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研究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动物运动规律实验报告(3篇)

动物运动规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动物的运动规律,特别是四足动物的运动特点,包括行走、奔跑、跳跃等不同运动方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通过观察和分析动物的运动,加深对动物生理和行为学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动物:家兔、小鼠、猫、狗等。

2. 实验器材:高速摄像机、运动捕捉系统、电子秤、计时器、测量尺等。

3. 实验软件:图像处理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实验动物在不同运动方式下的运动特点,如行走、奔跑、跳跃等。

2. 记录法: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实验动物的运动过程,并进行详细记录。

3. 测量法:使用电子秤、计时器、测量尺等工具,对实验动物的运动速度、频率、距离等参数进行测量。

4. 数据分析法: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准备:选择健康、无病、无伤的实验动物,并对其进行编号、称重等基础处理。

2. 实验动物的运动观察:将实验动物放置在实验室内,观察其行走、奔跑、跳跃等运动方式。

3. 运动数据的记录与测量: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实验动物的运动过程,并使用计时器、测量尺等工具进行数据记录和测量。

4. 数据分析:将记录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家兔的运动规律:- 行走:家兔的行走速度约为2-3米/秒,行走过程中身体呈波浪状起伏,四肢交替向前迈步。

- 奔跑:家兔的奔跑速度约为4-5米/秒,奔跑过程中身体前倾,四肢前后交替摆动。

- 跳跃:家兔的跳跃高度约为0.5米,跳跃过程中身体后仰,四肢同时发力。

2. 小鼠的运动规律:- 行走:小鼠的行走速度约为0.5-1米/秒,行走过程中身体呈直线运动,四肢交替向前迈步。

- 奔跑:小鼠的奔跑速度约为1-2米/秒,奔跑过程中身体前倾,四肢前后交替摆动。

- 跳跃:小鼠的跳跃高度约为0.2米,跳跃过程中身体后仰,四肢同时发力。

动作电位引导实验报告

动作电位引导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方法。

2. 观察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波形特征。

3. 学习并掌握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

4. 了解神经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膜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一种短暂而迅速的电位变化。

通过在神经干表面放置电极,可以记录到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变化。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可以通过测量神经干长度和兴奋传导时间来计算。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蛙或蟾蜍2. 实验器材: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手术器械和药品1套、神经标本屏蔽盒、滤纸片、棉球、10% KCl溶液。

3. 实验药品:任氏液,2%普鲁卡因。

四、实验步骤1. 制备神经标本:将蛙或蟾蜍处死,用剪刀剪开背部皮肤,暴露坐骨神经,用手术剪分离出坐骨神经。

2. 连接电极:将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坐骨神经的远端和近端,确保电极与神经良好接触。

3. 设置信号采集系统:将电极连接到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设置好采样参数。

4. 给予刺激:用10% KCl溶液滴在近端电极上,给予神经刺激。

5. 观察并记录:观察微机屏幕上的波形,记录动作电位的波形特征。

6. 测定传导速度:测量神经干长度和兴奋传导时间,计算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五、实验结果1. 动作电位波形:观察到的动作电位波形呈双相,先出现一个正向波峰,然后出现一个负向波峰。

2. 传导速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约为15.2 m/s。

六、实验讨论1.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是神经细胞功能的基础。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动作电位的引导方法,并观察到了其波形特征。

2. 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测定了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3.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动作电位波形呈现双相,这可能与神经干中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有关。

在神经干中,存在不同传导速度和兴奋阈值的神经纤维,它们产生的动作电位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复合动作电位。

双手协调实验实验报告

双手协调实验实验报告

双手协调实验实验报告题目:双手协调实验实验报告一、引言双手协调是指通过两只手的配合,实现一定动作的精确、协调和高效进行。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许多任务需要我们运用双手进行协调操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双手协调的机制和变化规律,我们进行了一项双手协调实验。

本实验通过测量和分析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数据,以期对双手协调能力进行评估和研究,从而促进对双手协调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双手协调任务的表现,研究双手协调的能力和特点,并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

具体目的如下:1. 评估参与者的双手协调能力。

2. 分析不同条件(如任务难度、左右手优势等)对双手协调的影响。

3. 探讨双手协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措施。

三、实验设计1. 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了30名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参与者。

他们没有手部疾病或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没有进行过与双手协调相关的特殊训练。

2. 实验材料实验使用了一台计时仪器和一套双手协调任务的设备。

任务设备包括两个按钮和一个显示屏,参与者需要通过按下按钮来完成一系列指定的动作。

3. 实验过程参与者在实验室接受了实验指导后,进行了实验前的训练,熟悉任务的要求和操作方式。

然后,参与者开始正式的实验任务,在计时仪器的计时下,按照指示完成双手协调任务。

实验包括了不同难度的任务和不同手部优势的条件,每个条件下的任务需要重复进行三次,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通过实验记录和收集的数据,我们对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双手协调表现进行了分析。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 完成任务的时间我们对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时间进行了统计和比较。

结果显示,任务难度越大,参与者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越长;而左右手的优势并没有明显影响任务完成时间的差异。

2. 动作的准确性针对参与者完成任务时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

通过统计错误动作的次数和正确动作的次数,发现任务难度越大,错误动作的次数越多。

神经干动作实验报告

神经干动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原理和传导过程;2. 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测定方法;3. 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神经干动作电位是指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一系列电生理现象。

当神经纤维膜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进而引起邻近神经纤维的兴奋和传导。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神经干动作电位,了解其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等参数。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蟾蜍;2. 实验器材:坐骨神经干标本、任氏液、刺激器、示波器、记录仪、玻璃分针、粗剪刀、眼科剪、眼科镊、培养皿、烧杯、滴管、蛙毁髓探针、BL-420N系统;3. 实验药品:2%普鲁卡因。

四、实验方法1. 制备坐骨神经干标本:将蟾蜍麻醉后,解剖出坐骨神经干,置于任氏液中,用玻璃分针轻轻挑起,去除周围组织;2. 安装电极:将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分别固定在坐骨神经干的两端,连接BL-420N系统;3. 刺激和记录:启动刺激器,给予坐骨神经干一定强度的刺激,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记录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不应期;4. 重复实验:改变刺激强度,重复实验,观察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变化规律。

五、实验结果1. 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在实验条件下,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约为15.2 m/s;2. 不应期:在实验条件下,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约为0.5 ms;3. 刺激强度与传导速度的关系: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动作电位传导速度逐渐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4. 刺激强度与不应期的关系: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动作电位不应期逐渐延长。

六、实验讨论1.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原理: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原理是,通过测量动作电位在神经干上的传播距离和时间,计算出传导速度;2. 不应期的产生原因: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的产生原因是,神经纤维在兴奋时,膜电位处于超极化状态,此时钠离子内流受到抑制,导致动作电位不能立即产生;3. 刺激强度与传导速度、不应期的关系:刺激强度与传导速度呈正相关,但并非线性关系;刺激强度与不应期呈正相关。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动作识别实验报告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动作识别实验报告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动作识别实验报告1. 引言人体动作识别是计算机视觉和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深度学习方法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动作识别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实验旨在通过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对人体动作的准确识别并评估其性能。

2. 实验设计2.1 数据集本实验采用了UCF-101数据集作为训练和测试数据。

该数据集包含101个不同的动作类别,共计13,320个视频片段。

每个视频片段的分辨率为320x240,并且以每秒帧数的形式存储。

2.2 模型选择我们选择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作为我们的动作识别模型。

CNN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任务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对于提取图像特征和模式识别具有良好的性能。

2.3 实验步骤步骤一:数据预处理。

将视频进行帧提取,并为每个帧进行归一化处理。

步骤二:构建CNN模型。

我们使用了包括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等组件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步骤三:模型训练与优化。

我们采用了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SGD)算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并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进行优化。

步骤四:模型评估。

使用测试数据集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并计算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作为性能指标。

3. 实验结果通过对UCF-101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我们得到了如下实验结果:在测试数据集上,我们的模型实现了80%的准确率、75%的召回率和77%的F1值。

这表明我们的模型在人体动作识别任务中取得了较好的性能。

4. 讨论与分析我们将实验结果与以往的研究工作进行比较,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深度学习方法在人体动作识别任务中具有较高的性能,相较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其在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数据集的规模和质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大,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加注重数据集的选择和构建。

工业机器人动作规划算法实验报告

工业机器人动作规划算法实验报告

工业机器人动作规划算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精度,需要对其动作规划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动作规划算法的比较和分析,找到一种适合工业机器人的高效、精确的动作规划算法,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

二、实验设备和环境(一)实验设备1、工业机器人本体:选用了_____品牌的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型号为_____。

2、控制器:采用了与机器人本体配套的控制器,型号为_____。

3、传感器:包括位置传感器、力传感器等,用于获取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和环境信息。

4、计算机:用于运行机器人控制软件和算法程序,配置为_____。

(二)实验环境1、实验场地:在一个面积为_____平方米的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场地内配备了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2、工作对象:选择了一些常见的工业零部件,如螺栓、螺母、齿轮等,作为机器人的操作对象。

三、实验原理和算法(一)动作规划原理工业机器人的动作规划是指根据给定的任务目标和约束条件,确定机器人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运动路径和动作序列。

动作规划需要考虑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工作空间的限制、避障要求以及任务的时间和精度要求等因素。

(二)常见动作规划算法1、基于路径点的规划算法这种算法通过预先设定一系列的路径点,然后让机器人依次经过这些路径点来完成任务。

路径点的确定通常需要人工干预,算法的灵活性较差,但计算简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任务。

2、基于样条曲线的规划算法利用样条曲线来描述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如三次样条曲线、五次样条曲线等。

这种算法可以生成平滑的运动轨迹,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3、基于人工势场法的规划算法将机器人的工作空间视为一个势场,目标点产生吸引力,障碍物产生排斥力,机器人在势场的作用下运动。

这种算法可以实现实时的避障规划,但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4、基于随机采样的规划算法通过在工作空间中随机采样生成大量的路径点,然后从中筛选出可行的路径。

双手操作分析实验报告

双手操作分析实验报告

双手操作分析实验报告1. 引言双手操作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也是人机交互中重要的方式之一。

然而,对于双手操作的运动控制与协调机制仍存在很多未知之处。

通过对双手操作进行系统的实验分析,可以揭示人类双手操作的特征与规律,为开发更为智能、高效的人机交互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双手操作过程中手部运动的分析,研究双手操作的特征,探寻手部运动的协调机制与规律。

通过记录与分析参与者在进行双手操作任务时的手部运动数据,可以获得与双手操作有关的关键指标,进而揭示出双手操作的规律与特征。

2. 实验设计与方法2.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单组设计,共招募了20位健康成年人作为参与者,他们都没有进行过类似的实验,且无手部运动障碍或慢性疾病。

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需完成一系列双手操作任务,包括抓取、放置、旋转等动作。

实验过程中,使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以及压力传感器等设备记录与分析参与者的手部运动数据。

2.2 实验方法实验分为四个步骤:参与者指导、实验任务说明、实验过程记录与数据分析。

在参与者指导过程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解释了实验的目的与流程,介绍了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明确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在实验任务说明过程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详细说明了每个实验任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动作的要求、时间限制等。

在实验过程记录中,研究人员使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跟踪记录参与者手部的运动轨迹,并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手部的压力变化。

同时,将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存档,并标注相应的任务与时间。

在数据分析部分,研究人员使用统计学方法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关键指标,如动作时间、压力变化等,并进行可视化展示。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关于双手操作的一些重要结果。

首先,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双手操作任务中,参与者对于手部运动的控制方式存在差异。

部分参与者更倾向于使用左手进行支撑,右手进行操作,而另一部分参与者则更倾向于双手协同操作。

体育动作迁移实验报告

体育动作迁移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动作技能迁移是指个体在某一领域内习得的动作技能对另一领域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在体育训练中,动作技能的迁移对运动员的技术提高和训练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运动项目间的动作技能迁移现象,为体育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实验目的1. 探讨篮球与排球动作技能间的迁移效果。

2. 分析影响动作技能迁移的因素。

3. 为体育训练提供动作技能迁移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大学生,其中10名篮球运动员,10名排球运动员,男女各半。

2. 实验器材:篮球、排球、秒表、动作分析系统等。

3. 实验设计:(1)篮球运动员进行排球发球动作训练,排球运动员进行篮球投篮动作训练,每组训练时间为30分钟,每周训练3次,持续4周。

(2)在训练前后,对两组运动员的动作技能进行测试,包括动作时间、动作幅度、动作准确性等指标。

(3)使用动作分析系统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录像分析,比较训练前后的动作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篮球运动员进行排球发球动作训练后,动作时间、动作幅度和动作准确性均有所提高,说明篮球技能对排球技能有正向迁移作用。

2. 排球运动员进行篮球投篮动作训练后,动作时间、动作幅度和动作准确性也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小于篮球运动员,说明排球技能对篮球技能的迁移效果较差。

3. 影响动作技能迁移的因素包括:(1)动作相似度:动作相似度越高,迁移效果越好。

(2)训练时间:训练时间越长,迁移效果越明显。

(3)训练方法: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迁移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1. 篮球与排球动作技能间存在一定的迁移现象,篮球技能对排球技能有正向迁移作用,排球技能对篮球技能的迁移效果较差。

2. 在体育训练中,应根据动作技能的相似度、训练时间和训练方法等因素,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以提高动作技能的迁移效果。

3. 教练员应注重动作技能的分解与组合,提高运动员的动作理解和掌握能力,为动作技能的迁移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作研究实验报告一、动作分析动作改善的目的——在于使人的疲劳为最小,以提高最大的动作效果,工作中的疲劳有:(1)肌肉疲劳(2)由于姿势所引起的疲劳(3)精神疲劳二、动作改善的原则(1)去除不必要的动作尽可能减少动作数, 改变动作的排列顺序,以节省多余的动作,同时使用双手或脚,双手应该同时且反向的动作,使用适当的用具、材料、以减少动作数,应该有效利用机器自动加工,缩短加工时间或加热时间。

(2)应使动作的距离及路径最短(3)要使动作的方向圆滑(4)要有疲劳最小的动作, 动作速度要适当,使动作成为习惯性, 要有正确的作业面,要以疲劳最小的动作, 尽可能不要移动眼睛,要利用重力,避免有害于视力的光线,改善工具的形状或重量,应避免不自然的姿势.三、动作分析通过研究作业动作中以下不合理现象,通过排除、组合、重排、简化的方法优化作业过程,提高作业效率、质量:停滞,无效动作,次序不合理, 不均衡(如:太忙碌、太清闲等),浪费,程序分析是从大处着眼,根据程序图分析生产过程的种种浪费,从合理安排程序中去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而动作研究则是在程序决定后,研究人体各种操作动作之浪费,以寻求省力、省时、安全的最经济的方法。

动作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分析人在进行各种工作操作时之细微动作,删除无效动作,使操作简便有效,以提高工作效率。

其内容为:发现操作人员的无效动作或浪费现象,简化操作方法,减少工人疲劳,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为制定动作时间标准作技术准备.它包括:动素分析、影象分析、动作经济原则等内容。

动作分析是按操作者实施的动作顺序观察动作,用特定的记号记录以手、眼为中心的人体各部位的动作内容,把握实际情况,并将上述记录图表化,以此为基础,判断动作的好坏,找出改善着眼点的一套分析方法四、动作研究之实例分析(一)问题提出背景跳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有氧运动,跳绳每半小时消耗热量四百卡,对于希望减肥的女士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法。

跳绳也是一项健美运动,对心肺系统等各种脏器、协调性、姿态、减肥等都有相当大的帮助,所谓老少皆宜.此外,跳绳时运动成本比较低的一个活动,一根绳就可以解决问题,在今日的中小学生中尤为盛行。

跳绳运动不仅拥有极大的运动保健价值,而且还是娱乐比赛的一个重要项目,比如说跳绳比赛、超能接力比赛等都涉及到跳绳运动。

跳绳作为一种大众运动,虽然绝大部分人都会跳,也都可以跳出各类花色。

但是,跳绳运动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跳绳动作不规范,存在很大的效率改进的空间。

跳绳动作的不规范性降低了跳绳的效率,对于想通过跳绳来减肥的律女士来说不是一个好现象。

同样,对于想通过跳绳来强身健体的人士来说,同样时间明明可以跳更多的个数为什么不呢?所以跳绳动作的研究存在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二)跳绳动作改进研究(1)跳法①双脚齐跳,有弹回动作:每跳过一次绳子,双脚再一齐在地上垫一下.②双脚齐跳,无弹回动作:即连续不断的跳过绳子。

③单脚跳:就是两只脚轮流跳,很像跑步的动作。

三种跳法本调研报告都已经试过,监狱第二种跳法不是很常规,所以我们的调研报告只进行了第一种跳法和第三种跳法的研究。

具体研究在在接下来谈论到。

(2)一般人跳绳的动作①准备动作:很散漫,没有调节绳子的长短,没有对装备进行准备,一般就是直接把绳子固定在脚下,然后就开始跳。

②正式跳绳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分为了两种跳法:双脚齐跳有弹回动作和单脚跳,但是在动作上除了脚的动作不一致外其余没有很大差别。

在这个阶段,一般人跳绳的动作有以下几个表现:其一,身体大臂在跳绳过程中晃动,有的人还晃动得厉害;其二,双手拿绳,双手在跳的过程中晃动;其二,双脚抬得过高,跳上跳下的过程浪费了很多时间时间;其四,跳绳节奏混乱,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结构感。

③跳绳结束阶段:直接停下,没有注意绳子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

(3)经过研究之后的动作改进第一阶段:跳绳的准备①跳绳者应穿质地软、重量轻的高帮鞋,避免脚踝受伤.②曹平、泥土地比较适合跳绳,对于脚的损害可以降低到最轻。

③跳绳前先让组不、锐步、腕部、踝部做些准备活动,以免关节过于负重受伤。

④调节绳子的长度.测量绳子的长度,将绳子双折,其长度要从腋下到达地面,才算标准。

原理应用:a、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效率.b、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评述:做跳绳前的动作准备,正是应了这么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

和泰勒的动作研究中的工具改进是同样的道理。

进行跳绳前的动作准备,一方面可以避免由于客观条件引起的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跳绳动作中的一些损耗,从而实现效率的改进。

关于绳子长度的调整,主要是不让多余的绳子的长度在高空运行浪费时间,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绊脚。

第二阶段:跳绳动作改进①身体大臂自然下垂,双手放身侧成垂直状,就是手肘与手臂成直角。

②跳绳过程中运用手腕的力量,其余部位保持相对静态。

③双脚离地以绳子可以刚好通过为标准,不需要抬得过高。

④跳绳时须放松肌肉和关节,脚尖和脚跟须用力协调,防止扭伤。

⑤身体挺直但不要僵硬,两眼直视前方,以脚掌着地(非脚跟),挥动绳子时,手臂不要晃动得太厉害。

原理分析:a、通过动作研究来实现效率改进是泰勒的科学管理一个重要的思想.b、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工具。

C、对“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

评述:在这个部分是动作改进的重点.运用手腕的力量可以避免大臂晃动的时间损失,可以使绳子的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减少。

同时运用手腕的灵活劲儿,就可以使用足够的力气使绳子在空中快速划过。

双脚离地不应太高,太高的话在人身体一升一落之间时间会延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体为了进行协调会自动放慢绳子在空中划过的速度。

因此,对于这些动作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跳绳效率。

下面我们做了一个对比试验,关于动作改进前和动作改进后的30秒内所跳绳的个数:30S内动作改进前和动作改进后的跳绳个数(单位:个)第三阶段:跳绳结束阶段①在跳绳结束阶段一定要把握住节奏,在打算结束时可以将绳子踩在脚下,以克服跳绳惯性。

②避免在没有做好停下准备时突然停下,绳子可能甩到脸上或者其他部位引起受伤。

评述: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跳绳者安全着想。

跳绳动作改进不仅为了提高效率也是要保证人的安全和心理健康.(三)总结跳绳动作的研究显示:在改变跳绳研究的客观物质条件下是可以提高跳绳的效率;跳绳动作确实存在着一套优于一般人跳绳的改进动作,在改进动作的指导下人的跳绳效率显著提高.最后跳绳动作的改进不仅关注到效率也关注跳绳者的健康安全.总之对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于生活中的效率改进还是存在着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这个原理,同时要懂得灵活变通.作为现代社会的个人,心理素质不断成长,对于人的关注要求泰勒科学管理的运用应该要随机应变、因人而异.打字动作改进研究(一)研究的动作对象通过对一指打字法的动作观察和研究,进行量化的具体分析,从而找到更加方便快捷的打字方法.(二)研究目的通过科学的方法,将传统方法与改进后的方法进行对比,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证明改进后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三)一般打字法一指打字法.当限定相同字数(100字)时,一指打字法需要打字者不断的调用两只手,在键盘上一个一个的敲击,才能缓慢的完成任务。

此方法需要打字者不断地移动双臂和双手才能完成目标,效率极低。

适用于小字数的工作.(四)经过研究之后的动作改进正规的双手打字法。

打字者可以只用移动自己的手指,就完成规定的字数任务。

此方法方便,快捷,效率极高。

适用于大篇幅的打字工作。

(五)动作流程图改进后的流程图:食堂打饭动作研究实验一、实验任务对食堂师傅的打饭过程的操作单元进行细微动作研究,需求最佳作业动作。

二、实验目的1.掌握程序分析的技巧、精髓、和总体流程,并了解必要的IE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2.学会用动作竞技原则改善动作3.掌握必要的软件工具三、实验原理1.动作分析的意义与目的意义:为了判断和找出正在实施中的作业动作顺序存在的问题和方法的好坏,一一地探讨“为了什么目的,用什么动作顺序和方法实施”此类问题,确切有效地改善动作。

目的:1)了解操作者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顺序和方法.2)了解以双手为中心的人体各部位是否能尽可能同时动作,是否相互联系。

3)明确各种动作的目的,动作过程中的必要动作和不必要动作。

4)了解在必要的作业动作中两手的平衡。

四、实验地点及对象1.新疆大学食堂2.食堂打饭师傅3.五、详细动作表改进后的流程图六现代企业,在趋于机械化、自动化的今天,进行动作研究还有何现实意义趋于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应该要更加注重如何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做任何事都希望能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则需要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去掉不需要的步骤,简化步骤,从而达到高效的办事效率。

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要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那么,对于工作而言,则必须要懂得合理安排工作,最好结果是我们花了20%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达到80%的收获成果。

就如我们所了解的,动作分析就是从较微观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对身体细微动作的记录、分析、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操作经验,以达到消除无效动作及提高动作效率.另外,根据使用的精确性程度不同,动作分析可区分为目视动作分析、动素分析与影片分析三类。

上述前两者均利用研究人员直接观测、记录、分析及改进作业动作,它们之间的唯一差异是作业所划分的基本动作单位不同,而后者则是指利用摄影机将作业动作拍成影片然后进行放映、分析。

在当今社会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倾向于利用高科技来进行动作分析。

所以,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不会抛弃那些看似渺小的东西,也正是由于这些关乎细节的工作研究才使我们的社会快速稳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