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导学案

合集下载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较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石壕吏》教案篇一一、导入1、我们刚刚学过杜甫的两首诗,现在我们一起背一下《春望》今天我们学一篇同一时期的一手长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默读注释①,找出所要了解的信息。

这里面有一句话,“创作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

同学们看幻灯片,只做了解。

(出示幻灯片)今天我们学习的《石壕吏》,是《三吏》中较为有名的一篇。

二、课文的朗读1、自由读: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咽:三个读音)2、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3、齐读:注意语气、停顿。

三、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先自己处理,然后小组内解决,较后提出疑问。

2、提问: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B、师问:存折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记下里面的词语解释)C、裙:D、前途:E、师问: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走:(《口技》几欲先走)已:F、“老翁逾墙走”,是否应该?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G、“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

“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题:24唐诗三首之《石壕吏》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著作,积累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学习过程:达成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著作,积累文学常识。

一、解题《石壕吏》是组诗“三吏”中的一首。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诗题点明了,交代了。

二、创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三、文学常识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等,平仄和用韵也都比较。

达成目标2: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三、音形识记石壕(háo)吏(lì)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晨炊(chuī)泣幽(yōu)咽(yè)逾(yú)四、通假字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五、古今异义1、老翁逾墙走古义: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2、听妇前致词古义: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哀悼之类的话。

3、天明登前途古义:今义:以后的发展状况。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背诵《石壕吏》,理解诗词含义。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民生疾苦,感受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2.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1. 注音(1)老翁逾墙走逾()(2)三男邺城戍邺()戍()(3)如闻泣幽咽咽()(4)老妪力虽衰妪()2. 解释(1)吏呼一何怒一何:(2)老翁逾墙走逾:走:(3)急应河阳役应:(4)独与老翁别别:3. 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 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揭示统治者的凶残人民悲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暗示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翻译(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写得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凝神。

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复述课文故事。

三.品读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四.作业设计1.背诵《石壕吏》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五. 拓展阅读1.《新安吏》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翻译◆我走过新安道上,听见官吏大呼小叫地征召点兵。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

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

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

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

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

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第三次请求: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明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概述《石壕吏》是一篇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是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家和革命文化先驱。

小说揭示了清末社会的黑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境和冤屈,通过主人公沙福成的遭遇,呈现了政治与社会的丑陋。

本文通过引入导学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石壕吏》。

阅读之前在阅读小说之前,读者可以先简单了解以下知识点:1.中国近代史背景。

了解清朝末期的种种混乱和社会动荡,特别是辛亥革命。

2.鲁迅的作品和风格。

阅读其代表作品,例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3.近代中国小说的代表作品。

例如《红楼梦》和《围城》等。

阅读导引1.阅读小说之前,先了解作者鲁迅和小说的背景,包括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2.读者需要关注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可以作出笔记和批注。

3.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例如,石壕象征着贫穷和困苦。

4.学习文学分析方法。

阅读前可以了解一些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例如人物分析和主题分析。

阅读之后1.分析主题。

小说展现了政治和社会的黑暗面,表现出农民的苦难和困境。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寓意,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2.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沙福成深受读者喜爱,读者可以分析其形象和性格,思考人物形象对主题的反映。

3.设计文学活动。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文学活动,例如朗诵、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小说。

总结《石壕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体现了鲁迅对现实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无私奉献。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和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鲁迅思想,感知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通过这份导学案的学习,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石壕吏》,以及其中包含的深刻主题和思想。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读并背诵《石壕吏》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老妇的形象,体会她的悲惨遭遇和无奈。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含蓄深沉的表达手法。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分析法:对诗歌的词句、形象、主题等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拓展思维。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写作背景《石壕吏》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春。

当时,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邺城交战,唐军大败。

为了补充兵力,统治者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从洛阳回华州的途中,经过石壕村,亲眼目睹了官吏抓人的一幕,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叙事诗。

五、学习过程(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注意以下字音:壕(háo)吏(lì)逾(yú)戍(shù)妪(yù)衰(shuāi)应(yìng)(2)注意以下节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导学案.doc

《石壕吏》导学案.doc

石壕吏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矛盾的思想感情。

3、借助分角色表演差吏与老妇的对话,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

重难点目标2、3o 情景导入预习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

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古诗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岀诗句中的感情。

自主学习1、了解背景阅读课本187页注释(1),并作出批注。

2、不动笔墨不读书。

完成下面的练习吧!积累文言字词!(1)、给下面的字注音。

逾()邺()戍()妪()咽()(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字。

老翁逾墙走死者长已矣犹得备晨炊听妇前致词天明登前途整体感知1、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将自己不会的地方在书上做好记录。

)2、相信你现在可以讲故事了!记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要包含进去哦!(同桌交流)3、这是一首叙事诗,根据故事情节文章可以分几部分?本文的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老妇的回答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二:()Y 三:()a合作研讨1、品味语言。

找出诗歌中能表现官吏残暴和老妇悲苦的字词或诗句,批注你的理解。

示例:有吏夜捉人这句话说明官吏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白天根本捉不到人,只有趁夜间人们熟睡之后才突然袭击。

官吏捉人的手段之狠足见官吏的残暴无情。

2、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3、这首叙事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展示点拨1、学生自由展示合作研讨的第1题。

2、小组分角色表演差吏与老妇的对话,注意想象他们各自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还可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3、点拨小结:《石壕吏》是一首诗。

描述了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含蓄揭露官吏的,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石壕吏》教案篇一一、导入(复习导入)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

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四、表演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乎——怒妇——啼——苦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教学设计篇二《石壕吏》教案学习《石壕吏》。

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

(板书文题)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学习提纲 第 2 页 (共 2 页)
请同学们默读《石壕吏》 ,根据下列所给诗意,完成下列练习题 文意: 黄昏时分,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吏来捉人。老翁赶快跳
初二语文学习提纲 第 1 页 (共 2 页)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课海拾贝/ 反思纠错
墙逃,老妇出去看大门。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 新战死。活人暂且偷残生,死者从此长别离。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 吃奶的小孙儿。孙子的母亲还没走,可是出门却没有遮身的裙。老太 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 做早餐。 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天明后,我告辞上路去,独 与老翁相道别。 1、诗中有主要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吏 ( )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 )城戍 ( .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 。老妪 ( . . 归,急应 ( )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 【深入学习】
磁县朝阳学校学生课堂导学提纲 编号:人教版八年级 上(2014-6-4) 主备人:冯英梅
磁县朝阳学校学生课堂导学提纲
编号:人教版八年级 上(2014-6-4) 主备人:冯英梅
初二语文学习提纲
第 3 页 (共 2 页)
初二语文学习提纲
第 4 页 (共 2 页)
磁县朝阳学校学生课堂导学提纲 编号:人教版八年级 上(2014-6-4) 主备人:冯英梅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磁县朝阳学校学生课堂导学提纲 编号:人教版八年级 上(2014-6-4) 主备人:冯英梅
磁县朝阳学校学生课堂导学提纲
磁县朝阳学校学生课堂导学提纲
编号:人教版八年级 上(2014-6-4) 主备人:冯英梅
初二语文学习提纲
第 5 页 (共 2 页)
初二语文学习提纲
第 6 页 (共 2 页)
【迁移运用】 ) 。一男附书至, 你知道《三吏》 、 《三别》指哪些吗?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力虽衰,请从吏夜 【当堂检测】 1、 《石壕吏》中 , 收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2、 《石壕吏》中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 人的凄苦、 可怜的句子是: ! ! , 3、 《石壕吏》中说明当时战争惨烈的诗句是: 。
编号:人教版八年级 上(2014-6-4) 主备人:冯英梅 课海拾贝 / 班级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石壕吏》 。 (重点) 2、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难点) 【学习过程】 (一)了解感知 1、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 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 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 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 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 “三别” , 《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2、检测预习: 暮投石壕 ( . 妇出门看。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 . )墙走,老 姓名: 组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