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胺类可引起脑功能异常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习题

第九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一. 选择题(一)A型题1.氮的负平衡常出现于下列情况A. 长时间饥饿B. 消耗性疾病C. 大面积烧伤D. 大量失血E. 以上都可能2.体内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A. 合成嘌呤碱B. 合成非必需氨基酸C. 合成尿素D. 合成谷氨酰胺E.合成嘧啶碱3.血氨升高的主要原因可以是A. 脑功能障碍B. 肝功能障碍C. 肾功能障碍D. 碱性肥皂水灌肠E.蛋白质摄入过多4.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 必需氨基酸的种类B. 必需氨基酸的数量C. 必需氨基酸的比例D. 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5.体内氨基酸脱氨基的最重要方式是A. 氧化脱氨基B. 联合脱氨基C. 转氨基作用D. 还原脱氨基E.直接脱氨基6.脑中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A. 合成谷氨酰胺B. 合成尿素C. 合成必需氨基酸D. 扩散入血E.合成含氮碱7.儿茶酚胺类物质是由哪一氨基酸代谢转变而来A. 丙氨酸B. 酪氨酸C. 色氨酸D. 甲硫氨酸E.苯丙氨酸8. -酮酸可进入下列代谢途径,错误的是A. 还原氨基化合成非必需氨基酸B. 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C. 转变为糖或酮体D. 转变为脂类物质E.转变为某些必需氨基酸9.测定下列哪一酶活性可以帮助诊断急性肝炎A. NAD+B. ALTC. ASTD. MAOE.FAD10.AST含量最高的器官是A.肝B. 心C. 肾D. 脑E. 肺11.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是指A.糖和脂的混合食用,以提高营养价值B.脂和蛋白质的混合食用,以提高营养价值C.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混合食用,以提高营养价值D.糖和蛋白质的混合食用,以提高营养价值E.糖、脂和蛋白质的混合食用,以提高营养价值12.蛋白质的哪一营养作用可被糖或脂肪代替A. 构成组织结构的材料B. 维持组织蛋白的更新C. 修补损伤组织D. 氧化供能E. 执行各种特殊功能13. 氮的总平衡常见于下列哪种情况A. 儿童、孕妇B. 健康成年人C. 长时间饥饿D. 康复期病人E. 消耗性疾病14.下列哪一氨基酸不参与蛋白质合成A. 谷氨酰胺B. 半胱氨酸C. 瓜氨酸D. 酪氨酸E. 脯氨酸15. 鸟氨酸循环的亚细胞部位在A. 胞质和微粒体B. 线粒体和内质网C. 微粒体和线粒体D. 内质网和胞质E. 线粒体和胞质16.鸟氨酸循环中第二个NH3来自下列哪一氨基酸直接提供A. 精氨酸B. 天冬氨酸C. 鸟氨酸D. 瓜氨酸E. 谷氨酰胺17.下列有关氨基酸代谢的论述,错误的是A.氨基酸的吸收是耗能的主动转运过程B.转氨基作用是所有氨基酸共有的代谢途径C.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是联合脱氨基作用D.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后生成 -酮酸和NH3E.氨基酸经脱羧基作用后生成胺类和CO2(二)X型题1. 氨的代谢去路有A. 合成尿素B. 合成非必需氨基酸C. 合成谷氨酰胺D. 合成尿酸E. 合成部分必需氨基酸2.将鸟氨酸循环与三羧酸循环联系起来的物质是A. 延胡索酸B. 瓜氨酸C. 鸟氨酸D. 天冬氨酸E. 精氨酸3.肠道中氨基酸的腐败产物可以有A. 吲哚B. 硫化氢C. 胺类D. 酚类E. 氨4.关于联合脱氨基作用的论述正确的是A. 它可以在全身各组织中进行B. 是产生游离氨的主要方式C. 逆过程可以合成非必需氨基酸D. 不需任何辅酶参与E. 需要消耗能量5. 机体内血氨可以来自A. 肠菌对氨基酸的腐败作用B. 胺类物质的氧化分解C.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D. 肾小管细胞内谷氨酰胺的分解E. 碱性尿时6.参与鸟氨酸循环的氨基酸有A. 鸟氨酸B. 瓜氨酸C. 精氨酸D. 赖氨酸E. 谷氨酰胺二. 填空题1.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主要有、、几种方式。
新教材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 稳态与调节

专题六稳态与调节[课标内容] 1.阐明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说明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概述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调控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实现机体稳态。
4.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多种类型的激素,通过体液传送而发挥调节作用,实现机体稳态。
5.阐明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
6.说明植物生命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植物激素的调节。
梳理核心知识提示深思1: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都没有分级调节现象,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深思2:生物体内或反射弧上总是从刺激感受器开始反射活动,且神经递质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
深思3:白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所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别属于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选择性必修① P10“旁栏思考题”1.尿毒症是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尿毒症患者肾功能出现障碍,体内代谢废物积累。
治疗尿毒症的方法有血液透析法、腹膜透析法和肾移植法。
血液透析法借助血液透析机对血液进行净化;腹膜透析法指将人体自身的腹膜当作透析膜对血液进行净化;肾移植法指将他人的健康肾脏通过手术方法植入尿毒症患者的体内,使肾脏发挥正常的功能。
选择性必修① P12“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2.“人造子宫”必须具备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渗透压、pH、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为细胞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选择性必修① P19“图示拓展”3.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选择性必修① P29“图2-8、相关信息”4.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
选修1.2 神经调节

选修1.2 神经调节(高考真题)一、单选题(共27小题)1.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B.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C.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2.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B.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C.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D.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3.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
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a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触b后膜通透性降低B.PSP1和PSP2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C.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D.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幅值增大、PSP2幅值减小4.心肌细胞上广泛存在Na+−K+泵和Na+−Ca2+交换体(转入Na+的同时排出Ca2+),两者的工作模式如图所示。
已知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引起心肌收缩。
某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
关于该药物对心肌细胞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心肌收缩力下降B.细胞内液的钾离子浓度升高C.动作电位期间钠离子的内流量减少D.细胞膜上Na+−Ca2+交换体的活动加强5.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C.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D.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6.研究者检测了长期注射吗啡的小鼠和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如图。
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高三生物试题2023.0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 铅笔和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共47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科学家用离心技术分离得到了有核糖体结合的微粒体,即膜结合核糖体,其核糖体上最初合成的多肽链含有信号肽(SP )以及信号识别颗粒(SRP )。
研究发现,SRP 与SP 结合是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进行加工的前提,经囊泡包裹离开内质网的蛋白质均不含SP ,此时的蛋白质一般无活性。
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A .微粒体中的膜是高尔基体膜结构的一部分B .细胞中每个基因都有控制SP 合成的脱氧核苷酸序列C .SP 合成缺陷的浆细胞中,抗体会在内质网腔中聚集D .内质网腔中含有能够在特定位点催化肽键水解的酶2.在细胞生长和细胞分裂的活跃期,线粒体通过中间分裂产生两个生理状态相似的子线粒体(如图1)。
当线粒体出现损伤(如Ca 2+和活性氧自由基ROS 增加)时,会出现外周分裂(如图2),产生的较小的子线粒体不包含mtDNA ,最终被线粒体通过自噬作用降解,而较大的子线粒体得以保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图1图2A.中间分裂产生的子线粒体中含有mtDNA的数量大致相同B.通过药物抑制DRP1的活性,线粒体中间分裂和外周分裂均会受到抑制C.当机体代谢旺盛时,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会加快外周分裂满足能量需求D.逆境胁迫下,线粒体可通过外周分裂消除ROS和Ca2+对细胞的损伤3.转分化是指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转变成另一种分化细胞的过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基本方式

第2课时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基本方式课标要求 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
考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中枢神经系统(2)外周神经系统①组成②自主神经系统a.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b.组成与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c.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是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①神经元的结构②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③比较树突和轴突项目数量长度分支数功能树突多短多接受兴奋轴突少长少传出兴奋提醒神经元中,轴突不一定比树突长,比如脊神经的传入神经,一般树突较长、轴突较短。
区分树突和轴突的依据是其功能,即接受兴奋的是树突,传出兴奋的是轴突。
(2)神经纤维与神经①神经纤维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②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分为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3)神经胶质细胞①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
②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③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1)选择性必修1 P18“思考·讨论”:长跑或静坐时,呼吸、心率和胃肠蠕动是怎样变化的?比较这两种不同状况下这些生理活动变化的特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提示长跑时,呼吸、心率将加快,胃肠蠕动将减弱;静坐时,呼吸、心率将减慢,胃肠蠕动将加强。
由此可见,运动与静止时,内脏器官的活动是相反的。
(2)选择性必修1 P20“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这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树突多有利于充分接收信息。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练习):(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练习)(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实验原理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如NaH2PO4/Na2HPO4)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
2.实验材料:自来水、缓冲液、肝匀浆等。
3.实验方法(1)模拟酸性物质:每次滴加1滴0.1 mol/L的HCl溶液,加5滴再测一次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2)模拟碱性物质:每次滴加1滴0.1 mol/L的NaOH溶液,加5滴再测一次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4.实验结果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 其中NaH2PO4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自来水则不同,加入酸或碱后,pH变化明显。
5.实验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1.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 2.某人饮用一瓶苏打水后,其内环境的pH会大幅上升。
(×) 3.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 4.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方可倒入等量的实验材料。
(√)【教材细节命题】1.(选择性必修1 P9图1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2)是通过皮肤、肾脏、肺等(填器官)排出体外的。
1.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 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结果的直观表示3.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维持的因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021-2022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1带讲解

生物
一、单选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下列反应发生于内环境的是()
A.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
B.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多种酶降解
C、据图可知,褪黑素由松果体分泌后,经体液运输到下丘脑,反过来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D、褪黑素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对促进睡眠不利,D错误。故选D。
3.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详解】A、分析图可知:图a是肝细胞,图b是骨骼肌中血管,两者受体相同,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图b和图c结果不同主要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A正确;
B、当人处于危险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骨骼肌中血管舒张,血液会更多地流向骨骼肌,B正确;
C、肾上腺素属于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C错误;
【答案】C
【分析】过敏反应属于一种免疫能力过高即过于敏感的免疫失调病,它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过敏原与附着于某些细胞(如皮肤、消化道及呼吸道黏膜、某些血细胞表面)上的抗体结合,引起该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A、由分析可知,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不会引发哮喘,A错误;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分题图分析: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其中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而Bim蛋白会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据此答题。
精品解析: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1)

襄阳五中高二年级十二月月考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①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会影响pH的稳态,也会使血浆中K+的浓度偏低C.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增加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的渗透压下降,①处的渗透压明显上升2.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不包括()①H2CO3/ NaHCO3等缓冲对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①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①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①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①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①B.①C.①D.①3.图①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
图①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X、Y代表激素名称。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①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血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B.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图①中A液增多C.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与图①中Y激素分泌过量有关D.图①中甲既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又能分泌激素,还能受激素调节4.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5.学生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关于锻炼和劳动具有的生理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利于增强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B.有助于机体进行反射活动C.有利于突触释放递质进行兴奋的双向传递D.有益于学习和记忆活动6.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最美逆行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胺类可引起脑功能异常
一.摘要
正常情况下,中枢递质几乎都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这有利于维持脑内中枢递质水平的稳定,排除脑外刺激因素的干扰。
所以能如此,可能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的酶系统有关,已经发现其中含有单胺氧化酶,而多种中枢递质是单胺类化合物,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组织胺等,都可被单胺氧化酶灭活,这种内皮细胞胞浆内的生物化学转化作用加强了血脑屏障的功能,从而可使脑组织内环境保持稳定,少受一般循环血液中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物质含量剧烈变动的干扰。
然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引起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剧烈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脑功能的异常。
二.选题依据
假性神经递质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通过递质来完成的。
神经递质分兴奋和抑制两类,正常时两者保持生理平衡。
兴奋性神经递质有儿茶酚胺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只在脑内形成。
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基酸等,经肠菌脱羧酶的作用分别转变为酪胺和苯乙胺。
正常时这两种胺在肝内被单胺氧化酶分解清除,肝功能衰竭时,清除发生障碍,此二种胺可进入脑组织,在脑内经β羟化酶的作用分别形成胺(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
后二者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不能传递神经冲动或作用很弱,因此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当假性神经递质被脑细胞摄取并取代了突触中的正常递质,则神经传导发生障碍,兴奋冲动不能正常地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异常抑制;出现意识障碍与昏迷。
三.解决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由于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氨的吸收和加强氨的排出是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
1.乳果糖(β- 半乳糖果糖)是一种合成的双糖,口服后在小肠不会被分解,到达结肠后可被乳酸杆菌、粪肠球菌等细菌分解为乳酸、乙酸而降低肠道的pH 值。
肠道酸化后对产尿素酶的细菌生长不利,但有利于不产尿素酶的乳酸杆菌的生长,使肠道细菌所产的氨减少;此外,酸性的肠道环境可减少氨的吸收,并促进血液中的氨渗入肠道排出。
2.L- 鸟氨酸-L- 门冬氨酸是一种鸟氨酸和门冬氨酸的混合制剂,能促进体内的尿素循环(鸟氨酸循环)而降低血氨。
3.谷氨酸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而降低血氨,有谷氨酸钾和谷氨酸钠两种,可根据血钾和血钠调整两者的使用比例。
谷氨酸盐为碱性,使用前可先注射3~5g维生素C,碱血症者不宜使用。
4.GABA/BZ 复合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flumazenil),可以拮抗内源性苯二氮卓所致的神经抑制。
对于Ⅲ~Ⅳ期患者具有促醒作用。
静脉注射氟马西尼起效快,往往在数分钟之内,但维持时间很短,通常在4 小时之内。
其用量为0.5 ~1mg 静脉注射;或1mg/h持续静脉滴注。
5.减少或拮抗假神经递质支链氨基酸(BCAA)制剂是一种以亮氨酸、异亮氨酸、缬安酸等BCAA 为主的复合氨基酸。
其机制为竞争性BCAA 为主的复合氨基酸。
其机制为竞争性抑制芳香族氨基酸进入大脑,减少假神经递质的形成,其疗效尚有争议,但对于不能耐受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者,补充BCAA 有助于改善其氮平衡。
四.预期结果
利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后,可明显消除假神经递质对儿茶酚胺的竞争性干扰,从而使
神经冲动传递恢复正常,大脑功能恢复正常。
五.结论
假神经递质增多时,可竞争性地干扰儿茶酚胺,阻碍神经冲动传递,使大脑发生异常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