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矛盾中求融通-黄Jin学术思想探讨
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探讨

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探讨摘要:黄炎培(1878—1965年)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其职业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黄炎培虽未明确提出“产教融合”观点,但其职业教育思想中的实用主义、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等前瞻性教育教学观点,与产教融合强调的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观点十分相近。
“产教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是随着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需要而产生的。
当前,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职业院校加快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传承;创新1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指出产教融合路径关于如何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黄炎培的观点散见在其公开演讲、论文、调研报告中。
一是办学机构应实施“大职业教育主义”。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机构办学应“社会化”,包括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组织和办学方式的社会化;教育办学机构要擅长联络、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教育机构应“审查当世需要之人而预储之,以应用者也”,增设学科“宜按照社会状况”,“苟为社会所急需,则皆推广所必及者也”。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不能关起门来办的,不能把职业教育和社会生活隔离开来,特别强调“社会”二字。
1919年8月,黄炎培曾在日记中写到:“学校自身须是一种社会的生活,须有社会生活所应有的条件。
学校里学业须和学校外生活连贯一气”。
学校应培养能学以致用、从事社会实业生产的实用性人才。
二是职业学校应强化校企合作。
在考察了美国和日本多家商业类型及工艺类型的学校与当地工场的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后,黄炎培多次呼吁办职业教育不能纸上谈兵,须调动职业界力量,鼓励开展校企合作,创办校工场,学生要深入职业环境。
为此,黄炎培亲自指导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开设珐琅工场与机械工场,验证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学生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三是职业教育应贯穿始终。
黄溍研究综述

黄溍研究综述作者:王小琴张娟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4期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搜集有关研究黄溍的论文以及各种文学史和学术著作,分析其中对黄溍诗文的评价,对他的文论、诗论、学术思想、交游的研究来认识当前研究黄溍的现状。
关键词:黄溍黄溍在元代中后期影响颇大,但他在历史上却不是显眼的人物,他的渊深和高致往往被忽略,但是黄溍的人格操守一直颇为后世士人们所称道。
随着元代文学研究的加强和学术界对婺州地区、金华学派的关注,有关黄溍的研究已经开始,但始终处在一个不温不热的状态。
一.有关黄溍研究的论文在台湾,1971年孙克宽先生在《儒雅雍容之黄溍—金华文学的第三位人物来研究,这是笔者所能见到的关于研究黄溍的最早的文章。
时隔多年,许守泯先生才在1997年的“元史暨宋元文化研讨会”上宣读了《黄溍及其士人角色:元代江南士人理想与实践》,后来又有了萧启庆先生主编的《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元代江南士人的社会网络—以金华黄溍为例》一文。
在大陆,对黄溍进行最早且至今仍是最详尽研究的是徐永明先生,徐先生的硕士论文就是以黄溍为考证对象,并发表了《黄溍与婺州学风》、《黄溍的政治心态略评》,后来通过黄溍了解到其所在的婺州,并因此形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元代之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
下编考证篇中有一篇黄溍年谱。
此外,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纪兰香的硕士论文《试论黄溍的诗文创作及其文学观》以及随后发表的两篇论文《黄溍交游考》、《论述黄溍的题画诗》也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
另外,查洪德先生的论文《在矛盾中求融通—黄溍的学术思想探讨》,也较有启发意义。
下面对上述论文作简要分析:(一)台湾1.《儒雅雍容之黄溍—金华之学述评之三》文章主要论述了黄溍的家世生平、师友交游和对黄溍的诗文评价。
关于黄溍的生平和家世,资料完备;关于黄溍的师友交游,只提及与黄溍关系亲近或者对他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关于黄溍著作;本集的版本问题;诗歌,对于黄溍诗歌的整体评价并不高。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交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
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
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德。
黄以周学术思想初探

黄以周学术思想初探一、浙东通儒黄以周,祖籍浙江定海,本名元同,后改名以周,号儆季:以周生于道光八年(1828),年十二,遭鸦片战争、英军攻打定海,随父迁居镇海。
以周父式三,字薇香。
号儆居,治学会通汉宋,兼明史法,为嘉道时浙东通儒,著述极丰,后人辑为《儆居遗书》。
以周幼承家学,于群经子史皆有述作。
同治九年(1870)中举,后得教职,补分水县学训导。
光绪九年,为江苏学政黄体芳延就南菁书院任山长,崇朴学,以博文约礼,实事求是为宗,江南诸高才多出其门,冯一梅、林颐山、陈庆年、张锡恭、曹元忠、元弼兄弟得其真传。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周辞去书院教职,居仁和(今杭州)半山,卒于次年。
以周一生精力多萃于诸经诠释。
最大著作为<礼书通故》,“草创于庚申(咸丰十年,1860),告蒇于戊寅(光绪四年,1878)”(《礼书通故,叙目》,第六册,页2713)”,此外尚有《经训比义》、《于思子辑解》及《儆季杂著》等。
《礼书通故,叙目》言:“七岁读《小戴记》,谨承庭训,略识小节。
三十而后,潜研诸礼。
”,(《礼书通故,叙目》,第六册,页2713)其一生治学,荟萃于《三礼》。
></礼书通故》,“草创于庚申(咸丰十年,1860),告蒇于戊寅(光绪四年,1878)”(《礼书通故,叙目》,第六册,页2713)”,此外尚有《经训比义》、《于思子辑解》及《儆季杂著》等。
《礼书通故,叙目》言:“七岁读《小戴记》,谨承庭训,略识小节。
三十而后,潜研诸礼。
”,(《礼书通故,叙目》,第六册,页2713)其一生治学,荟萃于《三礼》。
>二、博文约礼浙东学术,乃式三、以周父子思想之重要来源。
章太炎云:“明末有浙东之学。
万斯大、斯同兄弟皆鄞人,师事余姚黄宗羲,称说《礼经),杂陈汉、宋,而斯同独尊史法。
其后余姚邵晋涵、鄞全祖望继之。
尤善言明末遗事。
会稽章学诚为文史、校雠诸《通义》,以复歆、固之学,其卓约近《史通》。
而说礼者羁縻不绝。
陈澧文学思想综述

陈澧文学思想综述陈澧,晚清岭南著名学者,平生致力于经学研究,旁及历史、地理、金石、音乐、文学等,著有《声律通考》《汉儒通义》《东塾读书记》等著作,对近代广东学术发展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
今人一般将陈澧视为经学家、思想家,对其诗文及文学思想则较少关注。
陈澧虽无专门的文论著作,但在大量的札记、书信、文评、序跋中,他的文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并且与他的经学思想相辅相成、互相辉映。
陈澧在经学上持汉宋调和的立场,其文学思想正如他的经学主张,“本之于经”的同时对当时文坛上的各种矛盾基本上持调和折中的立场。
作为汉宋兼采派经学家的代表人物,陈澧的文学思想在近代文论转型的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一、文论观点“本之于经”作为一名经学家,陈澧亦兼擅文学,其经学思想及其学术方法不知不觉向文学的领域延伸。
陈澧的文论观点皆“本之于经”,将《诗经口小雅》中“有伦有脊”一词作为作文指导法则,并将文学视为学术经世的手段之一。
对于作文之法,陈澧拈出了“有伦有脊”的原则,并且明确指出自己的文论观点“本之于经”:“昔时读《小雅》‘有伦有脊’之语,尝告山舍学者,此即作文之法,今举以告足下,可乎?伦者,今日老生常谈,所谓层次也。
脊者,所谓主意也。
夫人必其心有意而后其口有言,有言而其手书之于纸上,则为文。
无意则无言,更安得有文哉!有意矣,而或不止有一意,则必有所主,犹人身不止一骨,而脊骨为之主,此所谓有脊也。
意不止一意而言之,何者当先?何者当后?则必有伦次。
即止有一意而一言不能尽意,则其浅深本末又必有伦次,而后此一意可明也。
……虽然,伦犹易为也,脊不易为也,必有学有识而后能有意,是在乎读书而非徒读文所可得者也。
仆之说虽浅,然本之于经,或当不谬。
”[1所谓“有脊”,是指文章必须要有思想、有内容。
所谓“有伦”,是指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也就是要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然而,“伦犹易为也,脊不易为也”,如何才能做到文章“有伦有脊”?陈澧提出“必有学有识而后能有意,是在乎读书而非徒读文所可得者也。
河南焦作市温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河南焦作市温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河南省温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各种分配正义的原则,确定并规范各种资源、机会和财富的分配。
在当代,政治哲学家基于不同的立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分配正义观念,对这些具体的分配正义观念进行归纳,我们会发现存在三种基本的原则,即平等、需要(福利)和应得。
相较于当代分配正义观念,儒家视域中的良序社会应秉持哪些分配正义原则呢?儒家分配正义的第一原则是“生存需求原则”,也称人道原则。
按照这一原则,每个人的人格在天赋中都具有道德尊严;每个人的生存需求与同类人一样都应受到一视同仁的人道对待。
儒家认为,人应受到一视同仁的人道对待。
当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时,儒家生存需求原则提出了一种类似于“优先主义”的分配策略,主张优先满足那些生活更加困难的弱势群体,即“贫困者优先”。
为此,儒家肯定了物质财富对于普通人民的重要性,“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膝文公上》),在儒家看来,物质利益不仅是人民生存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人性向善的必要基础。
因此,政府有责任保障老百姓的物质利益不受侵犯,而且应关注天下的穷苦百姓,尤其是须关注和救济鳏、寡、孤、独等无法自足的弱势群体。
儒家分配正义的第二原则是以仁礼为基础的差等分配原则,又称贤能分配原则,其主要表现为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37卷第1期中国韵文学刊Vol.37.No.1 2023年3月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Mar.2023 “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傅宇斌∗(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91(2023)01-0120-05 2022年11月18—21日,由中国韵文学会、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马来西亚师范学院等1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提交了190余篇会议论文。
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古代诗、词、曲、赋文学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曲、赋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韵文文体的跨学科研究”“中国韵文学学术史研究”“现当代旧体韵文研究”“域外中国韵文学及其他相关研究”“中国古代韵文与江淮地域文化研究”等会议主题,展开了严肃认真而又热烈活泼的讨论,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近年来中国韵文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提出了众多引人注目的新话题与新观点。
在韵文文体的文学研究方面,有几个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注重文学的本位研究。
如田玉琪《以韵为核心的唐宋词调字声组织》从词体本位出发,提出唐宋词调字声组织的重要原则乃在于“以韵为核心”;刘成国《谁作尘沙万里行———王安石〈示长安君〉新解》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长安君诗,重新确定王安石《示长安君》一诗的写作时间,并对诗中“又作黄沙万里行”作出新解;肖庆伟《台湾文学初起———引心文社考论》从文学群体的演变过程出发,讨论了台湾引心文社对台湾文学发生的意义;任德魁《史料还原与阐释重构:金元诗歌“西园”书写发覆》通过还原历史语境,认为金元诗歌的“西园”书写,在传统内涵之外,伴随着金朝后期历史走向,融入了游春宴赏、悼古伤今的新内涵;刘深《论清代浙西词派之自度曲》认为清代浙西词派自度曲的创作不仅在于与姜夔等宋人竞胜与对话,更在于试图以此来保持词这一文体的独特地位。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

校园文化研究系列之一:校训编写计划一、内容1、校训的定义2、校训的历史发展于国也》中说“谨庠序之教,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周代以后,学校的设置日益完备,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从公办到私立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办学模式。
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和鼎盛,中国古代公私学校中开始出现用明晰和固定的语言表述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共同实践的行为准则,这就是中国古代校训(院训)的滥觞。
办学者和教育家自创或引用名家的警世语言或座右铭,阐述和贯彻自己的办学思想,鼓励学生砥砺品格、修明自身、充实学问、锻炼才干,自觉用儒家经世致用的宗旨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促进了校训的稳定和普遍化。
1、岳麓书院:“忠、孝、廉、节”孝在儒学尤其南宋以降的道学中是和忠并称的社会最高道德规范和政治伦理。
孝即为养亲、事亲、敬亲和尊亲,就是要以敬重、顺从作为子女对待父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孝”既是个人修养的出发点,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前提。
“孝”的伦理要求沉淀于我国民族心理之中、对我国社会产生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节即气节,是历经数千年而不断为中国人追求和赞颂的人生价值选择。
从小而言,气节是指个人的立身、交友、行事等的基本原则和个人的价值实现;就大而言,气节则是对社会风气的砥砺、劝勉、教化。
廉以养德,正身修己。
廉不仅仅是对自身的道德要求,还涉及为官治民和事君尽忠。
官贪吏虐,往往比政策失当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危害政权巩此强调写作要师圣和宗经。
应天府书院更是把宗经上升到了指导学生穷文究理和社会实践的高度。
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探究儒家经典原理,并把它们落实到经世致用的社会实践中去。
应天府书院的教育主张是学以致用。
他们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
书院教育儒生要重视儒学之体,以达儒学之用;或者说是明白治世所需,掌握入世之用。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紧密联系社会需要进行教育和学习。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任教于此时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 生 了很 大影 响 。探 讨 他 的 学术 思想 , 一 个有 意义 的课 题 。 是
关键 词 : 漕 ; 学 ; 黄 理 事功之 学 ; 代 哲 学 元
中图 分类 号 : 4 /2 9 K2 7 I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18 0 ( 0 2 0 — 1 40 1 0 — 2 4 2 0 ) 60 2— 5
代 文学 史 》2对 黄 浯诗 文有 较 多 论 述 。我 们要 探 讨 []
的 是 他 在 其 学 术 思 想 及 在 其 影 响 下 形 成 的 文 学 观
念。
删 选 本 虽 为前 人 指责 , 一 再 翻 刻 流 行 , 却 自有 道 理 。
收稿 日期 :0 2 0 一O 20— 6 9 作 者 简 介 : 洪 德 (9 7 )男 。 南 内 黄 人 , 阳师 院 教授 。 查 15 一 , 河 安 河北 大 学 博 士 研 究 生 , 事 古 代 文 化 和 古 代 文 学 研 究 。 从
乃将 十 卷 本 所 删别 为一 卷 补 于其 后 为卷 十 一 , 又增 附 录一 卷为 卷 十二 , 本 最为 通行 , 此 收入 《 四库 全书 》
黄 浯 在 当世 , 受 推 崇 。时 人傅 亨 在 为 黄 浯 请 颇
谥 而 上 朝 廷 之 文移 称 他 : 擅 一 代 之 文 章 , “ 为诸 儒 之 规 范 。 评 其 学 术 与 文 章 则 说 : 言性 理 探 程 朱 之 奥 ” “ 妙 , 著 述 继 韩 柳 之 雄 深 。 其 弟 子 王 棉 《 文 献 公 论 ” 黄
・
1 24 ・
维普资讯
卷本 无者 也有 。 前人 对 十卷 本 多有 批评 , 钱大 昕题 识 就 言其 “ 取 失 当 ” 二 十 三 卷 本 清人 舒 木 鲁 介 夫 跋 去 , 也 指 责其 “ 涉 二 氏之文 , 概 弗 录 , 凡 一 意欲 辟异 端 、 崇
儒 教 , 不计 文 之工 拙 , 可 噱也 ” 而 为 。今 较 诸本 优 劣 ,
三 卷 , 为最 完 善 之 元 刻 本 , 有 四部 丛 刊 影 印本 , 此 今 但 今 所 见 显 然 已 非 原本 之 旧 , 由卷 三 十 一末 钱 大 昕 题识 可 知 ; 为《 文献 公 集 》 十三 卷本 , 一 黄 二 为韵 绿 山 房 抄本 , 见王 重 民《 国善 本 书提 要 》 一 为 《 文献 中 ; 黄 公集 》 卷 本 , 十 乃据 二 十三 卷 本之 删 选本 ( 中卷七 、 其 八、 、 九 十各 分 上 下 ) 一 为《 文 献 公 集 》 ; 黄 十二 卷 本 ,
祠 堂碑 铭 并 序 》 则称 他 : 以精 纯之 学。诚 一 代 之儒 宗 , 黼 百世 之 师 表 。 ” ( 见《 文 献 公 集 》 十 二 附 录 ) 嫌 推 尊 过 当 , 均 黄 卷 虽 然
由此 可见 他 在 当时 的影 响 。
及 《 华丛 书 》 《 书集 成 初 编 》 《 金 ,丛 据 金华 丛 书 》 收录 。
二十 三卷 本 不 易见 , 四十三 卷本 与十卷 本 , 目多 核 篇
有 不 同 。 四 十三卷 本 与二 十 三卷 本 虽均 题 危素 编 , 按
实多 有 异 同 。 十卷本 乃 由二 十三卷 本 删 削而 成 , 四 故 十三 卷 本 有 而 十卷 本 无 者 较 多 , 卷本 有 而 四 十三 十
2 O世 纪 的 学 者 对 黄 浯 有 一 些 研 究 , 4 如 O年 代 钱 基博 评 价 说 : 黄 浯 文 为 苏 轼 之 疏 畅 , 归本 欧 阳 “ 而 修 之纡 徐 ; 则朱 熹 之义 理 , 兼 吕祖谦 之 文 献 。承 学 而
宋人 之 学 , 为宋 人 之 文 ”1 (80 。 []P 2 ) 邓绍 基 主编 的《 元
黄 浯 ( 2 7 1 5 ) 字 晋 卿 , 州 义乌 ( 属浙 17 — 3 7 , 婺 今 江 ) , 称 金华 先 生 。 代著 名学 者 和诗 文 理论 家 。 人 世 元 仕 至 翰林 侍讲 学士 、 制诰 同修 国史 。 知
黄 浯 文集 有 四种 版本 : 为《 学 士文 集 》 十 一 黄 四
维普资讯
第 3 6卷 第 6期
V 01 37 N O . .6
郑 州大 学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J OURNAL OF Z HENGZ HOU UNI VERS T I Y
20 0 2年 1 1月
Nov. 2 OO2
在 矛 盾 中求 融通
— —
黄 漕 学 术 思 想 探 讨
查 洪 德
( 北大学 人 文学院 , 北 保 定 010 ) 河 河 7 0 2
摘 要 : 滑 是 元 代 著 名 学者 , 生 活在 元代 中期 浙 东地 区 , 黄 他 学源 上承 接 朱 熹理 学和 浙 东事功
之 学 , 受 陆 氏心 学 、 又 张载 气 学 、 氏 经制 之 学的 影响 。 元代 特 定 的 文化 背景 下 , 以合 和 的 态度 , 唐 在 他 追 求 矛盾 各 派 的融通 。 的 学术主 张 既是 元代 文 化 背景 下 的产物 , 他 又对 元代 及 元代 以后 的 学术走 向
四十三 卷 本 虽署 危 素编 次 , 实仅 初 稿 三卷 为危 素 编 , 续 稿乃 黄 浯 弟子 王 棉 、 宋濂 编 。 如 此 自难 免 过 于求 备 , 言 只字 , 片 务在 必 录 , 有 不 必存 而存 者 , 不免 稍滥 。十二 卷 本 以张 俭 、 张维 枢
等 一选 再 选 之 十卷 本为 基 础 , 又经 增 补 , 自有 去 粗存 精 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