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
《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

《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1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白杨》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一、激趣设疑入课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 课。
( 教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 生: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教学实录集——余映潮

余映潮教学实录聚集〔1〕1.《我的叔叔于勒》2.《云南的歌会》3.《说屏》4.《记承天寺夜游》5.《狼》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
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
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表达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衬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比照”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比照”。
前面部分是迫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
鲜明的比照。
刚刚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
大家同意吗?〔学生齐声说同意〕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比照、铺垫。
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余映潮课堂实录《背影》

XXX课堂实录《背影》分享到:原创发布时间:2018-04-29 13:42:52全屏浏览话题讨论1、活动创意:巧妙设计话题,利用话题讨论,让学生高效深入地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出示话题: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一位____的父亲。
要求:根据课文中的“细节”内容来说话教师示例,学生思考,学生发言,教师与学生对话,参与学生的发言这个话题取材内容宽广,难度不大,可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可让学生从课文的开头说到课文的结尾,可让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这个环节要求将课文内容说得比较透彻。
也许可以说出几十个关于“父亲”的句子。
所以,教师要有流畅的、及时的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准备。
)教师就此话题的讨论进行课中小结,要求课中小结用最简洁的文字概说“父亲”的形象。
(此教学环节大约需要十五分钟左右)2、朗读活动创意:经由过程朗读指点,朗读理论让学生既进入课文,又感受文章的情感范围。
本课的朗读一定要举行指点,指点重在对情感基调的体味。
教师可以先举行总的指点,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也可以选择重点段落,一段一段的朗读体味。
朗读活动宜以整体活动为主,让每位学生都参与。
教师指导: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思念,应深沉而舒缓地进行朗读。
第一段:读得平而深沉,注意两句之间的停顿,读好“最”的重音,“举重若轻”的读好“背影”二字。
第二段:注意语调层次的变化,第一个层次读得低沉而略显哀伤,第二个层次是“父亲”说的话,读得低沉、坚定。
第三段:用叙述的语气读此环节大约需要18分钟左右)环节四:精读活动创意:此时的活动顺势转入对课文重点片段的阅读。
对课文第六段的阅读理解,在《背影》的教学中几乎是不克不及淡化的,所以应当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透此段。
教学内容:可从如下角度引导学生对此段进行品析、欣赏。
1、诗意的概括此段内容,分析此段层次2、从记叙要素的角度再理解此段的脉络层次3、品味动词运用、举措描述对“父亲”的表达感化。
4、感受外貌描述对“父亲”形象的表达感化5、品味作者的情感抒发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6、再朗读教师举行课中小结。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历来为广大读者所传诵。
它的特点就是在文字上洁净有力,很精细地刻画出山水的鲜明形象。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1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
上这一课。
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
开始读。
(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假设你是,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
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
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
(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
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
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
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
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一节课,90分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余映潮老师的《三峡》一文,了解中国的大江大河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背景,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入“三峡”这个名词,让学生自由发挥,了解学生对“三峡”的认知,了解学生对“三峡”的理解和认识。
2.讲解:通过介绍余映潮老师的《三峡》一文,讲解三峡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三峡。
3.阅读:让学生阅读《三峡》一文,并对其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解释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4.分析:通过分析学生阅读的过程,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
5.总结:对学生进行总结和梳理,让学生对这个话题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评点:
余映潮老师的《三峡》一文,通过深入的描写和分析,展现了三峡的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涵,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大江大河文化,培养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录中,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和阅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增强学生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是一次很好的教
学实践。
_顶碗少年_教学实录_余映潮

演,终于成功。所以说是“一波 三折”。
师:读起来。 师:请大家各用一个成语 来评价一下少年顶碗的故事, 好,开始思考。 …… 生 4:我觉得应该是“勇于 拼搏”,顶碗少年一次次失败后 又一次次重新再来。他终于成 功了。不勇于拼搏就不会有成 功。 师:说得好。勇于拼搏可能 不是一个成语,可能是一个四 字短语,但我觉得你概括得还 是很好的。谢谢。好,请你来。 生 5:我觉得应该是“坚持 不懈”。因为少年前两次都没有 成功,如果不是他的坚持不懈 的话,也就不会有第三次,如果 没有第三次也就不会有他的成 功。 师:对!用意志来坚持。请 你来。 …… 生 7:我认为是“惊心动 魄”。 师:惊心动魄! 请说。 生 7:因为他经过三次的表 演,终于成功。表演中有一些女 观众索性用手掌捂住了眼睛, 说明这是惊心动魄。 …… 师:我们来看有多少个成 语可以来评说这个故事呢?惊 心 动 魄 ,扣 人 心 弦 ,一 波 三 折 。 这是故事本身在表演的时候给 观众的那种心理感触,因为他 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然后取 得成功。作为顶碗少年来说,他 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力挽狂 澜。“力挽狂澜”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很大的波浪掀过来的
师:好,再把老师打横线的 地方连着读起来。读— ——(课件 出示)
生:一位少年头上顶着高 高的一叠瓷碗,做出各种各样 的动作。
师:是不是简化了? 生:是。 师:对。看课文中三次顶碗 的过程,按照这样的方法简单 地画一下,然后你就画出了这 个故事的全部内容了。开始吧!
师:我还要给大家重复一 下,我说的是,找出来的文字是 表述顶碗少年的表演过程的。 那么你的第一段是不是就不要 画了,再检查一下。
时候,他给它挡回去了,这是一 个比喻,比喻他用自己的毅力、 自己的技术,把快要失败的局 面给挽回了,这就叫力挽狂澜。 再看,从老者和顶碗少年的表 现来看,他们是处变不惊呀,他 在一种很难堪的、很紧张的氛 围下,处之泰然,镇静自若。我 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 看,顶碗少年的失败是出人意 料的,他的成功也是出人意料 的,这就告诉我们,技术要精益 求精呀,只有技术精益求精才 能出类拔萃呀。你们看,这么多 成语都是可以灵活运用的。我 们可以再读一下,“惊心动魄” — ——读!
《孤独之旅》余映潮课堂实录

《孤独之旅》余映潮课堂实录余映潮孤独之旅(课堂实录)一、导入同学们,打开书,拿起笔。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曹文轩的作品《孤独之旅》。
这篇文章节选自曹文轩的少年小说《草房子》。
1、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2、曹文轩简介3、课文内容简介(PPT出示曹文轩的简介,学生一起朗读。
)师:《草房子》这部小说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成长故事,描写的是苏北水乡的孩子们的生活。
作者想通过描写他们的故事来感动我们现在的孩子。
(PPT出示杜小康的介绍,学生齐读了解)师:注意,杜小康放鸭子的时候只有11岁。
如果是真实年龄,现在他有多大了?看看我吧,差不多就是老师这个样子了。
杜小康的家庭是很好的,他的爸爸就带着他去放鸭,为什么要放鸭?是为了让鸭子生蛋,卖蛋赚钱。
了解了曹文轩与他的作品草房子,也初步了解了杜小康的家庭,那么现在开始我们的《孤独之旅》吧。
(师提出)本课学习要求课文赏析、能力训练(解说、概括、赏析)二、进入课文话题: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的含义师: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三项训练:解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赏析能力的训练。
下面开始解说能力的训练:请你根据课文内容阐释课文标题《孤独之旅》的旅的含义。
(老师提示:旅的字面意思是离家在外,居留他地,那在课文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进行思考)生1:磨炼过程生2:杜小康被父亲带放鸭的过程。
生3:长时间离家、放鸭的生活。
(师补充小结,屏幕呈现)离家在外,居留他地。
远行、历程。
远离家乡的放鸭生活。
痛苦的历练。
成长中的苦难生活。
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一次美好的长大。
“孤独之旅”指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师:这里的“旅“字颇费斟酌。
结合课文理解字意是多么的重要啊。
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请同学们做好批注。
旅啊,远行也,历程。
旅的含义还有:远离家乡的放鸭生活;痛苦的历练;成长中的苦难经历,刚刚有两位同学说到了;孤独之中的心路历程。
刚刚第一位发言同学已经点出来了。
结合全文来看,也是一次美好的长大。
中考作文技法余映潮

中考作文技法余映潮【篇一:余映潮一节作文课教学实录】余映潮一节作文课教学实录【教育感言】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创新的教学设计的不同寻常之处是: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一课多案。
在教学艺术上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时间:2007年元月14日地点:吉林大学附中师:我们今天上一节中考作文指导课。
大家一起来,把材料的一、二节念一念。
(大屏幕显示。
)生(齐读):什么是感悟?感悟,就是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到的某种道理、某种哲理、某种诗化了的思想。
什么是作文中的感悟?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与生活现象的抒写来表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领悟。
因此,感悟类作文有时会更有深度,表现出动人心弦的作用。
师:有时候作文中的感悟或者作品中的感悟,用一句话来说,叫做画龙点睛之笔,或者是卒章显旨之妙。
这次的作文训练,我们就通过几种不同类型的美文的品读,来感受这种感悟的角度。
我们先来品读美文《篱笆上的铁钉》。
这是一篇写家庭生活的文章。
我们先读这篇文章,然后给这篇文章加上恰当的表达感悟的话。
这样,我们就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
大家先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
生(齐读):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别人吵架以后,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颗钉子。
第一天,男孩钉了37颗钉子。
以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学着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逐渐减少了。
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
终于有一天,一颗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从篱笆上拔掉一颗钉子。
” 日子一天天过去,最后篱笆上的钉子被拔光了。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孔吧,它们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实录
多事一人,写出人物的个性
执教:余映潮
【训练要求】
了解记叙文的特点,重点掌握较为复杂的记叙文的知识和基本要求,实践多事一人、写出人物个性的记叙文写作方法。
【背景知识】(1)
记叙文是借助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段进行记事、记人、写景、状物的文章,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
【背景知识】(2)
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与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特点:有众多材料的组合,有比较复杂的组合方式,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范文品析】(1)
父亲的三句箴言
郑传省《光明日报》(2013.6.26 12版)
【写法借鉴】(1)
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时间顺序;总提分叙;调整节奏;叙议结合;照应细密;线索贯穿;选材精致(同一类细节);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2)
健忘的教授
杨晖
【写法借鉴】(2)首段统领全文;末段自然收束;反复手法;误会手法;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3)
时光带不走的美好回忆
毕玉才、金悦《光明日报》(2015.4.14 16版)
【写法借鉴】(3)
第三人称视角;巧借文中人物的视角;倒叙手法开头;特写镜头收尾;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4)
父亲的爱
(美)艾尔玛邦贝克
【写法借鉴】(4)
散文式的笔调;以“抑”起笔;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材料写人;叙事简洁,暗含时序;
似贬实褒,点题精妙;人物个性鲜明。
【荐读范文】
《我的老师》(魏巍)、《老王》(杨绛)
【写作实践】
自由命题,运用多事一人的写法,表现一个有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