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1、教学内容分析:《难忘九一八》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4课,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
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非常感兴趣,但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容易偏激,不够客观。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更加关注。
根据以上特点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西安事变经过的报道,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4)通过辩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的探究、小组合作、辩论探讨,培养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运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课件、图片、文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3)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案)

《难忘九一八》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认识其历史作用。
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培养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每年的9月18日,全国各地都能听见鸣响警报的声音,这是在告戒人们国耻不能忘,向我们诉说着那场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堂主题──难忘九一八二、新课学习(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教师:“九月十八日”,是中国人的国耻日。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曾经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关于“九一八事变”,我想,同学们应该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教师:九一八事变发生在哪一年?学生:1931年9月18日教师:具体地点发生在哪里?学生:沈阳柳条湖教师:日本以什么借口侵略我国?学生:柳条湖事件(日本侵略军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教师:目侵略我国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占领沈阳乃至全东北教师:侵略我国的经过是怎样的?学生:日军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教师: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怎样?学生: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亡教师:九一八事变有什么影响?学生: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日本在我国所犯下的罪行及华北的地图。
教师: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学生:日本大陆政策内容: 吞并台湾-吞并朝鲜-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吞并中国-称霸亚洲-称霸世界。
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学生: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日本,日本政府急于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以摆脱危机。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

《难忘九一八》的教学设计一、分析教材,定位学习目标《难忘九一八》一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上承新民主主义的兴起,下启人民解放战争,而本课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第一部分即局部抗战的阶段。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讲述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
2、能分析归纳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歌曲的使用,使学生能正确利用各种视听资料来辅助自己新知的学习。
2、通过“如何处置蒋介石”的讨论来使学生学会透过表面现象,综合分析归纳、表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能继承发扬。
2、认识日本帝国主义本性,树立为人类的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信念。
3、认识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作用,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分析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这些知识都是本课重要的历史史实,关系到后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准确掌握。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会使学生具备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八年级学生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
他们的思维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偏激性,而此知识需要学生根据当时情况进行全面透彻分析才能得出结论,所以确定为难点。
三、生本结合,选择教学方法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储备,从影视及文学作品中对于抗日战争也有了一些了解。
而且加之他们的年龄段对战争感兴趣,又有热情与激情,所以,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这些特征,我采用情境模拟、现场采访、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四、依“法”而行,准备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五、实施设计,展开教学(一)、播放歌曲,设疑导入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也唱出了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教案.doc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晅滨中学曹艳芬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引导教学准备《松花江上》歌曲、《西安事变》片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听后想想:这首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
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
九一八事变这一国耻,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没齿难忘。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 14课“难忘九一八”。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预习时,请认真捕捉有效地历史信息: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原因(背景)等。
)四、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独立试航”。
——然后请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答案。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案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课时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一、导入新课:
问:听完这两首歌你的内心感受到了什么?
到底什么事件导致了他们不得不放弃那么美丽、富饶的家乡—东北,逃亡在外、四处流浪呢?对。就是九一八事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板书)
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
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
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
党的教育。
二、讲授新课:
1、九一八事变:
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提取相关知识点。(在视频中提取相关知识点,并且还让学生认识到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
展示新编《九一八小调》。
问:当时驻守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就有好几十万,为什么“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呢?
展示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并概括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让学生认识到就是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之下东北三省很快沦陷。)
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了滔天罪行。
问:哪位同学能结合图片给大家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罪行?(通过让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不仅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下的罪行的仇恨,还要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关于初中初二历史精选优质说课稿一:《难忘九一八》

关于初中初二历史精选优质说课稿一:《难忘九一八》一、导入题目:《难忘九一八》。
导入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影响,让学生关注历史的发展和未来。
方式:通过引述一些历史人物、事件、背景的细节,引导学生进入到时空背景,激发学生读史、爱史、好史的兴趣。
二、知识体系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有震动和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它不仅直接催生了抗日战争,而且对当代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九一八事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通过讲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全面、透彻、深入地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三、基本知识点1.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包括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际上兴起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苏联对中日北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支持。
2. 九一八事变的起因九一八事变的起因主要有以下三个:① 日本帝国主义野心狂热,占领东北三省,建立伪满洲国。
② 中国内部政治动荡不安,民族和政治矛盾尖锐,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不断升级。
③ 日本侵华利益逐渐受到美国和苏联等国的限制和打压,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市场和权益,采取了强行扩张的政策。
3.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直接催生了抗日战争的爆发,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民族热情。
② 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是世界战争的开端之一,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③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影响,日本通过侵略中国的伎俩,获得了延续了一段时间的时间和空间,但也最终导致了其在世界战争中的失败和灭亡。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讲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和原因的关系,并结合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历史细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和机制。
同时重点讲解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2. 分组讨论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在讲解完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之后,向学生发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结果;了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在东北三省犯下的战争罪行;2、知道西安事变的时间、地点、目的和意义。
3、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政策的第一步,通过介绍日本的侵略罪行、东北人民的英勇抗战,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
4、通过介绍西安事变,感受到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爱国责任感,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概况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及其意义三、教学过程【导入】难忘九一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提问该歌曲主要传唱于哪一地区,表达了当地人民怎样的感情,创作背景是什么?【讲授】难忘九一八一、兄弟阋墙合作探究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师生互动、点拨释疑)材料一:“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材料二:1929年,日本卷入经济危机之中。
出口总额下降了76.5%,进口总额下降了71.7%。
大批企业破产,银行纷纷倒闭,工业生产大幅下降……整个日本经济一片混乱。
经济危机带来了政治危机,日本政局动荡不安,法西斯乘机崛起,推动着当局实施战争政策,走上侵华道路,以摆脱经济危机。
材料三:目前(1931年)中国内部“纷争不已”,国共两党军事斗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对满洲问题恐难作出强力反应”。
提问:阅读以上三段材料,思考九一八事变是不是偶然发生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二)教师展示九一八事变形势示意图,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小字部分,进行角色扮演:一生扮演河本末守中尉,四个学生扮演日军,一生扮演通报日军偷袭的东北军,一生扮演张学良,五个学生扮演东北军。
教师提问: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十几万东北大军为何按兵不动,日本轻而易举占据东北大好河山?(三)教师提供史料,学生总结不抵抗政策实施缘由及其影响。
材料一:“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蒋介石材料二: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初中历史_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请同学们看一段MTV,谁能告诉大家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一首悲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
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课件出示课题)二、讲授新课: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中国近代史前期,日本曾经发动或参与过哪两次侵华战争?生: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师:自近代以来,日本始终没有停止侵略中国的战争。
1931年,趁蒋介石正全力“剿共”之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事变——九一八事变,让我们来学习第一个篇章。
(一)第一篇国之危难——九一八事变(课件出示)师: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纪录片(播放视频)师:视频看完了,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准备两分钟,来抢答问题,(出示图表,)生:抢答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简单经过和结果。
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主席蒋介石采取什么政策呢?请看一段资料(出示资料)生:读后回答:不抵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矛盾为主 1927 年
中日矛盾上升 事变发生的时间是 A.1927 年 B.1928 年 C.1931 年 D.1936 年 答案:C 2.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发生在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西安事变后 D. 七七事变后 答案:A 3.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华北事变出现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七七事变爆发 答案:C
第5页
到什么?请大家想一想,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看到了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民族利益为先的博大胸 怀。 回答二:看到了共产党的高瞻远瞩。 回答三:联合抗日已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 回答四: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回答五:看到了中国抗战取胜的希望。 回答六:看到国共对峙的关系在日本人面前自然地联合起来,共同对外。 对峙接近尾声。 [教师小结]所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在于它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 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讲到,国共第一次合作,到 1927 年七一五反革 命政变后破裂。从 1927 到 1937 年,是国共对峙的十年,但这十年,随着形势 的变化,双方的政策也在改变,一直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我们用一个简图 表示。 [投影显示]
第 14 课
难忘九一八
刘志辉
城关中心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 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 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对日本帝国主义 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爱国 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先听一段音乐《松花江上》 (教师播放) 。同学们, 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 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 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请同学们想一个问题,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 藏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今天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第 14 课 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一) “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 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 ”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 “满蒙并非中国的领土。 ”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 国的生命线。 ” (二)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 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 危机和政治危机。 (三)20 世纪 30 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 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 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请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概括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学生回答]①日本很早就作好了侵略中国的准备;②中国东北是日本的 生命线;③三十年代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④欧美国家忙于应付本 第1页
(教师可适当做解释)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上面材料中蒋介石的电报、讲话和国民政府的告 全国民众书的内容中,我们应该能看出导致东北三省在四个月沦陷的主要原因 是…… [学生回答]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教师引导]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呢?有什么理论依 据吗?我们还是通过投影打出材料来分析。 [投影显示] (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 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 三天就亡国了。 ”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二)1931 年 8 月 22 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时说: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 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 (四)1931 年 10 月,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许世英代表蒋介 石声称: “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 本……让出东北。 ”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第一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的观点是中 国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因而没办法和日本作战。从第二则材料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蒋介石对于共产党和人民的仇恨,宁愿让中国亡于日本,也不让落到共产 党手里,这是关键的一点。当日本忙于准备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之际,蒋却在 南方围剿红军,这种理论后来发展成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教师过渡]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是否其他社会阶 层也在坐以待毙呢?我们说不是,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对应的是,九一八后, 全国很快掀起了一个全国性的抗日高潮。其中主要的有东北人民的抗战,冯玉 祥和吉鸿昌的“察哈尔抗日民众同盟军”的抗战,福建十九路军的抗战等。下 面,我们看一看东北的抗战。 [板书]3.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和嫩江大桥之战的内容。了 解当时的局势。 [学生看书]…… [教师强调]①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 日本的侵略。这是当时的主要呼声;②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 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③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 游击队。1936 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 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 同学们,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过渡]日军占领东北后,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建立起了伪满洲国,企 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此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中华民族的危 机日益严重,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日益提高,这时的蒋介石仍置民族危亡于不 顾,继续“围剿”红军,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板书]二、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
第3页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西安事变”一目下前三段内容,看完之后从中 归纳出西安事变的背景。可以互相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学生看书]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要求国 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回答二: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 多次要求蒋介石抗日。 回答三:东北军将士身负国仇家恨,不愿意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他 们希望上前线抗日。 回答四: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红军。 回答五: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的压力。 [教师小结]西安事变的背景:①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 众抗日呼声日益高涨;②蒋介石既剿共又妥协的反动政策。 [板书]2.西安事变的过程 (可以放《西安事变》影片,让学生从动感画面中去体会当时的情景。 )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可以想像,假如你是共产党的领导人,张学良、 杨虎城把蒋介石捉起来后,你准备怎么样处理蒋介石?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发 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学生回答]回答一:杀掉蒋介石,因为从 1927 年开始,成千上万的共产 党员和人民群众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 回答二:和平解决,逼迫他答应抗日,因为当时中日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回答三:不能杀蒋介石,如果杀掉蒋介石,国共之间又会发生大规模内战, 那只会对日本有利。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么,西安事变到底是怎样解决的呢? 下面我们看一下具体内容。 [板书]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最后一段内容,了解西安事变解决的真相及 意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西安事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回答]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 介石,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 [教师提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谁在中间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 [教师提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 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 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 的目的也是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教师提问]共产党为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回答]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周恩来 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释放他,以争取一切力量抵御日本的侵略。 [教师提问]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能看 第4页
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⑤蒋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九一八事变”目下的前两段内容。 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真实过程。并能复述主要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 铁轨,反诬为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 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 [教师引导]请大家想一想,日本侵略军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 事件?大家可以互相交换看法,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这是日本蓄谋已久 的。 回答二:给侵略战争制造一个借口,以便师出有名。 回答三:为了欺骗世界舆论,给人造成一种是中国军队挑起事端的假象。 回答四:柳条湖距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很近,离东北重镇沈阳也很近,便于 日军在事件后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 [教师小结]确实是这样的,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了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而制造的一个借口。 [教师过渡]九一八事件以后,全国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南 京政府、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三省的沦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一齐来读一下课本上关于蒋介石不抵抗和东三省沦 陷一段的内容。 (再放歌曲《松花江上》 ,让学生体会东北人民失去家园的痛苦和对日本野 蛮侵略的愤慨) [教师引导]同学们,不到四个月,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 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负呢?一曲《松花江上》表现了东北人民的痛苦和愤慨。 可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为现实服务。只有弄清了东北三省沦陷的真正原因并 对其作深入分析,我们才能从中吸收到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下面,我们就来做 这个工作。 [投影显示] (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 ——1931 年 8 月 16 日蒋介石给张学良铣电 (二)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 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在江西剿红的蒋介石给张学良电 (三)东北军奉命: “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 ——《九一八事变真相》 (四) “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 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 之态度。 ” ——1931 年 9 月 23 日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