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2024北京高三一模生物汇编:生物的进化章节综合

2024北京高三一模生物汇编生物的进化章节综合一、单选题1.(2024北京丰台高三一模)纯种黑檀体长翅果蝇和纯种灰体残翅果蝇正、反交得到F1均为灰体长翅,F2中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与黑檀体残翅的比例接近9:3:3:1。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亲本黑檀体长翅果蝇产生两种配子,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B.黑檀体残翅的出现是由于F1雌雄果蝇均发生了基因重组C.F1灰体长翅果蝇的测交后代中,重组类型占50%D.果蝇F1和F2群体中残翅基因的频率未发生改变2.(2024北京西城高三一模)果蝇3号染色体可发生不同位置的片段颠倒(倒位)。
调查某山脉不同海拔地区野生果蝇种群中三种不同倒位变异(ST、AR、CH)个体所占的比例,结果如下表。
研究者推测温度是导致该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关分析错误的是()B.据表可知AR变异更适应高海拔环境C.不同温度饲养该地果蝇可检验此推测D.变异类型分布情况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2024北京海淀高三一模)A地三色堇主要依靠B地昆虫传粉,在20年中,A地的三色堇花朵小了10%,花蜜产量减少20%,自花授粉的比例增加了25%,传粉昆虫造访减少,同时期B地的昆虫也在大量减少。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三色堇和传粉昆虫间可能存在协同进化B.A 地三色堇发生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三色堇中与自花授粉有关基因的频率升高D.自花授粉有利于增加三色堇的遗传多样性4.(2024北京房山高三一模)人类8号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旧世界猴和新世界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从祖先进化到人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C.8号染色体上的特异性序列可作为人类起源与进化研究的参考D.不同生长环境诱导产生的不同变异导致祖先进化方向不同5.(2024北京顺义高三一模)雄性长尾寡妇鸟长着极长的尾羽,科研人员将其尾羽剪短,把剪下的部分粘到其他雄性个体的尾羽上,使之超出自然长度。
第八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生物在进化后转移到新的生态位和适应峰。如果一个 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 言,这意味着有新种形成。
4、生物地理学标准 不同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不同。 • 广布种(世界种):分布区很广 • 特有种:分布区很狭 • 残遗种:过去分布广,后来变狭了
(三) 现代物种的定义
1983年迈尔提出:物种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 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 位, 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是一个进化的单元。 ( 1987年,陈世骧补充) 种群组成、生殖隔离、生态地位、宗谱分支
根据物种有无亚种而区分为单型种和多型种。
单型种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个 体 体
多型种 亚种 种群 亚种 种群 种群
个 个 体 体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体 体 体 体 体 体
变种(variety):具有形态生理、遗传特征上的差异,但在地 理分布上可能重叠的群体。 一般多用于植物的分类,在动物分类上比较少用。但变种有 时也指未弄清地理分布的亚种,有时也指栽培品种,有时还指 介于两个亚种之间的类型。如美国鹿鼠具有白色亚种和黑色亚 种。有一种灰色的鹿鼠则属于变种,因为它介于上述两个亚种 之间,并已呈现出由灰色变成黑色的显著倾向。 半种(semispecies):又称起始物种,是可以互相交配的群体, 在行为和其他方面又有差别,又限制了其间的交配。 姐妹种(sibling species)、隐种: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 但其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1、远缘杂交
鲍文奎利用小麦 和黑麦杂交,育出 的小黑麦 .
萝卜甘蓝(Raphanobrassica)形成的过程
2、体细胞杂交
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 胡萝卜-羊角芹、 烟草-海岛烟草等
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含解析)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考纲要求]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
考点一 生物进化理论1.早期的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①基本观点: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物种都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生物本身存在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的内在趋势;“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
②意义:为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的诞生奠定基础。
(2)达尔文的进化学说①基础观点a .物种是可变的。
b .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
c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不足: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变异起作用等问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现代综合进化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②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③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率。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突变⎩⎪⎨⎪⎧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不定向地―――――→经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①隔离⎩⎪⎨⎪⎧ ――→类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②物种形成⎩⎪⎨⎪⎧ 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形成标志:产生生殖隔离3.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4.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①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②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①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整理一、细胞的分子组成1、组成细胞的元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等。
基本元素:C、H、O、N。
最基本元素:C。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水(含量最多)、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1)蛋白质组成元素:C、H、O、N 等。
基本单位:氨基酸,约 20 种,结构通式:。
形成过程: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多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功能: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催化作用;运输作用;免疫作用;调节作用等。
(2)核酸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组成元素:C、H、O、N、P。
基本单位:核苷酸,DNA 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 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分布: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功能: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糖类组成元素:C、H、O。
分类: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糖原)。
功能:主要的能源物质。
(4)脂质组成元素:主要是 C、H、O,有些还含有 N、P。
分类:脂肪(储能物质、绝热、缓冲和减压)、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 D 等)。
二、细胞的结构1、细胞学说主要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根据学者们提供的资料,可将分布区重叠的和相邻的种形成归纳为两种可能的方式:①两阶段的种形成过程。
在一个遗传上连续的群体之内首先发生种内分异,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种内分异的积累而最终在群体内产生生殖隔离的新种。
②一步“跳跃”的过程。
新种从母群体中突然产生,即通过染色体突变或基因突变或其它机制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与母群基因交流阻断的新类型或新种,一举而达到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原因:复杂生命的进化其实付出了重大的能量代价,即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同样质量的生命活动。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存在一种氧化的大气环境,地球上生命可能还停留在能耗少的简单生命形态(细菌)。
因为厌氧食物链的生长效率为好氧食物链的1/4,而氧气应该允许地球上更长食物链的存在。
微生物的质量虽小,但单位体重的代谢速率却很快。
因此,如果代谢速率是最强烈的选择压力,那微生物就会占据绝对优势,这就是在分解者的世界中微生物得以独霸天下的缘由。
由于能量(利用)沿食物链逐级衰退,因此,食物链的能量利用效率越高(好氧),就允许越长的食物链存在。
这样,有氧食物链的出现就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化(因此物种多样分化)提供了重要的能量学基础。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根据学者们提供的资料,可将分布区重叠的和相邻的种形成归纳为两种可能的方式:①两阶段的种形成过程。
在一个遗传上连续的群体之内首先发生种内分异,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种内分异的积累而最终在群体内产生生殖隔离的新种。
②一步“跳跃”的过程。
新种从母群体中突然产生,即通过染色体突变或基因突变或其它机制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与母群基因交流阻断的新类型或新种,一举而达到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原因:复杂生命的进化其实付出了重大的能量代价,即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同样质量的生命活动。
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过关检测含解析

第6章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根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理论,推测地球上最先出现的生物应该是()A。
单细胞细菌B。
多细胞水螅C.低等多细胞藻类植物D.高等多细胞被子植物答案:A2.化石研究表明,早期的爬行动物逐步进化为现代的() A。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B。
鱼类、鸟类、哺乳类C。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D。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答案:D解析:早期的爬行动物经过自然选择,逐步进化为现代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
3.除下列哪项外,其余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古生物学B.比较解剖学C。
胚胎学D。
生态学答案:D解析:古生物学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化石等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生物形态、结构和发育方面的证据。
4。
右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
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A。
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D。
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答案:C解析:四个物种是由共同的祖先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经过自然选择,最终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选择;大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从DNA相似度上看差别是1.1%,与非洲猴的差别是2。
24%,所以亲缘关系不同;人类与黑猩猩DNA相似度差别是0.99%,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5。
下列不能作为“人类与类人猿有着较近的共同祖先”的证据的是()A。
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行为相似B.胚胎发育过程相似C。
大分子物质的结构相似D。
食性相似答案:D解析:食性是与其环境条件密切联系的,受环境的影响。
江苏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带答案解析)

江苏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带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白色盘状南瓜与黄色球状南瓜杂交,F1全是白色盘状南瓜,F2中白色球状南瓜有4000株,则F2黄色盘状南瓜有()A.1333株B.2000株C.4000株D.8000株2.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佩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演化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研究表明,在具有欧洲或亚洲血统的现代人类中,大约有1%至4%的基因组来自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测序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细胞核基因和线粒体DNA发生的突变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变化的环境D.人类进化过程中,来源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的生理活动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生殖隔离4.有人在防疫讲座上说:“早餐应摄入足量鸡蛋、牛奶,不能光喝粥。
”下列论述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白粥中含糖类非常少,光喝粥会导致能量供应不足B.光喝粥容易产生饱腹感,且白粥中几乎不含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C.鸡蛋和牛奶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可以合成抗体D.鸡蛋和牛奶富含蛋白质,而蛋白质是较理想的能源物质5.某细胞中有关物质合成如下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结构或物质。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物质Ⅱ上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B.③为翻译过程,图示翻译的模板左侧是3′端C.②④为转录过程,需要A、G、C、U做原料D.③⑤都是翻译过程,所用密码子的种类和数量都相同6.下列关于生物科学方法和相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离细胞中各种细胞器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使用的离心法有所不同B.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C.构建的DNA双螺旋塑料模型和用橡皮泥制作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均属于物理模型D.研究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7.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A.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B.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真核生物在减I前期和减I后期均可发生基因重组D.R型肺炎链球菌转变成S型菌不涉及基因重组8.下图是葡萄糖等物质跨膜运输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侧是小肠上皮细胞内,乙侧是肠腔B.葡萄糖的转运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钠钾泵在转运K+时自身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D.图中Na+有两种载体协助,说明载体无特异性9.个体数量相等的两个黑腹果蝇种群,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20·杭州高一检测)任何生物都可以被归到物种中,物种是生物 ( )A.分类的基本单位B.进化的基本单位C.繁殖的基本单位D.存在的基本单位【解析】选A。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一种自然的类群,A正确。
种群是生物进化、繁殖和存在的基本单位,B、C、D错误。
2.(2020·天津高一检测)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外来物种入侵一定使生物多样性增加C.丝兰蛾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距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强【解析】选C。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A错误。
外来物种入侵一般会破坏生态平衡,降低本地的生物多样性,B错误。
丝兰蛾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距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C正确。
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低,D错误。
3.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解析】选B。
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
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进化出b、d、c,b、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故A错误;由于d由a1进化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故B正确;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基因频率可能产生差异,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故C 错误;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故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物种形成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过程,它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
物种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环节:遗传变异、适应与隔离。
一、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是物种形成的起点,它是指一个种群内个体间存在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差异。
遗传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流动等因素。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发生的突然改变,它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之一。
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个体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组合。
基因流动是指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通过迁移或杂交等方式,基因从一个种群传递到另一个种群。
遗传变异的存在使得个体间具有差异性,为物种进化提供了遗传材料。
二、适应
适应是物种形成的关键环节,它是指个体或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适应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个体的适应和种群的适应两个层次上。
个体适应是指个体在生存和繁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个体适应能力强的个体在繁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生存下来,将自己的优势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这样,优势基因在种群中逐渐积累起来,种群整体的适应性也随之提高。
种群适应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当一个物种的种群适应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它就能够在该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逐渐适应并占据该环境。
种群适应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通过适应环境的选择压力,物种可以逐渐形成新的特征和适应机制。
适应使得个体或种群能够在特定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能够更好地繁殖后代,这是物种形成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隔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它是指不同种群间的遗传交流被阻断,使得不同种群间的基因流动受到限制。
隔离可以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两种形式。
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环境的障碍,使得不同种群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
例如,山脉、河流等地理障碍可以阻止物种的迁移和基因流动,从而导致不同种群间的遗传隔离。
生态隔离是指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不同种群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
例如,不同物种对于不同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它们在生活习性、食物来源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交流受限,从而形成生态隔离。
隔离使得不同种群间的遗传交流受到限制,从而使得遗传变异在不
同种群中积累并逐渐固定下来,最终导致物种的形成。
物种形成过程包括遗传变异、适应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遗传变异为物种形成提供了遗传材料,适应使得个体或种群能够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隔离使得不同种群间的遗传交流受到限制,从而导致遗传变异在不同种群中积累并逐渐固定下来,最终形成新的物种。
这三个环节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物种的形成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