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第4节

合集下载

专题3 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 第2部分 第4课时 文言文翻译题_八项方针记心间

专题3 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 第2部分 第4课时 文言文翻译题_八项方针记心间

(二)例析失分答案——规避常犯错误
样 卷 (得分:3 分) 一 减分依据:“初学”一词理解不准,把“初”译为“开始”错;
“专”字没有译出。两者扣 2 分。
样 卷 (得分:2 分) 二 减分依据:“短”译为“去谏言……的坏话”不通,“擅”翻译错
误,扣 2 分。“会使国家变得大乱”不合文意,扣 1 分。
语序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使译文通顺。考生在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 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语后置,翻译时要将状语移到谓语的前面; ②定语后置,翻译时要将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定的中心语之前;③主谓倒装, 翻译时要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④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 介词之后。如 2017 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的“弗之罪也”,翻译时应将宾语 “之”移到动词“罪”之后。
(2019·全国卷Ⅰ)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参考答案] 于是说贾谊的坏话:“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 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一)感悟评分细则——培养抓关键点意识
①短(1 分):符合“说坏话”的意思即对。如“诋毁、贬低、诽谤、
3.勿误拆双音节词。古代以单音节词为主,但也有双音节词,不能 拆开。如“土官”就不能拆开。
方针 2 “留”专有名词和熟语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宗即位,杨再思拜户部尚书,以官僚封郑国公,赐实封三百户。时武 三思将诬杀王同皎,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并受制考按其狱, 竟不能发明其枉,致(王)同皎至死,众冤之。景龙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其 年薨。
(二)例析失分答案——规避常犯错误
样 卷 (得分:3 分) 一 减分依据:“或”字未译,句子不通,扣 1 分。第二个“之”

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2单元第4课

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2单元第4课

①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 动词,下对上,禀告,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亮 ②一唱雄鸡天下白 __________ . ③真相大白 _______________ . 形容词,清楚
(2)幸
副词,幸亏 _________________ 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_________________ 动词,宠爱 . ④始皇帝幸梁山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特指皇帝到某处 .
诗人仍觉得好像是秋天,心内困惑不解。山城下了
场雨,百花凋落,榕叶落了一院,黄莺凄凉鸣叫。
抒发了自己贬居柳州时的不满情绪。官场上的失意 和旅居的孤寂使诗人感到悲伤凄凉。 【思考】 【提示】 此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泾州(jīnɡ) .
汾阳王(fé n) . 晞(xī) 邠(bīn) 嗜(shì . . . ) 嗛(qiè 椎(chuí 釜(fǔ) ) . . ) .
课堂互动探究
1.作者记叙的几件“逸事”有什么关系? 【提示】 全文精心选取了三件事,每一件“逸事 ”都表现了段太尉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件事 突出表现他的凛然大气和大智大勇,第二件事突出
表现了他的仁义爱民,第三件事表现他的政治远见
和清正廉洁。三件事各有侧重,完整地勾勒出段太
尉的可敬形象。
2.作者是如何刻画段太尉的品格的? 【提示】 作者着重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去 细致刻画段太尉的品格。在“勇服郭晞”一节中,
人”者有之。清人秦笃辉说:“后世讲道学者,每 以苛刻论人,而不惟其实,不求其允。今之集矢于 子厚,盖犹万口一声。”(《平书》卷七)尽管人们对 他的政治态度“一例贬之”(同上),对他的文学成就

第二章,古诗阅读-老子古诗第二章

第二章,古诗阅读-老子古诗第二章
犹沾草,残流尚入溪〞,“天开〞“出山〞是静景,意象开阔;“斜景遍〞 轻快的娇燕在堂间来回穿梭。片片落红飘洒在庭院中,犹如散在绿毯上的
“晚云低〞颇具动感,给人以清爽、明快感。
朵朵彩花,非常艳丽。夕阳晚照,栏影斜映于凉池之中,随波荡漾,这是
〔3〕虚实结合,马上写实与想象结合在一起。如李贺的诗句“天河 多么悠然深静的环境呀。词中画面是根据时间的先后,接受视转景移的方
趣、心境乃至创作风格,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时代特点。“知人论世〞 正争着骑一竿竹马,悄悄地去邻居家折花。诗人用典型的动作“争骑〞“偷
应留意两点:
折〞写出儿童好动、淘气的天性,惟妙惟肖,极具情趣。用“竹〞“花〞
〔1〕单项思索。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有利于把握他的写作意图, 写孩子的玩物,示意他们将如竹、如花一样地健壮成长。
或别有所指,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同时,还可以联系诗人的创作风格,如
3.关注对人物描写的侧面烘托。侧面描写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
苏轼的豪放旷达,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柔婉幽深等。
面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来
〔2〕双向联系。就是要把诗人笔下的“客观对象〞与他的“主观情
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诗人写实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将星空描 法,从内向外,由上而下,从室中到水面的空间顺序进行着墨的。③调动
绘得奇妙多姿。尤其后一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加进了醉人的 各种感官综合感受。如杜甫的《绝句》一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
声响。
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鸡。〞这四句诗描绘了山间村院雨过天晴之后清爽
物象,即饱含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形象。一般来说,物象所蕴涵的情 结,见流水落花而感伤,悲叹的诗篇不在少数。有些诗人因为仕途不得志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二章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李存审①出镞②教子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粱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释】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

②镞(zú):箭头。

③尔曹:你们。

④膏粱:膏,肥肉。

粱,精米。

膏粱,表示精美的食物,指富贵生活,比喻富贵人家。

译文:李存审出生于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说:“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把剑到乡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脱离危难,险境,得以生存(的情况)不只一次,拔出箭头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拔出的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父辈是像这样起家的.”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戒诸子(尝试)B.少提一剑去.乡里(离开)C.因.授以所出镞(因此)D.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应当)2.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存审出身寒微,凭借战功官至相位。

B.李存审告诫儿子是因为怕他们忘本。

C.李存审教子的主旨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恰好相反。

D.李存审出镞是为了告诫儿子们:今日富贵来之不易,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忘本,要努力有所作为。

(二)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

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

八岁,诵《孝经》《诗》《论》。

及长,笃志好学。

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燃糠自照。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译文: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

顾欢六七岁的时候,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顾欢作了一篇《黄雀赋》就回去了,麻雀把田里的粮食吃了一大半,父亲很愤怒,要用棍子打他,看见《黄雀赋》就没有打他。

乡里有学堂,顾欢家中贫困不能上学,在学堂墙壁后面倚着听,没有遗漏掉的。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用书配套课件课件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用书配套课件课件

三看注释。注释,或是简介作者,或是简介写作背景,或 是简介所用典故,或是点明某关键词的含义。这些能帮助我们 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如2013年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 的注释:“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此注释可 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内容。
【点拨】
诗歌中注释的主要作用
1.简介作者
如2012年辽宁卷诗歌鉴赏《初见嵩山》后面的注释:“张
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由此可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通过了解作者
的经历等,对诗歌内容会了解得更全面,深刻。
2.简介写作背景 如2013年湖北卷诗歌鉴赏《临江仙》后面的注释:“欧阳 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 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 ‘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 的地方。” 通过交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 心境、遭遇,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寄寓的 思想感情。
3.选材特点 (1)从题材上看,以写景抒情类诗歌为主。如2013年、2012年、 2011年福建卷诗歌鉴赏选取的都是写景抒情之作。 (2)从体裁和时代上看,以宋代诗词为主,其他朝代的作品也 有所涉及。如2011年福建卷选了清代厉鹗的《晓至湖上》。
【备考策略】 1.建立诗词鉴赏的知识系统 要积累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识记诗歌鉴赏的必备知识, 培养语感,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梳理诗歌考查的角度,强化规 范作答的意识。
答案: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 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 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 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 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第二章 古诗文阅读赏析

第二章 古诗文阅读赏析

(五)
2. B(凉) 3. C(不是通篇直抒胸臆,前面都是寓情于景)
1. D(同为跟随。 A.代词;音节助词 B.用;因为 C.能够,可以; 大约)
4. C(目的是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5.D(‚都反映了‛不恰当,«小石潭记»就看不出‚借酒浇愁‛) 6.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相枕以卧/卧而梦 7.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 前行,时隐时现
(六)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P25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母,家中贫 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 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发奋 努力读书,有时晚上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 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 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 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 由参知 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 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足 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
(三)
1.C(判断动词) 2.B(完全) 3.C(推测无理,前面是大笔勾勒和细处点染,并不 强调具体方位) 4.D(有人比作者更‚痴‛,有误,应为‚还有跟作 者一样痴的人‛) 5.A(从标题及文中‚十里荷花‛之景看,时间不是 ‚初夏‛而应是夏末秋初) 6.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7.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 上(你)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
1. B( 名词,奔马 ) 2. C(同为通‚返‛)
(四)
3.D(‚登上泰山后‛有误) 4.B(不能算典型的总一分一总式,因为结尾句并非收束全文的 句子)
5. D(从‚足下久不得仆书‛看,''书信往来频繁‛有误) 6.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 7.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昼,林间仍显得像 黄昏时候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 阳光

2020版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教材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阅读 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2020版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教材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阅读 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的《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筠的《商山 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欧阳修的《踏莎 行·候馆梅残》、李白的《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两首诗都写了梅花,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 谈你的理解。
【答案】 孟诗借“才子”与“流人”,“江岭”与“北地”两处 对比,感叹异地景色再好总比不上故园之春,借以表达出对好友才虽高 却被流放的不平以及对其深切的思念。汪诗则借“孤馆”与“故园” 花开的迟与早,抒写乡思之深挚与急切,“孤馆”“一枝”等字眼则带 有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投影,寄托着高标逸韵的情怀。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雨后 裘万顷
秋事雨已毕,秋容晴为妍。 新香浮①,余润溢潺湲。
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 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注】 ①:稻摇摆的样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描写秋天雨后天晴稻香阵阵、溪水潺潺的美丽田园 风光和男耕女织的劳动场景,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以及赶上 连年丰收的庆幸与喜悦之情。
●方法点拨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 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和人事性质,把握 情由景出,情由事出等普遍性规律,而且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如:在分析《渔家傲》 中“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蕴涵的思想感情时,我们不仅要注意 诗中的景物环境氛围,还要注意“白发”“泪”“家万里”“燕 然未勒”“人不寐”等词句,这样我们就能明确该句蕴涵了诗人 久戍边疆而战功未成、边患犹在的遗憾以及久在边疆对家乡的 深切思念之情,感情深沉而悲壮。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高频考点一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高频考点一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解析
答案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A.杳无穷极 . B.修篁干霄 . C.延坐后堂 . D.履苍莽中 . ( 杳:深远 干:冲 延:延请 履:鞋子 )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参考译文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 . 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 . 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 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 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 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 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 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 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 于是止焉。
至元丙子年二月甲午, 厚斋严君臵备酒菜,邀请我 同游龙鸣山,即无想山。当 时春雨后转晴已久,风和日 丽,年长的与年少的,按年 龄长幼依次而行,吹鼓手在 前引导。从蓝溪向东南走五 六里, 两山对峙如同两扇门, 相距百步左右,绵延向东。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 中间夹着些石田,田右边有 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 小路,依随山势深远而弯曲 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 起伏。再走三四里路,狭窄 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 不宜耕种,只可作为道路。
(2011· 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座亭子在半山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抒情方式:用典抒情
思想感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基础:整合·点拨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
目 开
法运用皆妙,耐人吟咏。

“忆君遥在潇湘月”,诗人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
字领起,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
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
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愁听清猿梦里长”,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
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江风引雨入舟凉”,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
“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
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
本 关着心里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
课 栏
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

课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

目 请作简要说明。

关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解析 此诗作于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时。
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
深化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
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
隐居绵山被烧死。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表现了作
答案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 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2.(2011·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
感)。(意思对即可)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考点解读
1.考点要求和剖析
江苏《考试说明》虽然也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本 课
态度”的考点要求,但更多的是强调“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
栏 目
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阅读

关 (事、人)抒情,用典抒情等。
基础:整合·点拨
第4节
演练体悟
试指出下面诗句的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
抒情方式)和蕴涵的思想感情。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思想感情: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目 开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思想感情:忧国伤时、乱世离愁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第 4 节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点:体验·解读
本 课
真题体验
栏 目
1.(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 《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解析 高中教材中有《齐人有一妻一妾》,诗中用典的出处
本 学生容易答出。回答表达的思想感情应抓住关键词语“贤
课 栏
愚”“谁是”“共一丘”,并联系注释①,进行深入思考。

开 答案 《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

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3.(2011·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本 课
苏轼
栏 目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开 关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解析 词的上片重点写景,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

栏 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目 开
“醉别江楼橘柚香”写送别魏二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在
关 靠江的高楼上设饯宴,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
氛温馨。眼前的景物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暗含
离别后物是人非之意。这里叙事写景已暗含依依惜别之情。
目 开
悟,但多角度、多层面采点,开掘要深;②每道小题,都

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③答案设置多点
化、层面化和层次化。
基础:整合·点拨
第4节
基础:整合·点拨
本 一、掌握抒情方式,积累常见的思想感情
课 栏
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直接抒
目 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 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
本 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长”字状

栏 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
目 开
“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
关 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开 鉴赏诗词,要了解诗词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要概括
关 诗词的思想内容,注意诗词中包含的文化意蕴。
考点:体验·解读
第4节
2.命题特点
理解、领悟诗词的思想感情是江苏卷诗歌鉴赏的重中
本 之重,且较全国和其他省市同类试题要求更高、难度更
课 栏
大。表现在:①切口小,多为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理解、领
不要以醉倒为借口不去看花,人生易老,这辈子能看到几次
花开?等到春要归去了,落花满地,绿苔丛生,再想看就晚
本 课
了,劝人珍惜美好的时光。

目 答案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

关 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
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