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良恶性肿瘤

合集下载

DWI联合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结节的价值

DWI联合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结节的价值

DWI联合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摘要】目的:评价DWI与多层螺旋CT(MSCT)联合对肝脏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研究样本以本院收治的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为主,共在2020.6-2022.8期间收集80例,以临床与术后病理结果作为依据,分成甲组(n=60,良性结节)和乙组(n=20),恶性结节),两组进行相关参数的评比。

结果:甲组、乙组MTT差异不显著,P>0.05;相较于乙组,甲组ADC值高,BF、BV、PS低,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WI联合MSCT有利于对肝脏结节良恶性进行准确鉴别,提高确诊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良恶性结节;肝脏;多层螺旋CT;DWI肝脏结节作为临床常见肝脏疾病之一,其具体分成两类,即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前者具体涉及肝囊肿、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硬化结节等,后者具体涉及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等肝脏恶性肿瘤。

一直以来,如何对肝脏结节病变进行定性是临床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问题。

MRI(磁共振成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是临床鉴别诊断肝脏结节病变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相关研究发现[1],MRI、CT等在检查过程中对病变形态、增强表现等依赖性较强,而量化参数比较缺乏,所以误诊、漏诊情况时有发生。

本文以本院收治的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现作以下评析报告: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6月-2022年8月作为收集研究样本的时间,8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依据临床与术后病理结果分组,60例良性结节患者设定为甲组,男患者38例,女患者32例;30-72岁为年龄区间,均值(54.8±3.9)岁;6例肝脏转移瘤,24例肝囊肿,30例肝血管瘤。

20例恶性结节患者设定为乙组,男患者11例,女患者9例;31-73岁为年龄区间,均值(54.9±3.8)岁;16例转移性肝癌,4例原发性肝癌。

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和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和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 图分 类 号 】R 73 中 【 献 标识 码 】A 文 【 章编号】 1 0 文 4—7 8 ( 1 ) 5 0 — { 0 4 42 o - 4 0 0o 0 5
率进行 比较 , 发性肝癌组患 者的 AF 原 P-L %的阳性率 明显高于慢性 3 肝炎及肝硬 化组 , 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 见表 1 。 ) () 2不同 AF P浓度的原发性肝癌 患者 AF - 3%的阳性率 比较无 P L 统 计学差异( 见表 2 。 ) () 8 A P L %阳性的非 肝癌患者进行追踪观察一年 , 1 3对 名 F - 3 有 例 患者 在 9 个月后经 C T诊断为肝癌 , 2 另 例患者 分别在 4 个月后和 l 个 1 月后经肝动脉 造影诊断 为小H 癌 。 下
诊断符合 20 年第 八届全 国肝癌学术 会议的 “ 01 原发性 肝癌的临床诊断 与 分期标 准”及 2 0 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 与寄生虫病学分 会、肝病学 00 分会联 合修订的 “ 毒性肝 炎防治方案 ” 中病毒性 肝炎诊 断标准 。 病
肝癌 在我 国高 发 , 其恶性 程度 高 , 年 生存率 低 , 5 危害 大。 甲胎 蛋 白作为肝癌的肿瘤标 志物在临床 上 已广泛应 用 ,但 是一些慢性肝 炎和 肝硬化患者 甲胎 蛋白也会 出现升高 , 给临床上鉴别肝癌与 良性肝病带来 困难 。近年研究 发现 , 甲胎蛋 白异 质体 A P L 是 一种 HC F- 3 C特异性 肿 瘤 标记 物 , 由肿瘤细胞 产生… 。本研 究通过检 测 12例 AF 4 P阳性患者 血 清中 AF - 3 P L 的水平 , 探讨其 在原发性肝癌 与 良性肝病 的鉴别和肝 癌 早期诊断 中的作用 , 指导临 床应用 。

0at ae tt n hn He l C r r i a h Nu io

肝脏占位ElastPQ绝对值及相对值区分良、恶性的价值

肝脏占位ElastPQ绝对值及相对值区分良、恶性的价值
De pa r t me nt o f Ul t r a s ou nd, W e s t Ch i n a Ho s pi t a l o f Si c hu a n U ni ve r s i t y,Ch e ng du,Si c hu a n 6 1 0 04 1 Ch i n a
v a l u e )a n d S R ( s t i f f n e s s r a t i o )we r e c o mp a r e d o n t h e a c c u r a c y o f d i a g n o s i s o f b e n i g n a n d ma l i g n a n t l i v e r t u mo r s .Re — s u i t s Th e S V a n d S R o f ma l i g n a n t l i v e r t u mo r s a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f b e n i g n t u mo r s . Th e r e we r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d i f f e r — e n c e s b e t we e n b e n i g n a n d ma l i g n a n t t u mo r s i n S V a n d S R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P< O . 0 5 ) ;Th e a r e a u n d e r t h e ROC c u r v e f o r S V a n d S R we r e 0 . 8 9 8 , 0 . 7 2 0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 t h e i r c u t o f f v a l u e s we r e 1 2 . 6 4 0 k Pa , 2 . 7 4 0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C o n c l u s i o n s Th e S V a n d S R o f ma l i g n a n t l i v e r t u mo r s a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f b e n i g n t u mo r s ,wh i l e S V h a s h i g h e r a c c u r a c y t h a n

肝脏良性肿瘤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初稿

肝脏良性肿瘤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初稿

肝脏良性肿瘤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初稿----ae60fa08-6eba-11ec-8b77-7cb59b590d7d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作者:周卫平刘连新文浩郑书国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肿瘤的检出率也大大提高在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治存在着诊疗意见不统一,诊疗手段不规范的现象,甚至见于同一单位的不同科室之间。

在肝脏一些良性肿瘤中存在过度治疗的现象。

目前还缺乏有关肝脏良性肿瘤诊治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同时未制定相关的诊治指南,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诊治指南以规范治疗。

1良性肝肿瘤的分类1.1按肿瘤起源分类世界卫生组织对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进行了4次修订(1978、1994、2000、2021),反映了对消化系统肿瘤包括肝肿瘤认识的提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源自上皮的肝良性肿瘤有:肝细胞腺瘤,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胆管腺瘤,胆管微囊腺瘤,胆管腺纤维瘤。

起源于上皮的癌前病变包括异常增生结节、胆管内乳头状瘤和胆管粘液性囊性肿瘤。

源自间叶的良性肿瘤有: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海绵状血管瘤,婴儿型血管瘤,炎性假瘤,淋巴管瘤,淋巴管瘤病,间叶错构瘤,孤立性纤维肿瘤。

起源于生殖细胞的良性肿瘤包括畸胎瘤和卵黄囊瘤(内胚层窦瘤)[1]。

1.2按真假肿瘤分类丛文铭按真性、假性肿瘤将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分为真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真性肿瘤有:肝细胞性肿瘤(肝细胞腺瘤、肝腺瘤病),肝内胆管上皮性肿瘤(胆管腺瘤、胆管囊腺瘤、胆管乳头状瘤病、胆管腺纤维瘤),肝脏血管、淋巴管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婴儿血管内皮瘤、淋巴管瘤和淋巴管瘤病),肝脏肌、纤维、脂肪性肿瘤(平滑肌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脏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肝脏内分泌肿瘤(嗜铬细胞瘤、肾上腺残余瘤、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肝脏杂类肿瘤(良性混合瘤、畸胎瘤、间皮瘤、髓外浆细胞瘤、滤泡性树突细胞瘤、黏液瘤、软骨瘤)。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作者:黄松平来源:《上海医药》2014年第15期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48例和肝脏良性肿瘤患者39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增强CT检查及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水平。

结果:增强CT检查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83.33%(40/48)、特异性为84.62%(33/39)、准确性为83.91%(73/87),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72.92%(35/48)、特异性为89.74%(35/39)、准确性为80.46%(70/87)。

增强CT检查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提高至95.83%(46/48)、97.44%(38/39)和96.55%(84/87),均明显优于单项鉴别诊断结果(P均关键词血清甲胎蛋白增强CT检查肝脏肿瘤中图分类号:R730.4; R73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5-0043-03 Value of serum alpha fetoprotein combined with the enhanced CT scan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of liver*Huang Songpi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1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 Jiangxi 343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value of serum alpha fetoprotein (AFP) combined with the enhanced CT scan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of liver. Methods: Forty-eight cases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liver tumors and 3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enign liver tumors diagnosed pathologically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the enhanced CT scanning was performed and serum AFP content was detected by chemiluminescence immune in all of them.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 enhanced CT scan to benign and malignant hepatic tumor was 83.33% (40/48) with specificity 84.62% (33/39) and accuracy 83.91% (73/87), and the sensitivity of serum AFP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hepatic tumor was 72.92% (35/48) with specificity 89.74% (35/39) and accuracy 80.46% (70/87).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oth benign and malignant liver tumor rose to 95.83% (46/48), 97.44% (38/39)and 96.55% (84/87), respectively,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mprovement than those in single detection (PKey wordS serum alpha fetoprotein; enhanced CT scanning; liver tumor肝脏肿瘤在我国较为常见,正确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对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1]。

肝癌的超声诊断标准

肝癌的超声诊断标准

肝癌的超声诊断标准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于肝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介绍肝癌的超声诊断标准。

1. 肝脏形态变化:肝癌常常引起肝脏形态的改变。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肝脏的大小、形状和轮廓是否发生异常。

肝癌常常表现为肝脏局部的增大或肿块的形成。

2. 肝脏内回声:肝癌在超声图像上的回声特征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肝癌可以表现为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

低回声表现为图像中较黑的区域,等回声表现为与周围组织回声相似,混合回声则是低回声和等回声的混合。

3. 肿块边界:肝癌的边界特征也是超声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良性肿瘤常常有清晰的边界,而恶性肿瘤则常常有模糊或不规则的边界。

肝癌的边界模糊,可能是由于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引起的。

4. 血流情况: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肝脏内肿瘤的血流情况。

肝癌常常具有丰富的血供,血流呈现为高速度、多个分支、异常分布等特点。

通过观察肿瘤的血流情况,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

5. 淋巴结转移:肝癌常常伴随着淋巴结转移。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门静脉周围和腹腔内的淋巴结是否增大或异常。

淋巴结转移的存在可以提示肝癌已经进入晚期。

6. 其他附加检查:超声检查还可以辅助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通过不同影像学方法的综合分析,可以提高对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检查虽然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超声波在穿透力和分辨力方面有限,对于较小的肿瘤可能无法清晰显示。

此外,超声检查还受到操作者经验和设备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且可靠的肝癌诊断方法。

通过观察肝脏形态变化、回声特征、边界情况、血流情况和淋巴结转移等指标,可以对肝癌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

然而,为了提高诊断准确性,还应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肝脏少见恶性肿瘤影像

肝脏少见恶性肿瘤影像
号、T2WI高信号病灶。
肝内血管侵犯
CT血管造影(CTA)或MRI血 管成像可显示肿瘤侵犯门静脉 或肝静脉,表现为血管内充盈
缺损或血管截断征。
淋巴结转移
CT或MRI可发现肿大的淋巴 结,多位于肝门部或腹腔淋 巴结。
胆管细胞癌影像学表现
胆管扩张
肿瘤阻塞胆管导致胆管扩张,多见于肝门部胆管癌。CT表 现为肝内胆管扩张,MRI T2WI显示扩张的胆管呈高信号。
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
பைடு நூலகம்原发肿瘤病史
转移性肝癌通常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 如结直肠癌、胃癌、肺癌等,而肝脏少见
恶性肿瘤无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
病灶形态
肝脏少见恶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缘不 清晰,而转移性肝癌形态相对规则,边缘
清晰。
病灶数量
转移性肝癌病灶数量较多,可分布于肝脏 不同部位,而肝脏少见恶性肿瘤病灶数量 较少,多局限于一处。
02
核医学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肿 瘤、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转 移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
03
常用的核医学检查方法包括正电 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 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
03
肝脏少见恶性肿瘤影像 学表现
肝细胞癌影像学表现
肝实质占位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灶,增 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 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快速 降低。MRI表现为T1WI低信
肝脏少见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见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诊断
肝脏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多种检查方法, 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病理学诊断需要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进行组 织学检查,以明确肿瘤的性质和组织学类型。

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

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

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林苏蓉(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上海 201900)【摘要】目的 分析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此次选择的观察对象为在我院行DWI技术扫描的76例肝脏肿瘤患者,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肝细胞癌患者为26例、肝转移瘤患者为13例、肝血管瘤患者为21例、肝囊肿患者为16例,对所有患者的中心表现弥散系数(ADC)指标进行对比与分析。

结果 肝细胞癌ADC值(1.08±0.26)×10-3 mm2/s、肝转移瘤ADC值(1.21±0.48)×10-3 mm2/s与肝血管瘤ADC值(1.95±0.66)×10-3 mm2/s、肝囊肿ADC值(2.61±0.74)×10-3 mm2/s相比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取DWI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肝脏;良、恶性肿瘤;瘤鉴【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6.87.0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是日本学者所开发的一种磁共振检测方法,能够在呼吸下完成薄层扫描,采取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性运动特征进行磁共振成像,该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1]。

随着检测仪器与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DWI技术也已逐渐应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能够有效反应组织结构与细胞密度等信息,为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2-3]。

本文就腹部DWI技术在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入选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DWI技术扫描的76例肝脏肿瘤患者,男性患者为41例,女性患者为31例,年龄范围在31~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4±2.14)岁,其中肝细胞癌患者、肝转移瘤患者、肝血管瘤患者与肝囊肿患者分别为26例、13例、21例与16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