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醛症的实验室解读
生理盐水试验、卡托普利试验......原醛症诊断试验,一文读懂!

生理盐水试验、卡托普利试验......原醛症诊断试验,一文读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指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水分和钠盐潴留体内,尿中钾离子排出增加,从而引起高血压、低血钾的一类疾病。
面对疑似原醛的患者,该如何选择诊断试验呢?诊断试验这么多,四选一就可以?只做诊断试验就可以了吗?哪些人群又该注意筛查原醛呢?哪类患者会考虑原醛症?高血压伴低血钾或难治性高血压常常让临床医生想起本病的可能,但单单只凭这些信息是非常容易漏诊本病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2020 版)》推荐,对于存在以下 6 种情况的患者应该进行原醛症筛查:►持续性高血压(>150/100 mmHg)者;使用 3 种常规降压药「包括利尿剂」仍无法控制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使用≥ 4 种降压药才能控制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及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合并自发性或利尿剂所致的低钾血症的患者。
►高血压合并肾上腺意外瘤的患者。
►早发性高血压家族史或早发(<40 岁)脑血管意外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
►原醛症患者中存在高血压的一级亲属。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的患者。
筛查指标选什么?醛固酮 / 肾素比(ARR)为原醛症首选筛查指标。
ARR 作为原醛症最常用的筛查指标,实际临床中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患者年龄、性别、近期饮食情况、采血时间、体位因素、药物因素、采血方法、血钾水平、血肌酐水平等,故此指标只能作为原醛症的筛查指标,而非确诊指标。
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流程和检测方法,且 ARR 受诸多因素影响,使得ARR 的切点值变化范围非常大,故ARR 的切点值应考虑分层诊断。
对于没有条件获得切点值的实验室,可参考国外2016 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的临床诊疗指南》,当检测的肾素活性和醛固酮浓度单位为 ng/mL/h 和 ng/dL 时,ARR 切点值为 30;当检测的肾素活性和醛固酮浓度单位为 mU/L 和 ng/dL,ARR 切点值为 3.7。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简称原醛症)是由肾上腺皮质病变敛醛固酮分泌增多所致,属于不依赖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的盐皮质激素过多症。
以往对高血压伴低血钾者进行检查,此症患病率约占高血压患者O.4%~2.O%,近年采用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对血钾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筛查,发现近10%以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病因分类】(一)醛固酮瘤多见,大多为一侧腺瘤,直径大多介于1~2cm。
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与血浆ACTH的昼夜节律呈平行,而对血浆。
肾素的变化无明显反应。
少数腺瘤患者对站立位所致肾素升高呈醛固酮增多,称为肾素反应性腺瘤。
(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特醛症)亦多见。
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有时伴结节。
病因可能与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敏感性增强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患者醛固酮分泌减少,高血压、低血钾改善。
少数患者双侧肾上腺结节样增生,对兴奋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试验(如直立体位,限钠摄入,注射利尿药等)及抑制性试验(如高钠负荷等)均无反应,称为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所致原醛症。
(三)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GRA)多于青少年期起病,可为家族性,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也可为散发性,肾上腺呈大、小结节性增生,其血浆醛固酮浓度与ACTH的昼夜节律平行,用生理替代性的糖皮质激素数周后可使醛固酮分泌量、血压、血钾恢复正常。
发病机制为:正常时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在肾上腺球状带表达,受血管紧张素Ⅱ调控,11p羟化酶在束状带表达,受ACTH调控。
在GRA中,11p羟化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的编码序列融合形成一嵌合基因,此基因产物具有醛固酮合成酶活性,在束状带表达,受AcTH而不受血管紧张素Ⅱ调控。
目前已可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此嵌合基因。
(四)醛固酮癌少见,为分泌大量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往往还分泌糖皮质激素、雄激素。
肿瘤体积大,直径多在5cm以上,切面常显示出血,坏死。
原醛addison-病(一)

原醛addison-病(一)原醛addison-病,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即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减少,导致机体一系列的代谢和免疫反应异常。
下面将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病因:原醛addison-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不过存在着遗传和非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与HLA-DR3, HLA-DR4和HLA-DQ家族基因有关,而非遗传因素则包括自身免疫、病毒感染、药物和化学物质等。
临床表现:原醛addison-病的发病过程十分隐匿,常常在半年到数年之后才显现出来,初期常见的症状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恶心呕吐、腹泻、低血压等。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黄褐色素沉着、口腔黏膜色素加深、脱发、阴毛减少等表现。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胃肠道的麻痹和嗜睡等。
诊断:原醛addison-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
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出现了长期的消耗性病程、肉眼可见的色素沉着以及皮肤和黏膜的黄褐色素加深等症状.实验室检查中则主要依靠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查和抗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体等检测。
治疗:目前,原醛addison-病的治疗主要是激素替代治疗。
一旦确诊,患者必须终身使用皮质激素药物,以人造激素的形式维持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
建议患者定期查房,检查肌力和观察脱水、体液平衡等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原醛addison-病为一种罕见的疾病,但它会给患者带来较严重和长期的危害,因此,及早发现、正确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患者应该注意规律、有营养、生活良好,并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原醛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与研究

原醛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与研究目的研究原醛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并对相关特点进行比较与分析。
方法58例确诊原醛患者,按照血钾水平分组,正常血钾为对照组,16例;观察组为低血钾或存在低血钾病史,42例;比较与分析2组临床生化检测指标和合并症及肾上腺CT检查等。
结果2组原醛患者血压和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血、尿醛固酮水平分别为(181±91)ng/L、(10.1±6.7)μg/24 h明显低于观察组(282±178)ng/L、(18.3±12.7)μg/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低血钾与正常血钾原醛患者临床表现症状无明显差异性。
标签:原醛;正常血钾;低血钾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结构方式不断变化,临床高血压发患者数也随之增加。
尤其是因激素异常分泌而导致的高血压疾病备受关注,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1]。
但由于患者存在血压较高及醛固酮分泌过量而导致靶器官受到损害。
为比较与分析低血钾与正常血钾原醛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情况,以为临床治疗和检测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经确诊的58例原醛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
根据血钾检测水平分组,其中正常血钾(血钾≥3.5 mmol/L)为对照组,16例;而将血钾水平4.0 mmol/L[3]。
给患者使用高钠饮食,保证患者尿钠排出量≥3 mmol/L。
于第4天早上10点左右测定患者血钾醛固酮和肾素活性剂皮质醇水平[4]。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组患者血压、年龄、高血压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尿醛固酮水平分别为(181±91)ng/L、(10.1±6.7)μg/24 h明显低于观察组(282±178)ng/L、(18.3±12.7)μg/24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原醛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百度百科公开招募三甲医院副高职称医师或医学博士,加入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撰写医学词条。
查看详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受抑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大多数是由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也可能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目录1病因2临床表现3检查4诊断5鉴别诊断6治疗1病因病因尚不甚明了,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生化特征,原醛症有五种类型:1.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发生在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并分泌醛固酮的良性肿瘤,即经典的Conn综合征。
是原醛症主要病因,临床最多见的类型,占65%~80%,以单一腺瘤最多见,左侧多于右侧;双侧或多发性腺瘤仅占10%;个别患者可一侧是腺瘤,另一侧增生。
瘤体直径1~2cm之间,平均1.8cm。
重量多在3~6g之间,超过10g者少见。
肿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有明显边界,切面呈金黄色,腺瘤主要由大透明细胞组成,这种细胞比正常束状带细胞大2~3倍。
光镜下显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网状带或致密细胞,以及大小不同的“杂合细胞”。
“杂合细胞”表现了球状带和束状带细胞的特点,有些腺瘤细胞可同时存在球状带细胞弥漫性增生。
电镜下瘤细胞的线粒体嵴呈小板状,显示球状带细胞的特征。
醛固酮瘤的成因不明,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与血浆ACTH的昼夜节律呈平行,而对血浆肾素的变化无明显反应。
此型患者其生化异常及临床症状较其他类型原醛症明显且典型。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特醛症,即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占成人原醛症10%~30%,而占儿童原醛症之首。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其病理变化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的细胞增生,可为弥漫性或局灶性。
增生的皮质可见微结节和大结节。
增生的肾上腺体积较大,厚度、重量增加,大结节增生于肾上腺表面可见金色结节隆起,小如芝麻,大如黄豆,结节都无包膜,这是病理上和腺瘤的根本区别。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教学及宣教)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一、疾病概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病变,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制,典型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活性和高醛固酮血症。
二、发病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醛固酮分泌最主要的调节因素,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钠离子浓度减低、前列腺素或β-肾上腺素能刺激时,肾素释放增加,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增多,从而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
钾是醛固酮合成和释放的另一主要调节因素,高钾刺激醛固酮分泌,低钾抑制醛固酮分泌。
另外,垂体释放ACTH和醛固酮刺激因子、前列腺素等也参与调节醛固酮的合成或分泌。
醛固酮超生理需要量分泌可导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高血钠、低血钾、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抑制以及碱中毒。
三、临床表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症状包括高血压和低血钾。
1.高血压高血压是原醛症最主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病程进展,血压逐渐增高,但多呈良性过程,对一般降压治疗效果欠佳。
原醛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主要与体内钠潴留有关,另外,动脉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内内水潴留,血管壁肿胀,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增强,也导致血压增高。
2.低血钾大量醛固酮作用下,钾从尿中严重丢失,造成血钾降低。
血钾在疾病早期可正常或维持于正常低限,临床无低钾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病程延长,血钾持续下降,常在3mmol/L 以下,并出现低血钾症状。
四、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1)血、尿醛固酮醛:固酮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清晨时分泌量高而夜间睡眠时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血、尿醛固酮明显升高。
(2)血、尿电解质:低血钾存在于较严重的病例中,只有50%的腺瘤和17%的增生患者血钾小于3.5mmoll/L,故低血钾作为诊断原醛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都很低;血钠多处于正常高范围;血镁可低于正常;尿钾多在25mmol/24h以上。
影像学检查可用B型超声检查,肾上腺CT和〔或〕MRI,131碘-胆固醇肾上腺扫描及肾上腺血管造影等检查,也可行赛庚定试验协助鉴别醛固酮瘤及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内容摘要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考虑。对于症状 较轻的患者,可先采用药物治疗。若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则需考虑手术治 疗。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是一个可选方案。然而,在手术治疗后, 患者可能复发,此时需要再次手术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内容摘要
结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疗指南对于诊断和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 能亢进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此指南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对不同患者群 体的特点考虑不够充分,对手术适应症和术后复发的处理仍需进一步探讨。
指南内容分析
3、预防指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预防主要包括对患者的教育和定期随访。指南建议医 生应向患者传授关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 病情。同时,指南也强调了定期随访的重要性,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个体化的随访计划,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指南亮点解读
内容摘要
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进一步完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疗指南,特别 是在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治疗方案上需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术后复发问题以及长期疗效评估等方面也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此外,新的 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等也将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引言
引言
卵巢癌、输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诊断 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卵巢癌、输 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的诊治,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一系列的 指南。本次演示将对NCCN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临床实践指南进行 解读,以期为国内的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指南亮点解读
1、新的诊疗技术: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也在不断进步。指南中引入了一些新的诊疗技术,如基因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应 用,以及肾动脉造影、肾静脉采血等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同时,新出现的治疗 方法如手术、放射治疗等也在指南中得到了推荐。
原醛症的实验室解读

协和医院原醛患者
门诊查立位: PRA 0.1ng/ml.h,AT II 28.89pg/ml,ALD
13.66ng/dl。 计算ALD/PRA为136.6。
协和医院原醛患者
入院卧立位醛固酮试验结果:
协和医院原醛患者
开博通试验结果:
协和医院原醛患者
肾上腺CT显示左侧肾上腺内侧支增粗。 考虑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醛固酮:152.82pg/ml。 醛固酮肾素比值:224.74;
ng/dl / ng/ml.h 协和 pg/ml / pg/ml 我院
我院患者
开博通试验结果: 服药前肾素0.66ng/ml.h、血管紧张素
Ⅱ52.61pg/ml、醛固酮115.98pg/ml; 服药后肾素0.43ng/ml.h、血管紧张素
)最后计算立位ALD/PRA比值。
试验前避免服用利尿剂、ACEI、ARB、β受体 拮抗剂、安体舒通等药,若用上述药物,应停 药1-2周再做卧立位醛固酮试验,视病情决定 是否应用心痛定;有低血钾患者试验前补钾至 血钾正常或接近正常。
醛固酮卧立位试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请您于____年___月___日(周___)晚八点,带化验单、 试验用药及门诊注射、治疗证等准时到达病房,并不 可再进食。从夜间零点后不可再进水,正常卧床休息。 次日凌晨四点,护士将叫您下床排小便,之后继续卧 床不可再坐起及下床(可在床上翻身)。晨八点卧位 抽血,肌肉注射用药后立即站起,保持站立两小时 (可行走、倚靠),上午十点站位抽血,试验结束。 注意:试验期间禁食水,停止服用降压药。
单位对照
ng/dl / ng/ml.h 协和 pg/ml / ng/ml.h 艾迪康 pg/ml / pg/ml 我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g/dl / ng/ml.h 协和 pg/ml / pg/ml 我院
我院患者
开博通试验结果: 服药前肾素0.66ng/ml.h、血管紧张素
Ⅱ52.61pg/ml、醛固酮115.98pg/ml; 服药后肾素0.43ng/ml.h、血管紧张素
ng/dl / ng/ml.h
我院患者
梁书云,49岁, 糖尿病、高血压、两次脑出血。 电解质:钠:134.0mmol/L、钾:2.52mmol/L、
氯:90.7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32.0mmol/L。 24小时尿钾:85mmol/24h。
我院患者
卧位高血压三项(20150709): 肾素:0.68pg/ml、血管紧张素II:89.38pg/ml、
国外研究证明当病人的醛固酮 (pg/mL)/PRC(pg/mL)大于67,同时醛固酮浓 度大于110pg/mL时,能够达到100%的灵敏度 和93%的特异性。
各临床实验室应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建立 AARR切点。
协和
正常Na饮食的情况下,卧位醛固酮一般<13 ng/dl,若卧位ALD>15 ng/dl则有意义。
均有活性,能催化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的转变。 但之前由于单克隆抗体的技术限制,无法做出只针对
活性肾素位点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因此活性肾素含量的检测受肾素原的干扰非常大, 人们转而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评价人体内的肾素活性,
即PRA。
实验室检测历史与现状:
PRA指的是测量一定时间内血浆肾素的酶活性 催化内源性血管紧张素原产生AⅠ的产量。
11ß羟化酶在束状带表达,融合基因的形成导 致醛固酮合成酶在束状带异位表达,并受 ACTH的调控,所以患者醛固酮分泌可被糖皮 质激素抑制。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可做地塞 米松抑制试验:
地塞米松0.5mg Q6h×10天 若应用后醛固酮下降,血压、血钾正常,则为
阳性。 特醛可出现:1、血钾间断低;2、一般降压药
谢 谢!
谢谢观赏
卧立位试验原理:正常人在隔夜卧床,上午8 时血浆醛固酮值约为10-160pg/mL,保持卧位 到中午12时,血浆醛固酮浓度下降,和血浆皮 质醇浓度的下降相一致。
如取立位时,则血浆醛固酮上升,因为站立后 肾素-血管紧张素升高的作用超过ACTH的影响。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
特醛症在成人原醛中比例约占原醛总数的60%左右, 居第一位。
血液和肺组织中的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Ⅰ降解为血管 紧张素Ⅱ(8肽),
后者可被氨基肽酶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Ⅲ(7肽)。
RAAS作用机制
这三种血管紧张素均有生物活性, 其中血管紧张素Ⅱ、Ⅲ的生物活性较强, 而后者在血中史与现状:
肾素在人体内有三种存在方式: 无活性的肾素原、有活性的肾素原以及肾素。后两者
Ⅱ27.33pg/ml、醛固酮148.36pg/ml; ng/dl / ng/ml.h 协和 pg/ml / pg/ml 我院 pg/ml / ng/ml.h 艾迪康
我院患者
肾上腺CT结果显示:左肾上腺增粗; 补充诊断: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性大。 给予螺内酯口服降压保钾治疗。
特醛中9.7%者表现为单侧肾上腺增生。 临床特点为其病情(血压、血钾、血醛固酮、
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等)介于醛固酮瘤组及双侧 肾上腺增生组之间。
特醛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高 血糖、高血脂)。
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Ⅰ型即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 酮增多症(GRA)
多青年起病,肾上腺呈结节样增生,常显,第 8号染色体11ß羟化酶基因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 形成一融合基因。
因为PRA的检测需要特殊的样本前处理过程, 因此检测的时间很长,其中有大量纯手工操作, 因此不同实验室和不同产品之间的结果重复性 和一致性比较差。
实验室检测历史与现状:
在国内进行的研究证明,使用AARR阈值为 42.36进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灵敏 度和特异性分别能达到87.10%和93.75%。
病理特征为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弥漫性或局灶性) 。 有学者认为特醛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一种异常的醛固
酮刺激因子所致或由于肾上腺对血管紧张素II的敏感 性作用增强所致。 其醛固酮分泌不呈自主性,取站立位时血肾素的轻微 升高即可使血醛固酮增多。 其升高的醛固酮水平可被ACEI抑制。
单侧肾上腺结节增生性原醛症
在高钠状态下,卧位醛固酮>10ng/dl则提示有 意义。
24小时尿钠>200mmol,为高尿钠; 24小时尿钠<50mmol,为低尿钠; 摄入6g盐每日,约相当于排出24小时尿钠为
100mmol。
肾素与肾素活性间能否换算? 我们医院的AARR切点定多少合适?
原醛分类:
原醛症占高血压人群的10%以上。 主要为特醛(60%)及醛固酮瘤(35%),其
血浆样本中肾素的活性, 其结果常用ng/ml.h或nmol/L.h, PRA=AⅠ(RIA37度)-AⅠ(RIA4度)(ng/ml.h)。
实验室检测历史与现状:
PRA检测的性能及可靠性取决于很多方面: 例如PH=5.6(提高血管紧张素Ⅰ的生成效
率)、 生成血管紧张素Ⅰ的孵育时间、 血管紧张素原的浓度水平、 加入酶抑制剂防止血管紧张素Ⅰ降解、 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及精确度等。
单位对照
ng/dl / ng/ml.h 协和 pg/ml / ng/ml.h 艾迪康 pg/ml / pg/ml 我院
单位对照
pg/ml ng/dl 1ng=1000pg,1dl=100ml, 所以1ng/dL=10pg/mL 所以1pg/mL=1/10ng/dL
ng/dl / ng/ml.h 协和 pg/ml / ng/ml.h 艾迪康
单位对照
ng/dl / ng/ml.h 协和 pg/ml / ng/ml.h 艾迪康 pg/ml / pg/ml 我院
RAAS作用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通过对血容量和外周阻 力的控制,调节人体血压、水和电解质平衡。
当血压降低时,肾脏开始分泌肾素,其经肾静脉进入 血液,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血管紧张 素Ⅰ(10肽),
效果差。
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Ⅱ型
可为肾上腺腺瘤或增生,同一家系中有两个以 上确诊者,且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基因检测 能排除Ⅰ型。
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癌
肿瘤体积大,直径大于3cm; 除醛固酮外,常同时分泌糖皮质激素、性激素; 明显高醛固酮血症伴严重低血钾和碱中毒; 肿瘤切除后易复发。
异位分泌醛固酮肿瘤
)最后计算立位ALD/PRA比值。
试验前避免服用利尿剂、ACEI、ARB、β受体 拮抗剂、安体舒通等药,若用上述药物,应停 药1-2周再做卧立位醛固酮试验,视病情决定 是否应用心痛定;有低血钾患者试验前补钾至 血钾正常或接近正常。
醛固酮卧立位试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请您于____年___月___日(周___)晚八点,带化验单、 试验用药及门诊注射、治疗证等准时到达病房,并不 可再进食。从夜间零点后不可再进水,正常卧床休息。 次日凌晨四点,护士将叫您下床排小便,之后继续卧 床不可再坐起及下床(可在床上翻身)。晨八点卧位 抽血,肌肉注射用药后立即站起,保持站立两小时 (可行走、倚靠),上午十点站位抽血,试验结束。 注意:试验期间禁食水,停止服用降压药。
操作时需要将预冷的酶抑制剂(防止血管紧张 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 紧张素Ⅱ)加入血浆样本中,
混合均匀后,分为两份,分别置于冰水浴和37 度中孵育1小时,
孵育后将37度的样本置于冰水浴中迅速冷却备 用。
实验室检测历史与现状:
然后采用竞争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Ⅰ的浓度, 根据单位时间内生成AⅠ浓度的不同,来计算
协和医院原醛患者
门诊查立位: PRA 0.1ng/ml.h,AT II 28.89pg/ml,ALD
13.66ng/dl。 计算ALD/PRA为136.6。
协和医院原醛患者
入院卧立位醛固酮试验结果:
协和医院原醛患者
开博通试验结果:
协和医院原醛患者
肾上腺CT显示左侧肾上腺内侧支增粗。 考虑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
他少见的有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1%)、 肾上腺醛固酮癌(1%)、异位分泌醛固酮的 肿瘤(<1%)、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Ⅰ型和 Ⅱ型)。
醛固酮瘤(APA)
以单一腺瘤最多见,双侧或多发腺瘤仅占10%。 直径多<3cm。
醛固酮瘤患者的生化异常及临床症状较其他类 型原醛症明显。
多为ACTH反应型瘤,血醛固酮浓度与ACTH 的昼夜节律平行。
实验室检测历史与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 发展,活性肾素的检测试剂盒逐渐面试。
根据各类文献综合分析,PRC在临床应用方面 可完全替代PRA的检测,
并且具有操作更加简便、重复性强、可以追溯 至国际校准品等很多方面的优势。
实验室检测历史与现状:
筛查原醛(PHA)最常用的方法是计算血浆醛 固酮浓度和血浆肾素活性的比,即PAC/PRA。
极少见,可发生于肾内的肾上腺残余肿瘤或卵 巢肿瘤或睾丸肿瘤。
卧立位醛固酮试验:试验前一天 24°尿K、 Na、Cl,次日行卧立位醛固酮试验(试验日病 人卧位4小时以上,空腹8AM卧位取血测血K、 Na、Cl,Ald、PRA及AII;然后肌注速尿 40mg或0.7mg/kg( 速尿总量<40mg ), 站立2小 时,10AM立位取血测Ald 、PRA、AII
开搏通试验:试验前一天 24°尿K、Na、Cl, 次日行开搏通试验试验(空腹8Am测血压,卧 位取血测血K、Na、Cl、ALD、PRA、ATII , 口服开搏通25mg, 静卧2小时后10AM再测血压 及服药后ALD、PRA 及ATII.
开搏通试验方法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