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与《雷雨》两剧的主题比较
俄狄浦斯王锁闭式结构

浅析《雷雨》与《俄狄浦斯王》的异同【摘要】乱伦、“追溯式”的叙事手法、剧中人物的毁灭,这些词汇无疑向我们展示了《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之间的相似性。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这两部来自东西方的不同作品,却又都给人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笔者试图通过研究两部作品的文本,浅析《俄狄浦斯王》与《雷雨》之间的异同。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坛上一直享有盛誉,《俄狄浦斯王》更是被亚里士多德盛赞为“十全十美”的悲剧。
作为一出典型的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吕荧先生在《曹禺的创作道路》中指出,“人的故事只是这部悲剧的形体,宇宙的主宰才是这幕悲剧的灵魂。
”①这句话引发了我对于《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两部作品相似性的思考。
而孙庆升先生也在《曹禺论》中说:“曹禺是感受到希腊戏剧美才去写《雷雨》的”。
因此,笔者通过对两部作品文本进行对比,浅析《雷雨》与《俄狄浦斯王》的异同。
(一)叙事手法1.相同点《俄狄浦斯王》在故事的一开头就告诉我们瘟疫降临到了忒拜城,“田间的麦穗枯萎了,牧场上的牛瘟死了,妇人流产了”②,望着眼前这片荒凉的家园,听着幽暗的冥土里发出的悲叹和哭声,作为国王的俄狄浦斯在得知灾祸来自于未为前国王复仇的时候,决定按照神的旨意追查杀害前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以解除人民的苦难。
于是,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场追查元凶的行动展开了。
而《雷雨》也巧妙地将周鲁两家30年的恩恩怨怨以及剧中所有的人物的命运集中在一天之内,通过剧中人物的回忆将周公馆的罪恶和周家人物内心世界的苦痛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
我们不难看出,《雷雨》和《俄狄浦斯王》在叙事上采用了相同的手法,那就是“追溯法”。
“追溯法”又称“追溯式”、“回顾式”和“锁闭式”,是戏剧创作中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把一部戏剧的高潮安排在开场前夕,而当大幕拉开的时候,整个戏剧的情节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剧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比较关键的矛盾都已经形成,正处在总爆发的时刻。
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

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一、本文概述《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主人公俄狄浦斯在命运的捉弄下,不断探寻自身命运真相,最终却陷入更深渊的悲剧故事。
本文旨在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入手,深入剖析这部悲剧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悲剧性。
俄狄浦斯作为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英雄,其性格中既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又隐藏着深刻的矛盾和无法逃脱的命运枷锁。
本文将通过解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和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冲突,来揭示《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所在,并探讨这一悲剧性如何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紧密相连。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古希腊悲剧的艺术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对人性、命运与自由的深刻思考。
二、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俄狄浦斯作为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主角,其性格的矛盾性不仅体现在他的人生选择上,更深刻地反映在他的内心冲突与挣扎中。
他既是智者,拥有超人的智谋和洞察力,能够解开斯芬克斯的谜题,避免忒拜城的毁灭;他又是一个命运的囚徒,无法逃脱神谕的诅咒,即便他再聪明,也无法预知或改变自己的命运。
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首先体现在他对自我认知的迷茫与清晰之间。
他自信能够解开世间的谜题,却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
这种自我认知的模糊状态使他在命运的漩涡中摇摆不定,时而觉得自己能够掌控一切,时而又觉得自己被命运无情地捉弄。
这种自我认知的矛盾性不仅加剧了剧情的紧张感,也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还体现在他的行动与内心愿望之间的冲突。
他渴望真理,渴望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但当他真正面对真相时,却又无法承受其重压。
这种行动与内心愿望的冲突使他在面对命运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无法做出真正符合自己内心愿望的选择。
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还体现在他对神的态度上。
他既信仰神的力量,认为命运是无法抗拒的;他又对神的残忍和无情感到愤怒和不解。
这种对神的矛盾态度使他在面对命运的打击时既感到无奈和绝望,又保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索福克勒斯关于_命运_的思考_两部_俄狄浦斯_的悲剧观比较

第16卷第4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6No.4 2010年8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Aug. 2010索福克勒斯关于“命运”的思考——两部“俄狄浦斯”的悲剧观比较王静(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摘要: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两部悲剧中对命运的体认有一个内在的发展过程: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更多显现为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力量,个体和命运之间是一种紧张关系;在《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的俄狄浦斯开始转向对自身和城邦命运的内在沉思,最后与悲剧命运达成和解。
关键词: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悲剧;命运;自然本性;理性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0)04−0127−05《俄狄浦斯王》(Oedipus The King)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Oedipus at Colonus)是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公元前496~406)创作的两部关于俄狄浦斯的悲剧,两部悲剧最突出的主题之一就是古希腊的命运观。
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是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力量,俄狄浦斯身陷于个体与城邦的关系之中,他努力逃脱命运的谕言,但他所有的努力反而愈加促成命运的迅速完成,个体抗争必然的命数所激发出的崇高感是这部悲剧的特色;在《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俄狄浦斯置身于城邦之外来思考个体与城邦的关系,个体与城邦不再处于紧张的对抗状态,而是在个体的沉默中达到了对必然性力量(命运)的超越,冲突减弱了,对宇宙(cosmos)秩序的理解加深了,俄狄浦斯回归内心深处去沉思自然本性更深的本质,最终达到与命运内在的和解。
一、《俄狄浦斯王》:自然本性对于“命运”的盲目反抗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以酒神精神来描述人的自然本性,以阿波罗精神来象征城邦的礼法,即城邦的尺度。
《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中的命运冲突主要由城邦的礼法(nomos)与人的自然本性(physis)的矛盾产生,“弑父娶母”是这一矛盾的深刻隐喻。
戏剧复习题——精选推荐

戏剧复习题戏剧艺术概论复习笔记整理1.戏剧的要素三要素:演员、剧本、观众;四要素:演员、剧本、观众、剧场2. 有关戏剧的起源,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度提出了多种假说:摹仿说、游戏说、劳动说、巫术说等。
3.戏剧就其本体⽽⾔,包括四⼤元素:编剧、导演、演员、舞美。
4.戏剧的审美类型从舞台呈现的不同样式⾓度看,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偶剧、哑剧5. 近代悲喜剧有三种类型:抒情悲喜剧,如契可夫的《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三姐妹》等;⿊⾊幽默悲喜剧,如古希腊悲剧《美狄亚》、迪伦马特《贵妇还乡》;荒诞悲喜剧,如贝克特《等待⼽多》、尤内斯库《秃头歌⼥》等,寓悲于喜、以喜写悲。
6.关于“戏剧性”的学说包括:动作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说。
8. 戏剧史上的第⼀个导演:出现在19世纪末,德国,“梅宁根剧团”,梅宁根公爵乔治⼆世9.中国导演地位的真正确⽴(导演制度建⽴),在1923年,洪深为上海戏剧协社导演《少奶奶的扇⼦》10. ⼀个完整的导演计划,包括剧本分析、演出结构、导演构思、技术⽅案、⼈员组织、⽇程安排等内容。
11. 戏曲演员创造⾓⾊的⽅法是唱、念、做、打;话剧演员创造⾓⾊依靠动作:语⾔动作(对话)、形体动作、⼼理动作。
话剧演员:摹仿⽣活。
戏曲演员:摹仿程式。
12.舞台样式主要有3种:伸出式,拱框式,中⼼式。
13. 景物造型:由布景和道具构成。
⾳乐、⾳响、效果也被纳⼊造型要素。
14.⼈物造型:包括化妆与服装两个⽅⾯,统称化装。
15.悲剧⼜叫“⼭⽺之歌”。
喜剧的原意为“狂欢游⾏之歌”。
16. “三⼤体系”是黄佐临先⽣提出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
(⼀家之⾔,并不能涵盖所有戏剧和戏剧演出)17.三⼤悲剧家:埃斯库洛斯《被缚的普罗⽶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庇德斯《美狄亚》。
18.勾栏⽡舍中国⽐较早的固定的演出场所。
(北宋时期⼀些都是中出现的表演场所已相当具规模:⽡⼦(或叫⽡肆、⽡舍),⽡舍中拦出⼀个可供演出的圈⼦,叫“勾栏”。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悲剧主题之比较

况之下应验了他命运的第一步——杀父!其后,俄狄浦斯的命运
似乎比较顺利.破解谜语,成为国王.治理城邦,万人拥戴,十六年 中,他以一个成功的、贤明的、“救星”式的国王身份平静而安逸地 生活着,噩运,似乎已离他远去!可是,一场瘟疫的降临改变了这一 切!瘟疫发生后,神示又一次出现,俄狄浦斯重被推上了命运的风 头浪尖。作品中的三次“回顾”、三次“突转”层层递进,揭示出了俄 狄浦斯的真实人生。而在这过程中,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态度已经不 再是逃避,而变成了反抗。他,坚强、刚毅、有自己的独立意志、自主 意识,不屈服于命运,敢于与命运作不懈斗争,但也正是如此,命运 之神的威力才更显巨大,命运之神才更加无法抗拒! 在这部作品中,命运无所不在地左右着主人公的命运,并且从 一开始就用神谕的方式暗示,让主人公在一种清醒的状态中去体 验自己的悲剧命运。在命运面前,人变得异常渺小无力,一切的努 力都是徒劳,最终只能证明的是神的万能。这样,作品处处诠释着 命运,命运。威为这部悲剧作品表现的最大主题。 再来看一下《雷雨》o在《<雷雨>序》中,营先生这样说到: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 宇宙里种种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 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我始终不能绘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 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确实,一部《雷雨》 包含了众多的复杂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命运。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部作品中表现的“命运”。著名评论家李健 吾曾说:“这出长剧里面,最有力量的一个隐而不见的力量,却是处 处令我们感到的一个命运观念。”作品中,鲁妈年轻时在周家做仆 人并与周家少爷(周朴园)相恋,结果被赶出周家,岂料30年后她 竟然又走进了周家:女儿四凤在周家做仆人,岂料又与周家少爷 (周萍)相恋,而这少爷又居然是她同母异父的哥哥;鲁妈一再担心 女儿会重蹈自己的覆辙,岂料女儿不但如此,而且“蹈”的还是一个 让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覆辙”!而作品的主人公之一周萍,爱上了
从《俄狄浦斯王》和《雷雨》中看中西方悲剧意识的差异刘娜

从《俄狄浦斯王》和《雷雨》看古希腊悲剧异同《俄狄浦斯王》和《雷雨》是属于不同世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戏剧作品,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悲剧诗人,他那被亚里斯多德称为悲剧典范的《俄狄浦斯王》以其崇高的主题 ,复杂的矛盾冲突 ,完美的艺术形式 ,成为传世佳品,对世界文坛的悲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曹禺是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的处女作《雷雨》 ,一发表便震动了当时的中国文坛 ,加上他后来的佳作 ,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两位作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与时代 ,但对悲剧的理解却有相似之处。
比如 ,两篇作品在故事情节设置上的相似。
两位作者都采用倒叙的手法 ,先将目光落实于现实 ,然后引出回忆,在倒叙往事的过程中 ,加深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最终在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之时 ,在冲突发展到高潮之时便嘎然而止,使人读来心潮澎湃。
同时作品中悲剧情节的设置与产生,既出乎人们的意料又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规律,这样就使两部作品不仅冲突复杂、情节诱人 ,而且结构也十分完整。
下面我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及其性格和主题三个方面来论述二者的异同(一)艺术手法1.相同方面《雷雨》和《俄狄浦斯王》在叙事上采用了相同的手法,那就是“倒叙法”。
倒叙法是戏剧创作中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把一部戏剧的高潮安排在开场前夕,而当幕布拉开的时候,整个戏剧的情节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剧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比较关键的矛盾都已经形成,正处在总爆发的时刻。
就剧本的矛盾冲突而言,仿佛戏剧一开场就进入了高潮,并且“迫不及待”就走向了结局。
《俄狄浦斯王》是从国王俄狄浦斯调查瘟疫元凶开始的,而实际上这时俄狄浦斯已经在不经意间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他正一步步在命运的指引下发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雷雨与俄狄浦斯王的关系

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之关系作者:图尔迪麦提学号:5142049018首先我非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今天才对“雷雨”和“俄狄浦斯王”的剧情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我能肯定地说,这两个悲剧剧情简介我终身难忘。
虽然,以前接触过“雷雨”,但是总是对某些情节还是模糊不清。
我在细读这两个悲剧的剧情时发现,其实从主题方面讲,都是讲述人们身处生存困境,人奋力抗争,力图摆脱所遭受的种种生存困厄。
但是两个悲剧的创作出发点有所不同:《俄狄浦斯王》这个悲剧由古希腊的神话创作,人们的命运始终强调神的存在并且神来控制人们的生存,就是说,在创作时把宗教神秘的力量作为后盾。
俄狄浦斯与命运抗争的失败以及作者对他积极行动精神的肯定昭示着古希腊人神性意识和神性拯救的观点。
从“俄狄浦斯王”通过人物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可以看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包含着神性意识,是一种超越于人之外,主宰人的力量。
这种神秘的力量对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很有把握。
就是人越企图自我拯救,就越陷入毁灭和虚无的深渊。
在“俄狄浦斯王”剧情里一开始就创造一种“英雄”。
这个英雄只要能够克服什么平凡人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被这些平凡人类认为“王”,就是神的在世的执行者、活生生的形象。
更有趣的是,当这个英雄遇到无法解决的巨大困难,他也同样向神求助,并且服从神的安排。
哪怕是好像在没有听从神的安排独自行动,最终还是在神的安排下执行神所命令的事情。
最终把自己的人生以神注定的“命运”来解释。
在“俄狄浦斯王”中,所有的“命运悲剧”从第一个困境开始体现出以“牺牲”的方式去脱离生活困境,具体的讲,可以说是在宗教仪式当中的一种祭祠。
如:瘟疫被看成是一种严重的污染,实质上就是一种陷于重大危机的生存困境,是神在试探人们的意志力的暗示性测试,但是人们把这种条件作为人生存的威胁。
结果“俄狄浦斯王”不愿去见神,怕会失去“小”的牺牲,即名气(怕别人说他杀死了前国王)就失去了比名气更大的或者跟名气无法进行比较的生命;前国王为了拯救自己而把出生才三天的儿子想要牺牲,可惜没有牺牲成功就死在自己的儿子手中;俄狄浦斯王不愿意杀父取母,就是所谓的牺牲,结果当知道自己已经杀父取母时,就用双眼睛替代了以前的牺牲。
《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摘要】曹禺的成名作《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雷雨》中主人公周萍和他的继母周繁漪的乱伦关系是全剧最精彩的线索之一。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角度来解读周萍和周繁漪之间不正当的恋爱关系,得出二者关系归结于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就是导致二人悲剧结局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法、周萍、周繁漪、弗洛伊德。
一、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出自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所以“俄狄浦斯情结”又被人称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无意识性的,因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不支持,这种情结常常被人压抑在潜意识里不再提及。
二、《雷雨》中体现出的俄狄浦斯情结。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先生的处女作,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它所展现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在《雷雨》中,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体现,但是表现的形式有不同,有明显的有隐含着的。
而话剧中人物人物周萍与继母周繁漪之间的秘密恋情是全剧最明显、最耐人寻味的一条线索,也是俄狄浦斯情结在《雷雨》中最明显的体现。
周萍是带着苦闷和罪恶感出场的。
周萍是周朴园的长子,周繁漪的继子和情人。
细读《雷雨》,不难发现周萍有着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与他不幸的童年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两剧主题摘要: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构成了一个永不衰歇的传统主题。
而检阅古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乃称得上真正的“命运悲剧”。
许多评论家认为曹禺的剧作《雷雨》也是一部命运悲剧。
无庸置疑,《雷雨》也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但命运却不是它的主题。
《俄狄浦斯王》和《雷雨》同样关注人的命运,重视人的生存意识。
这两部剧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我们称之为“悲剧的精神”)是一致的:身处生存困境,人(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雷雨”人)奋力抗争,力图摆脱所遭受的种种生存困厄。
悲剧的魅力在于洗涤每个人的灵魂让其得以净化及至升华。
关键词:命运观;生存困境;悲剧的精神戏剧是一种艺术,属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往往很不平衡,然而,同在精神生产领域之内,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戏剧与人类精神文化的总体状态应该是一致的。
戏剧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宝贵成果,它的状况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
古希腊戏剧尤以悲剧著名,其悲剧作品就是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神话式的古朴、崇高、神圣的情怀。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的名作《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所表现的人在命运的笼罩下的含血带泪的奋争是震撼人心的。
曹禺的剧作品《雷雨》也是一部悲剧,但它不是命运悲剧,所写的是普通人的悲剧。
“命运”《俄狄浦斯王》之所以成为真正的“命运悲剧”,“命运”确实贯穿了全剧,“命运”就是全剧的灵魂。
“命运”被看作是主宰人的一切的神秘力量,人类的渺小和盲目使人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
杀父和乱伦在原始时代社会不足为奇,在古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跨进“文明的门限”时,俄狄浦斯的“弑父杀母”行为不再为文明人所接受,于是他成为了罪人。
为替俄狄浦斯洗罪,把这一切都归咎于神的指示,归咎于命运。
古希腊人就是这样把一切不能理解的事及人为的过失都归咎于命运,使不能理解的事成为可能,使不合理的事化为合理。
所谓的“命运悲剧”,其内容是人的自由意志与命运抗争,结局则是谁都无法逃脱命运而归于毁灭。
命运给俄狄浦斯带来的不只是个人的毁灭,而是整个忒拜家族的毁灭。
“弑父杀母”的命运经由俄狄浦斯之手而实现了,俄狄浦斯也因此刺瞎自己的双眼后自我流放,而俄狄浦斯的儿子们手足相残而死,他的女儿也自杀身亡,忒拜家族最终彻底地毁灭了。
命运的威力如此之大,任何力量都不是它的对手,命运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俄狄浦斯和希腊人不得不相信命运,这种命运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和避免的。
神谕俄狄浦斯会杀父娶母,这是命定的,也就是一种必然。
但是,俄狄浦斯是在偶然中实现这个命运的。
这多么可笑!可是,在笑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可悲的俄狄浦斯:他竭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相反使自己陷入更为悲惨的命运中去。
如此结局,是任何人都没法想象得到的。
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希腊人悟出的一条真理:命运就是命运,希腊人改变不了命运还任由它压制,命运自始至终掌握着人的生杀大权。
肖四新副教授认为,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中的确具有命运观念,“然而他笔下的命运,其实真正是人类尚无认识和主宰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象征,并不是不可抗拒和无法解释的,主宰人的神秘力量”,“而只有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和伊阿涅拉的结局真正体现了他们的命运来自一种超越于人之外的而人对之不可抗拒和无法解释的,主宰人的力量”。
肖四新比较赞同“命运是某主宰人乃至神的神秘力量”的观点,同时,他又认为这种认识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它泯灭了人的主动性,过于悲观,陷入到神秘主义的泥淖中”。
他对此观点作了另一种的解释:它是希腊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反思,对人的有限与世界的无限性的形象表达,对人的悲剧性处境的理解;俄狄浦斯与命运抗争的失败以及作者对他积极行动精神的肯定昭示着古希腊人神性意识和神性拯救的萌芽。
从他自己的论述中,他得出了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包含着神性意识,是一种超越于人之外,主宰人的力量,但它并不神秘,是可以解释的;它其实就是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是人越是企图自我拯救,就越是陷入毁灭和虚无的深渊。
而我是比较赞同他的观点的,因为我认为他已经从本质上对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正如他所说,希腊人在反思自身和世界关系中,已经认识到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
而这种认识只是还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因而,“命运”在希腊人眼里看来是那样的神秘和不可解释。
处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生存状态中的古希腊人,他们对人自身的认识是有限的,而面对无限的世界时,自然是无法解释自身所遭受的种种生存困惑。
正因为人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限的,所以人是很难超出世界之外生活。
曹禺的成名作《雷雨》自1934年发表以来,倍受关注,历演不衰,剧本也是一版再版,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重视。
而命运观作为一种神秘主义观念,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更有评论者认为《雷雨》就是一出“命运悲剧”。
无可非议,《俄狄浦斯王》是一部真正的悲剧,说命运也就是说宿命。
然而,不管是命运还是宿命,都不是《雷雨》所要阐明的主题。
以往学者谈《雷雨》的命运观,多是从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偶然遇见后所说的那段话找依据,凭侍萍口中的“命”来判断此命即是希腊悲剧中的命运。
我认为此命非彼命。
曹禺本人有没有在《雷雨》中表现命运观的思想呢?可能会有,但绝不是《俄狄浦斯王》剧中的宿命观。
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曾有这样的一段台词: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侍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里来了。
侍(悲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有碰见你。
侍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如果把这段台词里的“命”,“天”当成是古希腊悲剧的“命运”,我想这肯定是错的了。
不错,鲁侍萍口口声声说是“命”让她再遇到周朴园,而四凤在周家伺候周朴园的少爷们确实是她的“报应”。
但这只是侍萍不相信三十年后还会遇到当初的恋人,这对她来说是很惊讶的。
我能不能把侍萍口中的“命”、“天”看作是她的惊叹符号呢?有时,当我们听到某件出乎意料的事,我们也会像她一样惊呼“天”“天哪”。
实际上,鲁侍萍从未相信过“宿命”这个东西,因为宿命论者不会像她这样活着。
由此看来,侍萍口中的“命”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命运”,她的“命”只是她的一种生活际遇,而这际遇是不公平的,仅此而已。
虽然从侍萍竭力离开周家,远离周家而又回到周家的行为与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想极力避过厄运定数而又逃避不了的行为有相似之处,但是,侍萍的命运遭遇并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给她事先设计好的并晓喻于她的定数。
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巧合,都是按照作者所设计好的走下去。
如果说《雷雨》这出悲剧是关于宿命的,当然也就是说这是作者的宿命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实际上,曹禺根本就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更不会相信会有什么是由上帝来安排命运的。
曹禺在《雷雨》序中曾提过“命运”、“上帝”:“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
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我是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蠕动的生物”。
曹禺也曾无奈地感叹道:“他(周冲)的死亡和周朴园的健在,都使我觉得宇宙里,并没有一个智慧的上帝做主宰。
”很明显,曹禺所表述的“命运”与《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是不同的,而另有深意。
应该说,曹禺是带着他对人的感情来发表这一番言论的。
具体地说,是曹禺关注人的生命情感,完全是用一种怜悯的心情来写这个悲剧的。
曹禺在同田本相的谈话中讲到:“有人说《雷雨》表现了作家的宿命论的思想,这是不对的。
宿命论,或者说‘天意’,周朴园也许会有这种思想,这是不奇怪的。
……生和死,对人来说是逃避不了的问题,人到晚年,更容易想到它。
”③周朴园在戏中总共两次提到天,一次表述为“天意”,一次表述为“天命”,而从字面的意思看它们没有根本的区别,与命运是不尽相同的。
周朴园对侍萍的突如其来产生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道:“有些事简直是想不到的。
天意很---有点奇怪,今天叫我感悟到人太冒险,太荒唐。
”侍萍的身份在周萍繁漪等人面前公开后,周朴园向周萍解释说:“(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
我万没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到这儿来。
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
”侍萍的突然出现令周朴园措手不及,他和侍萍一样惊讶。
他只能想到是天在作怪,而又为之前同周萍撒的谎做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完全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找了个借口。
“天”、“天意”、“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
“天意”的含义是一个超出人的生活经验之外且具有主体意志和重大威慑力的存在,显示出一种欲想干预人的寻常生活秩序的意向;“天命”除了有“天意”的本质特征外,还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有在冥冥中安排世间人事的功能;第二,世间人事的安排带有道德惩罚的倾向。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 《雷雨》中的“命”、“天”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是不一样的。
生存的困境《雷雨》固然是曹禺对生命的一种阐释,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其中的人物是为着些什么而走向终点的。
周萍、周冲、繁漪和四凤这四个人最终走向毁灭,活着的人虽在,却是疯的疯呆的呆,清醒着的人永远守着孤寂。
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存境况呢?人该如何面对?生存还是毁灭?《俄狄浦斯王》一开场就是一个宗教仪式场面:用缠着羊毛的情愿树驱除城邦正在遭受的瘟疫。
瘟疫是繁殖力衰竭的象征:土地颗粒无收,女人不育,一场恶病带来的生灵的大量死亡。
瘟疫被看成是一种严重的污染,实质上就是一种陷于重大危机的生存困境,人的生存的正常进程受到了严重大的威胁。
而俄狄浦斯在剧中是以“罪恶”“污染”的面目出现的。
为了拯救城邦,使它重新纯洁,为了生存得到延续,必须像赶走一只“替罪羊”一样将他驱逐。
自然给忒拜城带来了瘟疫,忒拜城邦人民的生命遭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改变这种生存处境,老国王拉伊俄斯外出寻求神谕,不想却被人杀害了。
瘟疫还是没有被消除,直至俄狄浦斯的出现,这种境况才得以改变。
瘟疫被消除了,自以为成功的俄狄浦斯却陷入了另一种困境:瘟疫的消除是以杀父娶母为代价的。
俄狄浦斯为了逃脱命运的追赶,处处小心,却想不到恰恰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跳进了命运的圈套。
这是一种比瘟疫更让俄狄浦斯感到可怕和痛苦的困境---人的自由意志总是受到命运的抑制,不管人的意志有多坚强力量有多大,最终还是敌不过命运。
俄狄浦斯的悲剧过失不在于他是否有过失,而在于他在生存困境中不可避免的牺牲。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悲剧就是一种生存困境。
俄狄浦斯从他自身的生存困境中编织出悲剧,同时他又无可选择地置身于生存的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