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四首其二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陈陶《陇西行》唐诗赏析及意思翻译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词语解释】匈奴:指西北边地部族。

无定河:黄河支流。

①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③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④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发誓要扫平匈奴不顾生死,五千将士在与胡人激战中丧生。

可怜无定河边的白骨,还是春闺中妻子们的梦中亲人。

陈陶(约812— 888 )唐代诗人。

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一作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

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于诗也颇有造诣。

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曾漫游江西、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

宣宗大中(847—860)年间,隐住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

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

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想较浓,但也有部分投赠权贵、干谒求荐之作。

《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诗文赏析】《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

此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诗人赞美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行为,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深闺中妻子们的遭遇深表同情。

全诗含义深刻,感人至深。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战争诗: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陇西行四首·其二唐代: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春闺一作:深闺)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注释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赏析《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

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

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

古诗陇西行四首其二翻译赏析

古诗陇西行四首其二翻译赏析

古诗陇西行四首其二翻译赏析《陇西行四首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前言】《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注释】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②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④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⑦断:中断联系【翻译】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的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军中的烽火联系中断了。

【鉴赏】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陈陶《陇西行》鉴赏

陈陶《陇西行》鉴赏

【陇西行四首·其二】誓扫匈奴[1]不顾身,五千貂锦[2]丧胡尘[3]。

可怜无定河[4]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1]匈奴:称胡。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2]貂锦:汉代羽林军穿貂裘、锦衣,这里指精锐部队。

[3]胡尘:代指胡地。

[4]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位于今陕西省北部。

翻译:将士们下定决心要一举消灭匈奴奋不顾身;数以千计的精兵良将都战死沙场,葬身胡尘;更可悲的是将士们早已化作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座座荒坟;而家中的妻子却全然不知,依然苦苦期盼,等待归音。

鉴赏:《陇西行》是乐府古题,内容都是关于边塞战争,陈陶作有四首《陇西行》,此为第二首,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全诗反应唐代将士的英勇无畏及其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歌开篇写出开战前将士们的精神状态,一“誓”字,写出征战的决心,一“不顾”写出将士的无所畏惧,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正是这样的状态和决心,导致了接下来的“五千貂锦丧胡尘”,“貂锦”是精锐部队所穿的衣服,这里代指精兵良将,即使是精兵良将,即使奋不顾身,终是难逃战死沙场的悲惨命运,并且这种损失不是一兵一卒,而是数以千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短短十四字,一战前,一战后,似乎已将整个战争的场面搬到读者面前,诗人写得似乎极为平静,然而读者的心却无法平静。

接下来,作者笔峰一转,由沙场写到闺阁,由征夫写到思妇,精兵良将葬身沙场,化身白骨的现实诚然可悲,更为可悲的是,这漫山遍野的累累白骨,却是闺中思妇时时牵挂,日日等待的人,我们无法想象,她们将等到何时,她们要抱着这永远无法实现的梦度过多少个寝食难安的日日夜夜。

这一实一虚的双重悲剧不禁令人每每读至此,都觉毛骨悚然。

同时,诗人也通过这三四两句明确表明诗歌的主题,我们始知,诗人不是单纯地赞美将士的英勇,不是单纯地悲叹思妇的命运,而是对战争表达着深深的控诉,对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悲剧的沉重叹息。

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丰富,耐人寻味。

陈陶《陇西行》原文+赏析

陈陶《陇西行》原文+赏析

陈陶《陇西行》原文+赏析陈陶《陇西行》原文、译文、赏析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释】
1、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锦:这里指战士。

3、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4、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赏析】
《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

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

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

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

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战争诗:陈陶《陇西行四首_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陈陶《陇西行四首_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陇西行四首•其二唐代: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春闺一作:深闺)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注释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赏析《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

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

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演示教学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演示教学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陈陶《陇西行》唐诗赏析及意思翻译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词语解释】匈奴:指西北边地部族。

无定河:黄河支流。

①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③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④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发誓要扫平匈奴不顾生死,五千将士在与胡人激战中丧生。

可怜无定河边的白骨,还是春闺中妻子们的梦中亲人。

陈陶(约812— 888 )唐代诗人。

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一作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

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于诗也颇有造诣。

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曾漫游江西、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

宣宗大中(847—860)年间,隐住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

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

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想较浓,但也有部分投赠权贵、干谒求荐之作。

《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诗文赏析】《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

此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诗人赞美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行为,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深闺中妻子们的遭遇深表同情。

全诗含义深刻,感人至深。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诗赏析-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原文译文鉴赏

唐诗赏析-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原文译文鉴赏

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原文|译文|鉴赏'《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行》其二是晚唐陈陶著七言绝句,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结果五千将士丧身“胡尘”。

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春闺一作:深闺)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注释①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③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④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

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

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西行其二翻译赏析
《陇西行四首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前言】
《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翻译】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的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军中的烽火联系中断了。

【鉴赏】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诗人的意思是,一走马就是十里,一扬鞭就是五里,报警的马飞快地奔驰而来。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象现在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但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

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这首边塞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没有正面描
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与紧张,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所以有张戒《岁寒堂诗话》中的“信不减太白”之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