视民主”,“专政到人民、甚至专政到党内”,是违背马克思列宁学说的,变成了“官僚国家”,不应再称为“工人国家”(《年谱》,第469页)。

这表示陈独秀这位中国启蒙运动大师理性思考后的巨大转变!即抛弃暴力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民主的。

全面发挥上述思想的是陈独秀以下的两篇文章,(一)1940年9月《给西流的信》,(二)1940年(年谱为1941年,似不确)11月28日《我的根本意见》。

前封信是“在病中花了二十余日”写的。

当时“惟不能用脑,写作稍久,头部即感觉胀痛,耳鸣亦加剧了。

”(《年谱》,第524页)后封信看来也是高血压病中写的,这可谓陈生前的重要遗言。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摘要:文章着眼于探讨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晚年的思想。

当时他虽然生活困苦,疾病缠身,却能独立思考,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的深刻认识影响深远。

虽然他的思想在当时看来不合时宜,但却是后来不能绕过的话题,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文章将对其晚年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陈独秀;晚年;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一、引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

但是在晚年,他被开除党籍,并且入狱。

1937年出狱以后,辗转了武汉、重庆之后,在江津的一个石墙院里孤独终老。

陈独秀晚年生活贫困艰苦:他政治上软禁,受到国民党的监控;经济和生活条件差,常常要依靠朋友;思想上是孤独的,他曾经说到“我已不隶属任何党派,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张,自负责任。

将来谁是朋友,现在完全不知道。

我绝对不怕孤立。

”但是他仍不停的思考,他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的思想,至今影响深刻。

文章将详细探讨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内容、原因等等,并对其不足进行反思,以获得一些启示。

二、晚年陈独秀的思想内容文章探讨的陈独秀晚年的思想,在其书信中有所体现,比如《资本主义在中国》、《我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我的根本意见》等书信。

下面将根据书信的内容,对陈独秀的思想内容进行探讨,主要研究他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以及对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的思考。

(一)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陈独秀刚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主张去除私有制以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的短处。

同时,他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带来的罪恶、“中国资产阶级幼稚的现状”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混战,提出在国民革命成功后实行国家社会主义。

但是,国民革命没有成功,并且政权被资产阶级夺取,所以,他晚年主张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他是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去论证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1、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初级的资本主义社会(实然层面)一个社会的经济,往往并存着各种不同的新旧成分,因此,要确定一个国家是哪一种社会,就要看它是哪一种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陈独秀的晚年独到见解

陈独秀的晚年独到见解

"叛徒"的回归历程:陈独秀晚年见解独到“推倒一世豪杰,扩拓万古心胸”,1903年,青年陈独秀所写的这12字座右铭,是他终生奋进的写照。

苦难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然而他遗文中蕴含的勇于思考、弃绝盲从、永不停滞、与时俱进的精神,将薪火相传,长留人间。

1949-2009年60年间,陈独秀著作出版经历了内部限制印发与公开出版发行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前一个阶段,陈独秀作为戴着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反党、托陈取消派、叛徒、反共产国际、反革命、、间谍等9顶帽子的反面人物,他的著作只供少数人批判,而无法与广大读者见面。

1980年代后,随着历史问题的拨乱反正,陈独秀的8顶帽子已陆续摘掉,他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正面人物。

2004年4月30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纪念任弼时百年诞辰讲话中郑重地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改作“共产国际和陈独秀右倾错误”,陈独秀在人们心目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似应合法化了。

1984—1993年间,三卷本《陈独秀著作选》相继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者写于1991年12月的“编辑说明”中说:“对于陈独秀诋毁中国共产党,诬蔑工农红军和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错误言论,本书全文照录,不予删节,以供读者研究和批判”。

字里行间,“批判”遗风犹在,且不无防身自保之虑。

其实,这部分言论虽不免有误,却可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

对照近年公布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档案文件,人们可以追溯历史进程的清晰脉络和重大情节,重估这些言论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不是仅靠口诛笔伐的政治大批判能够了结的。

2009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陈独秀著作选编》六卷本,辑文890篇,272万字。

较原三卷本600多篇、162万字,多出200多篇、115万字。

校正旧编中错、别、漏字句上千处。

新辑作品主要是档案文件、近年新发现的文章书信,以及音韵学、文字学方面的著作。

其中有陈独秀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主持特别委员会的发言,五卅运动中在《热血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南京狱中写给汪原放的54封书信,入川后写给台静农等人的近百封书信,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晚年重新认识民主主义尹振环2007年第4期炎黄春秋杂志陈独秀陈独秀晚年虽然不隶属于中共、托派,但他还是承认自己是马克思、恩格斯之信徒的,这一点很重要。

虽然陈还没有明确提出“暴力社会主义”,但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

陈独秀早在1936年就已经郑重提出这个问题,他用“孔甲”的笔名,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主义》,指出人们对于民主主义,自来有不少误解,他说:第一,民主主义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

民主乃是人类社会化进步的一种动力,它不断推进社会向善、向前。

无产阶级理应把完成民主的任务放在肩上,不可在夺取政权后摒弃民主。

第二,我们采取民主主义的政纲和口号,是目的,并不是手段,共产主义者同时也是真正的民主主义者,绝不能把民主主义当作是与社会主义不能共存的东西。

他说: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就摒弃了民主主义,文章抨击斯大林根本不懂这一点(《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469页,下只注页数)。

陈独秀在1936年曾“应亚东图书馆汪孟邹之邀,推荐生活潦倒不堪的王文元到东亚”,王译编了两本书:《莫斯科审判的国际舆论》、《莫斯科审判的真相》。

这就是陈独秀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年谱》,第472页)。

另外据濮清泉回忆当时陈在狱中与濮等人议论莫斯科审判“布托联盟”案件,认为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制度“贱视民主”,“专政到人民、甚至专政到党内”,是违背马克思列宁学说的,变成了“官僚国家”,不应再称为“工人国家”(《年谱》,第469页)。

这表示陈独秀这位中国启蒙运动大师理性思考后的巨大转变!即抛弃暴力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民主的。

全面发挥上述思想的是陈独秀以下的两篇文章,(一)1940年9月《给西流的信》,(二)1940年(年谱为1941年,似不确)11月28日《我的根本意见》。

前封信是“在病中花了二十余日”写的。

当时“惟不能用脑,写作稍久,头部即感觉胀痛,耳鸣亦加剧了。

”(《年谱》,第524页)后封信看来也是高血压病中写的,这可谓陈生前的重要遗言。

由于它是病中所写,所以写得不长,不可能详加论述,但它又触及产生斯大林“制度”的主要方面,而且追及它的根源。

所以这两篇文献的价值非同一般,所以需要详加引用。

在第一封信中,陈说:“我根据苏俄二十年来的经验,沉思熟虑了六、七年,始决定今天的意见。

”既反思苏俄二十年的历史,又反思自身与中共历史的亲身感受,可谓百感交集。

第一,不实现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必然蜕变。

陈说:“我认为没有人民的政权固然不能实现人民民主,如果不实现人民民主,则所谓人民政权或无产阶级独裁(专政),势所必然的流为斯大林式极少数人的格柏乌(政治警察)政制。

”这可以说是陈氏之总论。

第二,较之英、法、美的民主,苏俄的专政是退步和反动的。

“我认为以人民民主代替资产阶级民主是进步的;以德(希特勒)、俄(苏联)独裁代替英、法、美的民主,是退步的,反动的,不管它口头说得如何‘左’”。

从来都认为比资产阶级民主千百倍的苏联,陈独秀个人那时就竟然视之为退步和反动的。

第三,无论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民主,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民主,内容大致相同,只有实施范围和方法的不同。

陈说“我认为:民主不仅是一个抽象名词,有它的具体内容,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

”过去认为民主是有阶级性的。

或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或者是无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民主是在否定资产阶级民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民主。

而陈独秀说:“民主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

”从下文可知,他说的“基本内容”就是指思想、出版、言论、选举、罢免自由等这些民主内容,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民主是相同的,如果不同,那就是无产阶级实施民主的范围更广泛,更真实,程度较之资产阶级有更大的进步。

第四,苏俄堕落的最大原因:排斥议会制度的同时排斥民主。

“我认为民主之内容固然包含议会制度,而议会制度并不等于民主之全部内容。

许多年来,许多人把民主和议会制度当作一件东西,排斥议会制度,同时便排斥民主,这是苏俄堕落之最大原因……俄国的苏维埃,比资产阶级的形式民主议会还不如。

”斯大林独揽党政军三大权,不要说普通的工人、农民,就是政治局、中央委员等高层领导,如果你要批评斯大林,那么无异于活腻了,要自杀。

苏维埃早已成为领导人手中的玩物、装饰,无异于十分听话的表决机。

这样的制度还能不堕落?第五,民主是世界从古至今以至永久反抗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

“民主是自从古代希腊、罗马以至今天、明天、后天,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抗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并非仅仅是某一特殊时代历史现象,如果说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不同,那便是完全不了解民主的基本内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一样的”。

“民主”与“科学”一样,绝不仅仅是手段,革命要求达到科学与民主的目的。

“民主”乃是古今中外永久反特权的旗帜。

第六,至为宝贵的三大天才发明:科学、民主、社会主义。

陈说,“近代民主制的内容,比希腊、罗马要丰富得多,实施范围也广大得多,因为近代是资产阶级当权时代,我们前面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其实此制不尽为资产阶级所欢迎,而是几千万民众流血斗争了五六百年才实现的。

科学、近代民主制、社会主义,乃是近代人类社会三大天才的发明,至可宝贵。

不幸十月(革命)以来,轻率的把民主制和资产阶级统治一同推翻,所谓‘无产阶级民主’,‘大众(人民)民主’只是一些无实际内容的空洞名词和门面语。

一班无知的布尔什维克更加把独裁抬到天上,把民主骂得比狗屎不如,这种荒谬的观点,随着十月革命的权威,征服了全世界,第一个采用这个观点的便是墨索里尼,第二个是希特勒,首倡独裁制的本土苏俄,更是变本加厉。

”陈独秀已经看到斯大林这种体制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

陈独秀视“社会主义”为“三大发明”之一,也就是说它必须与科学、民主配套并行,离了科学与民主,社会主义必将变质。

第七,不从制度上汲取教训,还会有若干个斯大林冒出来。

陈说,“苏联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后十年的痛苦经验,应该使我们反省。

我们若不从制度上寻求缺点,得到教训,只是闭起眼睛反对斯大林,将永远没有觉悟,一个斯大林倒了,会有无数个斯大林在俄国及别国产生出来。

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明明是独裁制产生了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才产生独裁制”。

“如果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已至其社会动力耗尽之时,不必为民主斗争,即等于说无产阶级政权不需要民主,这一观点将误尽天下后世!”我理解,所谓“独裁制产生了斯大林”是指什么呢?一是“一党专政”,二是“集权于一身”。

现代政党政治的特征是⑴竞争性,⑵公开性,⑶群众性,⑷选择性,⑸轮替性,党内外都不搞终身制、垄断制,定时轮换更新,调整政策,⑹监督性。

对上至领袖、下至官员、他们的军国大事、家庭、男女私情皆置于媒体、公众的评头品足中。

在斯大林体制下这一切都没有了,而是他“掌握了无限的权力”(列宁语),终身在职,不能批评,不受任何监督,对严重后果不负任何责任。

第八,党外无党,党内无派,免不了产生专制。

“斯大林的一切罪恶,哪一样不是凭着秘密的政治警察大权,党外无党,党内无派,不容许思想、出版、罢工、选举之自由,这一大串反民主的独裁制是怎样发生的呢?若不恢复这些民主制,继斯大林而起的,谁也免不了是一个专制魔王……”(《陈独秀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402页)。

第九,一张让“大家醒醒吧”的对照表,陈独秀专门划了一张对比两种制度的表:在这张表后,陈独秀说:“每个康米尼斯特(即共产党员——编者注)看了这张表,还有脸咒骂资产阶级的民主吗?宗教式的迷信时代应当早点过去,大家醒醒吧!”过了不久,即1940年11月28日(恐怕不是《年谱》所说的1941年),陈独秀又在《我的根本意见》一文中,提出了十五条意见,其中有三条关于斯大林主义及民主方面的意见:……(七)应该毫无成见的领悟苏俄廿余年来的教训,科学的而非宗教的重新估计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及其领袖之价值,不能一切归罪于斯大林,例如无产阶级政权之下民主制的问题。

(八)民主主义是自从人类发生政治组织,以至政治消灭之间,各时代(希腊、罗马,近代以至将来)多数阶级的人民,反抗少数特权之旗帜。

“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名词,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

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没有这些,议会或苏维埃同样一文不值。

(九)政治上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是相成而非相反的东西。

民主主义并非和资本主义及其资产阶级是不可分离的。

无产政党若因反对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遂并民主主义而亦反对之,即令各国所谓“无产阶级革命”出现了,而没有民主制做官僚制之消毒素,也只是世界上出现了一些斯大林式的官僚政权,残暴、贪污、虚伪、欺骗、腐化、堕落,决不能创造甚么社会主义,所谓“无产阶级独裁”,根本没有这样东西,即党的独裁,结果也只能是领袖独裁。

任何独裁都和残暴、蒙蔽、欺骗、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能分离的。

这三条意见中,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之自由”,这仅从上述引文中就已是第四次提到了。

为什么陈氏这样重视“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之自由”,因为它们无不是官僚、专制、独裁的强烈消毒素。

同时自然这也是有鉴于苏俄“思想、言论、出版绝对不自由”提出的。

可见陈独秀对斯大林问题的认识,虽然还没有触及经济体制,但已触及政治制度的各个方面,而且追溯到十月革命。

其深度与广度振聋发聩!苏联解体,从1996年起,叶利钦下令将“十月革命节”改为“和睦和解日”。

就在2004年的“和睦和解日”过后不久,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一项法案,以“意识形态根据已经过时”为由废除了两个“不工作的节日”,即12月12日(苏联时期的“宪法日”)和11月7日。

这引起了俄共等左翼政党和某些民众的强烈反对。

为了防止社会发生动荡和凝聚民众,俄罗斯国家杜马2005年6月份又通过联邦法律,做出了两项规定。

第一,将每年的11月4日定为国家节日,取名为“民族团结日”;第二,将每年的11月7日定为“军人荣誉日”,恢复在红场举行阅兵仪式。

前者是为了纪念1612年11月4日米宁和波扎尔斯基大公带领俄罗斯民兵击退占领莫斯科的波兰侵略者,恢复了莫斯科大公国的地位;后者是为了纪念1941年11月7日受检阅的红军战士直接开赴前线与入侵的德寇浴血奋战。

十月革命的祖国早已经不纪念十月革命了。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也早已不再在11月7日举行游行和庆祝了。

这件小事当能证明陈的先见之明。

陈独秀的上述文章,受到老友胡适的重视,予以刊布,高度评价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稀有的重要文献”。

傅斯年称陈独秀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中国启蒙大师思想上的新转变!”陈独秀到了晚年,再一次对中国进行新的启蒙。

(责任编辑吴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