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和法之应用
《伤寒论》和法临床运用体会

甘草6 g ,白梅花6 g ,瓜蒌皮 1 2 g ,制香附6 g 。 日1 剂 ,水 煎 服 。服 l 8 剂后 诸症 基本 消 失 。 3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疏邪清火 《 伤寒论 》第 9 6 条: “ 伤寒 五六 日,中风 ,往来 寒热 ,胸胁若满 ,嘿嘿不欲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 不呕 ,或渴 ,或腹 中痛 ,或胁下痞粳 ,或心下悸 ,小便 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热 ,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 少 阳外邻太 阳,内近阳明 ,为三阳之枢机。少阳经居人 体 半 表半 里 之 分 ,邪 人 少 阳经 ,乃 由表 而传 入 ,不 可 用 汗、吐 、下法治疗 ,治宜和解 ,勿令邪气传里 ,治当以 小柴 胡 汤 和解 之 。方 中柴胡 轻 清 升散 ,入 肝胆 二 经 ,为 少 阳经专 药,既能透解半表半里之邪 ,又能疏畅气机之 郁滞 ,为君药。辅以苦寒之黄芩清少 阳半里之邪热,为 臣药 。柴芩合用 ,经府皆治 ,使气郁得达 ,火郁得发 , 可除经来寒热和胸胁症状。凡少阳有邪热者 ,仲景每 以 柴芩相伍 。二是半夏 、生姜为辛温之 品,人脾 胃半夏配 生姜 ,能和胃降逆 ,散饮祛痰 。凡 胃呕吐者 ,仲景大都 以姜夏并用。三是人参 、甘草和大枣相伍 ,既可扶中益 气 ,又可实脾而杜绝少 阳内传之路。 余某 ,女 ,3 0 岁 。婚后 曾孕一胎 ,因稍劳流产 。 而后 连续4 年 ,月经延期 ,多为 四五十天方至 ,量少色 黑 ,经 行 腹 隐痛 ,心烦 易 怒 ,胸 胁 满 闷 ,脉沉 弦细 ,舌 尖 红 薄 白苔 。 证 属 肝 郁 不 孕 。 治 以解 郁 调 经 益 肾 。用 小柴 胡 汤 合 四物 汤 化裁 。药 用 柴胡 1 2 g ,党 参 1 2 g ,黄 芩 1 2 g ,炙甘草6 g ,法半夏 1 2 g ,当归 1 5 g ,川芎9 g ,白芍 1 2 g ,生地1 2 g ,熟地1 2 g ,淫羊藿 1 2 g ,制香附6 g ,生姜 三片 ,大枣3 枚。 日1 剂,水煎服。调治2 个月后受孕 。 4 姜夏 配连 芩 清上温 下 ,调 胃和 中 《 伤寒论 》第 1 7 3 条: “ 伤寒胸 中有热 ,胃中有邪 气 ,腹 中痛 ,欲呕吐者 ,黄连汤主之。”上焦有热 ,下 焦有寒 ,中焦不和 ,故用黄连汤主之。方 中黄连苦寒 , 以清在上之热 ;干姜辛热 ,以温在下之寒 ;桂枝辛温 , 既 可散 寒 ,又能 交 通上 下 之 阳气 ;人参 、甘 草 、大 枣 益 胃和 中 ,调 和诸 药 ,以复 中焦升 降 之 职 ;其 中人 参 补 中 协干姜温中止痛 ,半夏 降逆和 胃协黄连以止呕吐。诸 药 合用 ,补泻兼施 ,寒热并用 ,调和阴阳。 卿 某 ,男 ,2 8 岁 。 心 中烦 热 ,恶 心不 欲 食 ,头 眩 , 大便水泄 日十数次 ,两手厥冷 ,舌质淡 ,苔微黄,脉沉 细 。方用黄连汤清 胃热 ,健脾 阳。药用黄连1 2 g ,干姜 9 g ,肉桂3 g ,党参 1 2 g ,法半夏9 g ,甘草3 g ,大枣3 枚。 日1 剂 ,水煎服 。服药后便泻轻 ,而烦热亦轻 ,食欲较 前好转。又服3 剂 ,泄泻 止而烦 呕消 ,后 以健脾和 胃法 调理 而 愈 。 5 人 参配 半夏 扶正 驱邪 。和解太 阴 《 伤寒 论 》第 l 4 9 条: “ 伤 寒五六 日,呕而发 热 者 ,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 柴胡汤。此虽已下之。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 心 下满 而 鞭痛 者 ,此 为结 胸也 ,大 陷胸 汤 主 之 。但 满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伤寒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张仲景创作。
这部医学巨著对伤寒(一种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下面是临床应用伤寒论的一些解说:1. 理解伤寒的病因:伤寒论首先明确了伤寒的病因,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引起的。
外邪侵入体表,通过六经脏腑的传变,最终影响到人体的正气。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通过分辨病人的症状,了解患者的外感病程,判断伤寒的具体病位和病理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施治:伤寒论提倡辨证施治的理念,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辨别病机的不同阶段,从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辨证施治,医生可以精准地选择药物和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3. 温疏解表:伤寒论主张外感病应及时解表,采用温解表法。
对于初发病程,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可选用温热的中药,如麻黄汤、桂枝汤等,以促使邪气从体表排出。
4. 寒凉解里:伤寒论在治疗过程中,也注重寒凉解里,即通过清凉的药物来调理体内的热邪。
对于邪热内郁,引起的诸如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可选用寒凉的中药,如大青龙汤、小柴胡汤等,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
5. 阐发汗:伤寒论中提到,对于邪气初束表而未入里的病程,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解表。
这一原则在临床中常常运用,特别是在感冒初期,通过适度发汗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6. 保护阴阳平衡:伤寒论中重视阴阳平衡的观念,治疗上讲究调和阴阳,防止阳气过虚或阴寒过盛。
在具体应用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理变化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运用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人体的目的。
总体而言,《伤寒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思路,对于理解和应对外感病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论》中“和”法运用的总结探讨1

《伤寒论》中“和”法运用的总结探讨小清新:《伤寒论》首次确定了辩证治论体系,并具体应用到了临床。
后世对《伤寒论》中“和”的理解与运用,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与思考,《伤寒论》对后世“和”法的运用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结合实际对《伤寒论》中“和”法的运用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探讨。
关键词:《伤寒论》“和”法运用总结探讨一、《伤寒论》中“和”思想(一)脏腑之和伤寒论中不少地方论及脏腑之和与不和。
它直接论及到了六经脏腑对称的平衡。
是一种低于阴阳和与不和层次的另一种平衡关系。
比如脾胃阳明太阳之间的胃强脾弱的不和状态的描述,第247条“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可以看出,张仲景重视和,力主脏腑之和。
(二)症状之和伤寒论中论及最多的内容还属症状之和,代表证的症状是辨证论治的最主要的依据。
之所以产生症状,通常是由于各种层次失和所引起。
简而言之,不外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失和,并将之于六经之中。
如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这里的小便利是复阴阳和的生理修复表现,所以仲景示人必自愈。
???(三)脉象之和伤寒论通篇详细论述了脉象之和与不和,四季各经脏腑,皆有平脉,六经各有典型病脉如太阳病脉浮,阳明脉洪大,少阳之弦、太阴之迟缓、少阴之微细等,还开列有每病转愈和加重恶化的脉象。
例如315条“少阴病脉微反是暴出者死”及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都是不和的一种表现及和愈之象。
仲景对脉的失和分为两种趋向,一是脉证皆重,一是与证相悖的反脉,都示人危候甚至死不治。
(四)脉证之和通常情况下,脉证是一致的。
不过也有不少是在病中脉证不符的,出现证是而脉非,或者脉是而证非,此时,多伴???病情比较复杂如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亡则死。
”这里仲景省略了结胸热实心下痛,按之硬与脉沉而紧的内容,独言脉浮大(无力),提示病虽似结胸,但是确有表邪未全入里,里邪尚未成实,所以治疗上“不可下,下之则死”,再如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为自和也,汗出多为太过。
《伤寒论》温法运用规律浅释

《伤寒论》温法运用规律浅释《伤寒论》,又名《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最早的系统医学著作,是由李时珍所著。
它把医学系统地总结、梳理了起来,成为中医学的基础,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伤寒论》中有一个温法,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温法的运用,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采取加温的方法以防治疾病。
其实,温法在《伤寒论》中有着明确的运用规律,它有三大原则:第一,温法的运用要根据病因。
病因是指病变病症的起因,可能是外界病毒、毒物、外伤等,也可能是内因,如虚劳、情志不和等。
温法的运用,必须根据病因来选择加温方式,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第二,温法的运用要根据病人的体质。
病人的体质是指病人的体质特点,如身体的阳气是否充足、体内的湿润程度等,这些都会影响温法的运用。
如果病人的体质是虚弱的,温法的运用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免引起过度加温而使病情加重。
第三,温法的运用还要根据病症的性质。
各种疾病的病症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寒性、热性、湿性、干性等,温法的运用必须要根据病症的性质来选择加温方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上述三大原则,是《伤寒论》温法运用的核心规律,一旦运用不当,就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引发更加严重的疾病。
因此,在温法的运用上,必须要仔细斟酌,避免过度加温,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此外,《伤寒论》中还有其他许多方法,如服药、艾灸、拔罐、按摩等,它们也有着各自的运用规律,需要根据病症的性质和病人的体质来运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伤寒论》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科学,它把各种治疗方法系统地总结出来,并提出了明确的运用规律,使治疗疾病更加科学有效。
总而言之,《伤寒论》中温法的运用,其实也有着明确的规律性,必须要根据病因、病症性质以及病人的体质等因素来选择加温方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使《伤寒论》的温法运用更加科学有效,从而使治疗疾病更加有效。
(完整word版)《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2014-12-12 09:52:57 伤寒之要+《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骨刺消痛汤.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伤寒之要天地混沌,本是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三分,遂有六经(经字应该是病字,从俗,下同),阳经在上当下行,阴经在下当上行,阴阳相交,身体安泰。
阳经不降即为病,阴经不升即为病。
故太阳不降,麻桂以开之,令其降;阳明不降,白虎、承气以清降之,少阳不降,小柴胡汤以降之,(柴胡不是升药,观本经即知)此三阳病之大要。
太阴不升,理中辈;少阴不升,四逆辈,厥阴不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此三阴病之大要。
总其要,阴病在一个升字,阳病在一个降字,明乎升降两字,可知伤寒论之要义矣,以此观伤寒,自有居高临下之势,否则徒研方证,流散无穷矣。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从历史发展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体系的建立和道教的创立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的实践活动,都曾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主要经典的产生,此后的《管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秦两汉道家与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道家著作中含有医药成分,而且表现于当时的医药著作里也具有道家思想,诸如托名道家人物,援道入医,提倡恬淡养生,追求长生乃至不死等。
现今所知的汉代医药著作,大致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及的医著;二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方技”著作;三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述及的方技书;四是流传至今的、据汉学者考证为汉代的医药著作;五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学帛书、竹简。
探索伤寒论在临床治疗伤寒中的现代应用

探索伤寒论在临床治疗伤寒中的现代应用【探索伤寒论在临床治疗伤寒中的现代应用】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摄入感染食物或饮水引起。
伤寒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而《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治疗伤寒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凭借其深厚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被广泛应用于伤寒的治疗。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些人可能会质疑《伤寒论》在临床治疗中的现代应用是否依然有效。
本文将探讨《伤寒论》在临床治疗伤寒中的现代应用,并评估其疗效。
首先,伤寒论的中药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仍然被广泛采用。
《伤寒论》中记录了多种中药的制剂和药用方法,如黄连、黄芩、知母、生姜等。
这些中药在现代药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
相应地,临床研究也显示,使用《伤寒论》中所述的中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伤寒患者的症状,并缩短病程。
其次,伤寒论在伤寒治疗中的针灸疗法更新了传统经络学说。
除了中药治疗外,《伤寒论》还提到了针刺的治疗方法。
针刺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疗法之一,在现代医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伤寒。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菌能力,促进伤寒患者自身的康复过程。
同时,针刺还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缓解患者的痛苦感。
再次,伤寒论中对于伤寒饮食的要求与现代的营养学原理相符合。
《伤寒论》中明确提出了对于伤寒患者饮食的特殊要求,如忌辛辣刺激食物、忌过热或过冷的食物等。
这些要求与现代营养学对于健康饮食的指导相吻合,都是为了避免进一步刺激患者的消化系统,保持身体水平的平衡,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最后,伤寒论所强调的个体化治疗思想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认可。
《伤寒论》中明确告诫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进行治疗,这与现代医学强调的个体化医疗理念相一致。
现代医学倡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为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不同,所以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来达到最佳疗效。
学习《伤寒论》的浅谈

学习《伤寒论》的浅谈我从1998年开始自学《伤寒论》,到现在21年了,仍然时不时的翻阅《伤寒论》的各种注本。
从去年开始,我也给我的学生讲《伤寒论》。
在讲《伤寒论》的过程中,我又阅读了一些学习《伤寒论》的资料。
我结合自己学习《伤寒论》的心得,谈一谈该如何自学《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特色的一部临床医学著作。
古往今来,有不少学中医者对《黄帝内经》有非议,如日本的一些医学家,中国民国时期的陆渊雷等,都认为《黄帝内经》的价值不大。
但是对《伤寒论》有非议的中医学者不多,因为《伤寒论》是一部可以用来指导临床,也可以在临床中验证疗效的医学著作。
这是因为《伤寒论》的张仲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临床医生。
张仲景写作《伤寒论》,主要是记述其临床治病的经验。
所以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们如何评价张仲景呢?作为中医的“医圣”,张仲景历来都被神化了。
张仲景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就如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一样,被抬得很高。
客观地说,张仲景值得被如此看重,因为他开了中医循证治病的先河。
但是说到张仲景和《伤寒论》记述的诸方的疗效,历代的中医学者的评价就未必客观了。
我个人认为,张仲景和《伤寒论》中的经方的疗效被后世学中医者神化了。
任何人、任何事被抬上神坛后,都有很多夸张不真实的部分。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有崇古的传统,这导致我们高估了古人。
据说方曾经说过,他认为张仲景的临床效率不如一个普通的现代医师。
这句话可能会让很多中医爱好者生气,但我个人认为是正确的。
在《伤寒论》的序言中,张仲景自己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如果这段话属实,那么当时的传染性疾病对张仲景的家族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张仲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医,身体虚弱的时候医术很高。
我不相信在自己宗族那么多人死于传染病的情况下,他没有参与治疗。
那么多亲人死于伤寒,说明张仲景治疗这种病的有效率不高。
论《伤寒论》之“和法”

… …
“ 和法”是 《 伤寒论》巾的基本治则。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日:“ 治病必求于本 ” 本 ,指阴阳,即治病求本 ,调和 阴阳。 《 伤寒论》 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述了 “ 治病求本”的精神 ,提出
“ 和法” 为基 本治则
一
系列 的辨病 、治 病 、防病 的基本规律 与方 法。人
之 机体 ,生 老病死之 规律 ,从 阴阳 论 ,可 滑 “ 阴 平 阳秘 ”是人 体正常 生 理 状态 ; “ 阳失调 ”是 疾 阴
病产牛 的根 源 ; “ 阳盛 衰 ”是疾 病 发 展演 变 的条 阴
件 ;“ 阳存 亡”是 疾 病 预后 的依 据 ; “ 阳离 绝” 阴 阴 是 生命 垂 危 的标 志 。所 以诊 察疾 病 ,应 辨 阴阳 .
行 而和 之 ;兼 寒 者 ,温 而 和 之 ;兼 热 者 ,凉 而 和 之 ,和之 为义广 矣。亦犹 土兼 四气 ,其 中补 泻温 凉 之 用 ,无所 不及 务在调 平元 气 ,不 失 中和 贵也 。 ” 可见和法 之涵 盖 ,面 广 意深 ,治 则 治法 兼 在其 中 狭 义者 , 々指治法 即 “ 法 ” ( 、吐 、下 、和 、 八 汗 温 、清 、消 、补 )之一 的和法 是指 通过和船 的治 法 ,如 和解 枢 机 、调 和 营 卫 、调 和 脾 胃、调 和 升 降 、调和 内外 等达 到治疗 目的。故狭 义之和 法 ,包 括 了治疗大 法和具 体治法 。
不 同的临床 疾病表 现 。治疗 疾病 的手段 .在 于调 和 阴 阳 ,使 失 去 平 衡 状 态 的阴 阳达 到 新 的平 和 与 调 ,从 而恢 复正 常生理功 能 。所 以 “ 和法 ”是 《 伤 寒论》 治病 的基本 治则 。治疗疾 病 ,不论采取 扶正 或祛邪 ,正 治反 治 ,调 和阴 阳 ,随证 治之 ,皆小失 “ 以平 为期 ”的原则 ,即达 到 平 和为 目的。5 8条指 出 “ 病 ,若 发 汗 、若 吐 、若 下 、若 亡 血 、亡 津 凡 液 ,阴 阳 自和者 ,必 自愈 。 ”可 见疾 病 在 病 理发 展 演变之 时 .阴 阳失 去了平衡 ,欲使 疾 病痊愈 ,必须 求得 “ 阴阳 自和” ,亦就 是 达 到 新 的 阴 阳平 衡 ,因 此 , “ 阳 自和” 是 治疗 疾 病 ,调 整 阴 阳的 目的, 阴 也是达到痊 愈 的标准 .然 而此 条所 滑 “ 阳 自和 ” . 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在中医药验方验案的整理研究中发现马鞭草是一味 理想的外用良药#现将用法和主治的病症介绍如下’ * 疗痔
组 方 %马 鞭 草 #"/#松 脂!"/#栀 子*#/’ 用 法 % 上 药 煎 水 去 渣 ( 加食盐#/# 稍凉 0-"1左右2# 即可坐浴患处# 每日!次# 每次 *#345’ 主 治 %外 痔 (混 合 痔 (肛 缘 肿 胀 ’病 例 % 廖 某 # 女 #!. 岁 # !""!年%月#日 就 诊 #自 述 肛 周 异 物 突 起 #疼 痛 难 忍 ’查 %肛 门$ 点 位 突 起 约!(*637!("63#肛 缘 肿 胀 #触 之 硬 痛 #全 身 及 舌 脉 无 明 显 异 常 ’余 施 上 方 !剂 坐 浴 #,日 后 复 诊 # 痛 止 肿 消 #嘱 继 续 守 方治疗*周告愈’ ! 疗关节疼痛
以和法思想组方的方剂特点#总结了)伤寒论*中运用和法的
规律#体现在调和营卫#和解少阳#表里双解等方面’
关键词%)伤寒论*&和法&经方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 图 分 类 号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 ! ! ! +和法,系+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调和(疏解的作用 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伤寒论*一书中体现+和,法 的方剂很多#治疗广泛’笔者部分归纳了)伤寒论*中运用和法 来组方的方剂#举例如下’ * 调和营卫
组 方 %马 鞭 草#"/#黄 柏!"/#栀 子!"/#乳 香!"/’用 法 %上 药 同煎去 渣 加 入 高 度 白 酒,"38#洗 浴 患 处 #每 日-次 #每 次*#345# 受 伤 -’9后 #需 用 温 洗 热 敷 效 较 佳 ’ 主 治 % 打 伤 (扭 伤 # 皮 下 血 肿 (肌 腱 拉 伤 ’病 例 %李 某 #男 #-"岁 #!"",年’月$日 就 诊 #自 述 骑车跌伤’查%双小腿微肿#皮下瘀血#触之痛甚#舌脉无明显 变化’余施上方!剂##天后肿 消 痛 止 #但 见 少 许 瘀 斑 #守 上 方 继 用,剂告愈’
治疗疾病方法如同战争策略"通过斡旋和平解决是上策" 和法也是这个道理!既然称之为%和&了就一定说明是有势均 力敌的矛盾双方"而处于攻补两难之位"稍有不慎就会失之偏 颇!和法是布局排阵比较巧妙的一种方法"以%和&的指导思想 来遣方用药可能会最大程度达到一举两得! 仲景对和法的理 解精妙深入"对%和&法的应用得心应手"灵活巧妙"方法多样" 值得我们学习!
具和营之用#君臣相伍#一散一敛#更用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 肌表调卫#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谓%+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此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 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甘 草之甘平既调和诸药#亦寓扶正祛邪(安内攘外之意’吴谦)医 宗金鉴*云%+以桂枝#芍药相须#生姜#大枣之相得#借甘草之 调和阳表阴里’ 气卫血营# 并行而不悖# 是刚柔相济以为和 也 ’,全 方 配 伍 严 谨 #外 可 散 风 邪 (调 营 卫 #内 能 理 气 血 (和 阴 阳’既可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治疗内伤杂 病中的营卫不和’正如徐彬所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 营 卫 &内 证 得 之 #化 气 调 阴 阳 ,;) 金 匮 要 略 论 注 *2’ 柯 琴 在 ) 伤 寒 附翼*中称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 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 和解少阳
(伤寒论)%’(条 四 逆 散 证 之 四 逆 乃 缘 于 外 邪 传 经 入 里 "气 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肝脾不和"气滞不畅"阳气内郁" 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 逆有本质区别!方用四逆散以疏肝理脾"透邪解郁"调畅气机! 方中君药为柴胡"其轻清升散"感一阳春升之气而生"疏利肝 胆气机而推动六腑之气以透邪外出"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 热破结"以行气滞"与柴胡一升一降"升清降浊"舒畅气机"臣 以酸敛之芍药养血柔肝"与柴胡合用以敛阴和阳"条达肝气! 甘草苦甘"调和诸药"益脾和中"为使药!且芍药与甘草合用又 有酸甘化阴而寓滋水涵木之意!四药合而成方"要而不繁"简 而不遗"共奏邪去郁解"气机宣达"清阳得伸"肝脾调和之功! # 调和寒热
)伤 寒 论 *.$条 云 %+伤 寒 五 六 日 #中 风 #往 来 寒 热 #胸 胁 苦 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 主 之 ’,若 邪 犯 少 阳 #枢 机 不 利 #病 在 半 表 半 里 #正 胜 欲 拒 邪 出 于表#邪胜欲入里并于阴#故致往来寒热诸症#治以小柴胡汤
#)! 清上温下 (伤寒论)’*%条云’%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 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此为寒热之邪分踞上下$ 阴阳不相交通之证"治当以黄连汤调和上下"分散寒热"交通 阴阳!正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所注’%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 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 于 上 "为 胸 中 热 "欲 呕 吐 !与 黄 连 汤 "升 降 阴 阳 之 气 !&上 热 者 " 泄之以苦"故重用黄连苦寒以清在上之热为降阳"且可坚阴# 下寒者"散之以辛"干姜辛热以温在下之寒"桂枝既可散寒"又 可通阳降冲以交通上下之阳气#半夏辛温降逆和胃"助黄连以 止呕吐"助姜"桂之辛散寒邪力为升阴#人参"大枣"甘草三味 甘温之品以益胃培中"且甘草可协和诸药!诸药合用"补泻兼 施"清上温下"寒热并用"具有逐邪安中"清热除寒"调和阴阳 之功!
组 方 %马 鞭 草#"/#白 龙 须!"/#辣 椒*"/’用 法 %上 药 同 煎 过
滤 #加 入 高 度 白 酒,"3*熏 洗 患 处 #每 日!次 #每 次*#345’主 治 % 风 湿 和 骨 质 增 生 所 致 的 关 节 疼 痛 ’病 例 %周 某 #男 ##!岁 #!""! 年*!月*-日 就 诊 #自 述 患 风 湿*"余 年 #近 感 双 膝 关 节 疼 痛 #行 走不便#舌质微青#舌苔薄润#脉沉迟’余施上方!剂后疼痛减 半#再进!剂痛止’嘱服独活寄生汤以巩固疗效’ , 疗跌打损伤
万方数据
! " " #年 第 ! $卷第 #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和解之!方中柴胡微苦寒"入肝胆二经"升足少阳之清气"能疏 散少阳经中之郁"使少阳之表邪得以透解"为君药#黄芩苦寒" 善清泄少阳胆腑之热"是为臣药#柴$芩合用"一散一清"可使 半表之邪得以外散"半里之热得以内清!方中生姜配半夏为佐 药"和胃止呕且味辛可散"助柴胡疏解少阳之郁滞!人参$甘 草$大枣味甘能补"益气和中"甘以缓之"是以甘物为之助"一 者扶正祛邪" 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 该方集辛开苦降甘 调"寒热补泻为一体"能开郁调气而利升降出入之枢"和解少 阳 之 邪 "故 被 称 为 %少 阳 枢 机 之 剂 "和 解 表 里 之 总 方 也 &! 由 于 少阳经为枢机" 这个特殊位置决定了少阳的合病也多采取和 法"例如’太阳少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以和解少阳"兼以表散# 或黄芩汤和解少阳"清热止痢等#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和 解少阳"通下里实等!少阳病的治疗原则以和解为主"至于加 减变化则随证治之! % 表里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