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高一第三课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二课时)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二课时)

曹县三中高一数学导学案第一章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第二课时制作人:于萌萌 审核人:高一数学组 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理解识记诱导公式(2)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内涵及结构特征,会初步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的值 (3)会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和证明。

预习导航:要求:在上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导航,并将不懂知识进行标注 1. 写出诱导公式一~四?观察这四组公式共同特点是?2、 公式五3、 公式六公式五~六可以概括如下:问题探究:要求:在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主动地和同组同学交流讨论大胆发言质疑,并能自己总结方法,最后要对本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

探究问题(一) 诱导公式五思考1:sin (90°-60°)与sin60°的值相等吗?相反吗?思考2:sin (90°-60°)与cos60°,cos(90°-60°)与sin60°的值分别有什么关系?据此,你有什么猜想?思考3:如果α为锐角,你有什么办法证明ααπcos )2sin(=-与ααπsin )2cos(=-?思考4:若α为一个任意角,那么απ-2的终边与α的终边有什么对称关系?思考5:点P1(x,y )关于直线y=x 对称的点P2的坐标如何?思考6: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1(x,y ),则απ-2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2(x,y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你能获得那些结论?探究问题(二) απ+2的诱导公式思考1:απ-2与απ+2有什么内在联系?思考2:根据相关诱导公式推导,3sin(),2πα- 3sin(),2πα+ 3cos(),2πα- )23cos(απ+探究问题(三) 公式的应用 例1: 化简:)29)sin(-)sin(--)sin(3-cos()-211)cos(2)cos()cos(-sin(2απαπαπαπαπαπαπαπ+++课堂小结:1.这节课学到了什么2.各小组表现如何课下作业:课本P28 练习7例2 已知 ,求 的值 )60(sin 1)60(cos )30(tan 1ααα++++-31)30(sin =-α 32)6(cos =-απ)32(sinπα-例3 已知 ,求 的值。

高一各学科目录表

高一各学科目录表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
第五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2、古希腊城邦;3、古希腊城邦政体
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从君主制到民主制;2、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3、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
第七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从共和国到帝国;2、罗马法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八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1、指、对、幂函数增长的差异;2、常见的函数模型
科目
出版社
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物体和质点;2、参考系;3、坐标系
2、时间和位移
1、时刻和时间间隔;2、路程和位移;3、矢量和标量;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速度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3.2奇偶性
1、函数的奇偶性定义;2、奇偶函数的性质;3、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指数函数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2、分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定义;2、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2对数函数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1、对数的定义;2、对数的运算性质;3、换底公式
1、从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2、从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3、牛顿第二定律在连接体问题中的应用;4、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中的图像问题
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1、共点力的平衡条件;2、超重和失重;3、从运动学角度看自由落体运动
科目
出版社
知识点
化学(必修一)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二课时)(同步训练)(附答案)—高一上学期数学必修第一册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二课时)(同步训练)(附答案)—高一上学期数学必修第一册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二课时)(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已知集合A={1,3,5,7,9},B={0,3,6,9,12},则A∩∁N B等于()A.{1,5,7} B.{3,5,7}C.{1,3,9} D.{1,2,3}2.(多选)设全集U={0,1,2,3,4},集合A={0,1,4},B={0,1,3},则()A.A∩B={0,1} B.∁U B={4}C.A∪B={0,1,3,4} D.集合A的真子集个数为83.已知集合A={x|x<a},B={x|1<x<2},且A∪(∁R B)=R,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a≤2 B.a<1C.a≥2 D.a>24.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A.A∩(∁U B) B.B∩(∁U A)C.∁U(A∩B) D.∁U(A∪B)5.设全集U=R,集合A={x|0<x<9},B={x∈Z|-4<x<4},则集合(∁U A)∩B中的元素的个数为()A.3 B.4 C.5 D.66.(多选)已知集合A={x|-1<x≤3},集合B={x||x|≤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A∩B=∅B.A∪B={x|-2≤x≤3}C.A∪∁R B={x|x≤-1或x>2} D.A∩∁R B={x|2<x≤3}7.M,N为集合I的非空真子集,且M,N不相等,若N∩∁I M=∅,则M∪N等于()A.M B.NC.I D.∅二、填空题8.已知全集U,集合A={1,3,5,7},∁U A={2,4,6},∁U B={1,4,6},则集合B=________9.已知集合A={1,2,m},集合B={1,2},若∁A B={5},则实数m=________10.已知全集U=A∪B={1,2,3,4},A={1,2,4},A∩B={1},则集合∁U B为________,集合B 共有________个子集.11.设全集U=R,已知集合A={x|x<3或x≥7},B={x|x<a}.若(∁U A)∩B≠∅,则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12.已知集合A={x|x<a},B={x|1<x<2},A∪(∁R B)=R,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三、解答题13.已知全集U=R,集合A={x|x<1或x>2},集合B={x|x<-3或x≥1},求∁R A,∁R B,A∩B,A∪B.14.已知全集U=R,集合A={x|-1≤x≤2},B={x|4x+p<0},且B⊆∁U A,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15.已知集合A={x|x2+4ax-4a+3=0},B={x|x2+(a-1)x+a2=0},C={x|x2+2ax-2a=0},其中至少有一个集合不为空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AC3.C4.B5.B6.BD7.A二、填空题8.答案:{2,3,5,7}9.答案:510.答案:{2,4},411.答案:{a|a>3}12.答案:{a|a≥2}解析:因为B={x|1<x<2},所以∁R B={x|x≤1或x≥2}.又因为A∪(∁R B)=R,A={x|x<a},观察∁R B与A在数轴上表示的区间,如图所示.可得当a ≥2时,A ∪(∁R B)=R.三、解答题13.解:如图,可知∁R A ={x|1≤x ≤2},∁R B ={x|-3≤x<1}.所以A ∩B ={x|x<-3或x>2},A ∪B =R.14.解:∁U A ={x|x<-1或x>2},B =⎩⎨⎧⎭⎬⎫x ⎪⎪x<-p 4. 因为B ⊆∁U A ,所以-p 4≤-1.所以p ≥4. 所以p 的取值范围是{p|p ≥4}.15.解:假设集合A 、B 、C 都是空集,当A =∅时,表示不存在x 使得x 2+4ax -4a +3=0成立,所以Δ=16a 2-4(-4a +3)<0,解得-32<a <12; 当B =∅时,同理Δ=(a -1)2-4a 2<0,解得a >13或a <-1; 当C =∅时,同理Δ=(2a)2+8a <0,解得-2<a <0.三者交集为-32<a <-1,取反面即可得A ,B ,C 三个集合至少有一个集合不为空集, 所以a 的取值范围是a ≥-1或a ≤-32.。

1.3 第二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课件(人教A选修4-1)

1.3 第二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课件(人教A选修4-1)

对应中线、角平分线和高,应包括一切“对应点”连接的线
段;同时也可推演到对应的内切圆、外接
CE⊥AB于E,BF⊥AC于F,若S△ABC =36 cm2,S△AEF=4 cm2,求sin A的值. [思路点拨] 由题目条件证明△AEC∽△AFB,得
AE∶AF=AC∶AB,由此推知△AEF∽△ACB,进而求
的边长.
解:设矩形 EFGH 为加工成的矩形零件,边 FG 在 BC 上, 则点 E、H 分别在 AB、AC 上,△ABC 的高 AD 与边 EH 相 交于点 P,设矩形的边 EH 的长为 x mm. 因为 EH∥BC,所以△AEH∽△ABC. AP EH 所以AD= BC . 300-2x x 所以 = , 300 200 600 解得 x= (mm), 7 1 200 2x= (mm). 7
出线段EC与AC的比值.
[解] ∵CE⊥AB 于 E,BF⊥AC 于 F, ∴∠AEC=∠AFB=90° . 又∵∠A=∠A,∴△AEC∽△AFB. AE AC ∴AF=AB. 又∵∠A=∠A,∴△AEF∽△ACB. AE 2 S△AEF 4 ∴(AC) = = . S△ACB 36 AE 2 1 ∴AC= = . 6 3 设 AE=k, 则 AC=3k, ∴EC=2 2k. EC 2 2 ∴sin A=AC= . 3
此题的解法很多,其关键是添加适当的
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题.
[解] 如图,设小张与教学楼的距离至少应有x米,才
能看到水塔.
连接FD,由题意知,点A在FD上,过F作FG⊥CD于G,
交AB于H,则四边形FEBH,四边形BCGH都是矩形. ∵AB∥CD,∴△AFH∽△DFG. ∴AH∶DG=FH∶FG. 即(20-1.6)∶(30-1.6)=x∶(x+30),

历史高一第三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第三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第三课知识点总结第三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

这一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鼎盛时期,大量的思想家涌现出来,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在这一时期,有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等。

这些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乐教化,重视道德修养,提倡仁爱和敬老尊贤,强调人伦和家庭。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思想体系。

道家是儒家的主要对立面,其代表人物是老子。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另一种重要体系。

墨家则主张“兼爱”,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关爱,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和平与公正。

在当时的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法家的思想中,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格的法律约束和统一的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强调农业和战争,强调法律的实效。

名家强调理性,主张逻辑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先驱。

兵家重视军事战略和战争技术,强调战争的规律和战略的重要性。

纵横家则主张机智和灵活,强调利用巧计和计谋,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这些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中,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学派和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也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个人总结在学习了第三课的内容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

每个学派和思想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都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2 氧化剂和还原剂(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3.2 氧化剂和还原剂(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堂练习
例2.(2023·真题汇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氯气与强碱反应时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 铝有强还原性,可用于制作门窗框架 C. 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 D. Cl2通入淀粉KI溶液中,溶液变蓝色,说明还原性:Cl-<I-
解析: 铝用于制作门窗框架,利用了铝的硬度大、密度小、抗 腐蚀等性质,而不是利用铝的强还原性。
时,生成氧气和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D错误。
课堂练习
例4. (2023·浙江3月选考6题)已知下列反应:
反应Ⅰ:Co2O3+6HCl(浓)
2CoCl2+Cl2↑+3H2O
反应Ⅱ:5Cl2+I2+6H2O
10HCl+2HIO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Ⅰ中HCl是氧化剂
B. 反应Ⅱ中Cl2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
反应物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即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 质,具有氧化性,本身被还原。
氧化性
物质得电子性质,氧化剂具有氧化性,且物质得电子越容易氧 化性越强。
还原产物
生成物中氧化剂被还原后生成的物质。
课堂探究
阅读教材:思考氧化剂和还原剂、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的定义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还原剂
反应物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即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 质,具有还原性,本身被氧化。
D. 当反应①和②中转移的电子数相同时,产生的O2和H2的物质的量相同
解析: Na2O2中有离子键和非极性键,CaH2中只有离子键而不含非极性键,A错误;①中水中各元 素的化合价不发生变化,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②中水发生还原反应,B错误;Na2O2由Na+和 O22− 组成,阴、阳离子个数之比为1∶2,CaH2由Ca2+和H-组成,阴、阳离子个数之比为2∶1,C正 确;①中每生成1个氧气分子转移2个电子,②中每生成1个氢气分子转移1个电子,转移电子数相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1.3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自转的意义(区时、地方时和日界线)】(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1.3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自转的意义(区时、地方时和日界线)】(共
实际应用中,日界线还有一条,即 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0时经线) 2、日期变更:日界线两侧日期不一样
21
日界线西侧 180º 日界线东侧
时间不变;日期减1天
向东
A、它是人为规定的,原则上是 180° 经线
自西向东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
东12区 西12区
区日期减去一天(顺着地球自转 方向越过人为日界线日期减去一
9
时区与区时 图
时区
概念:时间区域,国际规定,经度每隔15度划分为一 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理论时区
注意:中时区,东西十二区的特殊性
区时
概念:某一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为标准时间。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中央经线:明确每时区的中央经线。 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数倍。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 西五区的中央经线是75°W
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

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
日出,东边的时刻比西 边早,即“东早西晚”。

3
一.地方时
1.概念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①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 ②经度不同,时刻不同,地方时不同 。 3. 计算: 经度每隔15º ,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1º ,地方时相差4分钟。
北京的时间:
只是116°E所在经线的时间。
12
时间的计算
一、地方时的计算
定义:因经度不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做地方时。
计算依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计算法则:东加西减,(即:求东边经线上的地方时,用加法, 求西边经线的地方时,用减法。)
计算步骤: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二、三课时](精选3篇)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二、三课时](精选3篇)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二、三课时](精选3篇)第二课时:物质的量的浓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知识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概念;2. 掌握物质的量的浓度的计算公式;3. 了解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常用单位。

教学过程:一、复习通过回顾前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情况。

二、引入1. 向学生展示一个饮料瓶,问:“你们喝的饮料瓶上都印有信息如何‘每100ml含糖量12g’,那这些数据是什么意思呢?”2. 引导学生思考,解释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概念。

三、讲解1. 讲解物质的量的浓度的计算公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2. 介绍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常用单位:mol/L,简写为mol/L或M。

四、实例演练通过几个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浓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五、拓展通过举例介绍如何计算稀释溶液的浓度,拓展学生的知识。

六、归纳总结让学生总结物质的量的浓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写在笔记本上。

作业:完成课堂上的实例演练,做好笔记。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实验测定知识目标:1. 了解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实验测定方法;2. 掌握使用容量瓶和量筒等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实验测定;3. 练习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实验设计。

教学过程:一、引入1. 让学生观察两瓶溶液,一瓶是稀释的酸溶液,另一瓶是浓缩的酸溶液,问:“如何通过实验测定这两瓶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 讲解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实验测定方法:通过实验仪器测量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体积,计算物质的量的浓度。

2. 介绍使用容量瓶和量筒等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实验测定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展示使用容量瓶和量筒等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量的浓度的实验测定的过程。

四、实验设计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通过实验测定一个未知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五、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测定未知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召现代中学2013-2014学年秋期高一历史导学案 编号04 编写时间2011.09.05 编写人:马真 审核人: 审批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1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二课时) 【使用说明】 1、 依据知识结构,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

2、 认真研究合作探究题目,在课本上划好,在学案上答题留一部分空间补充,不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以备小组探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注重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深化小组学习的基本方式,提高分工合作、协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与强化,是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中最突出的特征。

请同学们以高度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认真领会这一论点 【重点分析】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三大部分内容,首先感知教材的重要知识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问题导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汉朝)怎样加强皇权(君权),削弱相权的 ? 2、唐朝采用了怎样的措施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它的作用是什么?影响如何?
3、宋初,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什么?为制约宰相,后来增设了哪些职务分割了相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4、元朝设立的最高行政机关是什么?它的主要职能相当于唐朝中央三省中的的哪个部门?元朝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如何?
规律总结:综上,请同学们总结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进的总体趋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主要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它的标准是什么?
2、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它的标准是什么?
3、隋唐宋元时期实行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它的标准是什么?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的作用(影响)如何?
【特别提示】 科举制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是一种代表下层地主利益、维护封建统治的选官制度。

拓展:夏商周时期如何选官?秦朝呢?
规律总结:综上,请同学们归纳出: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南召现代中学2013-2014学年秋期高一历史导学案 编号04 编写时间2011.09.05 编写人:马真 审核人: 审批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2
【合作探究】
1、本课测评: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2、请同学们归纳: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当堂检测】
1、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4、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 )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④
5、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 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6、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7、阅读下列材料:(5分钟)
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

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

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

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请回答:
(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