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156例疗效观察

09 .%氯化钠注射液 10mL替硝唑注射液 10m , 5 , 0 L 环丙沙星注
菌、 流感嗜血杆菌等均有杀灭作用1 庆大霉素为氨基糖苷类广 5 1 。 谱抗生素 , 对多种细菌均有作用 。 环丙沙星抗菌谱广 , 对多种革
兰阳性及 阴性菌 均有 强大 的抑 菌作用 。据文献报道 , 成人上颌 窦炎的细菌学表现多 为细 菌混合感染 , 窦腔内多种致病 菌对环 丙沙星与庆大霉素敏感度分别为 9 . 58 %和 8 .% 局部冲洗未 67 ,
鼻 甲充血 、 大 5 , 肥 8例 中鼻道 、 嗅裂有脓性分 泌物 9 。全部 8例
病 例经 X线摄片或鼻窦 C T检查 , 中全组鼻 窦炎 4 其 6例 , 上颌 窦炎及筛窦炎 15例 , 0 额窦炎 5例。 x线或 C T检查有上颌窦炎 者经上颌窦诊断性穿刺 , 冲洗出脓性分泌物及黏液性分泌物者
1 诊 断标 准 . 2
参考《 耳鼻咽喉科诊 断学》 , 啪 全部病例均
有持续性鼻塞 、 流脓涕或黏液性鼻涕、 闭塞性鼻音 , 部分患者有
耳 鸣 、 闷等咽鼓管功能 障碍症状 , 耳 嗅觉可减退 ; 常伴 头 昏胀 、
失 眠、 精神萎靡 等症状 。鼻镜检查 : 鼻黏膜慢性充血肿胀 , 双侧
全部病例经 1 个疗程 ~ 3个疗程治疗后 ,观察疗效 。本组
16 , 5 例 痊愈 5 例 , 3 . 显效 7 , 4 . 有效 1 9 占 78 %; 2例 占 6 %; 2 8例,
占 1.%; 1 5 无效 7例 , .%, 占45 总有效率为 9 . 55 %。
3 讨论
性鼻窦炎患者作为观察治疗 对象 。 其中男 8 , 7 2例 女 4例 , 年龄
8 2例 16 。 4侧
慢性鼻窦炎的病案解析!黄某,女,32岁她说:已患鼻窦炎五年多了

慢性鼻窦炎的病案解析!黄某,女,32岁她说:已患鼻窦炎五
年多了
慢性鼻窦炎的病案解析!
黄某,女,32岁。
她说:已患鼻窦炎五年多了,鼻塞,流脓鼻涕比较多,期间伴有头痛,最近一个月这些症状,突然变得很严重,遇风遇冷症状明显,双眼有些许疼痛,睡眠不好,经常感觉口干。
检查:脉象:细弱。
舌淡苔薄白。
鼻部鼻甲肿胀明显,前额压痛。
辩证:肺气虚弱,外邪滞留鼻窦。
治疗原则以:温补肺气,除湿祛邪通窍为主。
组方:
野黄芪,炒白术,防风,苍耳子,白芷,辛夷花,菊花,鱼腥草,土茯苓,天丁,木通,甘草等。
每日1剂。
患者服药后,鼻塞,流脓鼻涕症状都相继减轻,头痛明显减轻,口干。
舌淡,苔白,脉象:细,弦。
综上所述,加天花粉,除去鱼腥草。
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生活方式,保持正常作息,远离过敏源,之后随访得知,患者生活如常,无复发!。
治疗3年鼻窦炎案,经方时方合用经典代表

治疗3年鼻窦炎案,经方时方合用经典代表今天是我写日记的1524天。
女性,5岁。
主诉:反复鼻塞流涕3年,加重2天于2022年05月28日就诊。
现病史:患儿家属诉3年前因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服用西药后症状缓解,时有反复,刻下:晨起欲呕,喉咙痛,鼻塞流黄脓涕,舌红,点刺舌,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少阳太阴合病,水饮上逆,食积郁而热。
拟方:小柴胡汤保和丸加减。
北柴胡10g,黄芩片6g,党参6g,姜半夏10g,桔梗6g,前胡6g,大枣6g,建曲10g,净山楂6g,麦芽10g,陈皮10g,白术10g,连翘6g,茯苓10g,薏苡仁10g,中药3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05.30上症,喉咙不痛,刻下;晨起流黄脓涕,鼻塞,双手脚背出现小颗粒汗疱疹,舌红苔白腻,脉浮数。
冰片5g后下,黄柏10g,黄芩片10g,连翘10g,蒲公英15g,忍冬藤10g,水杨梅30g,火炭母3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中药2付,每天一剂,水煎,外洗。
北柴胡10g,黄芩片6g,党参6g,姜半夏10g,桔梗6g,前胡6g,大枣6g,建曲10g,净山楂6g,麦芽10g,陈皮10g,白术10g,连翘6g,茯苓10g,薏苡仁10g,白芷6g,辛夷6g,中药3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06.20上症已。
按语:此案例是我治疗好的一个患者的女儿,她的病例如下:反复运用抗生素不效,咽干咽痛3个月,中医治疗显神威治疗好了她的疾病后,她就成为了我的粉丝,家里人生病都是来找我,也都解决了,还介绍了她很多身边的朋友来看,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此案例为鼻窦炎案例,反复的发作,考虑为水饮,食积为核心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以小柴胡汤保和丸为主。
这是我运用经方与时方结合经典代表,小柴胡汤保和丸都是传世名方,这段时间我运用在小儿上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载:保和丸:治一切食积。
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
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
慢性鼻炎中医各家医案3

慢性鼻炎中医各家医案3李凡成验案(2)妙法解析:以上两例均属肺虚寒滞鼻窍。
前例全身证候不太明显,治以温肺止流丹温肺散寒为主,兼温补脾肾,取培土生金与金水相生之意。
方中用荆芥、细辛温肺散寒,黄芪、党参、菟丝子益肺补脾温肾;白芷、川芎、苍耳子散邪,通利鼻窍;桔梗肃肺,诃子敛肺止涕,甘草调和诸药。
取得明显疗效后,仅稍有鼻塞,改用补中益气汤为主,仍用桔梗肃肺、葛根宣散阳明,以遵鼻属肺窍,其经络专属阳明之理;加川芎、防风辛散,祛风通窍以利鼻息。
后例素易感冒,则营卫不调之机明矣,故用参、术、芪益气固表,助以荆芥、细辛祛风散寒,合桂枝、白芍药、生姜、甘草调和营卫;川芎、辛夷、白芷、石菖蒲之类通利鼻窍。
两例相较,既有同病同治之理,又有同病异治之玄。
两例均配伍应用呋麻液滴鼻以快一时,补内治之不及。
4.脾虚邪滞,鼻窍不利蔡福养验案(1)病历摘要:某女,患鼻塞6载,屡治不效。
伴倦怠懒言,体弱,鼻塞渐甚,持续不通,嗅觉失灵,涕痰白粘量多,鼻粘膜淡红肿厚,鼻甲肿实,语声嗡嗡,舌淡苔白稍腻,脉缓无力。
证属肺脾两虚,湿滞鼻窍。
治以补益肺脾,化湿通窍:黄芪20g,白术15g,茯苓20g,党参15g,升麻6g,辛夷10g,细辛3g,川芎、防风各12g,僵蚕12g,白芷、地龙、菖蒲各15g,炙甘草6g,葱白1根,姜、枣为引。
另以鼻炎灵滴鼻。
上方调治1周后症减,两旬告愈,续以补中益气汤善后。
(王永钦,《辽宁中医杂志》1987;7:2-3)(2)妙法解析:本例证属肺脾两虚,湿滞鼻窍,故治以补益肺脾,化湿通窍。
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益气健脾,治本为君;配伍升麻升发清阳为佐;辛夷、细辛、川芎、防风、僵蚕、白芷,祛风通窍,治标为臣;配伍地龙活血通络,菖蒲芳香通窍为佐;葱白、姜、枣外发风邪,内安脾胃以为使。
综观全方。
立法平稳,标本兼治,攻补得宜,主次有序,其效槌鼓相应。
李凡成验案(1)病历摘要:贺某,男,27岁,工人。
患者交替性鼻塞3-4年,近来鼻塞夜甚,少许粘白涕。
中医医案——鼻窦炎(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辛通清热为主治愈鼻渊病案:游某,男,45岁。
主诉及病史:头常晕痛,鼻塞,涕多浓稠有异味,嗅觉不敏,已有年余之久,眠食二便均正常。
诊查:舌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鼻为肺之窍,肺气流通,鼻始为用。
肺胃积热,郁蒸上腾于鼻,以致浊涕如渊,窒塞不通,嗅觉不敏。
治法:宜辛通清热为主。
处方:辛夷花6g 香白芷5g 南薄荷5g 杭菊花10g 酒川芎5g 明藁本5g 北细辛3g 酒生地10g 青连翘10g 节菖蒲5g 酒条芩10g 炒防风5g二诊:服药5剂,浊涕渐减,异味亦轻,鼻塞基本通畅,嗅觉稍好。
效不更方,嘱将原方多服至愈为度。
按语鼻渊之证,类似西医学之鼻窦炎,初起多由内有蕴热、外受风寒,若治疗不当或治不及时,则日久不愈,浊涕长流,源源不断,嗅觉失灵。
施师常用辛夷散加减,取川芎、防风、辛夷、细辛、藁本、白芷、菖蒲以辛通,黄芩、菊花、连翘、生地以清热;肺胃清和,鼻1窍通利,则浊涕自止,而香臭能辨矣。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232,施今墨医案。
施今墨(1881-1969),浙江萧山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是一位中医革新家和教育家。
施氏13岁得舅父河南安阳名中医李可亭亲授,发奋习医。
1932年独资创建华北国医学院,兼任院长。
1941年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
解放前在京、津、沪、宁等地悬壶,曾任中央国医馆副馆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医院中医顾问,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西医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施氏临床辨证精确,善理气血,调脾胃,精于组方配伍,师古而多创新,守法而贵灵活,治病独具风格。
为继承其宝贵经验,经门人整理,已出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等书。
2。
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

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疾病,主要表现为鼻腔及鼻窦黏膜的炎症,并常伴有鼻塞、鼻涕、头痛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位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病例,以加深对该疾病的了解。
病例概述:该患者为一名男性,年龄为40岁。
患者主诉鼻塞、流鼻涕及头痛等症状已持续3个月。
经过详细询问和检查,得出以下结果:病例详述:患者首次出现鼻塞、流鼻涕及头痛症状时,自行服用感冒药物进行治疗,但症状并未缓解。
随后,患者就诊于耳鼻喉科门诊。
医生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并进行了鼻腔内窥镜检查,发现患者鼻腔黏膜充血、黏液分泌增多,鼻腔通气受限。
为了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医生给予患者鼻窦CT检查。
CT结果显示,患者的额窦、筛窦及蝶窦处有明显的黏膜增厚和分泌物堆积,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为慢性鼻窦炎。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疼痛程度,医生选择了以下治疗方案:1. 鼻洗:患者每日使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进行鼻腔清洗,以清除鼻腔内的炎症分泌物,缓解鼻塞和流鼻涕症状;2. 抗生素治疗: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并且鼻窦CT结果显示黏膜增厚,医生开具了抗生素进行治疗,以减轻鼻窦炎症状;3. 局部鼻用激素喷雾剂:患者使用鼻用激素喷雾剂,以减轻鼻腔黏膜充血和炎症反应;4. 避免过敏原:鼻窦炎患者常常伴有过敏反应,因此医生建议患者避免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
治疗效果:患者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治疗。
经过2周的治疗后,患者的鼻塞、流鼻涕和头痛症状明显减轻。
鼻腔内窥镜检查显示,患者鼻腔黏膜充血减轻,分泌物明显减少。
鼻窦CT也显示黏膜增厚情况有所改善。
总结:该病例是一例典型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医生能够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鼻洗、抗生素治疗、局部鼻用激素喷雾剂等联合应用,多角度治疗,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症状。
对于其他患有鼻窦炎的患者,了解这一病例的分析及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张重华医案慢性鼻窦炎鼻渊头痛鼻出...

张重华医案慢性鼻窦炎鼻渊头痛鼻出...(一)鼻渊(慢性鼻窦炎)1、周××男 17岁初诊:1993年7月15日。
双鼻塞、流脓涕3年,冬天尤甚,伴头额胀痛,嗅觉减退。
检查发现双鼻腔粘膜慢性充血,双鼻中道后端有积脓。
舌苔根黄腻,脉细。
证属肺胃蕴热,痰湿内生,壅塞鼻窍。
治拟清肺和胃,利湿化痰。
处方:藿香9g 陈皮9g 丹皮9g 丹参9g 米仁30g 白芷9g 天花粉12g 生黄芪12g 皂角刺9g 蚤休9g 桔梗4。
5g 生甘草3g。
7剂。
复诊:药后鼻涕减少,鼻通气改善,但晚间仍有鼻塞,大便欠实。
舌根黄腻,脉细。
上方去皂角刺,加川芎6g 路路通9g 炒白术9g。
七剂。
三诊:鼻塞好转,稍有涕,色偏黄。
检查示右中道少许黄涕。
拟清肺化痰,利湿排脓。
上方加黄芩9g 败酱草12g。
14剂。
四诊:药后鼻已不塞,涕少,大便次数增多。
苔根稍腻,脉细。
上方去败酱草,加防风9g 炒白芍9g 茯苓12g。
14剂。
按:本例鼻渊涕脓,鼻塞重,头额胀痛,辨证属肺胃湿热内蕴,壅塞鼻窍,故以藿香、陈皮、米仁、白芷等和胃理气化湿通窍为主,黄芪、皂角刺托毒排脓,丹皮、丹参活血消瘀,疏通鼻络,二诊又加入川芎、路路通,以增强活血通窍作用。
2、吴××,男,20岁。
初诊:1993年12月4日。
双鼻塞、流黄脓涕8~9年,伴头胀、头痛,嗅觉减退。
检查发现双鼻腔粘膜充血,下鼻甲肿大,中甲肿,中道洁。
舌苔薄黄,脉带弦。
证属肺热内蕴,聚湿生痰,鼻窍不利。
治拟清肺化浊,利湿排脓,通鼻窍。
处方:藿香9g 陈皮9g 辛夷9g 前胡9g 蚤休9g 黄芩9g 天花粉12g 桑白皮12g 皂角刺9g 白芷9g 桔梗4。
5g 生甘草3g。
7剂。
复诊:鼻流脓涕减少,时有粘涕,交替性鼻塞,自觉记忆力减退。
苔薄黄腻,脉细弦。
上方加丹皮9g。
14剂。
三诊:仍交替性鼻塞,鼻内有气味,涕少。
检查示下鼻甲表面薄痂,右中甲肿,鼻道洁。
证属脾运不健,痰湿滞留。
慢性鼻炎各家医案解析_

慢性鼻炎各家医案解析_(录自:李凡成、肖国仕主编《耳鼻咽喉科临床妙法绝招解析》,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第四节慢性鼻炎一、概述本节所指慢性鼻炎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药物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鼻粘膜肿胀,鼻塞,分泌物增多为特点。
肥厚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粘膜下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肥厚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鼻病,临床上以持续性鼻塞和鼻甲肥厚,或伴头痛等为特点。
中医称本病为鼻窒。
其病因病机,一是肺与阳明经郁热,气血不畅,邪滞鼻窍;二是肺脾肾虚,气阳不足,驱邪无力,邪滞鼻窍;三是久病多瘀,气血瘀滞,脉络痹阻,鼻窍失利。
二、妙法绝招解析1.郁热上干,鼻窍不利吴少怀验案(1)病历摘要:岳某,女,12岁。
鼻塞声重2-3年,屡治未愈。
头两侧痛,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胃纳尚可,夜眠亦佳。
经检查为慢性鼻炎。
舌苔薄白,脉沉细弦数。
鼻属肺窍,经络所循专属阳明。
其证当属肺胃郁热上干,致鼻窍不利。
拟清热降气为法:辛夷、黄芩各3g,连翘、浙贝母、杏仁、赤芍药、火麻仁各9g,栀子、薄荷、竹叶、枳壳各4.5g,知母6g。
服3剂好转,再服3剂而痊。
(《吴少怀医案》第364-365页)(2)妙法解析:本例证属肺胃郁热上干,故治以清热降气,用黄芩、连翘、薄荷清泻肺热,配浙贝母、杏仁肃肺,则肺气清顺;知母、栀子清胃,火麻仁利肠通便,则胃火得降;助以枳壳行气,疏理肺胃之气;辛夷芳香通鼻,引药直达病所;赤芍药凉血活血,则鼻窍郁热难稽;淡竹叶利小便,与火麻仁以利下窍,下窍利则上窍通。
全方合用,共奏清泻肺胃,通利鼻窍之功。
孙一民验案(1)病历摘要:董某,女,成人。
数月前因感冒后致时常鼻塞,流浊涕,嗅觉不灵,张口呼吸,口咽干燥感,头胀痛。
近来鼻塞较甚,需完全张口呼吸,日夜如此,深以为苦。
苔薄黄,脉细数。
证属郁热上干鼻窍。
处方:辛夷、细辛、白芷、川芎、升麻、僵蚕、石菖薄、甘草、龙胆草、黄连各15g,薄荷、生地黄、连翘、金银花、菊花、桔梗、山慈菇、石决明、白芍药、白蒺藜各30g,蜜丸,每丸9g,早中晚各服1丸,1料而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一、概述本病是鼻窦粘膜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窦炎。
以鼻塞、脓涕、嗅觉障碍,或伴头痛等为主要临床特点。
中医称为慢鼻渊。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有实有虚,实证多属肝胆或肺胃郁热熏蒸,虚证则多属肺脾肾虚,驱邪不力,以致正虚邪滞,寒、热、湿浊滞留鼻窍。
二、妙法绝招解析1.六淫内郁,邪壅鼻窍(张梦农验案)(1)病历摘要:万某,男,30岁。
鼻塞不闻香臭,涕出如脓,色黄气腥,头痛以巅顶为剧,经年不愈。
脉弦滑,舌苔薄白。
处以加味辛夷散:辛夷、藁本、黄芪、菊花、苦丁茶、防风、川芎、羌活、独活、僵蚕、升麻、薄荷、甘草、荆芥各30g,苍耳子、蔓荆子各60g,细辛5g。
上方研末,每次服10g,临睡前以滚开水冲泡,取汗服;药渣于次日临睡前再冲泡1次。
1剂未完,病已痊愈。
(《临证会要》第24页)(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风寒湿热内郁,肺失宣降,邪滞鼻窍认识。
方中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荆芥、细辛辛温宣散,疏风通窍,使邪从表解;菊花、苦丁茶、僵蚕、蔓荆子、升麻、薄荷、甘草苦辛凉散,疏风散邪,清利头目;黄芪益气固表以扶正;辛夷、苍耳子通窍除涕。
全方合用,共奏疏风通窍,化浊除涕,清利头目之功。
2.肺经郁热,邪滞鼻窍刘康平验案(1)病历摘要:杨某,女,24岁。
反复流腥臭黄浊涕3年余,每遇感冒时鼻塞流涕发作,多次反复,以致双鼻常年流涕不断,量时多时少,始则无臭,渐而发出腥臭气味,尤以感冒时黄稠鼻涕更多,腥臭气味更浓。
西医治疗未效。
诊见鼻塞流黄浊涕,气味腥臭,头重而痛。
查见鼻甲粘膜暗红,增厚粗糙,表面光滑,双上颌窦区压痛,照片示双上颌窦密度增高。
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
处方:芦根30g,薏苡仁、冬瓜仁各15g,苍耳子、辛夷、路路通、桃仁各10g。
上方连服12剂而愈。
(刘康平,《浙江中医杂志》1993;5:213)(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经郁热熏蒸,痰浊久滞鼻窍。
以千金苇经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方中芦根清热生津;薏苡仁、冬瓜仁化痰除涕;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路路通通络,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
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通利鼻窍之功。
徐福刚案(1)病历摘要:李某,男,35岁。
鼻流黄涕,间断性头痛3年,近期发作两月。
西医诊为鼻窦炎。
口服千柏鼻炎片、消炎止痛片及滴鼻药治疗半月未效。
现症前额及眉棱骨处胀痛,晨起痛重,午后减轻,嗅觉迟钝,鼻塞,涕黄绿有臭味,稠浊量多,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滑数。
治以千金苇茎汤加减:桔梗、桃仁各10g,甘草15g,芦根20g,薏苡仁30g,冬瓜仁15g。
上方连服15剂而愈。
(徐福刚,《吉林中医药》1988;3:30)(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经郁热,痰浊壅滞鼻窍认识。
方中甘草、芦根清热解毒生津;桔梗升提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肋排脓祛涕;薏苡仁、冬瓜利湿化浊而排脓祛涕。
全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祛涕之功。
刘强验案(1)病历摘要:李某,女,38岁。
患慢性鼻窦炎20余年,伴头痛。
屡治未效。
证见头昏头痛,鼻塞不闻香臭,时流浊涕,胸闷食少,大便略干。
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
证属肺热痰壅,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葶苈子30g,瓜蒌60g,半夏10g,黄芩、桑白皮各15g,地龙10g,连翘30g,钩藤30g。
上方连服10剂而愈.(刘强,《吉林中医药》1988;3:32)(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热痰壅认识。
方中葶苈子、黄芩、桑白皮、瓜蒌、连翘清热泻肺;半夏辛散,化浊除涕;地龙活血通络;钩藤平肝止头痛。
全方合用,共奏清热泻肺,活血通络,化痰除涕之功。
徐静验案(1)病历摘要:郭某,女,35岁。
经常鼻塞,流脓涕多,头昏痛感,嗅觉减退,病程10余年。
反复发作,此次发作已1个月余,经治未愈。
查见双鼻中下甲红肿,前组窦区压痛。
舌红,苔薄,脉平。
证属肺经郁热,清窍失利。
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桑叶、菊花、苍耳子、葛根、鱼腥草各10g,白芷、辛夷、桔梗各6g,薄荷5g,芦根30g,甘草3g。
上方连服10剂而愈。
(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当属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呈亚急性发作。
病机从肺经郁热,清窍失利认识。
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
方中桑叶、葛根、薄荷辛凉宣散祛邪;菊花、鱼腥草、芦根、甘草清肺解毒祛邪;桔梗升提排脓,助苍耳子、白芷、辛夷通窍除涕。
3.肝胆郁热,熏蒸鼻窍谭敬书验案(1)病历摘要:邹某某,男,15岁。
诉鼻塞,流涕年余,近半月加重,涕黄浊量多,前额眉棱骨处疼痛较重,纳可,二便调。
检查见双中鼻甲水肿变性,中鼻道有脓(+++),脉弦缓。
根据鼻为肺窍,眉棱属肝胆,从肺与胆经郁热论治,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仿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鱼腥草、生黄芪各20g,黄芩、当归尾各15g,龙胆草、藿香、苍耳子、法夏、苍术、甘草各10g,川乌6g,5剂;外用麻黄、桂枝、苍术、乌梅各10g,黄芩15g,细辛5g,麻油煎炸去渣,滴鼻,日3-4次。
二诊:头痛止,中鼻甲仍肿胀,右中鼻脓性分泌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药中病机,处方:原方去川乌,加白芷、桃仁、木通各10g,鼻内点药同前。
连服20剂,鼻渊病愈,未再发。
(李凡成,《新中医》1990;9:7-9)(2)妙法解析:《针灸聚英》说:“足少阳经又自完骨外折,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
”睛明穴夹山根,在眉棱内侧,与鼻近。
又王冰注《脏气法时论》亦云:“肝厥阴脉,自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故本例患者病机从肺与胆经郁热熏蒸鼻窍认识。
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
方中鱼腥草、黄芩、龙胆草、甘草清解肺与肝胆热恋邪;生黄芪益气扶正以排脓除涕;藿香芳香化浊除涕;当归尾活血以利通窍;法夏、苍术燥湿健脾化浊以助除涕;苍耳子解毒除涕;川乌温经止痛,对鼻渊头痛无论何证,均有止痛佳效。
白芷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木通通经行水,以助利窍止涕。
外治以麻黄、桂枝、苍术、乌梅、黄芩、细辛麻油煎炸滴鼻,以辛温通窍,化浊止涕。
李文学验案(1)病历摘要:邱某,男,18岁。
患鼻渊4年,长期脓涕不止,前额胀痛,头晕脑胀,西医诊为鼻窦炎,屡治未效。
刻下脓涕多,前额胀痛,头晕眠差,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沉微滑。
处以温胆汤加减:陈皮、竹茹、半夏、茯苓各12g,甘草、枳实、胆南星、黄芩、瓜蒌、川芎、菖蒲各10g,白芷15g。
上方6剂而愈。
(李文学,《四川中医》1989;6:48)(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痰热内蕴,熏蒸鼻窍认识。
方中陈皮、甘草、半夏、茯苓为二陈汤,燥湿除痰;枳实行气,助二陈汤与胆南星、瓜蒌清热除痰;黄芩清胆热;竹茹清胆和胃;川芎、菖蒲、白芷辛温,芳香通窍除涕。
全方合用,共奏清热除痰,通窍除涕之功。
徐静验案(1)病历摘要:周某,男,10岁。
鼻流黄脓涕,量多而有腥味,晨起头痛重,注意力不集中,咽干口苦3个月余。
查见双侧鼻中甲红肿,中鼻道脓涕积滞。
舌红,苔黄,脉弦。
证属胆热移脑。
治以清胆泻热,醒脑利窍:龙胆草、甘草各3g,薄荷5g,黄芩、桔梗各6g,菊花、桑叶、苦丁茶、鱼腥草、鹅不食草各10g,芦根30g。
上方5剂而诸症减,原方去苦丁茶续服3剂而愈。
(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胆热移脑,熏蒸鼻窍认识。
治以清胆泻热,醒脑利窍。
方中龙胆草、黄芩、苦丁茶、薄荷清泄肝胆热恋邪;菊花、桑叶、鱼腥草、芦根清泄肺经热邪;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鹅不食草辛温,通利鼻窍;桔梗肃肺止涕。
4.脾胃湿热,熏蒸鼻窍(徐静验案)(1)病历摘要:黄某,男,38岁。
鼻流黄浊涕量多,持续性鼻塞,失嗅,头重昏痛,精神倦怠,纳谷欠佳,病程两月余。
查见双侧鼻中下甲粘膜充血肿胀,少许粘涕附着,照片示双上颌窦炎。
舌偏红,苔腻微黄,脉濡。
证属脾胃湿热上蒸鼻窍。
治以清脾泻热,化浊利窍:藿香、茯苓、葛根、焦山楂、神曲各10g,木通、菖蒲各3g,白芷、辛夷、川芎各6g,薄荷5g,六一散12g。
上方10剂而愈。
(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胃湿热上蒸鼻窍认识。
治以清脾泻热,化浊利窍。
方中六一散、茯苓、木通利湿清热;藿香、菖蒲芳香化浊,通利鼻窍;焦山楂、神曲健脾;薄荷宣肺,葛根清疏阳明,助白芷、辛夷、川芎通窍除涕。
5.肺胃郁热,熏蒸鼻窍(聂印验案)(1)病历摘要:李某,女,35岁。
诉半年来反复感冒,头痛鼻塞,流浊涕,如脓如髓,腥臭难闻,嗅觉减退。
经医院诊为慢性鼻窦炎。
刻下除上症外,并见大便干结,小便黄,舌淡红,苔微黄腻,两寸脉浮数。
证属郁热内蕴。
治以凉膈散加味:大黄、芒硝、薄荷各9g,栀子、黄芩各12g,连翘15g,甘草6g,竹叶3g,菊花、荆芥穗各10g。
3剂后症状显著减轻,续以上方加减共服12剂而愈。
(聂印,《山西中医》1986;5:34)(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胃蕴热熏蒸鼻窍认识。
治以清泄肺胃,疏风通窍。
方中大黄、芒硝、栀子、黄芩清泄肺胃热邪;荆芥穗、薄荷、连翘、菊花疏风清热,清利头目;竹叶利尿清热;甘草清热,调和诸药。
6.气虚不足,郁热熏鼻干祖望验案(1)病历摘要:鲍某,女,12岁。
患儿自4-5岁起即脓涕奇多,夏轻冬甚,平时易感冒。
查见两侧鼻甲不肿大,鼻粘膜充血,中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
舌淡胖有齿痕,脉小弦。
证属胆腑郁热,肺气虚弱。
处方:龙胆草3g,栀子、白芷、苍耳子各10g,辛夷、薄荷各6g,芦根30g。
上方5剂即效,脓涕由黄转白,质由稠转稀,舌象同前,脉平。
再以苍耳子散加党参、淮山药等,隔日1剂,连服10剂收功。
(项楠,《中医杂志》1987;2:13-14)(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从胆腑郁热,肺气虚弱,邪毒久滞鼻窍认识。
先以治标为主。
方中龙胆草、栀子清利肝胆邪;白芷、苍耳子、辛夷、薄荷为苍耳子散,祛风通窍除涕;芦根清肺除涕。
二诊时,热恋邪渐解,正气不足,当以扶正祛邪为主,药用苍耳子散加党参、山药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谭敬书验案(1)病历摘要:丁某,男25岁。
常年性脓涕不干,鼻塞4年。
头昏重,易出汗,易感冒,询知其近来涕黄粘,查其左侧中鼻道少许脓涕,鼻粘膜色红,舌红,苔薄白脉略数,证属肺虚郁热,处方:党参、黄芩、苍耳子、桑白皮、熟地黄、地肤子、紫菀各10g,炙黄芪20g,鱼腥草15g,辛夷、白芷各6g。
上方进4剂后,涕转白粘而少,郁热渐解。
去黄芩、地肤子、鱼腥草,加茯苓10g,续调治16剂而愈。
(徐绍勤,《新中医》1987;8:4-6)(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气亏虚,郁热久蕴,邪滞鼻窍认识。
方中党参、炙黄芪益气固表;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泄肺热;以其舌红脉数,当兼阴虚,故用熟地黄滋阴扶正;紫菀肃肺,地肤子利湿化浊,助苍耳子、辛夷、白芷通鼻除涕。
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清肺除涕之功。
叶益丰验案(1)病历摘要:魏某,男,42岁。
诉头痛鼻塞流浊涕,反复发作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