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导学案

合集下载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较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石壕吏》教案篇一一、导入1、我们刚刚学过杜甫的两首诗,现在我们一起背一下《春望》今天我们学一篇同一时期的一手长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默读注释①,找出所要了解的信息。

这里面有一句话,“创作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

同学们看幻灯片,只做了解。

(出示幻灯片)今天我们学习的《石壕吏》,是《三吏》中较为有名的一篇。

二、课文的朗读1、自由读: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咽:三个读音)2、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3、齐读:注意语气、停顿。

三、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先自己处理,然后小组内解决,较后提出疑问。

2、提问: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B、师问:存折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记下里面的词语解释)C、裙:D、前途:E、师问: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走:(《口技》几欲先走)已:F、“老翁逾墙走”,是否应该?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G、“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

“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背诵《石壕吏》,理解诗词含义。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民生疾苦,感受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2.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1. 注音(1)老翁逾墙走逾()(2)三男邺城戍邺()戍()(3)如闻泣幽咽咽()(4)老妪力虽衰妪()2. 解释(1)吏呼一何怒一何:(2)老翁逾墙走逾:走:(3)急应河阳役应:(4)独与老翁别别:3. 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 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揭示统治者的凶残人民悲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暗示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翻译(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写得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凝神。

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复述课文故事。

三.品读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四.作业设计1.背诵《石壕吏》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五. 拓展阅读1.《新安吏》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翻译◆我走过新安道上,听见官吏大呼小叫地征召点兵。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西安惠安中学高效课堂八年级语文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编制人:何涛审核人:齐亚霓日期: 编号:21
【自研课导学】
预习课读《杜甫诗三首》完成如下任务:
自读自悟1.了解《石壕吏》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2.熟读至背诵。
资料准备: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展示课导学】
·学习主题: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3.背诵诗歌。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课堂
元素
导学
流程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质疑评价
总结归纳环节
自 学 指 导
程序、要求
互 动 程 序
内容、形式
展 示 方 案
方案、建议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诵读文本 理解文意
内容:品读诗歌
学法:
1、反复朗读诗歌,直至成诵。
2请理一理:故事情节:
时间顺序:
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展示主题:
展示一: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编排人物出场简历表
文中人物
出场时间
出场道具主要事ຫໍສະໝຸດ 或关键动作展示二: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
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
展示三: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找出文中易读错的字词并能正确注音
故事情节:时间顺序:
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诗人的行踪:
诗人的行踪:
A.两人小对子:
对子间相互检查课文背诵。
B.互助组:
小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感悟诗意
C、共同体:讨论: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石壕吏》教案篇一一、导入(复习导入)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

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四、表演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乎——怒妇——啼——苦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教学设计篇二《石壕吏》教案学习《石壕吏》。

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

(板书文题)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石壕吏》导学学案

《石壕吏》导学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内容
2、赏读诗歌,体会感情。

3、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二﹑检查作者生平及成就。

杜甫:字(),( )伟大的( )诗人,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 )。

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工部员外郎,故又有()之称。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著名的( )( )就是反映民生疾苦的代表作。

三﹑介绍写做背景:结合课下注解4
四﹑教学过程:
1、读读: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老妪.()急应.河阳役()晨炊.()幽咽.()
朗读诗歌,读出音韵美。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2、讲讲:,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复述故事内容。

解释加点的词语: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付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有孙母未去.()老妪.()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幽咽.()3、评评:抓住关键词﹑句,点评赏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1)
2)
3)
4)
5、写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1)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善于运用想象刻画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

(2)补充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6、演演:表演课本剧
五﹑总结:。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

3、深化对“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的认识。

自主学习1、关于作者杜甫,字,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称为“”,其人称为“”。

有《杜工部集》传世。

2、大声朗读课文至少五遍以上,力求背诵。

3、解释字词的意思。

投:逾:一何:附书至:新:戍:已:老妪:犹得:绝:幽咽:4、用白话文复述课文课堂展示一、夯实基础记忆重点词二、感知文本1、“走进石壕村”,用白话文复述课文2、了解背景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三、深入探究1、老妇人一家为这场战争付出了什么?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

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提示:加入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你的文字将更精彩。

四、延伸认识交流话题: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他为何不站出来帮老妪说句话,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提示: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杜甫的思想)五、总结真实的记叙了的过程。

反映了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的,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六、当堂巩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阅读下诗,回答问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石壕吏导学案(学生用)

石壕吏导学案(学生用)

《石壕吏》导学案【自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整体感知诗意。

2、借助文言宝典和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3、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导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

古今中外的一场场战争,都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公元758年,中国大地上狼烟四起,正爆发着安史之乱,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强行抓人当兵。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他“史诗”一样的笔触描绘战争中了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今天,我们就借他的一首《石壕吏》,走近杜甫,共同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真情脉动。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交流文言宝典我的字典__我的词典__我的句典__我的文典__2、初读课文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①、听教师范读,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②、学生范读。

③、学生评价。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懂诗人笔下的事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句话最能概括这件事?__2、在全诗中起提纲挈领的一句是:。

“有吏夜捉人”中“夜捉”一词能表明什么?__3、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叙写的?其故事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部分?____4、互动深化①、读懂诗人笔下的人细读全诗,感知诗人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文中圈点批注。

展示交流时请用“我从_________ 句或_____ _词中看出诗中所写的石壕吏(老妇)是一个______________人。

”的句式评价石壕吏或老妇,并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老妇人致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文中是怎样展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③、读出诗人笔下隐藏的细节本诗运用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老妇的致辞实际句句在写石壕吏,老妇的答语是在石壕吏的句句紧逼之下说出的,请发挥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石壕吏是如何逼问的,问了什么,逼问时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尽量将细节补写出来。

《石壕吏》教案(精选20篇)

《石壕吏》教案(精选20篇)

《石壕吏》教案《石壕吏》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石壕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石壕吏》教案篇1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进入新课讲解。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1)学生自由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

(学生抢答)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犹得:还能够绝:没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三、质疑1、学生自由质疑。

(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四、探究1、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语言上分析)①情节生动②构思巧妙③语言精练4、与《望岳》诗比较。

(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①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城区太平店中学学校八年级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班级:姓名:日期:主备人:史莎备课组长:乾怡蹲点领导(签字):课题:石壕吏课型:精品赏读课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时间:15分钟
落实基础★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二、默写
1.暮投石壕村,________。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2.夜久语声绝,________。

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发展能力★★
三、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
乳下孙。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______
(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4.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