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知识 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1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1.2 诗歌的分类及代表作品1.3 诗歌鉴赏的意义与方法第二章:诗歌的语言艺术2.1 诗歌的语言特点2.2 诗歌的修辞手法2.3 诗歌的语言鉴赏方法第三章:诗歌的韵律与节奏3.1 诗歌的韵律类型3.2 诗歌的节奏感3.3 诗歌韵律与节奏的鉴赏技巧第四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4.1 诗歌的意象创造4.2 诗歌的意境特点4.3 诗歌意象与意境的鉴赏方法第五章:诗歌的情感表达与审美鉴赏5.1 诗歌的情感类型与表达方式5.2 诗歌的审美特点5.3 诗歌情感与审美的鉴赏要点第六章:唐诗鉴赏6.1 唐诗的背景与特点6.2 唐代诗人与代表作品6.3 唐诗鉴赏的方法与技巧第七章:宋词鉴赏7.1 宋词的起源与发展7.2 宋词大家与经典作品7.3 宋词鉴赏的要点与方法第八章:元曲鉴赏8.1 元曲的定义与形式8.2 元曲作家与著名作品8.3 元曲鉴赏的视角与技巧第九章:明清诗歌鉴赏9.1 明清诗歌的特点与背景9.2 明清诗人及其创作9.3 明清诗歌鉴赏的策略与方法第十章:现代诗歌鉴赏10.1 现代诗歌的新特点10.2 现代诗歌的代表作家与作品10.3 现代诗歌鉴赏的视角与技巧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补充说明: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抒情为主,通过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具有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等特点。
二、诗歌的分类及代表作品补充说明:诗歌可以根据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分类,如田园诗、边塞诗、婉约词、豪放词等。
每种诗歌类型都有其代表作品,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等。
三、诗歌鉴赏的意义与方法补充说明:诗歌鉴赏是通过阅读和欣赏诗歌,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诗歌鉴赏方法包括关注诗歌的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以及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诗词鉴赏的基本概念1.1 了解诗词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理解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解释诗词的基本特点,如对仗、平仄、押韵等。
1.2 掌握诗词的分类与形式介绍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不同类型的诗词。
让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特点和区别。
第二章:诗词的语言与意象2.1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语言美,如简洁、含蓄、修辞等。
举例解析经典诗词的语言运用。
2.2 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与象征让学生了解意象是诗词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如月亮代表思乡、梅花象征高洁等。
第三章:诗词的情感与意境3.1 把握诗词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情感,如喜悦、忧伤、愤怒等。
分析诗词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3.2 领略诗词的意境之美让学生理解意境是诗词艺术的灵魂。
通过诗词鉴赏,让学生感受和领略诗词的意境之美。
第四章: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4.1 学习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介绍诗词鉴赏的方法,如朗读、默写、解析等。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诗词鉴赏。
4.2 掌握诗词鉴赏的技巧让学生了解诗词鉴赏的技巧,如抓住关键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等。
通过实例解析,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技巧。
第五章:诗词鉴赏实践与应用5.1 进行诗词鉴赏练习提供一些经典诗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与技巧进行鉴赏。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感悟。
5.2 诗词鉴赏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诗词鉴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欣赏古代诗词、创作现代诗词等。
鼓励学生运用诗词鉴赏的能力,进行诗词创作和欣赏。
第六章:唐宋诗词鉴赏6.1 了解唐宋诗词的特点与影响让学生了解唐朝和宋朝诗词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分析唐宋诗词对后世的影响和地位。
6.2 鉴赏唐宋诗词经典作品提供一些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
引导学生关注唐宋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美。
第七章:明清诗词鉴赏7.1 掌握明清诗词的风格与特点介绍明清时期诗词的风格和特点,如婉约、豪放等。
诗词鉴赏教案

诗词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让学生积累一些名家名作及相关知识要点。
2、让学生明确针对诗词的一些考点:艺术形象、语言、思想感情、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分析的能力、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2、在实践中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古代诗词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句更是不胜枚举,如当你遇到困难时会想到李白的《行路难》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你乐观地去面对它,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的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我了解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李清照写自己的愁思时也写出了一些名句,如《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诵读时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更可以得到启发。
所以对诗词的鉴赏非常重要,而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也明显地体现在中考试题中,纵观近几年我们内江市的中考试题都有这一板块的考查,因此今天我们来进得古诗词阅读的鉴赏。
(二)总结考点1、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即诗词中的意象。
2、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表达的言外之意。
3、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4、明确艺术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总结鉴赏步骤我们明确了这些考点之后,那在鉴赏时应该要有一定的鉴赏步骤。
读诗→理解→读问→分析→作答。
(四)结合中考题例讲解解答方法和技巧。
现在我就结合下面的例题来讲解一下我们在遇到这些考点的时候应该怎样来解答,请看下面这道题。
例题: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学会欣赏和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能够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鉴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和讨论诗词鉴赏的心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词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美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分类1. 诗词的定义和起源2. 诗词的基本特点:语言的凝练、意象的丰富、情感的真挚3. 诗词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第二章: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1. 感知:阅读和理解诗词的内容和形式2. 品味:分析和欣赏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3. 感悟:深入理解和领悟诗词的内涵和意义第三章:古体诗的鉴赏1. 古体诗的定义和特点2. 古体诗的鉴赏方法:关注语言、意象和情感3. 经典古体诗案例分析第四章:近体诗的鉴赏1. 近体诗的定义和特点2. 近体诗的鉴赏方法:关注格律、意象和情感3. 经典近体诗案例分析第五章:词的鉴赏1. 词的定义和特点2. 词的鉴赏方法:关注词牌、意象和情感3. 经典词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基本特点、分类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词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词鉴赏的实践,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课本中的相关诗词作品。
2. 参考书籍:相关的诗词鉴赏书籍和资料。
3. 网络资源:诗词鉴赏网站和在线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能够分析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诗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诗词的分类、形式、结构等。
2. 诗词鉴赏方法:关注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
3. 经典诗词作品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进行阅读和鉴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能够分析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讨论、分享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用经典诗词名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讨论,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5. 总结:强调古代诗词的魅力和鉴赏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讨论、分享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体现。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意思考。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教学教材,提供丰富的古代诗词作品和鉴赏指导。
2.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等资源,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古代诗词信息和鉴赏观点,拓宽学生的视野。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的基本特点,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分析诗词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热爱,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词的基本特点:诗、词的区别,诗词的形式、结构、韵律等。
2.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语言品味、表达技巧解读、思想内容分析等。
3. 诗词创作实践:创作一首简单的诗词,体会创作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特点,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诗词表达技巧的解读,诗词创作的实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法、创作实践。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词样本、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优美的诗词,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新课:讲解诗词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课堂练习:分析一首诗词,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互相学习。
5. 创作实践:布置诗词创作任务,让学生亲身体会创作的乐趣。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供相关的诗词鉴赏资源,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鉴赏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的诗词创作质量,包括意象运用、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解答,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针对性辅导。
3.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诗词鉴赏的基本概念1.1 诗词的定义与分类1.2 诗词的起源与发展1.3 诗词鉴赏的意义与方法第二章:诗词的节奏与韵律2.1 诗词的节奏2.2 诗词的韵律2.3 韵律在诗词鉴赏中的应用第三章:诗词的imagery 与symbolism3.1 诗词中的imagery3.2 诗词中的symbolism3.3 imagery 与symbolism 在诗词鉴赏中的应用第四章:诗词的情感与意境4.1 诗词的情感表达4.2 诗词的意境创造4.3 情感与意境在诗词鉴赏中的应用第五章:诗词鉴赏的实践与技巧5.1 诗词鉴赏的实践方法5.2 诗词鉴赏的技巧与策略5.3 诗词鉴赏的案例分析第六章:唐诗鉴赏6.1 唐诗的特点与风格6.2 著名唐诗家及其作品鉴赏6.3 唐诗鉴赏的方法与技巧第七章:宋词鉴赏7.1 宋词的特点与风格7.2 著名宋词家及其作品鉴赏7.3 宋词鉴赏的方法与技巧第八章:元曲鉴赏8.1 元曲的特点与风格8.2 著名元曲家及其作品鉴赏8.3 元曲鉴赏的方法与技巧第九章:明清诗词鉴赏9.1 明清诗词的特点与风格9.2 著名明清诗人及其作品鉴赏9.3 明清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技巧第十章:现代诗词鉴赏10.1 现代诗词的特点与风格10.2 著名现代诗人及其作品鉴赏10.3 现代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技巧第十一章:诗词的修辞手法11.1 比喻11.2 拟人11.3 夸张11.4 对偶11.5 修辞在诗词鉴赏中的应用第十二章:诗词的写作技巧12.1 起承转合12.2 虚实相生12.3 动静结合12.4 层递12.5 诗词写作技巧在鉴赏中的应用第十三章:诗词的文化背景13.1 历史背景13.2 哲学思想13.3 宗教信仰13.4 风俗习惯13.5 文化背景在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第十四章:诗词鉴赏的批评与评价14.1 诗词鉴赏的批评方法14.2 诗词鉴赏的评价标准14.3 历史上的诗词评论家及其观点14.4 当代诗词鉴赏的评价趋势14.5 诗词鉴赏批评与评价的实际操作第十五章: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综合实践15.1 诗词创作的基本原则与步骤15.2 诗词创作的实践指导15.3 诗词鉴赏的实践练习15.4 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结合15.5 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综合能力提升这五个章节主要聚焦于诗词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文化背景、鉴赏的批评与评价,以及创作与鉴赏的综合实践。
唐宋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入门》教案、教学设计

3.使学生在品味唐宋诗词之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以下是根据本章节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设计:
4.拓展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批评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重难点:激发学生对唐宋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他们在感受诗词之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1.知识储备:学生已在语文课程中学习了部分唐宋诗词,具备一定的诗词知识基础,但鉴赏方法、技巧方面尚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2.兴趣与动机:学生对唐宋诗词普遍具有一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古典文学存在畏惧心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重难点:唐宋诗词的基本知识、鉴赏方法与技巧的掌握。
学生在诗词知识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鉴赏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尚不熟练。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成为本章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批评性思维能力。
唐宋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入门》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诗中的表达技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悉古代诗歌技巧鉴赏题的题型。
2、掌握不同类型题的答法,规范答题语言和答题步骤。
学习方法
•1、高效探究,展示,点评;
•2、在练习中熟悉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
一、考点简析: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抒发情感、表达心志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手法,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诗歌的某一部分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表达的,主要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四种。
在诗歌中,“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基本不用。
(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诗歌的某一句或某几句之间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格(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双关)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首诗在整体上采用的艺术技巧。
包括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衬托、象征、烘托和渲染、联想与想象等。
(四)谋篇布局(构思技巧)。
常见的有首句点题或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过渡照应、画龙点睛等。
二、备考指导: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三、答题常见问题:
1、未能准确区分四类表达技巧,答案言不及义。
2、只答“手法”和“翻译”,无具体分析或理解肤浅。
3、答案不全面,只是点到为止,造成丢落要点。
四、重点表达技巧解析
(一)表达方式(重点要了解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
1、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
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古道以及落日,夜月,轻风,细雨,微风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挣,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再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呜叫,却难求一饱。
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4)用典抒情: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已的思想感情。
(5)叙事抒情: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6)借古讽今: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
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2、描写手法:
(1)白描/细节描写
(2)正面描写(人-语言动作肖像
物-绘形(视听、远近等)
绘声(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
绘色(色彩对比鲜明,画面感强)
侧面描写(人物的感受心理、行为表现)
其他景物烘托
(二)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
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
比兴:渲染或导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比喻:突出、化虚为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形象生动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对偶:整齐含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比:鲜明突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双关:含蓄委婉、趣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夸张:浪漫、突出醒目“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借代:简练含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互文:言简意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反问设问:承启深化、强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反复:强调突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三)表现手法(见附录)
(四)构思技巧(谋篇布局)
首尾照应这两类一般篇幅较长的诗词会用到,多为写景或叙述。
过渡铺垫
以景结情(诗词的末句或尾联以写景收束,言有尽而意无穷)
卒章显志(诗词的末句或尾联以抒情收束,表明心志或情感)
五、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学生展示答案略
教师指导:
1、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塑造了诗人形象。
(观点)
2、诗人选取了步月、看云等动词,描写了诗人因思家而在深夜里独步月下,因想念弟弟而在白天看云朵聚散,倦极而眠的细节。
(分析)
3、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和对弟弟的牵挂。
(结论)
2.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学生展示答案略
教师指导:
1、尾联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
(观点)
2、“涸鳞”,是在干涸的河道中的鱼,这里代指百姓。
尾联意思是只要能让百姓过上风调雨顺的日子,自己渡河遇到再大的风浪也在所不惜。
(分析)
3、表达了作者为了百姓不惜牺牲一切的情怀。
(结论)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秋日怀九华旧居
杜荀鹤
吾道在五字①,吾身宁陆沈②。
凉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烛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吟。
何当遂归去,一径入松林。
注:①五字,即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
②陆沈:比喻沉沦不被人知。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并联系全诗,指出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学生展示答案略
教师指导
1、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观点)
2、通过描写诗人在深秋之夜,对影独坐,听到蟋蟀的叫声更添悲凉的情形,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分析)
3、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己形单影只的羁旅生活的悲叹。
尾联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结论)
六、小结
技巧鉴赏题的一般思路:
1、审题,确定鉴赏范围,
2、按照题目所要求的范围,有针对性地、按步骤答题。
3、每一条都标注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