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我国需要考虑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因素。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义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等。

我国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需要考虑经济状况、政策目标、外部环境等因素,并最终确定具体策略。

实施与调整也是重要的环节。

在结论部分指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重要性,强调其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用。

研究显示选择的目标会对经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

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将趋向更加灵活和综合,以更好地维护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宏观经济、选择因素、具体选择、实施与调整、重要性、影响、趋势。

1. 引言1.1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我国货币政策中,选择适当的中介目标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选择具体的中介目标时,我国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水平、外部环境变化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确定最合适的中介目标,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还要考虑到政府的政策取向、社会的反应等因素。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决策,需要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实现经济运行的平稳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我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阶段,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整体仍保持稳定。

主要表现在工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增长较快,消费需求增强,对外贸易总体平稳,投资结构优化等方面。

我国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房地产市场波动、金融风险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
(一 )利率 已为西方发达国家研究证实的市场化利率有其 一定优势: 在可测性方面优于货币总量、名义 GNP、 价格指数等指标; 在可控性方 面也优于 其他指标。 以之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似乎成为各国央行的首 选。国外学者泰勒 ( 1993)提出的 / 泰勒规则 0, 认为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 长率的因素中, 只有真实利率是惟一能够与物价和 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相对稳定的宏观调控目标。故选 择利率做为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似 乎也将是我国央行的必然选择。也就是说, 当我国 中央银行具备通过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市场利率 的能力时, 利率做为中介目标便水到渠成。 但在我国目前利率管制仍未完全取消、利率形 成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银行间市场利率仍然不 # 62#
供应量 、基 础货币做为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同时逐 步把利 率、通货膨 胀率 做为 中介 目标 的操 作指 标; 加 入世 界贸
易组织 过渡期结 束后的后金 融期及其 后的一段时 期, 一 旦货 币流通 速度 稳定 或相 对稳 定, 以 及利 率市 场化 成熟
时, 则可考虑 转变为以 利率、货币供应 量、基 础货 币以 及消 费品 价格 指数 ( CP I)和 工业 品出 厂价 格指 数 ( PP I) 并
从相关性看, M1 是商品、劳务、有价证券交易的 中间媒介, 又是支付工资、租金、利息等的手段, 是社 会公众手中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由于目前我国 还没有可替代的金融资产具有与 M 1 相同的流动性, 同时, 人民币尚未完全可兑换, 这种状况决定了 M1 与经济 活动及 通货 膨胀 率之 间存 在紧 密的 联系。 M 2 则要在其准货币转化为 M1 之后, 才能直接做为 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交易媒介, 因此, M2 同经济活动 的联系, 主要是在其滞后期对宏观经济指标 (如通货 膨胀率等 ) 产生影响。这可以从我国近几年 M2 的 变动同通货膨胀的关系看出: 在 1988- 1989年的高 通货膨胀之前, 有 1986- 1987年过量的 M 2 供应; 在 1993- 1995年的高通货膨胀之前, 有 1990- 1992年 过量的 M 2 供应, 且 1994 年通货膨胀高 峰时, 也 有 M 2 供应的超量供给。因此, 从长期看, M 2 与通货膨 胀的相关性是较高的, 只是存在着滞后期。因此, 从 相关性来看, M 1、M2 均可以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 介目标。这是因为: 一方面, M1 和经济活动水平 及 通货膨胀存在密切联系, 没有理由不把 M 1 做为中介 目标; 另一方面, M2 和长期的通货膨胀有相关关系, 要实现货币政策的长期稳定, 也应把 M2 做为中介目 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利率 通货膨胀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利率 通货膨胀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定量分析【中文摘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持续而稳定的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金融结构得到了逐步的优化和完善,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也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经济金融领域的这些变化,对我国中央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必然会形成冲击,原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重估并恰当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其总体有效性的一个关键问题。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本文采用的模型是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普遍应用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即VAR模型,用以研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间的关系。

在数据选择方面,由于中央银行从1996年7月起公布银行间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因此我们的数据就从1996年7月开始,至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样本总共有174个。

选择的变量有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 2、银行间隔夜同业拆借利率I和通货膨胀率IR等4个变量,分别对其进行ADF检验,Johansen检验,并建立VECM模型后进行Granger检验。

综合论文的分析,我们形成了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基本判断:目前货币总量政策基本有效,但其有效性下降时必然趋...【英文摘要】The choice of monetary policy intermediary goals is an important step of 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policy. With the steady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ts financial structure is in the process of optimization and progress, and marketization of our social economy gradually levels up. Change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fields have great impact to the tradition conduction mechanismin monetary policy of our center bank. The validity of the original monetary policy intermediary goal will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通货膨胀率【英文关键词】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Money Supply Interest Rates Inflation Rates【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目录】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定量分析中文摘要4-5Abstract5第一章绪论7-12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7-8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8-11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11-12第二章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与实践12-25 2.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意义及选取标准12-14 2.2 西方主要学派关于中介目标的主张及争论14-18 2.3 西方主要国家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演变18-22 2.4 我国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演变22-25第三章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计量分析25-35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25-27 3.2 ADF 检验和协整检验27-30 3.3 VECM 模型下的变量间的长期关系30-32 3.4 基于GRANGER 因果检验的变量间短期关系32-33 3.5 本章小结33-35结论35-40参考文献40-43致谢43。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维持货币中介机构的稳定,以实现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就业目标。

然而,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中介目标的选择一直是一个争议焦点。

本文将论述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实现宏观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目标。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经济增长目标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带来增加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增加国家财富。

为实现这一目标,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重视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价格稳定目标货币政策还需要维持价格的稳定。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会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企业投资意愿低下等问题。

因此,货币政策需要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防止通货膨胀。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考虑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为维持价格稳定制定相应的政策。

就业目标货币政策还需要关注就业目标。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刺激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考虑就业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外汇储备目标货币政策还需要关注外汇储备目标。

外汇储备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促进外汇储备的增加。

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考虑国际收支、外汇储备水平等因素。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在我国货币政策中,中介目标的选择一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在不断调整。

在当前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目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本文首先回顾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所采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就在国内继续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还是以利率或其他指标作为中介目标这一分岐进行论述。

笔者认为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应该既盯住通货膨胀率,又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同时还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断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更好的货币政策目标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组合策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沿革(一)1984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一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以现金计划和信贷计划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信贷计划之所以能作为中介目标发挥作用,是以国家银行的存贷款在全社会的间接融资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直接融资在全社会的融资结构中微不足道为前提条件的。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资产的多元化,金融机构已经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国家银行贷款在全体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中的比重下滑,而且直接融资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从1993年开始,中央银行就很难实现预定信贷计划目标,“现金计划”和“信贷规模”与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也被削弱,通过信贷计划来实现稳定物价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已经不适宜了。

1998年初取消信贷规模的计划管理,最终结束了以指令性信贷计划作为中介目标的历史。

(二)1993年至今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信贷计划的作用逐步削弱,中央银行加强了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199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放弃传统指令性贷款计划的中介目标,而代之以货币供应量目标。

1.确定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应用文-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

应用文-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目标\xa0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可计量性、可控性、可预测的对政策目的的影响。

[]从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来看,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

究竟选择何者作为中介目标,除了上述的三个选择标准之外,还要受到某一时期主导性的货币金融理论、一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由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从信贷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

然而,近年来不少国家相继放弃了货币供应量目标,转向了利率、通货膨胀等目标,进而在我国引发了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争论。

本文旨在对这些争鸣文章进行系统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xa0\xa0(一)货币供应量仍可充当中介目标\xa0我国年正式将的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以、作为观测目标。

目前在赞成以货币供应量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学者中,主要有两种观点:\xa0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货币供应量仍可充当中介目标\xa0王松奇()认为,从我国目前情况说,从货币政策到总支出的变动控制,其中可供选择的中间指标只有两个:一是货币供给量;二是利率。

利率是否可以选作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关键还要看它与社会总支出关系的密切程度。

从实证数据看,投资的利率弹性过低,而利率对消费支出也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与社会总支出中间关系不够密切,因此,就不能把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

在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货币供给量都是我国货币政策最合适的中间指标。

[]\xa0蒋瑛琨等人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围绕国内外学者争议较多的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对中国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轨的年一季度至年二季度期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年代以后,从对物价和产出最终目标的影响显著性来看,贷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的影响最不显著,这表明,年代以来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摘要: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中介目标介于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的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当前的中介目标大体上还是合适的,但期间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我们在金融监管水平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关键词: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相关理论(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及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最先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义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中央银行依据事前既定规则,运用政策工具直接予以调控至特定水平,以图影响最终目标实现程度的中介变量。

中央银行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策略,是因为通过瞄准指标而不是直接瞄准货币政策目标的方法,可以更容易的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因为通过设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以解决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与货币政策目标因时滞问题等因素造成的短时间内相关关系不是很明显的问题,使得中央银行能够迅速了解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很好的观察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从而使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更具弹性。

具体表现为以下的流程:中央银行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政策目标目前为理论所推崇和为实践所运用的中介目标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数量指标,主要包括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另一类是价格指标,如利率、汇率等。

此外,有的学者将通货膨胀也列为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之一。

(二)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主要理论二战后,各国经济百废待兴,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理论基础,认为长期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很大,并且可以由中央银行一系列政策工具加以调节,因而主张把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凯恩斯主义者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束手无策,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即现代货币数量论开始盛行。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只有稳定货币供给,才能避免通货膨胀,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他们坚持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_0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_0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直接调控的并与最终目标关系密切的金融指标。

这个指标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

标签:中介目标;协整检验;通胀目标制1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变迁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86年以前,理论与实践上均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现金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作用逐步减弱。

第二阶段,从1994年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公布货币供应量目标开始到1998年人民银行首次宣布取消信贷规模限制的这一段时间,以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主要以单一的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市场封闭性较强,金融工具较单一,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依然以银行存款为主,在这段时间内,货币供应量的测度是容易和准确的。

但是目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发展不断完善,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货币供应量无论在可控性,还是在可测性和相关性上都与最终目标出现了较大的偏离。

2 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我们选取1996年一季度到2007年一季度的季度数据,经过ADF检验。

发现M(1)、M(2)、GDP、都是一阶单整过程,我们试图找到他们的长期稳定关系,这样就能确定M(1)和M(2)是否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对数处理,ADF检验结果如下:本文要论证的是,M1和M2分别与GDP之间有没有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如果有的话,那么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就和经济增长有稳定的关系,运用Eviews4.1做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如下:协整方程的个数迹检验值5%水平临界值1%水平临界值无协整方程85.7315.4120.04至多一个方程1.233.766.65由于Johansen检验拒绝无协整方程的原假设,接受了至多一个方程的原假设,说明LnGDP和LnM1之间有一个协整关系存在,我们用Eviews做出协整关系如下:lnGDP=1.75+0.81LnM1+u(t=5.87)R2=0.44 F=34.43 DW=2.014协整关系是否成立,要看残差是否平稳,对残差做ADF检验,检验的结果拒绝原假设,说明u是平稳的,协整关系成立,M1和GDP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关系,但是拟合优度只有0.44,说明长期相关性不是很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论文一、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发展历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典型特点是以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统存统贷,主要控制方式是进行信贷指标的分配。

当时,金融是附属于计划和财政的,其市场机制性质被排除,货币是“消极货币”,人民银行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它只是作为计划和财政的“出纳”或“口袋”,其资金来源主要靠汁划分配,资金运用主要是向企业发放短期贷款。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国有银行对信贷的计划和分配,实际上是一个同一体。

在这种体制下,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综合信贷政策,央行的政策意图不经过任何独立于政策制定者之外的中介机构而完全直接展开。

1953年,我国银行体系建立起“统存统贷”的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从组织结构看,整个银行机构的结构特征表现为“三级管理、一级经营”。

信用货币的供给总是通过贷款的发放这个渠道进入流通领域,具体表现为“贷款——现金与存款——贷款——现金与存款”的一个循环。

从货币控制上讲,货币供给的扩张和收缩基本上由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决定,并且由于各级地方银行机构没有派生存款的能力,而只是在上级银行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发放贷款,所以,总行层层分解下达的贷款计划指标实际上制约着货币供给的贷款扩张和收缩。

人民银行只要是控制了贷款数量,也就控制了现金与存款总量。

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症”和“软预算约束”,使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贷款效率缺乏弹性。

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主要是贷款额度的控制。

1980年引入了差额控制的货币调控中间目标。

1993年由于我国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的直接控制受到极大削弱,导致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由直接控制逐步转向间接控制。

1993年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把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一起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99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则宣布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标准,并将其作为检测指标,按季向社会公布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以此来分析金融货币形势。

1996年正式明确地将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中介目标。

1998年随着人民银行正式放弃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得以最终确立。

二、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争论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理论界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在理论和各国的实践运作中,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金融资产价值等。

现实中,大多数国家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主要围绕数量说和价格说展开,即体现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个指标体系上。

对此,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经济运行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利率的高低可以有效地影响投资和消费的需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等政策工具对利率加以影响,主张把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逆风向行事,熨平经济波动。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直接影响利率,而是直接影响名义收入和支出水平。

虽然在短期内货币供给量与名义收入、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但在长期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总是引起名义收入和物价的同方向变动。

只有稳定货币供给,才能避免通货膨胀,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他们坚持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

此后,安德森、乔丹、布伦纳、梅尔泽等强调以货币数量为中介目标,托宾等以利率为中介目标,把上述争论不断地引向深入。

从世界上看,各国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其基本的演变思路一般为:从利率到货币供应量,再到汇率、利率、通货膨胀指数这样的一种路径选择。

表121个OECD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比较a国家中介目标国家中介目标澳大利亚通货膨胀日本折中策略奥地利汇率荷兰汇率比利时汇率新西兰通货膨胀加拿大通货膨胀挪威汇率丹麦汇率葡萄牙汇率芬兰通货膨胀与汇率西班牙通货膨胀与汇率法国汇率瑞典通货膨胀与汇率德国货币数量瑞士货币数量b希腊货币数量英国通货膨胀爱尔兰汇率美国折中策略意大利货币数量a由于欧元区的建立,西班牙、瑞典等国在1999年之后以本国货币与德国马克汇率的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目标的影响受到冲击。

从OECD组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看,选择通货膨胀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为7个国家,选择汇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为10个国家,选择货币数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为4个国家,采用折中策略的为两个国家。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要满足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三条标准。

也就是说,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能够被中央银行准确地测量,中央银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其发挥影响作用,同时该政策目标的选择能够对GDP、通货膨胀等指标发挥明显的影响作用,应该有利于中央银行政策目标的实现。

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否符合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具体要求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笔者认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中介目标的选择应该根据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分析货币供应量一般由通货和存款货币构成。

货币供应量作为负债反映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内,便于测算和分析;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发挥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来发挥对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正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上述优点,使得许多国家在上个世纪60和70年代普遍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缺陷与不足也逐渐表现出来。

首先,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日益增多,相当数量的货币量没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加大了对货币量进行测定的难度。

其次,随着大量衍生金融产品的出现,使各层次货币量的界限日趋模糊,使得对不同层次货币量较难进行测定。

第三,伴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存货币供应量上,既可以来自一个国家国内,也可以来自国外的其他国家,从而使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正在减弱。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中央银行可以完全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可以预测;货币流通速度稳定。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基础货币投放总量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指标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相关性已出现了明显问题,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宜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作为货币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减弱。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是以货币供应量M2为中介目标。

按照国际惯例,我国现有的货币供应量M2统计中,遗漏了两项内容:外资金融机构存款和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

这两项内容所涉及的金融业务量(以资产度量)占国内全部金融业务量的14%,对于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实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外资银行的存在,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覆盖面缩小且作用降低,再贴现率的被动性增强而作用范围减少,这使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大为削弱。

其次,中介目标的可测性降低。

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信用卡的出现,使电子货币无现金交易对现金交易的替代作用越来越大。

电子货币的出现,无疑扩大了货币供应量概念的范围。

这就打乱了原有货币定义中的界线,难以清晰地划分什么是狭义货币,什么是广义货币,界定M1、M2、M3等不同层次货币的内涵已十分困难。

再次,中介目标相关性降低。

加入WTO后,外资银行使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和不稳定,中介目标与其它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有所减弱。

一方面,外资银行将促进国内的金融创新,致使国内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发生变化,货币需求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趋于减弱;另一方面,随着外资银行业务的扩展,利率市场化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高度相关性,将被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所替代。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开放将使中介目标发生变化。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要很好地承担从操作工具到最终目标的传导作用。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四、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现实选择随着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作用逐步减弱,人们开始了对其他变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选择。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率、汇率、资产价格、通货膨胀指数等方面。

从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来看,尽管资产价格的变化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理论界在探讨该问题时,认为将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理论上还存在着一些局限:(1)资产价格的变化不仅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市场参与者对市场预期的影响,预期因素将很难加以观测和控制。

(2)在资产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前提下,要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央行操控的难度。

(3)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资产价格很难寻找。

由于我国资本账户目前还没有放开,以汇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还不很现实。

如果选择以通货膨胀指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则存在着一些现实的困难:一是现有的物价指数不能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程度。

作为货币政策监测指标的通货膨胀率应该反映为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缺口,然而我国目前的物价指数却无法实现这一功能,这里既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也受物价统计数据准确性不足以及尚无一个综合性价格指数的影响。

二是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降低了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率的调控效率。

三是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设定的目标区间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通货膨胀目标法下,中央银行必须确保通货膨胀在预定的目标区间之内,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必须有控制通货膨胀以确保通货膨胀率低于目标区上限和防止通货紧缩以确保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区下限的足够能力。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中央银行在遏制通货膨胀方面是较为成功的,但在遏制通货紧缩方面的能力却明显不足。

与上述变量相比,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有这样一些优势:(1)可测性强。

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的水平及结构,并进行分析;(2)可控性强。

中央银行可通过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调节市场利率水平。

在某些利率尚未完全放开的国家;中央银行甚至可以直接制定作为其他利率基础的基准利率;(3)相关性强。

在经济萧条或通货紧缩时,利率处于较低水平。

在经济复苏、高涨或通货膨胀时,利率处于较高水平。

此外,作为金融市场核心价格的利率与经济的各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它既可以影响居民的储蓄意向,又可以影响居民的消费选择;既可以作用于实际产业的投资,又可以影响金融部门的资金流动方向、规模和频率;既可以调节一国国内的资源配置,又可以调度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