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中心地理论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中心地理论

城市地理——中心地理论
由于高级中心 地可以提供低 级职能,所以 中心地序列是1, 2,6,18……
3(n-1)-3(n-2)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市场区最大的原则,可以称之为市场原则
很明显,市场区范围得到最优,但是行政管理上每个中心地的市场 区都被分割,从属于不同的行政辖区,而交通上两个高等级中心地 的道路不经过次级中心地,交通低效
居民对商品消费量与距离直接 相关,距离越近消费量越大, 距离越远消费量越小,因为部 分原来可以用于该商品的支出 被交通成本消耗掉了
居民为商品实际支付的价格随 距离变化的曲线
一期商人
二期商人
商人
商人
三期商人
商人
商人
商人
每个商人都希望获得最大的市场区,这就要求在同样的面积里可以摆放最少的 商人而又需要覆盖全区域,那么最为紧凑的多边形就只能是六边形网络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3.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由于两个限制原则(最少数量、全覆盖)——六边形形成
从单一职能均衡建立推导过程 在均质地表上引入一个供应者——能全部覆盖吗??
一期商人
最大销售距离
单一职能时的推导
最大销售距离
很明显,即使没有竞争,销售 也是有距离限制的,因为当距 离太远时,交通成本高到让居 民无法承受,则对该商品的消 费量变成零。例如买面包,恐 怕不会有谁会跑到沈阳去买面 包吧?
交通运输演进
机动化提升的影响 交通成本下降的影响
中心地区位固定条件下的情形 中心地系统动态变化模式探讨
基于人口迁移(城市化)的演变路径 等级替代
水资源分布造成的中心地系统形变
山体的单向阻隔畸变 河流穿越畸变效应
异化的边界效应 1
异化的边界效应 2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理理论

中心地理理论
D
2、同级独立排斥
(同级别的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成蜂窝状网格分布)
3、不同级相互嵌套
(不同级别中心地的六边形服务范围的的大小和面积是不同的) (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格相互嵌套而成的)
(三)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1.理论:假想模式
2.实际:
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不存在呈正六边形的图形
(原因:地形、人口密度和交通)
一级中心地
二级中心地
三级中心地 四级中心地
4.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高级中心 地包容低级 中心地,高 级服务范围 覆盖低级服 务范围,从 而构成层次 分明,逐级 嵌套的空间 网络系统。
一级中心地
二级中心地
三级中心地 四级中心地
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内容
1、正六边形原则
(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分布)
(一)中心地的基本概念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研究德国南 部城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中心地的概念 中心地是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 在实际生活中,中心地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的商业中 心。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是指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
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半径
同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
右图显示的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 为何都是圆形的?说明了什么?
在一个地区,假设在其他条件 都相同的前提下,消费者要获取自己 想得到的服务,只考虑距离的远近问 题。这样,便形成了以每个供应点为 中心的圆形的服务范围,这说明每个 供应点的服务范围和门槛人口都是大 致相同的。
中心地
(一)中心地的基本概念
3.中心地的等级
①划分依据:提供职能种类的多少和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②划分:职能种类少,服务范围小为低级中心地。职能种类 多,服务范围大的为高级中心地。 ③高低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即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高级 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 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

中心地理论【完整版】

中心地理论【完整版】
大目的就在于探索“决定城市的 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 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 的规律”这一课题。
在研究方法上,克里斯塔勒作
为地理学者一反过去传统的归纳 法,运用演绎法来研究中心地的 空间秩序。提出了聚落分布呈三 角形,市场区域呈六边形的空间 组织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心 地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与人口的 关系,以及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 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
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 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
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 少交通费。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
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 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 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 级中心地职能。比如专营某名牌 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宝石 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 百货的便民商店则是低级中心地 职能。
(六)中心地的等级 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
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 中心地。比如有宝石店的中心地 是高级中心地,而仅有便民商店 的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
(四)商品服务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
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 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 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 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从理论上说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为补充区域的 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 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 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 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 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下限为中心地内该最小限度的消 费者的空间范围。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 如下关系,即:1,3,9,27, 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 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

2.14城市空间结构-之-中心地理论

2.14城市空间结构-之-中心地理论

六边形网格的相互嵌套规律
从服务范围上看,高级 中心地与次级中心地存 在着怎样的等量关系?
位于高级六边形 角上的低级六边形只有 1/3属于高级的六边形 内。这样,6个1/3加上 高级中心地本身兼有的 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 围,一个中心地的服务
范围正好是下一级服务 范围的3倍。
六边形网格的相互嵌套规律
1.理论:假想模式
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不存在呈正六边形的图形
(原因:地形、人口密度和交通)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重叠 2.实际: 3.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小有变化 4.中心地不一定在其服务范围的正中心
5.六边形的嵌套规律客观存在
3.应用: 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商业网点的布局
如:北京商业中心的布局,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B
3.关于六边形服务网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六边形的正中间是低级中心地 B.正六边形服务范围是一种假设的模式 C.在一个市场区域上,六边形的大小是相同的 D.完全呈正六边形分布的服务范围是客观存在的
B C
4.关于中心地与其服务范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心地一般不位于其服务范围的正中心 B.低级中心地具有较高级中心地的一切服务职能 C.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多 D.中心地级别与其服务范围无必然联系
2、同级独立排斥
(同级别的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成蜂窝状网格分布)
3、不同级相互嵌套
(不同级别中心地的六边形服务范围的的大小和面积是不同的,高一级 正六边形面积是低一级正六边形面积的3倍)
(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格相互嵌套而成的)
(三)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北京城的发展 北京是一座历史古 城,北京城商业网 点的长期发展变化 就体现了中心地的 思想。其中同级商 业网点的布局,其 服务范围大致呈现 为正六边形,说明 其满足了中心地理 论要求的商业中心 布局是合理的。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Economic Geography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A
1
Economic Geography
第一节 克氏中心地理论
A
2
Economic Geography
一、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 版了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 成为第一位系统提出中心地理论的学 者。
见97页,表4-1
A
24
Economic Geography
(二)交通原则

1.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更高一级 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
如果同一级中心地之间铺设一条 交通线,则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 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如 下图,97页
A
21
Economic Geography
5.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
一个B级中心地在自己的市场区域 内包含着1/3 × 6 =2个K级中心 地。 由图可见,一个B级中心地内包含6 个A级中心地。
A
22
Economic Geography
由图可见,一个B级中心地内包含 12个M级中心地,在每条边界上共 同拥有2个,6条边界共计12个,平 分各6个,总计18个。
依此类推,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 系为1,2,6,18,54…。
A
23
Economic Geography
6.市场原则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⑴中心地具有等级性,各等级的 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⑵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 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 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⑶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 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中心地理论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中心地理论

3.行政原则
• 在行政作用明显的地区,受行政原则控制,克氏 认为,每个中心地在行政管理上只能从属于一个 高级中心地,不能象市场原则或交通原则那样同 时受两个或三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影响 • 在K=3和K=4的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 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余的次级辖区都是 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 • 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的系 统。
圆形网络
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 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
六边形网络
要充分消除 圆与圆之间 的空隙地区, 除正六边形 外,还有等 边三角形和 正方形。相 比之下,六 边形的面积 最接近于圆 的面积。
各级中心与服务半径
级别 服务半径 承担职能 服务种类
B级中心
K级中心
第四节 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
一、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 首先,他们增补了中心地学说的假设,即消费者的消 费支出是均质分布的。
其次,他们认为自由竞争将使每个生产者的销售范围 缩减至门槛范围。他们假设一个中心地有几种不同的货 物提供给一个区域,它们(货物)的等级按照其门槛销 售范围从1排到n。第n级货物有最大的门槛需求,即要 有最大的市场区才能维持其存在,它们出现在A级(最 高级)中心地。A级中心地出现的数量取决于对第n级货 物的总需求量。假设在均质平原上有100万人,第n级货 物的需求门槛为20万人,那么最多能出现5个A级中心地。 由于其它货物的门槛都低于第n级货物,A级中心地还将 提供自第n-l级一直到第1级的所有货物。
r
r-1
M、A、K、B
M、A、K
齐全
次齐全
A级中心
M级中心
r-2
r-3

第26讲 第六章:城市地理学(五)(2011年新版)

第26讲 第六章:城市地理学(五)(2011年新版)

二、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理论1.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分别于1933年和1l940年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他国家,被认为是20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1)理论模型克氏中心地理论的假设条件的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他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

克里斯塔勒推导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

为达到这一条件,同级中心地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每个中心地拥有六边形的市场区。

克里斯塔勒认为,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按照所谓K值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市场原则。

按照市场原则,即K=3的系统,低一级市场区的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3倍。

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区内,只需在原有的一个一级中心地之外再增加两个二级中心地即可满足3个二级市场区的需要。

在9个三级市场区内,因已有了一个一级中心地、两个二级中心地,因此只增加了六个三级中心地。

这样,在K=3的系统内,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6,18……2)交通原则。

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

高级市场区的边界仍然通过6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中点,这样它的腹地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

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除包含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6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包括4个次级市场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消费者行为异化的讨论
多样性购物的影响

高等级中心地 获得发展,职 能规模扩大, 直到成本上升 超过边际利润, 该职能外迁

交通运输演进
机动化提升的影响 交通成本下降的影响
中心地区位固定条件下的情形 中心地系统动态变化模式探讨

基于人口迁移(城市化)的演变路径 等级替代

斯金纳(G.W.Skinner)——成都平原
围绕中心的枢纽市镇, 周期性的市场在六个 二级集镇上轮流出现, 基本形成六边形的网 络,符合市场原则的 中心地系统

贝利(B.J.L.Berry)——美国衣阿华州、华盛顿州

美国学者贝利(B.J.L.Berry)和加里森(W.L.Garrison)在1950 年代开展的一系列关于美国各地的实证研究与理论修正最为著名。 1958年,Berry等连续发表多篇关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论文,论述 了中心地的等级性、商品供给的范围和中心职能的成立过程,贝利 等对华盛顿州的一个郡的中心地进行了计量研究,证实了中心地等 级性的存在
不同原则的适用区域

城市体系(Urban hierachy)是三种原则共同 作用下形成的。
经济发达、开放、便于通行——市场原则 例如克氏实证的德国南部 自给自足、偏僻、盆地——行政原则 新开发地区、移民地区——交通原则 例如美国西部地区、中国东北地区
三、克氏中心地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克氏理论的评价

主要贡献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现代城市地理
学的奠基人 描述归纳 逻辑演绎—地理学研究范式转 变 计量革命的兴起——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 城市等级、城市职能、城市分布研究的兴起, 城市体系理论形成的源泉
克氏理论的评价

理论不足
严格假设导致普适性缺失(区位论的经济学传统,德国严密数学
思维逻辑的喜好)
传统中心地理论基本概念与内涵已经落后于当前发展 实际(相对封闭地区,农业化地区,不能理解现在的全球化、信 息化、分工网络) K值固定,静态理论无法适用于动态主体 缺乏对消费者行为的多样性适应 缺乏对城市分工、不同等级城市间、不同系统同等级
城市间的联系研究 时代背景不同,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每一次 技术革命都带来了聚落布局的空间结构调整(有学者提出 用网络化理论来代替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系统演变影响要素演变




研究的新技术条件


利用现代遥感技术获得大空间、长序列中心地系统地理数据 现代统计手段和统计资料为系统研究创立基础数据

人口密度差异下的不同结构
不同密度情况下中心地系统结构的变化
由于人口密度差异,密度低的地区难以形成高等级的中心 地,高等级职能的门槛人口限制
特定的时代背景——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带来了快速的城市化,聚落变动加剧,体系更加明 显 经济学背景,师从韦伯,德国的数理逻辑思维传统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1.基本概念 2.理论假设与体系建立条件 3.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1.基本概念
中心地(central place):中心地是指为向居住在其周围地 区的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克氏认为中心地不等于城镇, 城镇是中心地的主要部分,但中心地还包括农村地区的一些具有 中心职能的村庄,而城镇也不一定就是中心地(采矿点); 中心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 服务;——中心职能具有等级性 中心性(centrality):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也即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腹地-市场区(hinterland):围绕中心地且需要从该中心地 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区域;




试讲人关于中心地理论研究简况汇报

新时期多要素作用下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结构与 扩散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9年9月
正式获得批准

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结构与扩散域研究——博士学
位论文
博士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新时期开展中心地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背景 中心地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未来导向 中心地系统形成与演变的一般机制与作用要素 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格局历史演进与阶段特征 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结构与扩散域演化 东北地区中心变效应


异化的边界效应 1

异化的边界效应 2

交通运输干线对均质化地面的重构

水运交通方式演进作用机理

海港中心地系统的形成机理
经济外向性驱动下港口城市系统的中心地系统
特征

全球生产网络下的空间组织重构与全球化 时代的中心地系统演进
生产区位转移与控制空间转化
建立条件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3.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由于两个限制原则(最少数量、全覆盖)——六边形形成

从单一职能均衡建立推导过程 在均质地表上引入一个供应者——能全部覆盖吗??
最大销售距离
一期商人
单一职能时的推导

最大销售距离


很明显,即使没有竞争,销售 也是有距离限制的,因为当距 离太远时,交通成本高到让居 民无法承受,则对该商品的消 费量变成零。例如买面包,恐 怕不会有谁会跑到沈阳去买面 包吧? 居民对商品消费量与距离直接 相关,距离越近消费量越大, 距离越远消费量越小,因为部 分原来可以用于该商品的支出 被交通成本消耗掉了

如此,向下和向上形成了各个层次的中 心地相互嵌套的组织网络

对于市场原则下每个中心地包括周围六个次级中 心地各1/3的面积,加上中间的完整的一个次级市 场区,因此是三个次级市场区构成一个完整的高 一级的市场区,那么市场区的数量就是1,3,9, 27……,即所谓的K=3的系统:3n-1


由于高级中心 地可以提供低 级职能,所以 中心地序列是1, 2,6,18…… 3(n-1)-3(n-2)
汇报的主要内容

一、对中心地理论的再审视
——开展中心地理论创新的背景与条件
二、条件缓和下的中心地系统及其动态演化 三、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中心性测度 四、东北地区中心地扩散域空间界定

一、对中心地理论的再审视 ——开展中心地理论创新的背景与条件

中心地系统组织形式变化

宏观:全球城市网络形成 中观:城市带、群、链迅速聚合 微观:底层中心地组织重构 交通系统演进导致中心地系统重组 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组织网络演进 生产技术革新与组织制度创新——导致生产集聚的空间转换 制度与体制演变——中心地组织原则转化

测算过程
原始数据标准化与相关检验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巴特利特球形检验(KMO
and Bartlett的检验) 主成分得分与综合指数结果 在此基础上采取加权求和法获得综合权重,即 根据各主成分所解释的方差占原始指标变童方 差的比重来确定各自的权重,可以运用如下公 式计算各主成分的权重,公式为: 对结果进行线性变换
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与发展透视
本节主要内容
一、中心地理论缘起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原理 三、克氏中心地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四、中心地理论的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一、中心地理论缘起


(图)城市规模为何有大有小,为何不同的区位 城市的发展情况大不相同?是否有决定城镇数量、 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 克里斯泰勒的生平
根据论文中对于中心地中心性的主要影 响因素和机制的分析,优选出31项具体指标, 该指标体系共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 由东北地区城市中心性综合指数来反映城市 中心性的综合水平;第二层为目标分解层, 主要用来揭示城市中心性的各子系统的综合 水平,包括规模指标、结构指标、可达性指 标、经济开放度指标、信息化和通讯能力指 标、现代服务提供能力指标共六个二级指标; 第三层为具体指标层,包括31个具体指标。
此时次级中心地位于 两个高级中心地交通 线的中点,显然市场 区要小于市场原则下 的面积。
K=4的系统,市场区序列是1,4,16,64,…… 中心地等级序列是1,3,12,48,……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距离 最远,效 率低下
行政原则下的市场区与行政区
交通组织
K=7的系统,市场区序列是1,7,49,343,…… 中心地等级序列是1,6,42,294,……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市场区最大的原则,可以称之为市场原则
很明显,市场区范围得到最优,但是行政管理上每个中心地的市场 区都被分割,从属于不同的行政辖区,而交通上两个高等级中心地 的道路不经过次级中心地,交通低效
引入交通原则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图 例 核心中心地 次级中心地 扩散域边界 主要交通线 次级交通线

沃尔特.克里斯泰勒著,常正文,王兴中译. 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 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8

杜能著,吴衡康译.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阿尔弗雷德.韦伯著,李刚剑等译. 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德]奥古斯都· 廖士.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问的关系(中译 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Berry B J L, Barnum H G, Tennant R J. Retail loc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1962, 9(1): 65-106. Berry B J L, Garrison W L. The functional bases of the central place hierarchy. Economic geography, 1958, 34(2): 145-154. Berry B J L. City Size Distribu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1, 9(4): 573-5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