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辨析

合集下载

辛弃疾《木兰花慢》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辛弃疾《木兰花慢》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辛弃疾《木兰花慢》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木兰花慢宋辛弃疾中秋饮酒,将旦 [77] ,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78] 。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 [79] ,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80]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81] ?嫦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82] 。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83] 。

虾蟆故堪浴水 [84]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85] ?若道都齐无恙 [86] ,云何渐渐如钩 [87] ?注释:[77]将旦:快要天亮。

[78]天问》:《楚辞》篇名,屈原作,凡百八十余句,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来问天。

[79]“别有人间”三句:谓这边月亮西沉,在那边,当别有人间,会看见月亮从东头升起,光辉清澈。

[80]天外空汗漫:谓天外空虚广阔。

汗漫,渺茫貌。

[81]“飞镜”句:谓月轮无根,是谁把它系在空中。

飞镜,飞驰在天空中的明镜,指月轮。

[82]“谓经海底”二句:传说月轮行经海底,可是无从查问,其事似有似无,使人发愁。

恍惚,心不明也。

[83]“怕万里长鲸”三句:怕鲸鱼长行万里,纵横游荡,会触破行经海底的月轮中的琼楼玉殿。

[84]“虾蟆”句:虾蟆可以在水中活动。

虾蟆,蟾蜍,一名癞蛤蟆。

《后汉书·天文志》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

”后世相传月中有蟾蜍。

[85]“玉兔”句:问为何玉兔懂得在水中沉浮呢?玉兔,白兔。

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沉浮,在水中活动。

云何,为何。

[86]“若道”句:如说都很安全。

都,指上述玉殿琼楼、虾蟆、玉兔等物。

无恙,安全无恙。

[87]“如钩”句:为何逐渐变得残缺。

如钩,月缺时状如钩。

译文: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

2023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2023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C.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泛舟时间 推移和景致的转换。用简练的笔墨写出了诗人乘坐的小舟在溪水中千回百转的动态之状。
D. 本诗所描绘的夜景,给人带来轻松惬意的美感享受。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作结,情景之间融合无迹,浑然一体。
16. 王维与綦毋潜同为“田园山水诗派”名家。请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两首诗,谈谈他们各自所抒发的情感。
B.第六句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脚低”都写出了春天水面涨平的情景。
C.尾句以景结情,以料峭春风、如烟柳枝收束全诗,增添了诗人的惆怅意绪,含蓄隽永。
D.全诗用字精当,“自”“空”等字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之中,虽经雕琢而不失本色。
16.古诗词中常存在逻辑现象。钱锺书曾说“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请从这一角度简要赏析“损花微雪似无情”一句。
2023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野老①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②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③。
王师未报收东郡④,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①作于安史之乱中760年,此年吐蕃虎视眈眈。②澄潭:杜甫草堂旁百花潭。③琴台:浣花溪北的汉司马相如弹琴处。④东郡:故乡洛阳。
16. 辛弃疾善于借送别、饮宴等社交题材来抒写胸襟。下阕先写他人,后写自身,情感富于变化,跌宕起伏。请结合下阕内容,概括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答案】15. C 16. ①首先词人以昂扬的笔调,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福。
②接着情感转入低沉,借“故人”之问,道出借酒浇愁的困境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的解释

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的解释

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的解释
“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的意思是那一轮美好的圆月,偏不照人的团圆。

出自宋·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译文:
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怀、趣味全减,面对着送别酒,怯惧年华流变。

何况屈指指计算中秋佳节将至,那一轮美好的圆月,偏不照人的团圆。

无情的流水全不管离人的眷恋,与西风推波助澜,只管将归舟送归。

祝愿你在这晚秋的江面,能将莼菜羹、鲈鱼脍品尝,回家后怀儿女团取在夜深的灯前。

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一:木兰花慢辛弃疾阅读答案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

悴,副职。

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1. 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

〔5分〕参考答案: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

〔2分〕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3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2.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鼓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赏析:《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首词作于干道八年〔1172〕滁州〔今属安徽〕任上,是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

上片写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

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

全词运用比照的手法寄托情怀,从怯开始,到况一进,再只管一恨;到下片便好到问我到醉来,层层相催,逼人欷献叹惋。

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本篇为送别词。

下片写别后情景,以浪漫的想象,设想友人将有美好前程,也抒写了词人愁肠病酒、报国无门的苦闷。

全篇章法起伏跌宕,风格沉郁顿挫。

戴复古——《木兰花慢》

戴复古——《木兰花慢》

戴复古——《木兰花慢》戴复古——《木兰花慢》戴复古——《木兰花慢》1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

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

炎凉。

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

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

疑将。

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

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

荷裳。

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

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翻译盼望着银河的出现,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

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

是暖是寒。

入秋夜雨本是等闲之事,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

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所以这秋雨才这样让人断肠吧。

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

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注释迢递(:高远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调悲凉凄切。

此处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声。

西园:本为园林名,后亦泛指园林。

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黄:本指妇女涂额之黄色妆饰,此处代指蜜蜂。

疑将:仿佛、类似。

将,助词。

炎凉:是暖是寒。

炎:热。

凉:冷。

水墨:浅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烟云。

疏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户。

潇湘:本指湘江,或指潇水、湘水,此处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

荷裳:用荷叶做衣服,这里指荷叶。

羁愁:旅人的愁思。

万叠,形容愁情的深厚浓重。

螿: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鸣叫。

赏析词的上片,词人开门见山地表述了他与好友聚少离多的现实,所以分别的时候二人愈加地难分难舍。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

”一个“盼”字,写出了容若与友人的期待。

只可恨“天有不测风云”,“惊入夜,转清商”,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随风而至,一个“惊”字,语意突转,尽显出乎预料之意。

“盼”与“惊”形成鲜明的对比,词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

中秋节的诗词名句与欣赏

中秋节的诗词名句与欣赏

中秋节的诗词名句与欣赏一轮满月,会让人想到圆满的生活,久别后的团聚,在中秋佳节来临之时,常常引起那些飘游在外的游子的共鸣,寄托着乡思。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秋节的诗词名句与欣赏,欢迎大家阅读!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

这句词写于中秋之夜,表达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二、举杯光可挹,起舞影相亲。

出自宋·刘敞《中秋》。

挹,舀、把液体盛出来。

诗句描写对月饮酒、月光入杯,月下起舞、影随人动的景象。

三、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出自唐·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此二句诗是秋夜怀人之作,以示现修辞手法,遥想所怀之人秋夜之所为。

“山空松子落”是写景,遥想所怀之人所居山中秋夜的寂静情状:山野空空如也,唯听松子落地之声。

“幽人应未眠”是议论,紧承前句“松子落”而下,推想所怀之人秋夜不眠之情景,由此表达了对所怀之“幽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杜牧《秋夕》。

“银烛”、“画屏”虽是宫中之物,但是与“秋光”、“冷”配合,就平添了几分凄凉的色调。

“轻罗小扇”也是宫女手中常拿之物,但而今它不是在夏天用以扇风取凉,而是在秋天的夜晚用以扑打宫中的流萤。

流萤本生于腐草之中,既然宫中秋天还有流萤,那么这宫中之人,又是生活在何种情境之中,已是不言而喻:此宫殿早已荒芜,此宫女早已被遗弃。

如此以景达意,以景写情,自然含蓄而隽永。

五、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出自宋·辛弃疾《木兰花慢》。

况,何况。

屈指,弯起手指计算。

诗句描写中秋佳节月圆人难圆的悲苦之情。

六、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出自宋·苏轼《中秋》。

在我这一生所有的中秋夜里,不可能经常见到如此美好的明月,更不知明年的今夜,会是在什么地方欣赏明月。

这两句诗,是描写良辰易逝,美景不再,并对自己飘泊异乡,沦落江湖的悲惨遭遇,感到无限的伤痛。

形容不同年龄不同的感悟的古诗句

形容不同年龄不同的感悟的古诗句

形容不同年龄不同的感悟的古诗句
以下是一些形容不同年龄不同感悟的古诗句:
1.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朱熹《劝学》)
2.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3. 镜里朱颜都变尽,人间白发不相宜。

(唐·杨炎正《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4.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宋·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赋》)
5.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6.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唐·杜甫《梦李白二首》)
7.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宋·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8.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9.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清·王九龄《题旅店》)
10.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原》)
这些古诗句表达了不同年龄阶段的感悟和心情,从少年到老年,从年轻到年老,人们都在经历着生活的变化和岁月的沉淀。

表示旧事物代替新事物的诗句是

表示旧事物代替新事物的诗句是

表示旧事物代替新事物的诗句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译文: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译文: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代王安石《元日》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赵翼《诗五首·其二》译文: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白头吟/ 有所思》译文: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代陆游《游山西村》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译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8、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9、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

——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10、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11、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12、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13、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14、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范云《别诗》9.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15、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2期(总第203期)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辨析
胡传志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为辛词名作,入选《宋词三百首》等众多选本,《唐宋词鉴赏辞典》等书亦有赏析文章。

原词如下: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

便好去朝天。

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

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辛弃疾于乾道八年至乾道九年(1172—1173)任滁州知州,该词即作于滁州期间。

对题中范倅为何人,目前通行观点认为是指滁州通判范昂。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辛更儒《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徐汉明《辛弃疾全集校注》、朱德才等《辛弃疾词新释辑评》等注本以及众多选本、鉴赏文章都持此说。

范昂其人字号、籍贯、生平皆无考,《宋会要辑稿·职官》一〇之九记载他乾道六年至八年曾任滁州通判。

仅以这一则文献来坐实“滁州送范倅”为“送滁州范倅昂”,资料过于单薄,未必可信。

“滁州送范倅”固然可以理解为“送滁州范倅”,但按照表达习惯,送别当地地方官,更适合用“送滁州范倅”“送范倅”之类标题,就像辛弃疾《声声慢·送上饶黄倅秩满赴调》《八声甘州·寿建康帅胡长文给事……》一样。

比较而言,“滁州送范倅”更适合是送别外地官员。

当然,《花庵词选》入选该词,就题作“送滁州范倅”。

问题在于,如果将范倅当成范昂,就难免有些扞格难通。

首先,如
2019年第2期(总第203期)
同大多数人的认识,将首句“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理解为辛弃疾本人的时光感慨,但当时辛弃疾仅33岁左右,正当壮年,难以称老。

其次,如果首句为自指,感叹饮酒兴味衰减,就与下片“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直接矛盾,很显然,上下片这两句所指绝非都是作者本人。

其实,早在1948年,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笺证》一文中,就讨论范倅究竟是滁州通判范昂还是镇江通判范子美(名邦彦),结论是后者(见《邓广铭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其理由之一是另一首《感皇恩·滁州寿范倅》中有“三山归路,明日天香襟袖”之语,三山指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

后来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证》中又有所动摇,认为《感皇恩·滁州寿范倅》(春事到清明)中的范倅是范昂,《感皇恩·寿范倅》(七十古来稀)中的范倅不是范昂,理由有二:一是范子美是辛弃疾的岳父,不应径呼为范倅,二是《感皇恩·寿范倅》中“七十古来稀,人人都道,不是阴功怎生到”的“阴功”与范子美有所成就的身世不符。

至于此范倅是何人,邓广铭先生较为谨慎,说“终难确考”。

总之,邓广铭先生否定了范倅为范子美的旧说。

由于《稼轩词编年笺证》的巨大影响,使得后来大陆学者几乎众口一词,认为范倅即是范昂。

然而,邓广铭先生引以为据的《感皇恩·寿范倅》(七十古来稀),广信书院本无此题目,《永乐大典》引作“寿人七十”,所以“寿范倅”是否可靠,原本就值得怀疑。

辛更儒《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则采用《永乐大典》本,题作“寿人七十”,如此一来邓广铭先生有关“阴功”的疑惑就不复存在。

鲜为人知的是,郑骞先生所撰《辛稼轩年谱》(协和印书局1938年初版,台北华世出版社1977年补订再版)主张范倅即是范子美,兹据其《稼轩词校注附诗文年谱》(郑骞校注,林玫仪整理,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3年版),将乾道九年相关内容征引如下:
本集《西江月》(寿范南伯知县)词,有“奠枕楼前风月”及“留
2019年第2期(总第203期)
君一醉”之语,据知先生守滁时,南伯曾来访。

集中又有“滁州寿范倅”《感皇恩》、“送范倅”《木兰花慢》二词。

《感皇恩》有“竹清松瘦”之语,知范倅年事已高。

又有“三山归路”之语,知其人家在镇江,先生岳父范子美曾任镇江倅,侨寓亦在彼处。

范倅盖即子美。

《木兰花慢》首云“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是代范立言,先生逋逾三十,自难称老,“莼鲈江上”句,谓子美归思甚浓,“夜深儿女灯前”,谓南伯兄妹也。

若为另一范某,不能如此亲切。

后半云“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则以子美曾举进士,又为“北土故家,知其豪杰,熟其形势”之故(见《南伯行述》),此亦移赠他人不得者。

至于不称岳父而称范倅,亦犹称南伯不曰妻兄或内兄而曰知县之例也。

据《感皇恩》知子美生日在春季,至秋始行,在滁盖有相当盘桓,南伯当是随侍同来,但未说事在去年或本年耳。

其中最有力的论据是,根据刘宰《漫塘集》卷三十四《故公安范大夫及夫人张氏行述》,范子美为邢台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为新息县令,率众打开蔡州城门,迎接南宋部队,遂举家投奔南宋。

辛弃疾与范子美都为中州豪杰,皆为归正人,关系密切,“忠义相知,辛公遂婿于公”(《陵阳集》卷十五《书范雷卿家谱》)。

因此,辛词中的“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非范子美莫属。

至于邓广铭先生所质疑的呼岳父为范倅,应不是问题。

可惜,大陆最新出版的《辛弃疾集编年校注》等书完全无视郑骞先生《辛稼轩年谱》及《稼轩词校注》的存在。

如果将范倅理解为其岳父范子美,这首《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的词意就豁然贯通,完全是另一番风貌。

词的上片写饯别范子美,由饯别宴席想象途中及到家后的情景。

范子美已届人生晚年,饮酒聚会之类的兴趣大减,况且中秋将至,他更盼望回到镇江家中,与家人团聚。

可是江水秋风,都不理会离别双方的心情,他们只管送着归船。

好在途中可以品尝带有家乡风味的菜肴,到家后,就可以与儿女团聚。

“夜深儿女灯前”,虽是家常,却具有温馨亲切的天伦之乐,注家多引黄庭坚《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三)
2019年第2期(总第203期)“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为之作注,远不及郑骞《稼轩词校注附诗文年谱》所引《后山诗话》贴切。

《后山诗话》曰:“谢师厚废居于邓,王左丞存,其妺婿也,奉使荆湖,枉道过之,夜至其家。

师厚有诗云:‘倒着衣裳迎户外,尽呼儿女拜灯前。

’”此事又见范公偁《过庭录》。

谢师厚即谢景初,为黄庭坚的岳父,上引黄诗当是化用谢诗而来。

黄庭坚曾公开称赞谢师厚这两句,“绝类老杜”“编入杜集无愧”(《诗话总龟》前集卷九)。

辛弃疾化用黄庭坚岳父的名句,来形容自己的岳父,正是他的用心所在。

“儿女灯前”,包括范南伯及其妹妹,是否包括辛弃疾的妻子在内,不得而知。

如果包括辛弃疾的妻子在内,那么上片结尾就含有思家之情。

词的下片想象更加遥远的未来,盼望范子美能赴临安朝见天子,得到宋孝宗的信任和重用。

“留教视草”,突出范子美的文章才华,符合其进士出身,“却遣筹边”,突出他的军事才干,符合他的由北至南的归正人身份,也符合辛弃疾主张恢复的期待。

最后几句归于自己,说如果临安朋友问起,就告诉他们,我还像过去一样喜欢饮酒,喜欢射箭。

结句极为精彩,“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化用《战国策·楚策》中更羸空弦落雁之事,既具有浪漫旷放的诗情,又能展现自己的霹雳手段,同时,还寄寓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综观这首送别词,从亲情出发,有对其岳父范子美生活上的关心和宽慰,也有对其功名事业的美好展望,可贵的是,辛弃疾在抒发浓郁的亲情时,仍然不失抗敌复国的本色,毕竟他与其岳父范子美都是慷慨忠义之士。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