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黄梅县实验中学“四学”本真课堂导学案课题《石壕吏》课型新授课(2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
知识链接【作品简介】《石壕吏》写于战乱流离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他携带家眷和逃难的百姓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
导学流程学习导航(学法、策略、方案、时间)学习内容与随堂笔记(案例材料、生成记录、评价反思)自学【晨读导学】目标:1、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划出停顿。
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
3、背诵诗歌。
检效:小组长监督组员预习旁批并对预习情况进行量化,大组长进行抽查。
随堂笔记:一、我的积累1.注音。
石壕.(háo)吏.(lì) 逾.(yú)墙走泣幽咽.(yè)邺.(yè)城戍.(shù) 河阳役.(yì)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背诵《石壕吏》,理解诗词含义。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民生疾苦,感受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2.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1. 注音(1)老翁逾墙走逾()(2)三男邺城戍邺()戍()(3)如闻泣幽咽咽()(4)老妪力虽衰妪()2. 解释(1)吏呼一何怒一何:(2)老翁逾墙走逾:走:(3)急应河阳役应:(4)独与老翁别别:3. 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 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揭示统治者的凶残人民悲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暗示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翻译(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写得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凝神。
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复述课文故事。
三.品读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四.作业设计1.背诵《石壕吏》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五. 拓展阅读1.《新安吏》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翻译◆我走过新安道上,听见官吏大呼小叫地征召点兵。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两遍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暮投石壕.村()急应.河阳役()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老妪.力更衰()如闻泣幽咽.()三、解释下列加点字,并翻译全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二男新.()..():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战死。
存者且偷生...(),惟.()有乳..(),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所发生的事情五、拓展阅读《新安吏》客行新安道⑴,喧呼闻点兵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⑶?”“府帖昨夜下⑷,次选中男行⑸。
”“中男绝短小⑹,何以守王城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⑻。
白水暮东流⑼,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⑽,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⑾!我军取相州⑿,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⒀,归军星散营⒁。
就粮近故垒⒂,练卒依旧京⒃。
掘壕不到水⒄,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⒅,抚养甚分明⒆。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⒇。
注释⑴客:杜甫自称。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⑵点兵:征兵,抓丁。
⑶更:岂。
⑷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⑸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⑹绝短小:极矮小。
⑺王城:指东都洛阳。
⑻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⑼白水:河水。
⑽眼枯:哭干眼泪。
⑾天地:暗喻朝廷。
⑿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⒀岂意:哪里料到。
⒁归军:指唐朝的败兵。
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⒂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⒃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⒄壕:城下之池。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⒅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概述《石壕吏》是一篇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是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家和革命文化先驱。
小说揭示了清末社会的黑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境和冤屈,通过主人公沙福成的遭遇,呈现了政治与社会的丑陋。
本文通过引入导学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石壕吏》。
阅读之前在阅读小说之前,读者可以先简单了解以下知识点:1.中国近代史背景。
了解清朝末期的种种混乱和社会动荡,特别是辛亥革命。
2.鲁迅的作品和风格。
阅读其代表作品,例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3.近代中国小说的代表作品。
例如《红楼梦》和《围城》等。
阅读导引1.阅读小说之前,先了解作者鲁迅和小说的背景,包括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2.读者需要关注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可以作出笔记和批注。
3.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例如,石壕象征着贫穷和困苦。
4.学习文学分析方法。
阅读前可以了解一些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例如人物分析和主题分析。
阅读之后1.分析主题。
小说展现了政治和社会的黑暗面,表现出农民的苦难和困境。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寓意,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2.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沙福成深受读者喜爱,读者可以分析其形象和性格,思考人物形象对主题的反映。
3.设计文学活动。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文学活动,例如朗诵、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小说。
总结《石壕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体现了鲁迅对现实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无私奉献。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和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鲁迅思想,感知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通过这份导学案的学习,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石壕吏》,以及其中包含的深刻主题和思想。
《石壕吏》导学案.doc

石壕吏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矛盾的思想感情。
3、借助分角色表演差吏与老妇的对话,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
重难点目标2、3o 情景导入预习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
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古诗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岀诗句中的感情。
自主学习1、了解背景阅读课本187页注释(1),并作出批注。
2、不动笔墨不读书。
完成下面的练习吧!积累文言字词!(1)、给下面的字注音。
逾()邺()戍()妪()咽()(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字。
老翁逾墙走死者长已矣犹得备晨炊听妇前致词天明登前途整体感知1、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将自己不会的地方在书上做好记录。
)2、相信你现在可以讲故事了!记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要包含进去哦!(同桌交流)3、这是一首叙事诗,根据故事情节文章可以分几部分?本文的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老妇的回答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二:()Y 三:()a合作研讨1、品味语言。
找出诗歌中能表现官吏残暴和老妇悲苦的字词或诗句,批注你的理解。
示例:有吏夜捉人这句话说明官吏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白天根本捉不到人,只有趁夜间人们熟睡之后才突然袭击。
官吏捉人的手段之狠足见官吏的残暴无情。
2、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3、这首叙事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展示点拨1、学生自由展示合作研讨的第1题。
2、小组分角色表演差吏与老妇的对话,注意想象他们各自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还可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3、点拨小结:《石壕吏》是一首诗。
描述了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含蓄揭露官吏的,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石壕吏》导学案 (2)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掌握重要的文学知识。
2、有表情的诵读、背诵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1.由于诗文所写的背景、内容、体裁学生了解有限,一部分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2.本诗学习的重点、难点是诗文的故事情节及诗文内容的理解、掌握。
【重点、难点】1.重点是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背诵、掌握。
2.难点是学生对诗文字、词、句的释译、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古文言词语的理解、掌握。
【学海导航】一、走近杜甫(简介作者作品)。
二、整体感知1.学生诵读诗文,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2.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4.本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三、再读课文,研读探究(一)听老妇之苦1、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2、请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3、从老妇的苦诉中,你能读出当时怎样的社会境况和老妇怎样的思想情怀(二)观官吏之举1、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2、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察作者之情1、在当时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2、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三读课文,总结主题四、链接现实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让和平鸽飞遍全球,让世界铸剑为犁,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五.课后练习作业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为什么官吏要夜间抓人呢?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
3、深化对“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的认识。
自主学习1、关于作者杜甫,字,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称为“”,其人称为“”。
有《杜工部集》传世。
2、大声朗读课文至少五遍以上,力求背诵。
3、解释字词的意思。
投:逾:一何:附书至:新:戍:已:老妪:犹得:绝:幽咽:4、用白话文复述课文课堂展示一、夯实基础记忆重点词二、感知文本1、“走进石壕村”,用白话文复述课文2、了解背景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三、深入探究1、老妇人一家为这场战争付出了什么?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
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提示:加入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你的文字将更精彩。
四、延伸认识交流话题: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他为何不站出来帮老妪说句话,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提示: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杜甫的思想)五、总结真实的记叙了的过程。
反映了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的,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六、当堂巩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阅读下诗,回答问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石壕吏教案(通用3篇)

•••••••••••••••••石壕吏教案石壕吏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石壕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壕吏教案1一、导入(复习导入)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
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四、表演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乎——怒妇——啼——苦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教案2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海导航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海导航
一、填空:
1、《石壕吏》是一首(),以()为顺序,中心人物是(),事件是(),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历史事件中。
作者(),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3.“三吏”“三别”分别是:《》《》《》,《》《》《》。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附书.至()(2)新.战死()
(2)未去.()(4)犹得
..备晨炊()
(5)老翁逾.墙走.()()(6)死者长已.矣()
(6)泣幽咽
..()
..()(8)听妇前致词
(9)天明登前途
..()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
5.《石壕吏》中“()”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
)。
8.《石壕吏》中()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
)。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
)。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
16.能概括全诗内容的:。
三、阅读训练
1、“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8.《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9.《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10.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1.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12.为什么夜间出动?
四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
(4)概括全诗的句子: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妪),事件是(官吏夜捉人、老妇应兵役),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
作者(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3.“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附书.至(信)(2)新.战死(最近)
(4)未去.(离开)(4)犹得
..备晨炊(还能够)
(7)老翁逾.墙走.(越过)(逃跑)(6)死者长已.矣(完结)
(8)泣幽咽
..(对……说话)..(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8)听妇前致词
(10)天明登前途
..(前面的路)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2.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能概括全诗内容的:听妇前致词。
三、阅读训练
1.“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领。
2.“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写三男全被征;②家中情况;③老妇自请服役。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说明当时社会非常残酷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8.《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9.《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0.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11.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
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12.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四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概括全诗的句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