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影像学征象
大面积脑梗死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

大面积脑梗死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大面积脑梗死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
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诊治的9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并分析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为疾病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结果:90例患者中,20例诊断为颞叶梗死,17例诊断为额叶梗死,14例诊断为枕叶梗死,11例诊断为顶叶梗死,16例诊断为基底节区梗死,8例诊断为小脑半球梗死,4例诊断为脑侧室梗死。
患者均发现血肿和高密度影,梗死性质和部位不同CT影像学各异。
结论:CT在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图像特征较为明显,可准确判断梗死病变部位,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CT扫描;影像学;CT诊断【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123-02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大面积梗死会严重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
因此,必须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并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为此,笔者随机选择我院诊治的9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并分析CT诊断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为疾病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诊治的9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发病均在24h 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肢体偏瘫、意识障碍、失语、头痛呕吐、口角歪斜等疑似脑梗死症状,其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范围在38~86岁之间,中位年龄67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11例,心房颤动14例,外伤4例,既往无脑梗死疾病史。
1.2 CT检查方法[2]全部患者均接受CT检查。
设定仪器电压为130kv,电流为150mA进行断层扫描;常规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设定螺距1.0~1.5,薄层重建1.25mm,重建间隔0.7mm,传送数据至工作站处理,由2名资深医师共同阅片并作出诊断。
医学影像学面试常见考题

医学影像学面试常见考题本资料有医学路论坛友情提供,更多资料尽在医学路胸肺部1、胸部影像学检查常采用哪些方法一、胸部透视二、拍片(正、侧位)三、高仟伏拍片四、体层摄影五、支气管造影六、CT七、MRI2、肺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有哪些一、渗出性病变:表现为边缘模糊,密度均匀的片状阴影,范围可从小叶到大叶,当病变累及大叶时,其形态与肺叶一致,边缘锐利,并可见支气管气象二、纤维性病变:表现为密度较高,边界清楚,走行僵直,形态不规则的条索状影三、增殖性病变:表现为局限性结节状或花瓣状,密度较高边缘较清,一般无融合趋势四、钙化性病变:表现为边缘锐利,密度极高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斑点状或斑块状影五、空洞性病变:1、虫蚀样空洞:表现为大片肺实变中有多发性小透光区。
形态不规则,呈虫蚀状。
2、薄壁空洞:空洞壁厚<3mm,边界清楚,内壁光滑的圆形透光区。
3、厚壁空洞:壁厚>3mm,空洞呈圆形或不规则,周边有或无实变区,内壁光滑整齐或凸凹不平,洞内可有或无气液平面六、肿块性病变:良性肿块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密度均匀的球形致密影,恶性肿块多为分叶状,边界不锐利,可有短细毛或脐凹征,中心可发生坏死3、一侧胸腔均为密实影,应考虑哪几种病的可能在鉴别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大量胸腔积液二、一侧性肺实变三、一侧性肺不张四、一侧性胸膜肥厚粘连五、先天性一侧肺不发育六、一侧性肺硬变在鉴别时应注意:一、纵隔位置二、横膈高低三、肋间隙宽窄四、胸廓大小五、在平片上观察有无支气管气象六、在体层片上观察主支气管是否通畅七、结合临床其它资料4、支气管肺癌(中心型)的直接、间接X线征象有哪些一、直接征象:1、肿块,位于肺门区,呈圆形或分叶状2、支气管内息肉样充盈缺损3、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呈鼠尾状或杯口状二、间接征象:1、阻塞性肺不张,上移之水平裂与肺门肿块构成反“S”征(指右上叶)2、阻塞性肺炎:反复发作,吸收缓慢的渗出性病变3、阻塞性肺气肿:被阻塞肺叶含气量增加,透亮度增高5、大叶性肺炎的典型X线表现大叶性肺炎按照病变形态变化的过程,通常分成充血期,肝变期或实变期及消散期,可累及肺叶的大部或全部。
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征象分析与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

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征象分析与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2019-09-18【摘要】⽬的探讨CT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法对收治的24例早期脑梗死(发病后12⼩时内)患者的CT 表现进⾏回顾性分析。
结果 2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第⼀次CT平扫检查有异常征象16例(阳性率66.7%),未见异常8例(33.3%)。
异常CT改变有以下⼏种:致密动脉征14例(58.3%);⾖状核轮廓模糊6例(25%);岛带消失征10例(41.7%),其中灰⽩质界限不清者12例(50%);24例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有2种或及以上早期脑梗死征象者共14(58.3%)例。
结论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特别是早期⼤⾯积脑梗死,应通过早期CT影像学的改变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早提出治疗计划。
【关键词】早期脑梗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致密动脉征;诊断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因⾎液循环障碍⽽发⽣的缺⾎、缺氧进⼀步发⽣的软化坏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供应脑部⾎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不⾜⽽发病,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管不同⽽异。
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有⼈统计其发病率相当⾼,脑梗死是脑⾎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50%-60%[1],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幅度增加[2]。
脑梗死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的CT表现,通常在发病6天后才能显⽰脑梗死的典型CT表现,⽽延误溶栓治疗最有效治疗时机[3]。
因此,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关重要。
1 资料与⽅法1.1 ⼀般资料本组24例患者为揭阳市红⼗字会慈云医院⾃2009年2⽉-2011年10⽉收治脑梗死患者,其发病到住院检查时间均都<24h,其中⼥性10例,男性14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5.4岁;基础疾病中⾼⾎压者23例,冠⼼病者9例,⾼脂⾎症者21例。
本组患者发病急速,6例有短暂性脑缺⾎发作,如头晕、眩晕、⼀侧肢体⽆⼒等症状,其余均有脑梗死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语⾔与精神改变、完全性偏瘫、同侧偏盲等症状。
医学影像学面试常见考题

胸肺部1、胸部影像学检查常采用哪些方法?一、胸部透视二、拍片(正、侧位)三、高仟伏拍片四、体层摄影五、支气管造影六、CT七、MRI2、肺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有哪些?一、渗出性病变:表现为边缘模糊,密度均匀的片状阴影,范围可从小叶到大叶,当病变累及大叶时,其形态与肺叶一致,边缘锐利,并可见支气管气象二、纤维性病变:表现为密度较高,边界清楚,走行僵直,形态不规则的条索状影三、增殖性病变:表现为局限性结节状或花瓣状,密度较高边缘较清,一般无融合趋势四、钙化性病变:表现为边缘锐利,密度极高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斑点状或斑块状影五、空洞性病变:1、虫蚀样空洞:表现为大片肺实变中有多发性小透光区。
形态不规则,呈虫蚀状。
2、薄壁空洞:空洞壁厚<3mm,边界清楚,内壁光滑的圆形透光区。
3、厚壁空洞:壁厚>3mm,空洞呈圆形或不规则,周边有或无实变区,内壁光滑整齐或凸凹不平,洞内可有或无气液平面六、肿块性病变:良性肿块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密度均匀的球形致密影,恶性肿块多为分叶状,边界不锐利,可有短细毛或脐凹征,中心可发生坏死3、一侧胸腔均为密实影,应考虑哪几种病的可能?在鉴别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大量胸腔积液二、一侧性肺实变三、一侧性肺不张四、一侧性胸膜肥厚粘连五、先天性一侧肺不发育六、一侧性肺硬变在鉴别时应注意:一、纵隔位置二、横膈高低三、肋间隙宽窄四、胸廓大小五、在平片上观察有无支气管气象六、在体层片上观察主支气管是否通畅七、结合临床其它资料4、支气管肺癌(中心型)的直接、间接X线征象有哪些?一、直接征象:1、肿块,位于肺门区,呈圆形或分叶状2、支气管内息肉样充盈缺损3、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呈鼠尾状或杯口状二、间接征象:1、阻塞性肺不张,上移之水平裂与肺门肿块构成反“S”征(指右上叶)2、阻塞性肺炎:反复发作,吸收缓慢的渗出性病变3、阻塞性肺气肿:被阻塞肺叶含气量增加,透亮度增高5、大叶性肺炎的典型X线表现?大叶性肺炎按照病变形态变化的过程,通常分成充血期,肝变期或实变期及消散期,可累及肺叶的大部或全部。
医学影像学面试考题

胸肺部1、胸部影像学检查常采用哪些方法?一、胸部透视二、拍片(正、侧位)三、高仟伏拍片四、体层摄影五、支气管造影六、CT 七、MRI2、肺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有哪些?一、渗出性病变:表现为边缘模糊,密度均匀的片状阴影,范围可从小叶到大叶,当病变累及大叶时,其形态与肺叶一致,边缘锐利,并可见支气管气象二、纤维性病变:表现为密度较高,边界清楚,走行僵直,形态不规则的条索状影三、增殖性病变:表现为局限性结节状或花瓣状,密度较高边缘较清,一般无融合趋势四、钙化性病变:表现为边缘锐利,密度极高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斑点状或斑块状影五、空洞性病变:1、虫蚀样空洞:表现为大片肺实变中有多发性小透光区。
形态不规则,呈虫蚀状。
2、薄壁空洞:空洞壁厚<3mm,边界清楚,内壁光滑的圆形透光区。
3、厚壁空洞:壁厚>3mm, 空洞呈圆形或不规则,周边有或无实变区,内壁光滑整齐或凸凹不平,洞内可有或无气液平面六、肿块性病变:良性肿块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密度均匀的球形致密影,恶性肿块多为分叶状,边界不锐利,可有短细毛或脐凹征,中心可发生坏死3、一侧胸腔均为密实影,应考虑哪几种病的可能?在鉴别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大量胸腔积液二、一侧性肺实变三、一侧性肺不张四、一侧性胸膜肥厚粘连五、先天性一侧肺不发育六、一侧性肺硬变在鉴别时应注意:一、纵隔位置二、横膈高低三、肋间隙宽窄四、胸廓大小五、在平片上观察有无支气管气象六、在体层片上观察主支气管是否通畅七、结合临床其它资料4、支气管肺癌(中心型)的直接、间接X线征象有哪些?一、直接征象:1、肿块,位于肺门区,呈圆形或分叶状2、支气管内息肉样充盈缺损3、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呈鼠尾状或杯口状二、间接征象:1、阻塞性肺不张,上移之水平裂与肺门肿块构成反“S”征(指右上叶)2、阻塞性肺炎:反复发作,吸收缓慢的渗出性病变3、阻塞性肺气肿:被阻塞肺叶含气量增加,透亮度增高5、大叶性肺炎的典型乂线表现?大叶性肺炎按照病变形态变化的过程,通常分成充血期,肝变期或实变期及消散期,可累及肺叶的大部或全部。
影像科危急值相关影像征象解读与临床意义

• 临床医生及时干预
• 更好的拯救患者
1、中枢神经系统: ①严重的颅内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②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 ③脑疝、中线结构移位超过1cm、急性重度脑积水; ④颅脑CT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⑤脑出血或脑梗塞复查CT,出血或梗塞程度加重,与近期片对比超过15%以上。 2、脊柱、脊髓疾病:X线检查诊断为脊柱外伤长轴成角畸形、锥体粉碎性骨折压迫硬膜囊、脊
观点二:四等分法 气胸线由外向内回缩至1/4肺野时实际容积约减少50%; 至1/2时已达75%以上; 及至内1/4时,肺容积只有原来的1/16,就功能而言, 已合部散失 观点三:四度分法 1度---新月形气体位于肺尖和上肺野外带,肺尖部发线 不低于锁骨上线; 2度---发线影位于肺野中外1/3处,肺尖低于锁骨下缘; 3度---无肺纹区达1/3至2/3部分; 4度---超过3度,无肺纹区超过肺野2/3以上。
脑干出血
左侧小脑半球出血
• 出血量:幕上出血>30ml 幕下出血>10ml
• CT出血量计算:脑内、硬膜外血肿出血量(ml)=最大层面 长×宽×层数/2 (单位:cm 层数:1cm)
• 鉴别:新鲜出血 CT值 60-80HU 钙化≥100HU 分布特点、是否对称 灶周水肿
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 额颞叶片状低密度影内见斑点状、斑片状高密度影
脑挫裂伤并血肿形成
外伤史
直接征象-脑沟、脑池密度增高。
鞍上池、环池 及外侧裂池等 内铸形高密度 影填充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二)2024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二)引言概述: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影像学诊断是其准确诊断的关键。
本文将对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CT、MRI、超声等常见的影像学方法以及其在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
同时,还将探讨不同影像学表现所示的脑梗塞类型和临床意义,以及其与其他脑血管病变之间的鉴别。
最后,总结了影像学诊断在脑梗塞中的价值和前景。
正文:一、影像学诊断的常用方法1. CT扫描2. MRI扫描3. 超声技术4. 血管成像技术5. 核医学检查二、不同影像学表现所示的脑梗塞类型和临床意义1. 缺血灶的形态学特征2. 缺血灶的位置和分布3. 缺血灶的大小和数量4. 缺血灶的化验指标和生化检查5. 缺血灶的肿胀和水肿情况三、脑梗塞与其他脑血管病变的鉴别1. 脑出血与脑梗塞的区别2. 脑栓塞与脑梗塞的区别3. 继发性脑梗塞与原发性脑梗塞的区别4. 脑血管炎与脑梗塞的区别5. 脑梗塞后遗症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区别四、影像学诊断在脑梗塞中的价值和前景1. 特异性诊断的重要性2.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3. 影像学指导治疗的重要性4. 影像学预测脑梗塞的进展和预后5. 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总结:影像学诊断在脑梗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T、MRI、超声等影像学方法的应用对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脑梗塞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可提示脑梗塞的类型、临床意义及与其他脑血管病变之间的鉴别。
未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影像学诊断在脑梗塞中的价值将进一步提升,有望在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脑梗塞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脑干梗塞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4 讨 论
4 . 1临床症 状 临 床症 状多 样 , 以眩 晕 、 头晕 、 头痛 、 肢体 无力 、 视 物重影多见, 吞 咽 困难 呛 咳少 见 , 是 因脑 干结构 复 杂 , 集 中 了众 多 脑 神 经 团 核 及 其 纤 维, 运动及 觉 通路 , 呼吸、 循 环 中枢 , 广 泛 网状 系 统, 梗塞灶 大小 及部位 不 同 , 因而 出现 临 床症 状 不
一
,
4 . 2好发 部位 脑 桥 梗塞 多见 , 梗 塞部 位 与 血 管 结 构 和侧枝 循 环 有 关 : 中脑 、 延 髓 由 WI L L I S环 和 脊 髓前 动 脉两侧 沟通 , 侧枝 循 环 丰 富 , 脑 桥 血 管供 应 属终 末 动脉 , 侧枝循 环少 , 因此 脑桥 梗塞 常见 。 4 . 3 C T与 MR I 诊 断 对 比 MR I 诊 断 明显 优 于 C T, 原因( 1 ) 2 4 h内 C T检 查 可 以呈 阴性 , ( 2 ) C T检查 有骨伪影存在 , ( 3 ) 梗 塞 面 积小 及 容 积 效 应 ; MR I 检查 T 2 WI 对早 期 细胞 毒 性 水 肿 敏 感 , D WI可 以 较 常规 s E序 列更 早 发 现 脑梗 塞 , 又无 骨 伪 影 , 可 以直接 做矢 状 位 、 冠状 位 扫 描 。所 以 MR I 可 以更 早 期 发现梗 塞灶 , 另外 MR I 对 不 同时 期 出血 有 独 特信 号 , 可 以 和脑 干梗 塞 相 鉴 别 , 同时 MR A 还 可 以 了解 脑 干供 血管 的狭 窄 状 况 , 所 以 MR I 是 脑 干 梗塞 检查 的首选 方法 。
[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8 1 4 X( 2 0 1 3 ) 0 5 —0 4 0 O 一0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密动脉征【英文】The dense artery sign【又名】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dense MCA sign;The 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attenuating MCA sign ;HMCA sign ;HMCA)【表现】CT平扫征象,表现为与对侧相比大脑中动脉的第1到2段密度增加或大脑其他动脉的密度增加。
【解释】致密动脉征是大脑动脉(常见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导致脑梗塞的间接征象。
高密度的成分代表大脑动脉腔内的血块、血栓或栓子。
流动血液的CT值大约是40 Hu,与血红蛋白浓度线性相关,栓塞时血栓内血浆浓缩,血栓的CT 值大约是80 Hu,呈现高密度。
【讨论】致密动脉征,文献认为系血栓所致,其密度(77-89Hu)介于正常血管( 35- 60HU )与钙化斑(114-321Hu)之间,常见于心源性脑梗塞。
大脑中动脉第一段(M1)位于侧裂内,动脉阻塞的机会也较多,从而卒中后显示此征的机会较多,目前已有较多学者进行研究,故又称此征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实际上大脑内的动脉均可发生栓塞而导致脑梗塞,因此,称“致密动脉征”更为恰当。
CT常为急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先头几个小时,CT常表现正常。
当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变出现时,一开始常为隐蔽的并随时间而明显,熟悉一些急性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识别其病因。
在一些研究中,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有脑梗塞的病人,约22.6% -61%出现HMCA 征。
血管造影提示,HMCA征最可能的原因是血栓栓塞。
大脑中动脉阻塞的早期征象包括HMCA征,豆状核征、岛带消失征、低密度灶、占位征及皮质征,这些征象在梗塞后6小时可变得明显,HMCA征从理论上讲可在血管阻塞时就能在CT图像上看见,早于急性脑卒中的其他改变。
另外,HMCA征是一过性的,大多数有急性脑梗塞症状及HMCA征的病人,MCA 征在几天内或通过溶栓治疗后消失,证实了血凝块的移动性。
其它CT征象均为不同程度的局部脑水肿所致。
有作者发现脑梗塞后30min既可显示硬膜外压增高,提示有脑水肿,缺血性脑水肿在不同解剖部位和水肿及缺血坏死的不同程度分别引起不同的表现。
豆状核征在6h内组出现频率最高,脑岛带征及皮质征在6-12h组出现最多,低密度灶在12-24h组出现率最高。
当见到HMCA征时,要注意并不总是代表血管阻塞,比如在红细胞压积水平高时,因为血液的CT值增加或者血管壁钙化(常与糖尿病及高血压相关)会出现假阳性。
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比双侧更可靠。
Krings等最近研究认为,35.4%的大脑后动脉梗塞出现“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sign,HPCA),环池内常见,特异性为95.4%,丘脑常被影响,当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存在,预示梗塞范围相对较大。
本征象有助于大脑后动脉梗塞的诊断。
总之,虽然有假阳性,在已出现脑梗塞症状的病人,致密动脉征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当同时并有其他早期脑梗塞的早期征象时,致密动脉征征可靠性更高。
附图CT平扫示“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女性,67岁,突然发生偏瘫和偏盲。
CT平扫显示环池内的左侧大脑后动脉密度增高(图A、B 箭);1天后CT复查(图C),可见丘脑梗塞灶。
图× CT平扫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图A 患者突然发生口角歪斜,第一次CT平扫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加;图B 5个小时后CT平扫示密度更高;图C、D 2天后CT平扫示,左侧颞叶大片状低密度区(脑梗塞)。
大脑中动脉点征【英文】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dot sign (MCA dot sign)【又名】远端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Distal Hyperattenuat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表现】头颅轴位CT平扫,与对侧血管或同侧其它血管相比,位于外侧裂池的点状高密度血管影,称为“大脑中动脉点征”。
【解释】CT平扫中,正常血管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血栓栓子和阻塞的血管密度增高。
“大脑中动脉点征”表示位于外侧裂池的大脑中动脉(MCA)分支(M2或M3段)内的血栓栓子。
在轴位图像上,M2或M3段与扫描层面垂直,因而在CT图像上呈点状。
“大脑中动脉点征”和“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perattenuating MCA Sign,HMCA Sign)是MCA在不同水平梗塞的CT 表现。
【讨论】在临床怀疑中风的病例中,早期CT平扫除了用来排除颅内出血外,还可以发现直接或间接的脑缺血或梗死征象。
前者主要指脑实质的改变,包括:豆状核轮廓模糊、岛带低密度、灰白质分界不清、皮层低密度以及脑组织肿胀致局部脑沟、脑裂变窄;后者主要指“血管高密度征”(hyperdense vessel sign):包括“MCA dot sign”和“HMCA Sign”。
和“HMCA Sign”一样,“MCA dot sign”亦表示高密度的血栓栓子或阻塞的血管影。
后者指位于外侧裂池的MCA M2段或M3段的点状高密度影,尤其在环沟内显示明显。
影响“HMCA Sign”检出率的因素主要有:扫描层厚和出现中风症状后扫描的时间间隔,因为“HMCA Sign”可在几天内或溶栓治疗后消失,理论上这一结果也适用于“MCA dot sign”。
一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颈内动脉、MCA主干(M1段)和基底动脉等颅内大动脉,较少累及MCA M2段及以远的较小口径的动脉。
因而,M2段及以远动脉的高密度影被认为主要是血栓栓子而不是钙化的动脉粥样斑块。
组织学曾证实高密度的MCA内是由红细胞、纤维蛋白及细胞碎片构成的血凝块。
在MCA供血区发生的脑梗死病例中,“MCA dot sign”的检出率高于“HMCASign”,前者被认为是一个更有意义的MCA血栓栓塞的指标。
由于血栓向远端延伸,有时“HMCA Sign”和“MCA dot sign”会同时出现,Leary等报道一组经血管造影证实的54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例,9%单独“MCA dot sign”阳性,6%单独“HMCA Sign”阳性,9%两者同时出现。
Barber等报道的100例中,“MCA dot sign”的阳性率16%,“HMCA Sign”的阳性率为5%。
单独的“MCA dot sign”提示MCA的M2或M3段阻塞,缺血损伤的脑组织范围较小,有较好的短期和远期预后,并且溶栓治疗的效果要比MCA的主干(M1段)阻塞效果好。
Barber等发现单独出现“MCA dot sign”的病例,梗死部位主要在岛叶皮层和邻近的颞叶、额叶皮层。
也有部分病例最终的梗死灶位于基底节(主要是豆状核),其可能的原因有:(1)MCA M1段血栓栓塞,导致豆纹动脉血流降低,然后移行至远端部位;(2)由于层厚等技术原因,合并的“HMCA Sign”未被显示;(3)外侧的豆纹动脉自MCA的分支动脉发出。
同时还发现个别病例在有血栓形成的动脉节段不但密度增高,而且管径比相邻节段的动脉或对侧相应动脉大,认为可能是血凝块使管径胀大。
虽然有红细胞压积增高而导致“MCA dot sign”呈假阳性的报道,不少学者认为“MCA dot sign”仍然是一个具有很高特异性的CT征象。
Leary等的资料显示“MCA dot sign”在诊断MCA供血区的缺血性中风中有很高的特异性(100%)和中等程度的敏感性(38%),其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68%,准确性73%。
Barber等发现低年资医师判断“MCA dot sign”阳性的可信度较差,往往忽视其它一些脑组织缺血的早期CT表现,而高年资医师可以很好地结合其它征象,有较高准确性。
Leary等还发现年轻患者和血小板计数高的患者“MCA dot sign”检出率高;可能的因素被认为是:(1)年轻患者比年长患者动脉壁的钙化少,而动脉壁钙化会模糊管腔内的血栓;(2)年长患者形成的血凝块密度较低;(3)血小板计数高的患者血栓内的红细胞和血小板比较致密,使CT值增高。
虽然“MCA dot sign”在超急性梗塞病例中的出现率并不高,但此征在MCA分支梗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估预后方面有很大帮助,单独的“MCA dot sign”比“HMCA Sign”有较好的预后。
Somford等研究发现,在MCA供血区梗死的病例中,出现“HMCA Sign”者有较长的住院时间及较差的短期预后,明显比单独出现“MCA dot sign”或无“HMCA Sign”者有差。
一些研究发现,静脉内溶栓治疗在MCA分支梗塞的病例中疗效较好,而在MCA 主干梗塞的病例中疗效欠佳。
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例中,6-8h内进行溶栓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快速和无创伤性诊断缺血性中风是非常需要的,“MCA dot sign”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
附图:女性,54岁。
A:首次CT平扫显示右侧裂池“大脑中动脉点征”(白箭),同时显示岛叶后部皮层密度减低;B:DSA证实MCA M3段阻塞(黑箭);C:动脉内溶栓24h后,“大脑中动脉点征”消失附图:女性,65岁。
A:首次CT平扫显示左侧裂池“大脑中动脉点征”(黑箭),同时显示岛叶梗死;B:CTA显示MCA M2段阻塞(白箭)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英文】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Susceptibility Sign【又名】无【表现】在T2*加权梯度回波或灌注成像等基于磁敏感性的成像(susceptibility-based MR imaging)序列图像上,明显低信号的大脑中动脉(MCA)或颈内动脉(ICA)直径超过对侧相应动脉的直径,称为“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
【解释】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MCA Susceptibility Sign)提示MCA或ICA内的急性血栓栓子。
在急性血栓栓子中脱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很高,血栓内的T2值明显缩短,在基于磁敏感性的成像序列上信号丢失,呈明显低信号。
【讨论】2000年Flake等首先报道在3D基于磁敏感性的磁共振灌注成像(three-dimensional susceptibility-based per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中发现,6h以内的MCA中风病例中,其阻塞段MCA的信号明显降低,并且直径超过对侧相应动脉,称为“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
在急性血栓栓子中脱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很高,细胞内顺磁性的脱氧血红蛋白引起磁敏感性差异,导致局部磁场的不均匀性,使质子快速去相位,T2时间明显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