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起源对比与研究_黄永媛

合集下载

2011-2012-1公选课(1)

2011-2012-1公选课(1)

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 900 概论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国际商务谈判(英) 市场营销学 日语2 日语2 法语2 法语2 韩国语2 韩国语2 21世纪英文报导读 大学日语(1) 大学日语(3)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 导游实务 导游实务 行政法案例分析 行政法案例分析 200 201 200 200 900 901 900 901 900 901 900 400 400 900 901 900 901 900 901
副教授 东区南院1号楼301D 副教授 南区5号楼515D
副教授 东区北院1号楼206D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副教授 南区5号楼425D 东区南院1号楼412D 南区5号楼111D 东区南院1号楼111D 南区5号楼510D
当代社会媒介状况与流 900 行文化 当代社会媒介状况与流 901 行文化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 900 901
嵌入式体系结构与应用 100 交换与路由技术 算法分析与设计 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 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 数据结构实验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C#程序设计 Web程序设计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数据库原理(双) 数据库实验 电子商务(双)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电子商务网站 电子商务网站 100 101 100 200 0 0 0 0 0 0 0 0 0 100 900 901
会计基础知识及财务报 900 表分析 会计基础知识及财务报 901 表分析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专业实习 数学史 900 901 0 100
鲁东大学20191010 2200011 2200011 2200011 2213031 2222140 2226040 2227150 2227150 2230010 2230040 2230060 2235040 2235080 2240020 2243011 2243021 2243040 2260110 2290120 2290120 2290131 2290131 2290150 2290150 2392040 2392040 2396010 2396010 2590010 2590013 课程名 数学史 数学史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 课 主讲教 序 主讲教师 师职称 号 900 901 0 1 2 范永顺 范永顺 杨洪勇 邹海林 孙文燕 贾世祥 唐新亭 盛国瑞 唐新亭 李阿丽 柳婵娟 苏兆锋 王伊蕾 李梅 张利锋 王伊蕾 张志旺 张志旺 岳峻 高洪江 李勃 李勃 杨建东 杨建东 孙忠红 孙忠红 赵风周 赵风周 石新茂 石新茂 王淑芳 赵艳萍 讲师 讲师 助教 助教 讲师 讲师 副教授 西区4号楼403D/西区4 副教授 号楼403D/西区4号楼 403D 西区4号楼405D 北区4号楼202D 东区南院1号楼111D 北区4号楼104D 东区南院1号楼301D 北区4号楼204D 东区南院1号楼412D 北区4号楼301D 讲师 讲师 西区4号楼403D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助教 讲师 助教 讲师 助教 助教 讲师 讲师 西区4号楼514D 西区4号楼404D 授课地点 北区4号楼302D 东区北院1号楼201D 西区4号楼513D 西区4号楼514D 西4(信院)316D 西区4号楼405D 西区4号楼404D/西区4 号楼404D 西区4号楼401D 西区4号楼513D/西 4(信院)316D 西区4号楼514D/西 4(信院)317D 西4(信院)317D 上课人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数 120 120 120 120 80 90 71 78 71 97 90 103 90 103 78 80 76 76 76 9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00 120 120 120 120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5大节 单位 数学与信息学院 数学与信息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 物理学院 物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新闻事件改编影片中的人物弧光创作分析——以《我不是药神》《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为例

新闻事件改编影片中的人物弧光创作分析——以《我不是药神》《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为例

兰的故事为更多人所知。

影片保留了《木兰辞》中的故事框架,将美国文化元素填充进框架中,使故事情节更加饱满,更符合美国观众的口味。

美国文化受西方影响崇尚的是个人价值,主张民主自由的追求。

美国人奉行通过普通人的个人奋斗来逐渐获取个人价值的成功实现。

美国人的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即个人成就。

在迪士尼创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中,伴随着美国文化的植入,木兰也被赋予了一个梦想,寻求自我位置,渴求找到自我价值。

整部影片中,木兰传统儒家女性形象被改编为现代美国女孩的特点。

在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为观众呈现的木兰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形象,相亲时媒婆怒斥她、不看好她,从军后战友们嘲笑她、排挤她,训练时校尉不看好她,在被发现女性身份后被军队抛弃在雪山之上。

在最后一场与匈奴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花木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她追求自我价值,在战火纷飞中,她勇往直前,在各种困难面前毫不低头,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自己。

在与匈奴的战争进入关键时刻时,木兰巧妙设计了一场雪崩,让原本实力占上风的匈奴军队溃不成军,最终败退。

很显然,这场战争的胜利就是典型的美国式胜利,通过单个小人物的机智和勇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而不是中国式的集体奋战。

此战后,影片达到了高潮,木兰也从小人物变成了英雄人物,实现了个人主义的美国梦。

在迪士尼影片中,观众可以清楚地发现,花木兰是一个崭新的形象。

木兰拥有了更加鲜活生动的形象,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能够符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需求。

四、结语在《花木兰》电影大获成功后,迪士尼公司又拍摄了《花木兰2》《功夫熊猫》等以中国故事或中国元素为主的动画电影。

今年由国内演员刘亦菲主演的真人版《花木兰》电影上映,这部电影是迪士尼公司第三部“花木兰”系列电影。

迪士尼公司一系列改编自中国的动画电影的成功,也给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中国电影想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就要面向世界的舞台,兼顾中西方文化,放眼于世界和未来,也要利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资源优势,挖掘出更多让全球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

中西文化源流比较

中西文化源流比较

中西文化源流比较兰良民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

在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它们的文化起源是怎样的?都有怎样的历史嬗变?从文化起源和历史演变即发展来看,中西是不同的,中国文化是一元的,西方文化是多元化的。

需要说明,文化的多元化与一元化其实说的是主流文化,即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

文化的一元化特质,指在文化领域,有一个集中统一的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的存在。

文化多元共存是指各种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互相之间平等共处、和谐发展。

费孝通先生曾经讲过这么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是所谓文化多元的很好的表述,讲得简单一点,也可用中国古代先贤的一句话,就是“和而不同”。

(一)一元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从文化资源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是一元的,是大一统的。

中国文化具有独创性,是中国人所独创,是自本自根的,其源头为一元。

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产生于黄河中下游一代的中原地区,即华夏,又称中华、中国。

由于地理上的隔离,它的产生几乎没有融入其他文明,是单一的。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聚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能够不受外部的影响,独立地发展。

春秋战国时,产生了所谓的百家争鸣现象,产生了儒、道、法、墨、农、医等各家学说。

秦汉时期开始实行思想文化大一统,从西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建议发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被放在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并且影响到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国文化开始进入了以儒家思想一统天下或者说为主流的时代,其他各家如道家、法家等思想只能作为儒家思想的补充物而获得存在的价值。

后代虽有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但均无法撼动儒家一统天下的地位。

我们现在虽然讲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位一体,但实际上主流是儒家。

对于外来文化,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循着一个所谓“以中变夷”的模式,即以中国文化来改变、同化蛮夷(外域)的文化。

中西文化起源对比与研究

中西文化起源对比与研究
西方 文化 的 自然 地理 条件 与 中华 大地有 着 巨 大 的差异 ,其最 根本 的 区别 在于海 陆关 系 的变化 。 如果 说华 夏文 明植 根 于 大 陆 ,那 么西 方 文 明则 诞 生 于海洋 。西方 文 明最初 的舞 台是亚 欧大路 西侧 的欧洲 ,它 西 、南 、北 三面 环海 ,东与 亚洲 接 壤 ,整 个大 陆轮 廓恰似 亚 欧大陆 向西伸 出 的一 个 巨大半 岛 ,因此 ,整 个 欧洲 距 海都 较 近 ,全 洲海 洋 性气 候 十分显著 。其 中,作为西方文化摇篮 的古希腊更 与海 结 缘 ,希 腊地 处 地 中海 东 部交 通要 塞 ,多 港 、
[关键词] 自然环境 ;原始宗教;原始政治经济
[中图分类 号 ]G04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672.3805(2011)06-0107-03
文化是 人类 社 会 的产 物 ,是人 类 在几 千年 来 生存 斗争 中不断 创 造 的果 实 ,也 是 人 类不 断摆 脱 自然控 制走 向成 熟 和 自由的标 志 。然 而 ,人 类 社 会每 一种 独 特 的文 化 形 态 都 有 其 赖 以 生 存 的土 壤 ,即各 有 其产 生 、发 展 和成 熟 的条 件 和机 遇 ,因 此 ,当我们试 图把 握不 同文化 的主 要特质 时 ,首先 要对 它们 寻根 溯 源 。本文 试 从 自然基 础 、原 始 宗 教 的形 成 ,以及 原始 政 治 经 济 制度 的形成 三方 面 对 比分 析 中西文 化 的起 源 ,为进 一 步 研究 跨 文 化 交际 中的 中西文 化差异 奠定基 础 。
[收稿 日期 ]2011一O5—10 [作者简介 ]黄永媛(1979一),女 ,黑龙江牡丹江人 ,牡 丹江师 范学 院网络中心讲师 ,东 北农业大学 在读硕士 ;研究 方

中外文化差异研究步骤及研究过程概述

中外文化差异研究步骤及研究过程概述

中外文化差异研究步骤及研究过程概述(一)、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2021年4月1日-2021年4月7日)查阅文献资料
2. 研究阶段(2021年4月7日-2021年4月14日)召开开题报告会,启动课题研究,概括实验方案。

3. 研究阶段(2021年4月15日-2021年4月25日)总结概括这段时间的研究,反思研究方案跟踪研究成效,提交中期报告,召开这阶段的成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探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困惑问题,收集信息,整理资料。

4. 总结阶段(2020年4月25日-2021年4月30日)整理、汇总实验材料,总结成果,完成研究报告,申请鉴定及成果推广。

(二)、研究过程概述
1. 课题研究实施策略:课题组全体成员围绕中外节日差异确定了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并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

随后进行分工,查找了许多资料,取得了一定成绩,基本达到本阶段的研究目标。

1.拓宽理论学习面,增强课题研究的意识。

针对课题要求,初次接触理解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的概念。

在研究中学习,边学习边研究。

2.加强组内合作,课题研究出成效。

本课题由分管教师指导,各小组组长监督,副组长辅助管理。

各个组员参与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主动完成各项研究人物,做好了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上网及整理工作。

3. 研究的思路、视角:中外节日差异(以中秋节及感恩节为例)研究节日差异,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其一是节日的相同点,另一是节日的不同点。

从两个方面研究时,我们应当思考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节日的异同。

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从节日的起源、风俗习惯、文化地位上来进行研究。

中西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文化对比研究摘要/本文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关键词/中西文化东方西方中国对比研究自然观西人崇拜自然,摹仿自然;国人亲近自然,融入自然。

西人征服自然,为己所用;国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

西人毕肖自然,赋予神性;国人体味自然,涵养人性。

一、中西文化比较东西方文化从思想根源到意识形态,存在着很大区别。

对待自然中:有生命的热爱赞美顺从软弱西:无生命的厌烦敌视抗争强势易卜辞说“天地之大德曰”,视自然为有生命的机体,而生命都体现出曲线式的律动,不是冷冰冰的几何形的点、线、面、体,而是高级的生命活动——感情,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清,水之美者”;“情,心之美者”;“晴,日之美者”。

情的本质——关心、顾念、珍惜。

中国人对自然是热爱与赞美的,但同时也又软弱顺从的一面。

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他们对于野蛮感到厌烦了,正如我们对文明感到厌烦一样”(《比利牛斯山游记》)。

对自然,西方文化是敌视与反抗的。

“不许自然有自由,一切都矫揉造作……人对无生命的东西毫无兴趣:不承认它们有灵魂和它们自己的美,只把它们当作仆从;或是活动的背景……树木、水、自然风光,失去它们的野性、拘束和荒僻的外貌”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这样评价西方人的自然观。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诺亚方舟:激进、跃动、分析、躁动和遐思、阳刚之美、一分为二,同中求异。

大禹治水:稳健、娴静、综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阴柔之美、合二为一,异中求同。

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核心——激进和稳健、跃动和娴静、分析和综合的差异。

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

这种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跃进和突变,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

因而在哲学上表现为充满躁动和遐思,在文学上对骑士精神进行歌颂,在艺术上张扬运动精神和阳刚之美。

中西起源神话异同研究报告

中西起源神话异同研究报告

中西起源神话异同研究报告中西起源神话异同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主要探讨了中西起源神话的异同之处。

通过对中国传统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和西方希腊神话《创世纪》中起源神话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在起源观念、创世方式和神话形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

引言:中西方的起源神话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起源神话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研究旨在比较中西起源神话的异同,以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选择中国传统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和西方希腊神话《创世纪》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两个神话故事的比较研究,分析它们在起源观念、创世方式和神话形象等方面的异同。

结果与讨论:1. 起源观念的异同:《盘古开天辟地》中的起源观念强调混沌状态先于天地的出现,宇宙的形成是通过盘古剖开混沌而实现的。

相比之下,《创世纪》中的起源观念则是上帝在无中生有的情况下创造了天地万物。

可以看出,中国神话中强调的是宇宙的无序状态,而西方神话则强调宇宙的创造过程。

2. 创世方式的异同:《盘古开天辟地》中,盘古通过剖开混沌以形成天地,持续了一万八千年才陨落。

与之相反,《创世纪》中的上帝通过一系列的命令和创造活动,花费了六天的时间才完成了整个创世过程。

可以看出,中西方神话对于创世过程的描写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

3. 神话形象的异同:《盘古开天辟地》中的盘古是一个古老的巨人,具有神圣的力量和智慧,在创造宇宙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创世纪》中的上帝则是无形的存在,通过命令和创造来实现创世。

可以看出,中西神话中的主要神话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异。

结论:通过对中西起源神话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它们在起源观念、创世方式和神话形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

中西方的起源神话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研究和对比这些神话有助于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推动文化交流的发展。

从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来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来看中西文化差异
次的原因。
中西 文化 的历 史 渊源
中西文化的差异根源于 中西文化 的不 同源起 。中国文化实 际上表现为一种伦理秩序 , 过道德伦理规约人们 的现实活动 。 通 孔子 和老子 对 中国 民族 性格 的塑 造起 着主导 作用 ,儒 家推 崇 “ 良、 、 、 的 内向性 格 , 温、 恭 俭 让” 认为君 子的理想 人格应该 是含 而不露、 温文尔雅。老子崇道 , 认为“ 清静为天下正 ”要想静而不 , 动, 就应该 自然 无为 、 雌退不 争 。这一 切塑造 了 中国人本 分 、 合
定的方式传递知识 、 息 、 、 信 观念 情感和信仰 , 并展开与此相 关的
社会交往活动 。总体看来各种文化 间的相 互沟通与融合 已成为 文化发展 的主流 , 现出文化全球化的趋势 。在此前 提下 , 呈 有人
认为 , 世界文化必然存 在统一的“ 标准” 。然而对于现实生活 中的 许多问题 , 中西方的态度却 截然不 同。要探索这些现象背后所隐 藏的本质 区别 , 我们 只有 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 , 才能挖 掘出深层
方 人 在 对 。 男 女 双 方 经 常 则 感 以上帝和法律为誓言 , 表达彼此的爱慕和倾心。
参 考文 献 :
[】 1高旭 东. 文 化 的 文 学对 话— — 中西 比较 文 学与 诗 学新 论 跨

北 京 : 华 书局 , 0 6 中 20.
【 关键词】文化 差异 民族性格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 , 文化交流 日益频繁 。人们通过一 政治 、 军事和外交策 略等方 面的差异 。中国的政治基础是建立在 整个 民族 的阴柔性格 之上 的, 方面是和群而柔弱 的民众 , 一 一方 面则是施行仁政 的君主 。如果是暴君当政 , 那么柔弱 的民众会 以 以柔克刚的法术应之 。 西方 民主制度的政治基础是建立在个人人 格 的刚强之 上的 , 当个人不 能容 忍别 人的欺辱之 时 , 只有在每 就 个刚强个人: 之间建立一种社会 契约, 且以选票来选举当政者 。 并 中国人 推崇仁 政 , 向往 和平 , 在处理 国与 国的关系上 , 于 善 使用怀柔政策 , 例如 以“ 和亲” 或金钱来换取和平 。而西方人 自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是瑞 兽。它是中 华 民 族 的 象 征,中 国 人 都 自 称 为“龙 的传人”; 它同时也是古代皇权的象征,历代皇帝 都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论衡》说: “龙之像,马 首蛇尾”。 龙 的 每 个 特 征 都 代 表 了 一 种 优 点,宽 阔的前额代表聪明才智,似剑的眉毛代表英武,虎 眼代表威严,狮鼻代表荣华富贵,马齿代表勤劳善 良,鳄鱼嘴代表吞咽,虾须代表吸水自如,牛耳代 表名列魁首,鹿角代表健康长寿,鱼鳞代表防卫, 驼头代表抗旱,鹰爪代表腾云驾雾,蛇脖代表游刃 有余……中国龙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与研究出版社,1999: 54. [2] 刘承华. 文化与人格[M]. 北京: 中国科技大学出
版社,2002: 67 ~ 68. [3] 郁龙余. 中西文化异同论[M]. 上海: 三联书店,
1989: 42. [4] 张海鹏,臧宏. 中国传统文化论纲 [M]. 合肥: 安徽
教育出版社,1996: 56 ~ 60. [5] 张 三 夕. 论 东 方 文 化 的 含 义 与 亚 洲 视 角 的 建 立
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中华大地有着巨 大的差异,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海陆关系的变化。 如果说华夏文明植根于大陆,那么西方文明则诞 生于海洋。西方文明最初的舞台是亚欧大路西侧 的欧洲,它西、南北三面环海,东与亚洲接壤,整 个大陆轮廓恰似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个巨大半 岛,因此,整个欧洲距海都较近,全洲海洋性气候 十分显著。其中,作为西方文化摇篮的古希腊更 与海结缘,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交通要塞,多港、
三、国家雏形
在原始时代,东西方国家都产生过奴隶制社 会,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专制 政权,古希腊建立了一个松散的城邦制政权。早 期国家的建立都经历了极其惨烈的战争过程,但 战争的主要目的却不尽相同。战争中,有的政治 意味浓一些,有的更重视经济意味,经济意味在达 到目的后便告一段落,而政治意味却不同,因为是 出于某种观念。早期西方战争的目的更多的是为 了“掠夺”; 而中国却是为了“大一统”。
城邦制是希腊历史的关键。城邦的出现是希 腊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的,希腊半岛上的一块块平 原,形成了天然的政权单位。它的特点就是小国 寡民。希腊的殖民扩张历时两百多年,它改变了
第6 期
黄永媛,等: 中西文化起源对比与研究
·109·
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格局,把希腊文明传播到更远 的地方。而后古罗马通过一系列战争,成为横跨 亚、非、欧的强大帝国。古罗马文化继承了一部分 古希腊文化,同时古罗马时期也开始了一种文化 转型,它把小国寡民的文化转变成大国沙文的文 化。这种文化的继承和转化,同样也是战争的结 果,但 却 是 跨 国 战 争,而 不 是 国 家 内 部 的 改 朝 换 代。因此,西方文化具有个体性和开放性。
第9 卷 第6 期 2011年12 月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Vol. 9 No. 4 December 2011
中西文化起源对比与研究
黄永媛 张 晶
(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 一种文化的形成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相联系,同时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所以夏朝的 建立就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夏文化大致具 备了以下几个特征: 工具从石器过渡到青铜器,农 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私有制已经建立,并且建立 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统治体系。夏商之变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在国家内部的改朝换代,后来各朝各 代的朝代更替都只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朝代更替,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政权交替频繁的情况 下,中国文化却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原因。因此,中 国文化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
自然宗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前的宗教形 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其不同的 发展阶段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宗教形式。其中 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后期,是自然崇拜、动 植物崇拜和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结合起来的产物, 是流行于全世界的一种原始宗教形式,几乎每一 个原始部族都可以找到图腾崇拜的踪迹。图腾往 往被当做氏族或部落的标记和名称,图腾的形象 大多来源于动植物,其范围非常广泛,但以动物居 多。这些“崇 拜 ”,不 仅 在 内 容 上,尤 其 在 文 化 心 理上,对后来民族精神形态的发育和影响是极其 深远的。如在中西方原始宗教中,对“龙”就有着 各自不同的定义。
西方世界中,龙在希腊语里叫 Drakon,英语 叫 Dragon,在 拉 丁 语 里 还 有 一 个 名 字 叫 Draco。 dragon 在西方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在西方 神话中,dragon 是使人恐惧的恶魔。圣经把 dragon 隐喻成恶魔,把与上帝相对立的恶魔撒旦称为 “大龙”( the great dragon) ; the Old Dragon 即为魔 王,或撒旦 之 意 …… 具 体 到 一 种 生 物 层 面 来 说, dragon 是一种特别凶残的动物。在很多情况下, 西方文学把龙描写成为英雄要铲除的怪物。
[Abstract] A culture's formation has a relation with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climate,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natural conditions. In the meanwhile it has a relation with a national customs, habits,religion and politics,economy and other various factors. This paper tri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origi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from the aspects of natural foundation,the formation of primitive religion,and the formation of primitiv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for making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in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natural foundation,the formation of primitive religion,the formation of primitiv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也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试从自然基础、
原始宗教的形成,以及原始政治经济制度的形成三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文化的起源,为今后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奠定基础。
[关键词] 自然环境; 原始宗教; 原始政治经济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805( 2011) 06-0107-03
原始宗教在远古时期具有协调人和自然关系 的作用,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补充,满 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因而成为原始时代观念文 化的主流。古代中国社会的各种宗教形式,作为 一种相对独立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中有自己独特的 个性特征。同其他民族、国家一样,中国远古宗教 是自然宗教,即以自然实物和自然力为崇拜对象 的宗教。自然宗教起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社 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类的生存条件非 常恶劣,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界的沉重的压迫下,不 得不屈从于它的淫威,从而在观念中把自然力和 自然物神化,导致原始自然宗教的产生。因此,自 然宗教是人类处于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自然界 的沉重压迫之下,将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中华大地地域辽 阔,腹地纵深,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宜于渔猎、畜
牧、农耕等各种生存和生产方式。黄河与长江这 横贯中华大地的两条大河,是中华文化的两大起 源地。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土地肥沃,物种繁多, 有着丰富的生存资源和广阔的回旋天地。这辽阔 的土地不仅为我们祖先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存条 件,而且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我国虽遭受过多 次外族入侵,却能保持文化的延续和完整,正是有 赖于这广阔的内陆基地。但另一方面,崇山峻岭 又阻隔了中华民族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使我 国古文明远离世界其他的文明中心。由于长期处 在难以与外界交流的隔离机制中,形成自我封闭 的保守意识,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总体来说,在人 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注重整体和谐,追求与 自然的融合,即追求: “天人合一”。这种对自然 的态度,使得中国人随遇而安,倾向于顺其自然。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在几千年来 生存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也是人类不断摆脱 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然而,人类社 会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 壤,即各有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条件和机遇,因 此,当我们试图把握不同文化的主要特质时,首先 要对它们寻根溯源。本文试从自然基础、原始宗 教的形成,以及原始政治经济制度的形成三方面 对比分析中西文化的起源,为进一步研究跨文化 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奠定基础。
[收稿日期] 2011 - 05 - 10 [作者简介] 黄永媛( 1979 - )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网络中心讲师,东北农业大学在读硕士; 研究方
向: 英语语言文学
·108·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第9 卷
多山,土地贫瘠,这迫使古希腊人很早就经营海上 贸易,以补土地之不足。因此,作为西方文化的起 源,古希腊文明呈现出强烈的海洋性。主要表现 为: 见多识广,易于接受外来文化; 由于海上生涯 的 冒 险 性 质,易 于 培 养 人 民 的 独 立 性 和 挑 战 性。 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对于中国的“天人 合一”思想,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二者是对立 的关系。信奉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 质生活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