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性格
从_菊与刀_看日本人性格特征_刘晓忱

·290·Business!从《菊与刀》看日本人性格特征刘晓忱作者简介:刘晓忱(1991-),女,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市人,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
摘要:《菊与刀》是从日本民族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并且对于战后的日本如何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其中《菊与刀》的作者本尼迪克通过各个层面上分析了日本人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状态,本文主要对经典著作《菊与刀》进行阐述后并分析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性格引言可以说《菊与刀》是一部研究日本文化类型的经典著作,并且该著作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关注,对日本乃至全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征。
本尼迪克正是运用这两种事物来反映日本人的性格特征,也就是“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
因此《菊与刀》正是我们了解日本大和民族性格文化的一部有价值的著作。
一、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日本处于人类社会记忆的角落。
日本所有的岛屿因为地理因素的影响,通常都是被人类社会忘记的国家。
在中国在战国时期就开启封建时代的时候,日本依旧是新石器时期,是社会文明进程较为缓慢的国家,以龟速发展并向前进化。
一些学者将围绕西亚这一核心位置形成的区域看做是文明的交叉口,将日本所有的岛屿看作是文明的漩涡。
日本文明自伊始就没有主动的激情与目的,好像一直在静静的观望,期待其他的文明将其挖掘与激发,表现出较为被迫和平静的态势。
这一较为平静的新石器文化指的是日本社会存在的绳文文化,弥生时代,日本文化自行发展的过程由于外在文明的摄入出现中断。
日本自身存在的原生文明,因为新型外在文明的出现被掩盖,没有了自行进步的资质与激情,逐渐的积聚与凝缩,成为了日本文明的中心力量。
二、日本人性格特征分析通过对《菊与刀》的分析可以看出,情义可以很好的解释日本民众的平常活动,整个生命的运作过程中,日本民众一直都在践行着情义二字。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一、本文概述《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读《菊与刀》》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和理解日本民族性格的文章。
本文借助鲁思·本尼迪克特的经典著作《菊与刀》作为理论框架和参考依据,对日本民族性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菊与刀》一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然后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入手,对日本民族性格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揭示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民族性格的独特之处,进一步增进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菊与刀》的主要观点与解析《菊与刀》一书,作为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解析,为我们展现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纹的“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对比鲜明的意象,对日本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和解说。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主要探讨了日本文化中强烈的等级观念和负债意识。
她指出,这种等级观念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阶层关系中,还表现在他们处理国际关系的态度上。
例如,在二战前十年,日本将自己视为已经达到金字塔顶端的经济强国,愿意主动承担起调整国际秩序的重任,并通过侵略战争来实现这一目标。
这种等级观念与负债意识相互交织,形成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各就其位”的原则。
本尼迪克特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层面分析了这些民族心理如何从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保存到现在。
她发现,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强调了对等级秩序的遵守和对忠诚、孝道、恩情等观念的传承。
这些观念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渠道深入人心,成为塑造日本民族性格的重要因素。
在解析日本民族性格时,本尼迪克特特别强调了“菊”与“刀”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她认为,“菊”代表了日本文化中的美和和谐,而“刀”则代表了武力和冲突。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文化倾向在日本社会中并存,形成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

·心理人类学期末论文·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摘要]从古到今,历史上很多人类学家都思考过国民性这一问题,也产生了一系列巨著。
其中最著名的是二战后,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国民性的研究作品《菊与刀》,它成为二战后期美国统治日本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书中作者分析了日本国民性的双重性,即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又有凶狠残暴的一面,所以美国就对日本采取了一种“统而不治”的间接统治措施。
可见,人类学家研究国民性问题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和高效成果的。
日本是中国的邻邦,历史上两国既有友好的交往,又有黑暗的复杂关系。
它现在是世界经济强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对中国有深刻影响,所以研究日本国民性是有意义的。
所以,我以历史上成功的研究日本国民性的案例为切入点,学习经典之作,才能更好的有自己的认识。
[关键字]国民性耻感文化人格“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与刀》中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日本、矛盾的日本、美丑善恶并存的日本、一言难尽的日本。
国民性格是渗透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中的精神或意义,是某种在民族中内部“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具体地表现为民族心理和由民族心理构成的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风采、民族风调。
国民性又称民族性。
人们认为,国民性是以国家民族为单位构建的一种社会性格。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深层意识。
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岛国,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
岛内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5万阿伊努族人。
日本神道和佛道较盛行。
所以,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
“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_菊与刀_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费克申

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28日/第010版书评周刊・社科《菊与刀》: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费克申有这样一本书,是美国人写的,1949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大受欢迎,不仅是当时的畅销书,而且是常销书。
有统计表明,到1996年,该书在日本重印逾百次,印数为230万册,恐怕日本的经典著作也不过如此,这部书译成中文后也被大量发行,光是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就重印几达20次。
这部超级畅销书就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的名著《菊与刀》。
这部书的产生在今天看来,也许不以为然,因为是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请写的,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命题作文。
不过,看看时代背景,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看法了。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和日本正在太平洋展开着殊死搏斗,但美国已经预测到胜利属于保卫民主和自由的盟国一方,于是,就请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的情况。
本尼迪克特采访了被拘留的日本人,并参考了大量的书籍,主要是文学,写成了报告,向政府提出建议,即日本不像其现在显示的那样,搞什么“一亿玉碎”,而是会投降,但美国不能直接对其实行直接统治,因为两国,或者说欧美和日本的文化差异太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尼迪克特的预言是正确的。
这部报告后来就被整理成《菊与刀》这部令人称奇的书。
顺便说一句,美国是积极研究敌对一方的,从各个层面上,都在进行学习和研究,正应了《孙子兵法》上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日本却攻击盟国是“英美鬼畜”,学校都不学习英语了,两相对照,再看看结局,足以见得理性的力量是能够战胜丧心病狂的野蛮激情的。
我们看这部书时,可能最先感兴趣的是书的名字。
菊是日本皇室的徽章。
为什么要用日本皇室的徽章做标题呢?让我们先看看日本的天皇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本的天皇古代不过是一个部族的酋长,逐渐强大,战胜了其他部落,而称为首领,但在体制上并不成熟。
于是,日本人向中国学习,引进了中国隋唐的典章制度,甚至文字,日本天皇比拟于中国的皇帝,实行皇权专制的政治。
从《菊与刀》看日本人性格特征

通过对 《 菊 与刀》 的分析可以看出 , 情 义可以很好 的解释 日 本 民众 的平常活动 ,整个 生命 的运作过程 中, 日 本 民众一直都在践行着情 义二 字。 日本民众的情义 , 要对天皇存在情义 。作为君主立宪制 的地 区 ,日 本天皇是国家的最 高领导者 ,首先是 行政 首长 。天皇并 没有 实际 的权 力 ,只有一个荣誉 。英 国也是君 主立宪制的 国家 ,但是它 的英皇 的地位 与作用是远没有 日本天皇的地位 与作用大 的。从 日本这个 国家 的角度进 行分析 ,天皇是其民众 的信念 与精神领袖 ,假如某一事物能够使 日本马 上得 以凝聚 ,那个事物就是天 皇的呼唤 。 日 本天皇发挥着神 的效 力 ,但 是他不是神 ,好像神这是 由于他是 国家 的信念 ,不是神是 由于天 皇也具 有一定的限制因素 ,这会 干扰其精神影 响。对家庭存在一定 的情义 。即 孝 。日本家庭的传统观念较强 , 层级制度执行较为严格 ,父 亲是 拥有最 大权力的人 ,其次是哥哥 、弟 弟 、母 亲 与姐妹 。父亲 具有 最终 的 裁决 权 ,对孩子 的结婚对象也会进行 干涉 ,父亲死后 ,哥哥承 继权力 ,女性 始终是没有权力的 ,始终是要 被他人 给予支配 的,哥哥承 继家业 ,其他 的家庭子女应该要远离家庭 ,单独存 活。和爱情进行 比较 ,日 本 的婚姻 并不重要 ,仅仅是生 育后代 的方 式 ,抑 或是各 种利 益结合 的工 具。 因
从 《 菊与刀》 看 日本人性格特征
刘 晓忱
摘 要 :《 菊与刀》是从 日 本 民族性的 角度来进行分析的 ,并且对 于战后的 日 本如 何发展提供 了宝贵 的建议 。其 中 《 菊与7 J 》 的作者 本尼迪 克通过各个层 面上分析 了日本人精神 层面与物 质层面 的状态 ,本文主要 对经典著 作 《 菊与 刀》 进行 阐述后并 分析 日本人 的性格特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所著的一部经典作品。
该书从日本的菊花和刀两种文化符号出发,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日本民族的特性。
其中,日本的耻感文化作为书中的核心主题之一,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从《菊与刀》的角度出发,对日本耻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日本耻感文化是指在日本民族的文化中,将羞耻作为一种核心情感和道德力量来看待。
羞耻感在日本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力量,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羞耻感,那么他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日本的耻感文化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将日本的耻感文化定义为一种“需要他人认可的文化”。
她认为,日本人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并时刻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这种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强调集体的认同和利益,而个人的感受和需求则处于次要地位。
因此,日本人通常会感到羞耻和尴尬,如果他们被批评或者在公共场合出丑。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两种文化符号来象征日本的矛盾性格。
她认为,“菊”代表了日本人在生活中的优雅、谦逊和精致,“刀”则代表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冷酷、残忍和决绝。
这种矛盾性格正是日本耻感文化的写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和谐与认同,但同时在战争和冲突中表现出残酷与无情。
现代日本的耻感意识的形成,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传统文化方面,日本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注重礼仪、忠诚和家族观念,强调对长辈、上司的尊敬。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日本人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这种意识逐渐转化为一种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日本社会对于个体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注重忠诚和家族观念转向了更加个体的能力和成就。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现代日本的耻感意识。
通过对《菊与刀》中日本耻感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日本的耻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对于日本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菊与刀》读后感:矛盾的日本人

《菊与刀》读后感:矛盾的日本人王双年最近我读了较早前的一部名著《菊与刀》,读它是因为近来中日关系有很大波动,这里面包含很多对民族文化的不熟悉地方而导致的盲目反日。
我们与日本人斗争要讲究策略,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文化。
而这部书是具有高度代表性的。
二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
对日本,美国也不太了解,因此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的结果。
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
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
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
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一、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及其形成原因"菊" 本是日本皇室家徽。
"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用菊与刀和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也就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菊"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顽强蒸蒸日上前进的一种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了令人不能忘记的侵略战争,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特别是战后日本表现出的漠然的态度,更让我们感到无比愤怒的同时,又感到难以理解日本人的内心想法。
面对核武器的威胁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丧失,日本天皇裕仁与内阁开始重新考虑投降。
由自身的不投降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反抗到底的做法到后来的投降,并立即对美国表现出期望合作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180度的大转折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日本人的这种表现仿佛让其他民族的人们觉得日本人正试图使得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由暴力好斗转变为善良顺从,并企图希望战争中遭受日本暴行的人们能够原谅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日本武士精神,它即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日本武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矛盾性格美国女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二战后受美国政府的委托,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报告整理成书出版,即现在的《菊与刀》。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训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不在于人的内心。
这些观点,对于研究日本人及其文化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
这说明,研究社会不仅要“找寻决定性的物质因素”,而且要“探讨起重要作用的精神因素”,不是只得出“抽象模式”,而且要发现“具体类型”。
本尼迪克特是在美日交战的情况下研究日本的,她只能凭借间接的资料进行“远程研究”。
中国人对日本实感最深、关系最密,两国文化又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因此,本尼迪克特在研究时偶尔也把中日作了点小小的比较。
一、双重性格重恩与复仇“文化的基本代码,从一开始,就为每个人确定了经验秩序,这个经验秩序是它将要处理的,它在里面会重新找到迷失的路”。
中国人的恩限定在血缘关系中,但是日本人却将恩泛化到整个社会结构中,他们将所有的社会关系都理解成受恩和报恩的关系,君主和臣民之间、父母和儿女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归根到底都是由“恩”将他们连接在一起。
这样,每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恩情,使得他们自觉履行义务而毫无怨言,实际上就从社会心理层面阐释了等级制度的内在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菊与刀》浅谈日本民族性格由于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国家,日本的先民更是秦汉之际浮海东瀛的炎黄子孙,与中华民族血脉相承。
而且大和民族一直是个虚心好学的民族,在两国有交往以来就向中国学习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精髓,所以世人皆普遍认为日本人理应具有像东亚民族的性格,美国等西方国家更是以西方民族文化特征的角度来看待日本人的行为、思维与处事方式。
事实上,日本在经历了漫长的幕府统治时期、明治维新后,整个日本民族就已经形成了矛盾、复杂的性格。
直到今天,世人都对日本人的两面性的性格难以理解,对他们的某些行为感到匪夷所思。
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对日本社会与民族性格作了很到位、很详细的分析,看过这本书后,我对日本人的性格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同时又对他们的独特、矛盾的性格感到惊讶不已。
日本人并不认为他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被侵略国家的侵略战争,而是正义性的战争。
鲁思·本尼迪克特将文化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耻感文化,第二种是罪感文化。
日本文化被称为耻感文化,西方文化则被称为罪感文化。
日本耻感文化中的“耻”,就是告诫日本人自己不做丢脸难堪的事,即使自己做了错事,没必要去承认错误,就算当面忏悔,也感觉不到解脱,只要日本人认为自己没有暴露任何的不良行为,就不用做忏悔之类的事情,他们认为自我忏悔是一件自找麻烦的事情,是一种自寻烦恼的事情。
况且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强盛,他们认为入侵我们国家只是在帮助我们繁荣起来,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理想。
因此,直到今天日本人都不承认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
其次,日本是为了“名誉”而战,迫切想要得到世界的尊重。
因为所有的大国都是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的,再加上日本资源缺乏、技术落后,为的是能够和这些大国平起平坐。
还有就是日本人对天皇的顶礼膜拜,誓死“尽忠”的思想。
只要天皇的一声命令就足以让日本士兵不顾个人生死为之战斗。
在一次平时军事演习中,带队军官下令:没有命令任何人都不能喝水壶里的水。
日本的军队训练非常强调能在极困难条件下行军的能力,军队连续行军五、六十英里都没有休息一下。
在那天的训练中,有二十多个人由于口渴和疲劳而中暑,五人死亡。
最后将这些士兵的水
壶打开一看,那里面的水一滴也未尝过。
他们说:“在那种情况下,军官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
”可见,天皇御旨对人们忠诚的感召力和强制力是多么的强大。
这就是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理由,也许我们都会觉得这些理由极度的荒谬,这只是日本人为了洗清罪名而找的借口(更何况到现在日本都还不承认他们有罪),但从日本人眼里看来却是全民都认同的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战后日本会投降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日本民族是个好战的民族,对死一点都不惧怕,怎么会因为天皇的一番广播电台讲话就乖乖地投降了呢?
实际上,这是对天皇“尽忠”起的作用。
人们把自己无条件投降看作是为了“尽忠”而必须付出的巨额代价,然而这种巨大的代价是有价值的。
只要是天皇的命令,即使是要求他们投降,他们也会誓死遵守,因为对天皇“尽忠”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的最高法律。
而美国军队却怎么也想不通天皇有这么大的魄力,可以让前一刻还在顽强抵抗的日本人在瞬间就全都无条件地投降,而且在登陆日本本土后受到日本人的礼貌的欢迎和友好的接待。
例如:当时美国人即使是单身一人乘坐拥挤不堪的火车前往日本的穷乡僻壤,他也不必为自己的安全问题担心,到达目的地后,他还会受到当地官员的热情接待。
至今在日本还未发生任何一件反对美国人的报复事件。
当美军的吉普车穿过村子时,孩子们会站在道旁高喊“Hello”(你好)、“Good bye”(再见)。
婴儿自己不会招手,母亲就抱着他用他的小手向美国士兵挥舞致敬。
那为什么日本人战后态度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为什么他们会对占领自己国土的美国人这么友好呢?这种行为要是在战争年代发生在我们国家,早就受到人们的严厉谴责了,因为这是卖国贼才做得出来的事,究其根本原因就涉及到日本人“对名誉的情义”的问题。
日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情义’的:‘情义’就是正道,人做事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了避免世人评论而做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
“情义”可以划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种类。
一类是“对社会的情义”,即报答自己同胞的恩情;另一类是“对名誉的情义”,即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的名誉不受任何外界玷污的责任。
日本人态度的转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战败后他们觉得既然武力侵略不是赢得名誉的最好方法那么就采用第二种方法,即依赖美国,与美国建立友好关系。
而一般来说,要保全“对名誉的情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武力侵略,另一种就是遵守现有的
互敬关系。
所以在战败之后,日本人便从第一种方法转到了第二种方法,而且他们在心理上没有任何压力,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为了名誉。
除了耻感文化,日本人性格的许多方面都很令人费解,比如:评判战争正义性的标准、崇尚精神的作用、严格的等级制思想、尽忠、孝,对名誉情义的过分看重和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
在我看来,日本人对天皇尽的是“愚忠”,对父母尽的是“愚孝”。
天皇犯了错误就把责任归咎于幕府官员、武士;一项政策实施得好就把功劳归功于天皇。
还有,作为子女怎么可以明知父母犯了错而替之隐瞒,为之被黑锅;怎么可以眼睁睁地看着母亲把无辜的妻子无端端地赶出家门而任之肆意妄为?还有,为了维护名誉的情义,洗刷自己的罪名,他们竟然会想到去打击报复别人,甚至选择杀死别人或者自杀……这种种现象都让我很吃惊、非常难以置信,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人形成这样的性格?我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滋养一方生灵。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对日本的这种矛盾的、两面性的民族性格我们也不必过分谴责。
只有世界各国之间互相尊重各自的民族文化,世界才能真正和平起来。
旅游学院
中法091
刘威瑜
091802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