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
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
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
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总之曰纲,周之曰纪。
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
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变化之道,由阴阳之所生,故谓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
明者,阴阳合而灵显昭著也。
神化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以生万物,故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本于阴阳也。
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
谓求其病之本于阳邪本于阴邪也,求其病之在阳分、阴分、气分、血分也。
审其汤药之宜用气之升,味之降,温之补,苦之泄也。
此篇论治道当取法乎阴阳,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
后节曰治不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害并至。
天地者,阴阳之道也。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厚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
阴静阳躁,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
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
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娲右病?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既可指四季的寒热,又指人体的寒热。讲的 是阴阳的转化,是阴阳的根本规律。极,是寒热转化的必需条件,也可以 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主收引、凝滞,其气下沉而生浊阴;热主升散、 流动,其气上升而生清阳。 飱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即完谷不化。 清气:主要是指脾之清阳之气,脾气主升以敷布于全身,其性温煦,可使 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由于脾之清阳之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 反而下注于大肠,就会形成虚寒性的飱泄,泄下不消化的食物。 浊气:是指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得宣通则气滞而为胀; 阴阳反作:阴阳的运动发生反常,阳应升而不升,反而在下;阴应降而不 降,反而在上,阴阳升降发生逆转。 逆从:偏义复词,偏于“逆”,违背。
〔经文分析〕
•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 5、阴阳的转化: 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向其相反 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把阴阳消长作为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 一个质变的过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为例说明阴阳在一 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说明自然 界的气候变化,而且可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原文〕
故积阳阳为天,积阴为地:清轻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 沉降,凝聚为地。 阴静阳躁:阴性柔,所以主静;阳性刚,所以主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与长、杀与藏为相对同义词,此处的阴阳为互 文,不能孤立地认为阳主生、主杀,阴主长、主藏,而应为阴阳既主生 长,又主杀藏。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温煦,化生无形的能量,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 柔静,成全有形的万物,生成人体的形质。
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22阴yīn 阳yáng 应yìng 象xiàng 大dà论lùn 篇piān 第dì五wǔ黄huáng 帝dì曰yuē:阴yīn 阳yáng 者zhě,天tiān 地dì之zhī道dào 也yě,万wàn 物wù之zhī纲gāng 纪jì,变biàn 化huà之zhī父fù母mǔ,生shēng 杀shā之zhī本běn 始shǐ,神shén 明míng 之zhī府fǔ也yě。
治zhì病bìng 必bì求qiú于yú本běn 。
故gù积jī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积jī阴yīn 为wéi 地dì。
阴yīn 静jìng 阳yáng 躁zào ,阳yáng 生shēng 阴yīn 长cháng ,阳yáng 杀shā阴yīn 藏cáng 。
阳yáng 化huà气qì,阴yīn 成chéng 形xíng 。
寒hán 极jí生shēng 热rè,热rè极jí生shēng 寒hán 。
寒hán 气qì生shēng 浊zhuó,热rè气qì生shēng 清qīng 。
清qīng 气qì在zài 下xià,则zé生shēng 飧sūn 泄xiè;浊zhuó气qì在zài 上shàng ,则zé生shēng 䐜chēn 胀zhàng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7.“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方法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于药物治疗。 8.归纳诊候(阴阳学说诊法上的运用)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望诊):清—阳,浊—阴 视喘息,听音声(闻诊): 清亢明亮—阳,重浊低沉—阴 观权衡规矩(切诊): 权衡—阴,规矩—阳 按尺寸(按、切诊): 按尺肤:滑—阳,涩—阴; 切寸口脉:浮—阳,沉—阴
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 阳 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益气补中) (桂枝汤: 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
阴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如大黄味苦,通泄) (瓜蒂散: 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
气火关系
壮火
药食气味纯阳的作用
病理上亢盛的邪火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治疗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 治疗表证—宣肺发散法 治疗手足厥逆—温阳法 治疗肠胃积滞—攻下法 治疗水肿—利水逐水法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的基本治则) 如何“求本”:“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 以 平为期.” 诊法、辨证:寻求阴阳失调征象和机理 治疗:协调阴阳.
(2)从病机角度来说,则指阴阳偏胜偏衰的 病机.阴阳之间一方偏胜则致另一方受损 ,从 而失去平衡协调而致病。
阴阳偏胜病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对立、斗争) 表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转化病机: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重、极为转化条件)
5 .五气偏胜病机
“风胜则动”:风气内盛,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昡晕.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各从其类
“风胜则动”:风邪太过,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昡晕。
“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
“燥胜则干”:燥胜津伤,则出现津液干涸的表现。
“寒胜则浮”: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
为浮肿。
“湿胜则濡泻”: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
临床意义:提出病因辨证的观点,对临床分析病机
形:阴,精:对于气为阴,对于形为阳.
(4)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效用 阴为味 味厚为阴中之阴 泄(大黄;黄连) 味薄为阴中之阳 通(猪苓;茯苓) 阳为气 气厚为阳中之阳 发热(干姜;附子) 气薄为阳中之阴 发泄(薄荷;荆芥) 总结: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5)气火关系 壮火 ①药食气味纯阳的作用(注7) ②病理上亢盛的邪火(张景岳注,见理论阐释2) 少火 ①药食气味温和的作用 ②生理上阳和、温煦之火 壮火食(蚀)气,壮火散气— 壮火之(加临)气衰 气食(仰饲)少火,少火生气— 少火之气壮
金 西 燥 辛 白 商 肺 鼻 皮毛 哭 忧 咳
水 北 寒 咸黑 羽 肾 耳 骨 呻 恐 慄
2.阴阳的对立互根关系 阳: 天 上 气 男 左 火 外 阴: 地 下 血 女 右 水 内 阴在内,阳之守:阴藏精,居内以充养固守阳气。 阳在外,阴之使:阳化气,行于外为阴之役使。 说明阴精阳气互相为用,又体现阴阳间的对立、
[内容提要] 本篇主要讨论: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的阴阳分类规律 (属性); 2.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3.五行的归类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阴阳的概念及其基本变化规律; 2.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3.了解事物五行归类的基本思想和意义。
黄帝内经选读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 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 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 便污秽之物。
17、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 浊阴,指精血津液。即卫气布散于腠理,精血津 液濡养于五脏。 18、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 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即 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所化生的 糟粕内归于六腑。
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句的含义: 本句原文的意思是:在属阴的季节, 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 证。反之,在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 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 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 之间相互转(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在冬季感受寒邪,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 寒邪侵袭的外感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则 寒邪内伏,至春季阳气生发之时,逢阳化热。 若复感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 两阳相合,则发为温病。 后世医家据此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 类,奠定了“伏邪温病”理论的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 容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 上的具体运用 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原文] 201 一级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 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 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 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 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 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 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 四支,浊阴归六府。
《黄帝内经》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导读:【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译文】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
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
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
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
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
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译文】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译文】水分为阴阳,则水属阴,火属阳。
人体的功能属阳,饮食物属阴。
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中的一般规律,一切事物的纲领,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
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亦不外乎阴阳二字。
从阴阳变化来看,清阳之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
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
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
清气在下,入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的病。
浊阴在上,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的病。
是因为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导致疾病。
”“因此,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上升为云,云气下降变成雨;雨下降于天,是地气之所化;云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
这是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
人体的变化也如此,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
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从五脏流走。
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
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
饮食五味滋养形体,使真气得到充实。
真气进而产生精,精又可以化生一切。
精是由真气产生的,形体是由五味形成的。
饮食经过生化作用变成精。
又经过气化作用充实形体。
如果饮食不节,就会伤害形体,气偏胜了,也会有损于精。
真气产生了精血,如果精血充足的话,又能够化而为气;如饮食不节,不但物质之精受伤且功能之气亦受损。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
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
对于五味来讲,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胃肠通利。
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
亢阳使元气衰弱,微阳能使元气旺盛。
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
气味之中,辛甘并有发散作用的属阳;酸苦并有涌泄作用的,属阴。
”“人体内,阴阳是相对平衡的。
如果阴气偏盛,阳气必然受损害。
同样,阳气偏盛,阴气也必受损害。
阳气偏盛就会生热,阴气偏盛就会生寒。
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
寒邪能损伤人形体,热邪能损伤人气分。
气分受伤,阻滞气脉使人感到疼痛;形体受伤,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
所以若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的,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分。
贼风太过,形体就感到疼痛;邪热太过,肌肉就发生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会枯涸;寒气太过,心腹就会感到绞痛;湿气太过,就发生泄泻。
”“天有四时的变换,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产生寒暑燥湿风的气候。
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等情况,过喜过怒,都可以伤气。
寒暑外侵,会损伤形体。
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
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
所以说喜怒如不加以节制,寒暑如不善于调适,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
因此,阴气过盛就要向相反方向发展,同样阳气过盛也如此。
所以冬季感受的寒气过多,到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过多,到夏季就容易发生飧(sun)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过多,到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过多,到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听说古代圣人,讲人体的形态,有脏腑的阴阳,了解经脉的分布,交汇、贯通六合,各按其经络循行起止;气穴发生的部位,各有其名称;肌肉及骨骼相连的部位,都有它们的起点;皮部浮络的阴阳、顺逆,各有条理;四时阴阳的变化,有一定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吗?”岐伯答:“东方应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够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由于筋生于肝,肝属木,木能生火,所以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
它的变化在天是六气里的风,在地是五行里的木,人体中筋,在五脏中为肝,在五色中为苍,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握,在七窍中为目,在无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
怒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悲为肺志,以金克木);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燥属金,以金克木);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辛属金,以金克木)。
”“南方应夏,阳气大盛生热,热能引起火气,火气生苦味,苦味养心,心生血,血养脾(火生土),心气关联于舌。
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的热,在地为五行里的火,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人体的变动为气逆,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上为喜。
过喜伤心气,但恐可以抑制喜(恐为肾志,水克火);热伤气,寒水能抑制热(寒水能胜火);苦味伤气,咸味能缓调苦味(咸为肾味,水克火)。
”“中央应长夏,蒸发而生湿,湿使土气生长,土生甘味,甘味滋养脾气,脾气滋养肌肉,肌肉强壮使肺气充实(土生金),脾气关联口,其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中的土,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为哕(yue 呕吐),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
思虑伤脾,但怒气能控制思虑(怒为肝志,木克土);湿气伤肌肉,但风气能制止湿气(风属木,木克土);过食甘味伤肌肉,但酸味能控制甘味(酸属木,木克土)。
”“西方应秋,天气急促而生燥,燥使金气旺盛,金能生辛味,辛味滋养肺气,肺气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可滋生肾水(金生水),肺气关联于鼻。
其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动上为忧。
忧伤肺,但喜能抑制忧(喜为心志,火克金);热伤皮毛,但寒能抑制热;辛味伤皮毛,但苦能抑制辛味(苦属火就,火克金)。
”“北方应冬,阴霾而寒,寒生水气,水气生咸味,咸味能养肾气,肾气助长骨髓,骨髓充实而养肝,肾气关联于耳。
其变化在天为六气的寒,在地为五行的水,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吟,在人体为颤栗,在七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志变动上为恐。
恐伤肾,但思能抑制恐(脾志为思,土克水);寒伤血,但燥能抑制寒;咸伤血,但甘味能抑制咸(甘属土,土克水)。
”“这样说,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阴阳如气血与男女之间的相对称,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之道路,水火为阴阳的象征。
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成的原始。
也就是说,阴阳是相互为用的。
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有为阴之役使。
”黄帝问:“人如何取法于阴阳呢?”岐伯答:“如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身子亦为之俯仰摆动。
汗出不来,而且发热,牙齿干燥,心里烦闷,如果再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死症。
这是属于阳胜的病,所以患者禁得起冬天,而禁不起夏天。
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发冷,时常烦躁,夹杂做冷,后来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的症状。
要是感觉腹部胀满,就是死症,此种病态属于阴胜的病,所以患者禁得起夏天,而禁不起冬天。
这就是阴阳相互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黄帝问道:“调摄阴阳的办法怎样?”岐伯答:“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
否则,就会早衰的。
通常情况下,年到40岁,阴气减了一半,动作就显得衰退了;到了50岁,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60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泪等现象出现。
所以说,懂的调摄的人身体就强健;反之,身体就容易衰老。
生活在世同样的人,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
聪明的人,没有病的时候,就能注意摄生;愚蠢的人,在发病的时候,才知道治疗。
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常感到精力有余,所以,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壮。
即使身体本已衰老,也可以焕发青春;本来就强壮的人,就更强健了。
因此最明达事理的人,做顺乎自然的事情,以恬静为快乐,在没有干扰的环境内,寻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寿命就无穷尽,尽享天年。
这是圣人保养身体的方法。
”“天气在西北方是不足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聪明。
第七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方属阳,而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的灵活。
”黄帝问:“这是什么原因?”岐伯答:“东方属阳,阳性向上,它的精华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虚弱。
因此会出现耳聪目明,手足不便利的现象。
西方属阴,阴性向下,它的精华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虚弱。
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灵便的现象。
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邪,如果在上部,身体右侧就较重,如果在下部,身体左侧就较重。
这就是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同,身体哪里虚弱,邪气就会乘机滞留在哪里。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的纲纪,地有五方的道理。
因此,天地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
阳气轻清而升于天,阴气重浊而降于地,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来决定的。
因而能使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永不休止。
只有聪明的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颅;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双脚;居中,则依傍人事,调节饮食怡悦情志,来养护五脏。
天之气与肺相通,地之气与咽相通,风木之气与肝相应,雷火之气通于心,五谷之气感应于脾,雨水之气滋润于肾。
六经似大河,肠胃似大海,上下九窍似河流。
如果以天地的阴阳来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之气,就好像天地间的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象久晴不雨。
所以养生如不取法于天地之理,就会发生疾病。
”:所以外感因素侵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
善治病的医生,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较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
若病邪已经侵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结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人们若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使五脏受到伤害;如果感受了饮食的寒或热。
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如果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使皮肉筋脉受到伤害。
““因此善于运用针法的人,观察经脉虚实,时常从阴引阳,若或从阳引阴;取右边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若看清哪些病是不及(轻微),哪些病是太过(严重),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失败了。
““善于诊治的医生,看病人的色泽,按病人的脉搏,首先要辨明病属阴还是属阳。
审查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观察病人喘息的情况,并听其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病元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生于哪一脏腑;诊察天脉的滑涩和寸口脉的浮沉,从而了解疾病所在的部位。
这样,在诊断上,就不可能有差错。
在治疗上也不会有过失了。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用刺法就可治愈;若在邪气盛时,就需等邪气稍退再去治疗。
对于疾病来说,在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在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它将愈的时候,要防其复发。
对于病人来说,形体羸弱的,应用药厚的药品补之;精气不足的,应用甘温的药品补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