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酸肾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MFHAS1促进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减轻马兜铃酸诱导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MFHAS1促进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减轻马兜铃酸诱导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MFHAS1促进诱导M2型巨噬细胞极化减轻马兜铃酸诱导急性肾损伤的研究MFHAS1是一种分泌蛋白,已经被证明可以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并且减轻马兜铃酸诱导的急性肾损伤。

马兜铃酸是一种可以引起急性肾损伤的有毒植物成分,其毒性效应已经被广泛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MFHAS1对于减轻马兜铃酸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马兜铃酸是一种可以引起急性肾损伤的有毒植物成分,其主要毒性效应包括肾小管坏死、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间质炎症反应。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最近的研究表明,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可以通过调节肾脏损伤和修复过程起到关键作用。

科学家们开始研究MFHAS1对于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作用,以及其对急性肾损伤的治疗效果。

在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小鼠模型进行了实验,首先建立了马兜铃酸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模型,然后观察了MFHAS1对于M2型巨噬细胞极化和肾损伤修复过程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MFHAS1处理组的小鼠肾功能恢复更快,肾组织病理改变更轻,肾小管坏死和间质纤维化程度更轻。

进一步的实验结果显示,MFHAS1可以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并且减少了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了马兜铃酸诱导的急性肾损伤。

这一研究的结果表明,MFHAS1可以通过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来减轻马兜铃酸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为治疗急性肾损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MFHAS1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为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础。

这一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M2型巨噬细胞在肾脏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有望为急性肾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马兜铃酸毒性研究进展及风险因素分析

马兜铃酸毒性研究进展及风险因素分析

马兜铃酸毒性研究进展及风险因素分析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s,AA)的肾毒性和致突变性,以及其对泌尿系统上尿路移行上皮的致癌性已广为人知。

2003年以来,药品监管部门先后取消了青木香、关木通、广防己等含AA药材的质量标准,并对其他含AA的药材如朱砂莲、马兜铃、寻骨风等采取了加强监管、修订说明书或质量标准等措施,以控制其安全性风险。

近年来,国内外对AA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AA毒性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该文对使用含AA药品的风险因素做了简要的归纳与评述,并提出了预防及控制AA毒性发生的措施及建议。

标签:马兜铃酸;毒性;不良反应;风险因素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s,AA)是一类结构类似的硝基菲类羧酸化合物,存在于马兜铃属和细辛属植物中,其中含量相对较多的有马兜铃酸I(AAI)和马兜铃酸Ⅱ(AAⅡ)。

AA的肾毒性、致癌及致突变作用早在2003年前即有较多文献报道。

由于使用含AA药物有导致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及上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UC)等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近年来国内外对AA毒性的作用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开展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10余年来AA文献报道情况以“马兜铃酸”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2003年以后文献数占收入文献数的81.71%;以“aristolochic acids”在Pubmed数据库进行主题词(MeSH Terms)检索,2003年以后文献数占收入文献数的68.19%,见图1。

2 AA毒性研究进展2.1 毒性剂量一项Meta分析研究了AA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和UUC的风险,计算得到的AA导致ESRD的阈剂量可信限下限(benchmark dose lower confidence limit,BMDL)为0.42 g(累积量),AA导致癌症的合并OR(odds ratio)为5.97(95%可信区间CI,2.78~12.84),使用含AA的药物或食用混有马兜铃科植物种子的食物,可增加ESRD和UUC的风险[1]。

马兜铃酸体内代谢及致毒过程研究进展

马兜铃酸体内代谢及致毒过程研究进展

导肿瘤生成,说明AAs的肾损伤和致癌作用是分离 致AAN和上尿路上皮癌消化道中的结肠腺癌和肝细
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AAs积累可通过促进线粒体的 胞癌。
通透性转变直接引发肾损伤。AAs代谢中间产物马兜
1.1马兜铃酸I依赖性肾损伤
收稿日期:2018-12-13
AAI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主要呈现淋巴细 胞的浸润,大量间质细胞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病变特
病和上皮恶性肿瘤统称为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国家都禁止含有AAs的产品,但AAs在世界各地的传
acid nephropathy, ANN),满足以下标准中的两条以上 统草药治疗中仍然存在。其主要毒性成分马兜铃酸I
均属AAN患者:①肾脏组织学显示间质纤维化与皮质 (Aristolochic acid I,AAI)可直接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肾小管上皮细胞,
AAI作为为基因毒性的致癌物,其作用与生成 DNA加合物发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和活化有关。研 究发现经AAI诱导的大鼠和小鼠体内的DNA加和物 以dA-AAI为主.它会引起AT—TA特征型突变。这类 基因突变高频率发生于经AA诱导的大鼠肿瘤组织的 61位密码子的腺瞟吟基因上,是啮齿动物的AAI致癌 过程中的关键病变。同样.AT-TA的基因突变发生 于AAN患者的肿瘤抑制基因P53 (Tumor suppressor gene P53, TP53)和在无限增殖Hupki(人类TP53敲入) 成纤维细胞中冋。在AAN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 可以通过定量AAI-DNA加和物来反应AAI的暴露 量。上述DNA加和物(图1),尤其是dA-AAI已分别在 马兜铃酸肾病和巴尔干地方性肾病患者泌尿道上皮组 织中检测到|7'8|o目前AAI-DNA加合物已成为检测 AAN的标志物删。在台湾等马兜铃植物应用较广的 地区,发现AA的暴露量与台湾泌尿上皮癌的发生率 呈正相关冋。

马兜铃酸肾病22例临床分析

马兜铃酸肾病22例临床分析
医 疗 论 垤
Me ia r ame tfr m d c l t t n 6 E,
C ieeJu a o tn m dcn n tn pamay hn s o r l f ho e i eadEhoh r c n E i ・1 ・ 1
渗透 压 2 6~4 3 om k , 明显 降 低 ; 糖 发 生率 8 5M s/g 均 尿
7 .% ; 62 尿蛋 白 +~ , h尿蛋 白定量 4 5 3 卅 2 4 8 .6~17 . 03
兜铃酸 中药使 用 的种类 、 量 , 药疗 程 和 发病 时 间 剂 服
2 结 果
4例病人进行 肾活检
对患者 的临床发病 原因 、 临床表 现和
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 总结其共性和特点 。 2 1 发病原 因 . 所有 2 2例患者均有长期 服用含 马兜
铃酸 的中草药或 中成 药史 。患 者所 服药物 种类 :2例 1 服用龙胆泻肝丸服 药时间 0 5~l . 0年 , 中因 口苦 、 其 口 干而行“ 泻肝火 ” 疗者 5例 , 肥和 治疗 脂肪 肝者 2 治 减 例, 治疗胆囊炎者 5例 , 。服用排石 冲剂者 2例 , 药时 服 间3 5年 , 均用 于治疗 肾结石 。服 用含关 木通 的中草药
肾损害的警惕性 加强 , A A N的检 出率 也 明显升 高 。为
探讨 A N的发生与服用 含马兜铃 酸 中药 的关系 , A 我们 对近 4年 收治 的 2 2例 A N患者 进 行 分析 , 报告 如 A 现
下。
汤剂者 3例 , 关木通剂量 1 1g 连续服药 时间 2 个月 , 58 , 6
多, 以及其他原 因不能解 释的肾功能 损害 , 肾穿刺证 或
常、 血小板减少 、 听力 障碍等 。就 诊时慢性 肾功能 衰竭

马兜铃肾病的研究

马兜铃肾病的研究
Ⅱ、 A Ⅲ 、 A一 ) 按 含 羟 基 的 有 无 和 位 置 不 同 又 可 分 为 A . A Ⅳ , A . 、 A Ⅱa A Ⅲa A 一 , 外 还 包 括 7 O 马 兜 铃 A I A . 、 A一 、 A 1 此 a Va - H一
酸 I和 7O H . 兜 铃 酸 I等 化 学 成 分 。马 兜铃 内 酰 胺 - C 马
制、 临床特征及其诊 断方法进行 综述 , 旨在对马兜铃酸 的毒理 学及马兜铃酸 肾病 的诊 治加深认识 。
关键词 : 马兜铃 肾病 ; 马兜铃酸 ; 肾毒性
中图 分 类 号 : 5 . 9 R 26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马兜铃酸 肾病 ( r tohcai np rpty A N) aio ci c ehoah , A 是指 sl d 服用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 中草药而导致 的肾小管 间质疾 病。 随着中草药 及其 制剂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应 用 , 中药 毒副反应 的问题受到广泛 的关注 , 特别 是 自 19 93年 比利 时学者 提 出 了“ 中草药 肾病” C iee r ehoah C N) ( hns bN p rpty, H 这一概念 He 后, 历史悠久 的传 统 中药 的安全性 受到 了严 重质疑 。美 国、
马兜铃 。 肾病的病变主要集 中于皮髓交 界区 , 包含近 曲小 管直部 、 髓襻升支粗段 以及外髓集 合管外带 。突出表现慢性
间质性 肾炎 , 广泛、 进行性寡少细胞性 肾间质纤维化 , 小管萎
} 基金项 目: 江西省教育厅资助项 目赣教技字 (07 20号 ; 西省科技厅 资助项 目20 BB 90 20)5 江 09 S 042号
1 1 马 兜 铃 酸 类 马 兜 铃 酸 ( r t ohaeeai. A) . A io c i a cd A 为 sl c

马兜铃酸毒理分析进展

马兜铃酸毒理分析进展

马兜铃酸毒理分析进展作者:陈娅娟吴俏银叶惠兰周宏兵宋粉云关键字:毒理研究摘要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引起尿毒症一事在国内外引起关注,其主要表现为“急进性肾间质性纤维化”,病情多为不可逆性。

本文对马兜铃酸的国内外毒理研究进展,包括临床表现、病理表现、发病机制等作了综述,并介绍了防治马兜铃酸肾病的方法。

关键词马兜铃酸;马兜铃酸肾病;关木通;广防己1993年,比利时公开披露了该国一些妇女因服含广防己的减肥丸导致肾病的不幸事件[1]。

经调查发现大约10 000名服该药的妇女中至少有110人罹患了晚期肾衰竭,其中66人进行了肾移植,部分病人还发现了尿道癌症,且称此肾病为“中草药肾病”(但国内学者认为此称不妥,应称为“马兜铃酸肾病”为好)。

1999年英国《刺血针》杂志又报道了2名妇女因服了含关木通的草药茶治疗湿疹导致晚期肾衰竭事件[2]。

这两起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FDA、英国MCA 和比利时政府等采取了严厉措施,对中草药和中成药进行强烈抵制。

在国内,我国各版药典及有关资料显示,虽然早在1964年《江苏中医》就已报道了关木通导致急性肾衰竭事件,并在此后时有发生,但1995年以前各版(包括1995年版)药典对两药毒性均无提示。

2000年版药典在注明关木通有毒的同时,告诫此药“不可多服、久服”。

这“不能多服”尚可理解,即不能超过药典规定的日剂量3~6 g,而这“不能久服”就不知多长时间为“久”了。

像这种含混不清的非专业用语出现在药典中,不仅不严谨,且难以操作。

据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主任谌贻璞教授说,从1998年10月至今,该医院已经收治了近70例“马兜铃酸肾病”病人[3]。

鉴于“马兜铃酸肾病”的个案报道日渐增多,由某些中药如关木通及广防己等引起的肾脏损害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1999年,裘奇等学者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关木通中马兜铃酸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动物模型,并观察了中毒时大鼠肾功能指标的变化[4];2001年,马红梅等人的实验研究证实了关木通主要毒性成分马兜铃酸及其鼠血清对体外细胞模型的毒性影响,并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马兜铃酸鼠血清中马兜铃酸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5];200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组织了“关于马兜铃酸科中药毒性”的咨询会。

马兜铃酸

马兜铃酸

马兜铃酸-I对大鼠慢性肾损害作用的研究一、立题依据马兜铃酸-I (aristolochic acid,AA-I)是马兜铃属植物的主要成分,国内外都广泛使用马兜铃属植物入药,常用于抗风湿、利胆、利水和妇科疾病的治疗,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等。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有文献报道过量服用中药关木通(Aristolochia manshu-fiensis Kom,AMK)引起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1,而关木通中的主要肾毒性物质是马兜铃酸-I,因此近年来马兜铃酸的肾毒性作用、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其中肾毒性作用为研究热点。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建立马兜铃酸-I肾损害大鼠模型,探究马兜铃酸-I对大鼠的慢性肾毒性反应,对于今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原理马兜铃酸-I具有毒性蓄积作用,其引起的相关性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间质病变,后期可导致间质纤维化的形成2。

随着小管间质纤维化渐渐导致肾小球硬化、荒废,最后达到终末期尿毒症,这一过程急缓与马兜铃酸服用剂量明显有正相关。

因此,按马兜铃酸-I 使用剂量和服用时间的不同,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可分为3种类型:1.急性马兜铃酸肾病其为短期大剂量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引起, 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为少尿或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伴肾性糖尿及低渗透压尿, 尿酶升高, 尿常规显示蛋白尿伴少量红、白细胞及管型。

且常有肾外表现, 如消化道症状表现恶心、呕吐, 血液系统表现贫血、血小板减少, 肝功能损害及神经系统异常等。

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间质水肿。

急性肾功能的发病机制少尿2.慢性马兜铃酸肾病为持续小剂量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引起, 也可由重症急性马兜铃酸肾病不愈发展而来。

表现为首先出现夜尿多, 而后逐渐出现各种肾功能衰竭症状。

尿化验常出现肾性糖尿, 低渗透压尿, 轻微蛋白尿, 少量红、白细胞及管型, 肾功能呈进行性损害。

马兜铃酸,赫赫有名的肾脏杀手

马兜铃酸,赫赫有名的肾脏杀手

马兜铃酸,赫赫有名的肾脏杀手马兜铃酸,赫赫有名的肾脏杀手,它创造了一个医学名词“中草药肾病”。

它造成的肾损伤无法恢复,它对敏感患者只需极小剂量就可导致肾衰竭。

含该成分药材在欧美全面禁用。

含马兜铃酸的龙胆泻肝丸制造了十万例以上肾衰竭。

目前,36种含有马兜铃酸的治疗咳嗽胃疼为主的中成药依然在合法出售。

清单如下:喘息灵胶囊、肺安片、复方蛇胆川贝散、鸡鸣丸、鸡苏丸、京制咳嗽痰喘丸、七十味松石丸、青果止嗽丸、润肺化痰丸(鸡鸣丸)、十三味疏肝胶囊、胃福颗粒、消咳平喘口服液、新碧桃仙片、止嗽化痰胶囊、止嗽化痰颗粒、止嗽化痰丸(部颁标准10册)、止嗽化痰丸(药典2000版一部)、止嗽青果片、和胃降逆胶囊、香藤胶囊、杜仲壮骨胶囊、杜仲壮骨丸、风湿宁药酒、复方风湿药酒、复方拳参片、祛风除湿药酒、三蛇药酒、伤湿镇痛膏、少林正骨精(酊剂)、神农药酒、益肾蠲痹丸、金朱止泻片、朱砂莲胶囊、保胃胶囊、复方胃痛胶囊、九龙解毒胶囊马兜铃酸用途:可用于支气管炎、鼻窦炎、扁桃体炎、肾盂肾炎、肾炎、前列腺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疖病、痤疮等,多与抗生素等配合使用以加速痊瘉。

此外尚可用于肿瘤病人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的白细胞数下降。

马兜铃酸药理:1. 抗肿瘤: 多次腹腔注射, 可抑制大鼠腹水型癌的生长, 但对小鼠肉瘤-180、大鼠肉瘤-45、肉瘤-M-1及大鼠癌-RS-1无效, 对小鼠肉瘤-37、肉瘤-AK的生长亦有一定抑制作用[7,8]。

2. 免疫作用: 有增强吞噬功能和提高细胞免疫的作用[6,9,10]。

3. 其它:0.1-1% 溶液滴入兔眼结膜囊或皮下注射均无刺激作用。

静脉注射1-10mg/kg时, 可使麻醉猫升高血压, 心率无变化; 40mg/kg 则猫心跳先停, 后停呼吸, 最后死亡。

对离体兔耳及肾的血管有一定收缩作用, 能兴奋离体兔肠、在位兔肠及在位猫子宫。

小鼠静脉或腹腔注射30到50mg时, 可使直肠温度降低2-2.5°C, 持续24小时[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4年.吴寒松首次报道由于服大剂量木通煎剂引起急 性肾衰竭。近年来.国外学者报道服用含广防己的减肥药造 成慢性进行性肾衰竭病例,组织学证实为急进性肾问质纤维 化.此肾损害被称为“中草药肾病”。研究表明,木通、广防己 等中草药的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酸¨二1。近年,国内对马兜铃 酸肾病研究报道较多,因此学者建议把马兜铃属这一类中草 药引起“中草药肾病”改称“马兜铃酸。肾病”较为适合。马兜 铃属植物有350种,我国主要有关木通、广防己、汉中防己、 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寻骨风、威灵仙、大风藤及细辛等。 2发病机制
目前AAN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急性AAN常在短期 大剂量用药后发生,其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e);慢性ANN常在长期小剂量用药后发 生。其病理表现为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是 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此病病理 机制有多种观点和假说,近年来较多的研究支持细胞毒学说 及肾缺血假说。 2.1 细胞毒学说 (1)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或凋亡。黎磊
万方数据
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度变性、坏死、崩解,部分肾小管仅残留 裸露基膜或断裂,肾间质水肿,偶见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散 在浸润,肾小球无明显病变,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免疫荧 光阴性。电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线粒体肿胀 及线粒体嵴消失,部分细胞器崩解,基膜裸露,肾间质水肿, 肾小球基本正常。此病变多发生在短期(甚至1次)大量服 用AA中药后。lI缶床表现主要为少尿或非少尿性急性肾衰 竭(ABF),可伴有肾性糖尿。还有肾外表现,如恶心、呕吐、 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及神经系统异常(视听力障碍、震 颤)等。除上述表现外,部分患者有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症,其 病理检查光镜下肾小球系膜增生,电镜见脏层上皮细胞部分 融合,此患者很可能同时伴发肾小球病变。 3.2慢性马兜铃酸肾病”o钆弘刀。 慢性AAN的主要病理 表现为分布不均的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光镜:肾间质呈 多灶或大片状纤维化,偶有少量散在或小灶状淋巴及单核细 胞浸润,肾小管呈多灶状或大片状萎缩或消失,肾小球无明 显病变或呈缺血性皱缩、硬化,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管周毛细血管损害。免疫荧光阴性。电镜:肾间质病变区有 大量的胶原纤维,肾小管基膜增厚、分层,部分肾小球基膜缺 血性皱缩、硬化。此类患者多因持续或间断小剂量服用含 AA药物后出现症状,主要为慢性肾小管一问质。肾病表现。 尿检验呈肾性糖尿及轻度蛋白尿,低比重及低渗透压尿,肾 功能呈进行损害,但进展速度不一,部分患者进展快,0.5一 1年进入终末期肾衰竭。部分患者隐袭进展,lO年以上才进 入慢性。肾衰竭。常伴贫血及轻、中度高血压。B超常发现肾 脏缩小,肾实质厚度变薄较其他非AAN慢性肾小管间质肾 病患者较早出现,且部分患者双肾大小可不对称(长径相差 l cm以上)。当慢性AAN患者若出现明显的均一红细胞血 尿,即应高度怀疑泌尿系癌症,而行相应检查。 3.3 肾小管功能障碍性马兜铃酸肾病[5。6’玩圳 此型AAN 病理改变轻,主要为肾小管变性及萎缩。光镜:肾小管上皮 细胞变性;部分崩解脱落,部分萎缩和管腔扩张,肾间质无明 显病变,有时可见轻度水肿或轻度灶状纤维化,肾小球正常, 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免疫荧光阴性。电镜:肾小管刷状缘 部分脱落,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部分细胞器崩解及脱落,肾
[11]Fan JM,Ng YY,Hill PA,矗a/.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 regulates tubular epithelial—myotlbroblast uanedifferentiation/a vitro[J].Kidney Int。1999。56(4):1455—1467.
要机制之一。国内研究认为,从与某些生长因子、细胞因
[收稿日பைடு நூலகம்]20074)44)6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安徽蚌埠233040 [作者简介]纵晓英(1970一),女.主治医师.
子、原炎症因子(如MCP—I)共同作用,可引起人类肾小管上 皮细胞(Hkc)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较大剂量的AA引起 Hkc不断细胞凋亡和转分化均逐渐加重肾小管萎缩。促进肾 间质纤维化旧’“1。对慢性AAN患者免疫组化检查,发现本 来不表达的理一平滑肌肌动蛋白(小SMA)及波形蛋白的肾小 管上皮细胞。此时出现高表达,且TGF.B1表达增强,定量分 析发现肾小管间质的a—SMA及波形蛋白表达面积与胶原
石口3于1999年提出“马兜铃酸(从)”具有“胞质毒”的特
性,长期滞留于细胞内,可以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别 是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体内、外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均表
明,AA尤其短期内大剂量的从可引起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和坏死.出现急性AAN,中小剂量的AA可使细胞变性及萎 缩,发生慢性肾间质纤维化,逐渐出现瘢痕形成和问质纤维 化”…1及肾小管功能障碍型AAN,且电镜观察到AA对肾小 管上皮细胞超微细胞影响主要为核变异∞J。(2)肾小管上皮 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近年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皮细 胞在特定条件下可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at),此 现象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 (TEMT)Lit],且此转分化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Bl(TGF.B1) 有关¨≈01,不少学者认为此转分化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的重
生些堕堂堕堂垫三塑±!旦箜丝鲞笙!塑
83
【文章编号】1000-2200(2009)01-0083-03
马兜铃酸肾病研究进展
·综 述·
纵晓英
[关键词]肾疾病;药物/中毒;马兜铃酸;综述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 692:R 595.4
[文献标识码]A
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是近 年发现的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肾脏损害疾 病。主要是指马兜铃酸引起的急性、慢性肾小管一间质病 变,致急性、慢性肾衰竭和肾小管酸中毒。本文结合近年来 的文献报道,就疾病的命名、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表现及治疗 作一综述。 l马兜铃酸肾病的命名
l、Ⅲ面积高度相关,此结果说明了从能刺激肾小管上皮
细胞可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参与肾间质纤维化,并推测此 转分化很可能与其自身高表达TGF.131相关¨“。陈文等¨刨
认为,小剂量从反复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也可激活该
细胞,甚至致其转分化,活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释放TGF·
Bl等因子。通过细胞间“串话”(eF鸣s talking),作用于肾问质 成纤维细胞,激活后者合成及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致使肾 间质纤维化。 2.2缺血性肾损伤假说近年来有学者报道¨7J,肾间质微 血管病变,即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丢失造成的肾小管 间质缺氧性损伤是进展性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临 床研究发现,关木通致ATN存在原发性肾间质微血管损伤, 肾小管上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表达可能参与损伤 过程,此微血管病变可能是肾小管中毒性损伤后修复不良及 病变慢性化进展的原因之一,此研究结果提示,AA对肾小球 毛细血管可能并无直接损伤,由于AAN病变,慢性化时肾问 质的纤维化组织可挤压周围血管或合并高血压而导致继发 性血管损伤,并推测AAN临床病理观察到的肾小动脉及肾 小球缺血性改变,可能主要与AAN的慢性纤维化有关¨“。 孔东等¨钊近期动物实验研究亦显示,管周毛细血管损害引 起的缺血缺氧可能是慢性AAN大鼠发生严重肾间质纤维化 的始动原因。 2.3马兜铃酸一DNA加成物(DNA-aduucts)致病假说国外 研究发现,在“中草药肾病”患者的肾标本中测到马兜铃酸的 DNA加成物,此种DNA加成物可持久的影响细胞功能,促进
疗l一2个月后病情好转或稳定,肾活检发现肾小管萎缩程
度有减轻,并有节段性上皮细胞再生。但因病例数少,糖皮
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及具体用药方案,目前尚无定论。 4.2中西医结合免疫调节治疗 薄守波等"副用虫草制剂
加泼尼松治疗14例慢性从N取得延缓肾衰竭进展的效果。
王会玲等。29J报道用甘草酸及肾十方治疗慢性AAN 26例,取
肾间质纤维化;并发现从-DNA加成物对泌尿系有致癌作 用,其致癌作用可能通过从·DNA加成物诱导p53基因突 变,导致原癌基因Ha.瑚激活而诱发肿瘤旧盈1。国内近年临床 研究发现,从及其代谢产物具有致癌性及肾脏损害忸驯。
2.4免疫反应假说有报道ⅢJ,AAN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 治疗获一定疗效,推测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但患者的肾间 质细胞浸润不明显,又很难支持这一说法,免疫机制是否参 与尚无确凿证据,但有学者认为即使是细胞浸润的纤维化阶段, 依然存在炎症过程(微炎症),此可能是激素治疗有效的缘故。 3临床及病理表现 3.1 急性马兜铃肾病"’16’圳 急性AAN的光镜下病理表现
[8】万晨旭。张金元.药典法定剂量、不同剂量的关木通对鼠肾间 质的影响[J].临床肾脏病杂志,2006,6(4):174—176.
[9] 李恒,刘志红,裘奇,等.马兜铃酸I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 的实验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2,18(1):53—55.
[10]王会玲.张金元。周巍,等.马兜铃酸致肾小管细胞损害及释 放内皮素与血管紧张素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 病杂志。2004,5(9):501—503.
[5] 胡伟新,刘志红,程震。等.中药木通肾脏损害的临床和病理 特征[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3,12(6):504—511.
[6] 苏震,徐少伟,郑法雷,等.马兜铃酸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 分化和凋亡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36(5):301—304.
[7] 张晓明,郑法雷,李艳,等.马兜铃酸致大鼠慢性肾小管一问 质损伤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 (1):6—9.
小球基本正常。此型患者常于间断小剂量服含从药物后
数月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酸中毒和(或)范科尼综合 征,同时伴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而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基本 正常。
上述三型AAN的表现可有一定重叠,如少数急性或慢 性AAN患者可伴随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另外,此三型AAN 间也存在一定转换,最常见者为重症急性AAN向慢性转换。 4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