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第一课时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目标预览※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2.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用意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进程。
※课前预习※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预习测试※1.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分上、中、下三个层次B.地壳的厚度相同C.组成地壳的物质成份和密度都相同D.地壳厚度不均2.花岗岩是一种A.沉积岩B.喷出岩 C.侵入岩D.变质岩※课堂生成※【探讨1】咱们通常所说的岩石圈是不是就是地壳?为何?提示:(1)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份)组成【典型例题1】岩石圈的组成部份有A.地壳和地幔 B.地壳和上地幔C.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D.地幔和地核类型形成条件特点常见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典型例题2】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据此回答1-2题。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别离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探讨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及模式图①形成了地球上丰硕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了地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互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①②③④代表的地质作用别离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法指导】1.岩浆只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2.一般以为任何岩石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岩浆3.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转化而来……【典型例题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彼此转化的模式图是※随堂巩固※1.图中的大圈、中圈和小圈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 .岩石圈、地幔、地壳 B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 .岩石圈、地幔、地核D .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2.一般以为岩浆的发源地在( )A .地壳B .地幔C .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 .地核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B .青藏高原C .云贵高原D .塔里木盆地 4.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硕的矿产资源 B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能改变地表形态C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只进行物质互换不进行能量传输D .变质岩不能转化成沉积岩5.在必然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结构和成份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下列中的 A .石灰岩、玄武岩 B .页岩、石灰岩 C .板岩、大理岩 D .花岗岩、页岩 6.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 .地壳B .上地幔C .下地幔D .地核 7.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形成的机理是( )A .沉积作用B .变质作用C .重熔再生作用D .冷却凝固 8.(1)图中对应的岩石类型或岩浆甲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 丁________________。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条件、常见的岩石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初步了解三大类岩石的转化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岩石圈的构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难点: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制作导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常见的岩石展示,提出以下问题,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图中展示了哪些岩石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自主学习一读P25课文与图回答:说说地球外部是由哪几大圈层构成的?地球内部由哪几个圈层构成的?自主学习二: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1)在图上找出地球内部圈层及分界线(2)在图上用半圆画出软流层,用阴影表示(3)你能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吗?承转:思考:我们刚刚学习了岩石圈,那么岩石圈是由什么组成的?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哪几类?。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案

编制:杨爱国 2011-11-15【考试说明】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及其主要特点,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3.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4.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通过对_____________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见右图)2、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_______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是一个___________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_______千米。
3、地幔介于__________面和____________面之间,厚度约_________千米。
在______________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_____的主要发源地。
_________与________主要有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4、地核以__________与地幔为界,厚度约_____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一)岩石圈的组成1.三大类岩石(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过程:常见变式图(如右)2.意义:①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塑造地表形态。
③实现了地区及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地质作用的分类2.地质构造(1)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使岩层发生,形成褶皱。
①基本形态:②地形倒置的成因: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性疏松,易遭侵蚀而成谷地 .向斜成山的原因: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反而成山 .③背、向斜的判断方法:A.根据中心岩层形态:中心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中心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
B.根据岩性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
(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或,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使岩层发生,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形成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岩石圈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研究岩石圈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有助于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第一课时: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循环【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球的圈层结构;二是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三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理论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
1、复习重点: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复习难点: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岩石的形成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案(原创)

第一节 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通过对_____________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见右图)2、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_______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是一个___________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_______千米。
3、地幔介于__________面和____________面之间,厚度约_________千米。
在______________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_____的主要发源地。
_________与________主要有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4、地核以__________与地幔为界,厚度约_____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一)岩石圈的组成 1.(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2.意义:①形成丰富的 矿产 资源。
②塑造 地表形态 。
③实现了地区及圈层之间的 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2.地质构造(1)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使岩层发生 ,形成褶皱。
②地形倒置的成因:背斜成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性疏松,易遭侵蚀而成谷地 . 向斜成山的原因: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反而成山 . ③背、向斜的判断方法:A .根据中心岩层形态:中心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中心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
B .根据岩性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
(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或 ,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使岩层发(3)意义:研究地质构造,对 、 、 等具有指导意义。
【规律】①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 ②向斜盆地中容易找到地下水; ③隧道、水库选址,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3.外力作用的表现(1)外力作用主要通于 、 、冰川、海浪、 等改变地表形态。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 、 、 。
(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 A. B. C. D.图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C.含有生物化石D.有层理构造、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有下列中的.大理岩、板岩D.花岗岩、砂岩( )各类岩石都有可能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都有可能形成新的岩浆参考答案:【巩固练习】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聚集区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A.油气B.煤炭C.铁矿 D.地下水2.与甲处地形的形成无关的是( )A.侵蚀作用 B.搬运作用C.张力作用 D.堆积作用(2014·吉安二中周考)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
★3.据图分析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由早到晚,叙述正确的是( ) A.沉积—褶皱—断层—岩浆侵入B.褶皱—断层—岩浆侵入C.断层—岩浆侵入—沉积D.沉积—褶皱—断层—岩浆侵入—沉积4.图示地区,易发生岩体滑动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 D.丁(2014·威海检测)年轻的贺兰山和银川平原位于亚欧板块内部的西域板块和中朝板块交界处,贺兰山北端和银川平原北端交界处的石嘴山地区因植被茂密被称为“旱海绿岛”。
读下图,回答5~6题。
5.形成贺兰山和银川平原的主要地质构造分别是( )A.向斜背斜 B.背斜地堑C.地垒向斜 D.地垒地堑★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贺兰山主要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B.受内力作用影响,贺兰山不断增高C.银川平原地势低平、热量充足,适宜发展河谷农业D.银川平原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易出现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A.变质岩 B.花岗岩C.玄武岩 D.石灰岩8.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B.图乙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C.图丙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D.图丁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9.(2013·浙江高考)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2课时导学案.doc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目标导航】:1. 了解岩石圈的结构与地壳的特点2. 了解岩石圈的组成及各类岩石的形成3. 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过程【学习重难点】1. 岩石圈的组成及各类岩石的形成2. 地壳的特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过程分析【自主学习】2.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 和 的顶部3. 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其位置在 的上部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1) 岩浆岩%1 岩浆岩是如何形成的?%1 常见的岩浆岩是 和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S 3也壳 组成 幔 地 核 利 <岩石圈 软流层 铁镁的|皂也 硅酸盐 类组成 铁根为 )■:少吊: 轻元素 上 地 下 地 外 核 大J 核1.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
%1读图2.1』比较一下花岗岩和玄武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玄武岩中会形成很多气孔? (2)沉积岩%1沉积岩是如何形成的?%1常见的沉积岩主要有岩、岩和岩%1沉积岩的特点:和%1和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3)变质岩%1变质岩是如何形成的?%1石灰岩经变质后形成岩,页岩经挤压变质后形成岩,花岗岩变质后形成了。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读图2-1-7,完成以下内容:%1什么叫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合作探究】1、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2.如何根据岩石特征来判断岩石类型3、如何判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岩石类型(一、二、三个箭头)和地质作用?【典例分析】卜-图表示的内容是地壳物质循环,请据图完成相关内容:%1写出图中A、B、C所代表的岩石名称A、B、C、%1写出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名称a b c d【检测反馈:】1.岩石圈的范围是指A.地壳和上地幔顶部C.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2.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A.喜马拉雅山C.大西洋3.岩石按其成因分为三大类A.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C.喷出岩、侵入岩、沉积岩4 .下列各岩石中可能找到动植物化石的是A.花岗岩、玄武岩C.板岩、大理岩() B.地壳和上地幔D.地壳() B.黄土高原D.刚果盆地() B.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D.花岗岩、岩浆岩、大理岩() B.砾岩、砂岩D.%1请简述地壳物质循环运动的过程T•锤万凿出深Hl,烈火焚烧若等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教案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岩石圈的机构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两个大问题。
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其次是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这是本节重点。
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3)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地壳内部物质循环难点: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同步练习》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地球内部圈层的构成包括那几部分?问:岩石主要包括哪几类(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导入(新课引入)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2、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3、各圈层的特点:二、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圈的范围:2、组成岩石圈的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播放视频:《岩石的形成》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概念2、循环过程3、意义(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五)学生质疑:九、课后作业:《同步练习》P31——36十、教学反思:变质岩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作用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重熔再生重熔再生重熔再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语:同学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就要拼搏,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让我们期待着!】
地理好望角学案第11期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案(第一课时)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由岩石组成,是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
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可分为内核和外核。
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3、2-1-2图: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固、液、气都可以通过;横波和纵波在地面以下33千米处速度突然开始增大,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作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大幅度减小,这个不连续面叫做古登堡界面,作为地幔和地核得分界面。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
补充:
岩浆岩分为侵入型和喷出型 侵入型:花岗岩 喷出型:玄武岩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意义
1)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 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时间:2011、10、27 编辑: 高玉晓
类型 成因 举例
岩浆岩
冷却凝固
玄武岩、花岗岩
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
力作用) 页岩、石灰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变质作用
板岩、大理岩、片麻岩
1)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特点
常含有化石
2)裸露岩石 外力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风、流水、冰川、海浪
沉积岩
高温高压 3)已成岩石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岩浆
变质岩
冷却凝固
岩浆岩
侵蚀、搬运、堆积、固结
成岩
沉积岩
变
质
作
用
变质作
用
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重
熔再生重熔再生
重熔
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