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陇西行》诗词鉴赏

《陇西行》诗词鉴赏

《陇西行》诗词鉴赏《陇西行》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翻译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解释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

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诗文赏析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王维诗词《陇西行》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诗词《陇西行》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诗词《陇西行》原文译文赏析《陇西行》唐代: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要玩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注释】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赏析】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陈陶《陇西行》唐诗赏析及意思翻译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词语解释】匈奴:指西北边地部族。

无定河:黄河支流。

①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③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④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发誓要扫平匈奴不顾生死,五千将士在与胡人激战中丧生。

可怜无定河边的白骨,还是春闺中妻子们的梦中亲人。

陈陶(约812— 888 )唐代诗人。

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一作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

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于诗也颇有造诣。

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曾漫游江西、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

宣宗大中(847—860)年间,隐住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

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

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想较浓,但也有部分投赠权贵、干谒求荐之作。

《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诗文赏析】《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

此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诗人赞美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行为,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深闺中妻子们的遭遇深表同情。

全诗含义深刻,感人至深。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陇西行原文及译文鉴赏

陇西行原文及译文鉴赏

陇西行原文及译文鉴赏
陇西行原文及译文鉴赏
陇西行一般指陇西行四首。

《陇西行四首》是唐代诗人陈陶的组诗作品。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陇西行原文及译文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原文注释】:
1、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锦:这里指战士。

3、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4、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翻译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赏析鉴赏】:
《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

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

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

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

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陇西行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翻译】军事告急,军使十里一走马,扬鞭间就是五里。

保护军书送到,匈奴正包围酒泉。

接到军书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赏析】: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

《陇西行》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陇西行》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陇西行》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首句“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军情的紧急。

十里、五里,都是很短的距离,然而军使却不停地扬鞭飞奔,形象地表现出军情的紧迫。

“一走马”“一扬鞭”,让人联想到军使一路疾驰、快马加鞭的情景,读者的注意力也被紧紧吸引住。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点明了军使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都护”是汉代设置的官职,负责管理西域地区的军事事务。

“匈奴围酒泉”,则进一步说明了形势的严峻,为下文的描写做好了铺垫。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描绘了边关的景象。

萧关陇山飘起了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覆盖了大地,给人一种寒冷、凄凉的感觉。

烽火台上的烽火也断绝了,没有了烟火的指引,更增添了边关的孤寂和神秘。

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烘托出了边关的紧张气氛,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诗人通过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展现了整个战争的背景和氛围。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激烈场面,而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让读者自行想象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使诗歌更加含蓄、深沉,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此外,诗歌的节奏明快,语言简洁有力,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等句子,
语言简洁明快,却又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王维的《陇西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唐代边疆战争的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也让我们对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王维《陇西行》原文及赏析

王维《陇西行》原文及赏析

陇西行[唐] 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分类标签: 战争诗作品赏析烽戍(一作火)断无烟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

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

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陇西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陇西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汉]民歌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

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否。

请客北堂上,坐客毽氍毹。

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谈笑未及竟,左顾勒中厨。

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

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

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陇西行》属汉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

《旧唐书·乐志》说:“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

”瑟调所用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筝、琵琶等七种,萧涤非先生根据瑟调等所用乐器及歌辞内容,颇疑“即出于秦声,或与秦声有关”,而周亦秦地,故瑟调很可能最初源于陕、甘一带西北地区音乐。

《汉书·艺文志》载有《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之目,结合本篇歌辞内容来看,《陇西行》应该就是当时采集的“陇西歌诗”。

而从整齐成熟的五言形式看,本篇当为东汉后期的民歌。

这首诗是歌颂一位能操持门户,应酬宾客的“健妇”。

全诗可分三个部分:开头八句写天上星宿,是拼凑窜入部分。

这八句写了“白榆”、“桂树”、“青龙”、“凤凰”等星宿,描述了它们的位置、形态,并把它们想象为有生命的动植物,写来颇觉生动。

但与下面文义不相连属,似是由其它篇中拼凑而来的。

正如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所说:“乐府歌词往往拼凑成篇,不问文义,遇到上下不连贯的地方不必勉强串讲。

本篇的起头就是《步出夏门行》的尾声,正是拼凑之一例。

”中间二十句是诗的主要部分,具体描述“好妇”应门,承宾的情况。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写好妇容颜的美丽,是人物的出场亮相;“伸腰再跪拜”等四句写迎客礼节周到,落落大方;“清白各异樽”至“慎莫使稽留”等十句写宴客彬彬有礼,酒饭齐备;“废礼送客出”等四句写送宾步则履轻盈,进退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西行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

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

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

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

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

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

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

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

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

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名家点评
《临汉隐居诗话》: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人或有云,将信将疑。

悁悁心目,寝寐见之。

陈陶则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盖工于前也。

《升庵诗话》:后汉肃宗诏曰:父战于前,子死于后。

弱女乘于亭障,孤儿号于道路。

老母寡妻设虚祭,饮泣泪,想望归魂于沙漠之表,岂不哀哉!李华《吊古战场文》祖之。

陈陶《陇西行》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谓得夺胎之妙。

《艺苑卮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

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葡萄美酒一绝,便是无瑕之璧。

盛唐地位不凡乃尔。

《涛小书》:唐人题沙场诗,愈思愈深,愈形容愈凄惨。

其初但云凭君莫话封候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则愈悲矣,然其情尤显。

若晚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悲惨之甚,令人一字一泪,几不能读。

诗之穷工极变,此亦足以观矣。

《唐诗镜》:此诗不减盛唐,第格力稍下耳。

《唐诗解》:余谓是联晚唐中堪泣鬼神,于鳞莫之选,直为首句欠浑厚耳,然经尺之璧,正不当以纤瑕弃之(末二句下)。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想头入细,堪泣鬼神,盛唐人所未发。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新之为镕意体。

杨慎列为神品。

梅纯曰:后二句命意,可谓精到。

初玩似不经意者,若在(他)人,不知费几多词说。

周启琦曰:穿天心,破片胁之语,能使沙场磷火焰天。

《五朝诗善鸣集》:嵩伯《陇西行》四首,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皆是此题佳句。

《唐诗快》:不曰梦里魂,而曰梦里人,殊令想者难想,读者难读。

《载酒园诗话又编》:陈陶《陇西行》五千貂锦丧胡尘,必为李陵事而作。

汉武欲使匈奴兵毋得专向贰师,故令陵旁挠之。

一念之动,杀五千人。

陶讥此事,而但言闺情,唐诗所以深厚也。

《唐诗别裁》:作苦诗无过于此者,然使王之涣、王昌龄为之,更有馀蕴。

此时代使然,作者亦不知其然而然也。

《网师园唐诗笺》:刺骨寒心(末二句下)。

《唐诗笺要》:骨棱露,与文昌《凉州》同一意境。

唐中、晚时事日非,形之歌咏者,促切如此,风气所不能强也。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刻骨伤心,感动顽艳。

《唐诗三百首》:较之一将功成万骨枯句更为沉痛。

《唐宋诗举要》:升庵推许不免太过,元美(按即《艺苑卮言》)谓为前二句所累亦不然。

若前二句不若此说,则后二句何从著笔?此特横亘一盛唐、晚唐之见于胸中,故言之不能平允。

《唐人绝句精华》:此诗以第三句无定河边骨与第四句春闺梦里人一对照,自然使人读之生感,较沈彬之白骨已枯二句,沉着相同,而辞采则此诗为胜。

王世贞《艺苑卮言》虽赏此诗工妙,却谓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其立论殊怪诞。

不知无前一句则不见后二句之妙。

且貂锦五千乃精练之军,一旦丧于胡尘,尤为可惜,故作者于前二句着重描绘,何以反病其筋骨毕露,至令
人厌憎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