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与轻轨课程设计(地铁地下车站建筑设计)

合集下载

地铁车站建筑课程设计

地铁车站建筑课程设计

地铁车站建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铁车站建筑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设计原则、功能布局和结构特点。

2. 学生能了解地铁车站建筑与城市规划、交通组织的关联性,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和知识。

3. 学生能了解地铁车站建筑在节能减排、绿色出行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铁车站建筑案例的能力,能提出改进和优化方案。

2. 学生能运用设计软件或手工绘制地铁车站平面图,展示其功能布局和结构特点。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地铁车站建筑模型的制作,提高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地铁车站建筑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关注城市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建筑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思维和审美观念。

3. 学生通过学习地铁车站建筑,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的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掌握地铁车站建筑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和尝试。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铁车站建筑基本概念:介绍地铁车站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地铁车站的概述”2. 地铁车站设计原则:讲解地铁车站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地铁车站设计原则”3. 地铁车站功能布局:分析地铁车站的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和人流组织等方面内容。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地铁车站功能布局”4. 地铁车站结构特点:探讨地铁车站的建筑结构、材料及构造特点。

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建筑与结构设计

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建筑与结构设计
HPB235级钢筋,喷射混凝土可采用C25;
(4)一般环境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得低于表中规定。
地下结构混凝土的最低设计强度等级
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C30
明挖法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C30
作为永久结构的地下连续墙和钻孔灌注桩
C30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计
C50
盾构法
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衬砌
C30
喷射混凝土衬砌
1h1 2h2
(3)地面车辆荷载 ①车辆荷载一般简化为均布荷载
p0
地面
p0 地面
Z
Z
0.7Z a 0.7Z
单个轮压传递的竖向压力:
0.7Z b 0.7Z
p0 z
a
0 p0
1.4Z b 1.4Z
式中:p0z—车辆轮压传递到计算深度Z处的竖向压力; p0 —车辆单个轮压;
a﹑b —地面单个轮压的分布长度和宽度; di —地面相邻两个轮压的净距; n—轮压的数量;
技术措施: ①设置伸缩缝﹑诱导缝和施工缝; ②设置后浇带或控制分段浇注的长度; ③合理选择水泥品种的标号; ④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加强养护和洞口的遮挡; ⑤及时回填,保证地下结构内外温度不出现急剧变化。
(2)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①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钢筋公称直径,且 在一般环境下应符合下表规定。
钢筋混凝土管片
0.2
水中环境、土中缺氧环境
0.3
洞内干燥环境或洞内潮湿环
其他结构

0.4
迎土面地表附近干湿交替环 境
0.5
附注
环境相对湿度为 45%~80%
⒋工程材料 (1)一般采用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材料,必要时采用金

地铁地下车站建筑设计课程设计

地铁地下车站建筑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城市地下铁道与轻轨交通设计题目:地铁地下车站建筑设计院系:土木工程系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与地下工程年级:2011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王玉锁老师成绩: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年月日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与地下工程姓名学号开题日期:年月日完成日期:2014年3月22日题目地铁地下车站建筑设计一、设计的目的掌握地铁地下车站建筑设计中,站台宽度、楼梯数量计算过程及方法。

二、设计的内容及要求根据提供的车站资料,确定站台宽度、楼梯数量、扶梯宽度;按防灾规定进行验算。

三、指导教师评语四、成绩指导教师(签章)年月日隧道概况:某地铁Ⅱ级车站,客流密度为0.5m2/人,采用三跨两柱双层结构的岛式站台车站,站台上的立柱为0.6m ×0.6m 的方柱,两柱之间布置楼梯及自动扶梯,使用车辆为A 型车(车长23.12m),列车编组数为6辆,定员1860人/列,站台上工作人员为10人,列车运行时间间隔为2min 。

试设计:(1)站台的有效长度及宽度。

(2)中间站厅到站台之间楼梯及自动扶梯的宽度,并按防灾要求检算。

其中,预测高峰客流如下表 序号学 号 姓 名 预测客流量(人/h ) 上行线 下行线 上车(人) 下车(人) 上车(人) 下车(人) 39 2011764816976 7232 2090 1309 6345 解:1、按照客流估算法计算k ——超高峰系数,取1.3计算车站站台的有效长度l :m sn l 72.1402612.23=+⨯=+=δ则取车站站台的有效长度为m 141。

根据题意可知:上行线与下行线上车人数:(7232+1309)人/h=8541人/h ;上行线与下行线下车人数:(2090+6345)人/h=8435人/h ;因列车运行时间间隔2min ,所以侧站台宽度:m s l mw b 79.148.01415.0260)13097232(3.1=+⨯⨯+⨯=+=根据地铁设计规范车站站台最小宽度尺寸,取m b 5.2=自动扶梯的台数:69.18.081003.1)63452090(1=⨯⨯+==ηn k N n 下台 取2台,1台自动扶梯宽m 1,总宽m 2。

第四章-地铁与轻轨车站的建筑设计(完整版)

第四章-地铁与轻轨车站的建筑设计(完整版)
深基坑的技术难度增加﹑土方量增加﹑投资加 大﹑客流上下高度的增加。
如图4-3所示。
a)高架式; b)地面式; c) 半地下式单柱双跨; d)浅埋式; e)深埋,双柱三跨岛 式; f)双柱三跨双岛式; g)单拱岛式; h)单层单柱双跨侧式; i)双柱三跨岛侧混合 式; j)双层单柱双跨岛式; k)塔柱式; l)多拱混合式
车型
编 列车载客量 断面客流量(万人次 站台长度 适应范围(万人次

(人)
/h)
(m)
/h)
4辆
1240
3.72
93
A型车
6辆
1860
5.58
140
3.7~7.4
8辆
2480
7.44
186
4辆
950
2.85
78
B型车
5辆
1195
3.59
98
2.8~4.3
6辆
1440
4.32
120
3辆
610
1.83
57
⑵轻轨车站的特征:
①车站具有一般地面建筑的特征及强烈的交通建 筑的形体; ②在车站两侧建有过街的人行天桥。 ⑶地铁车站与轻轨车站所共有的特征: ①车站沿着轨道,按车辆编组长度作线形的布置;
②车站有候车的站台及客流集散、售检票等功能 的站厅; ③还有必要的设备用房及管理用房。
⒉地铁车站与轻轨车站建筑的设计原则
L——站台有效长度;
0.40——站台警戒的安全距离。当采用屏蔽门时,
安全防护宽度取站台边缘至屏蔽门立 柱内侧的距离。
③站台层设计的另一个要点是限界要求。在站台 有效长度范围内,线路中心到站台内的结构物界 面的距离不得小于3600mm;在站台有效长度范 围以外的,线路中心到站台内的结构物界面的距 离不得小于1800mm。 ④站台层的两端也布置有必要的设备及管理用房, 形式上也是一端面积大,另一端面积小。

地铁与轻轨课程设计二

地铁与轻轨课程设计二

地铁与轻轨课程设计二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铁与轻轨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2. 使学生掌握地铁与轻轨的线路、车辆、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3. 帮助学生了解地铁与轻轨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城市交通规划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铁与轻轨线路布局、车辆选型等方面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法,对地铁与轻轨项目进行初步评估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技能,探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铁与轻轨等城市交通工具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公共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3. 培养学生具备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公共利益。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知识,以地铁与轻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地铁与轻轨的基本概念- 地铁与轻轨的定义- 地铁与轻轨的分类及特点2. 地铁与轻轨的发展历程- 世界地铁与轻轨发展概况- 我国地铁与轻轨的发展历程及成就3. 地铁与轻轨的基本组成部分- 线路、车辆、信号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4. 地铁与轻轨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地铁与轻轨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地铁与轻轨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5. 城市交通规划与地铁轻轨项目评估- 城市交通规划的原理与方法- 地铁与轻轨项目的评估方法及实践案例6. 地铁与轻轨的环保与公平性- 公共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地铁与轻轨项目的公平性与公共利益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地铁与轻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第二课时:地铁与轻轨的发展历程、我国发展概况第三课时:地铁与轻轨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功能第四课时:地铁与轻轨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第五课时:城市交通规划原理与地铁轻轨项目评估第六课时:地铁与轻轨的环保与公平性问题探讨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中关于城市交通、地铁与轻轨的相关章节,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地下地铁课程设计

地下地铁课程设计

地下地铁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铁的基本概念、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我国城市交通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地铁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解释地铁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

3.分析地铁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势和作用。

4.了解我国地铁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地铁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铁概述:介绍地铁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组成部分。

2.地铁结构:讲解地铁的车站、车辆、轨道、信号等主要结构。

3.地铁工作原理:阐述地铁的运行机制、动力系统和牵引原理。

4.地铁运营与管理:介绍地铁的运营模式、调度管理、安全防护等。

5.我国地铁发展:讲述我国地铁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铁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运行原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铁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

3.讨论法:学生讨论地铁运营和管理的相关问题。

4.实验法:安排实地考察,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铁。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铁相关教材。

2.参考书:提供地铁领域的相关著作,供学生拓展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地铁相关视频、动画,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铁运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3.考试:设置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4.实践报告:安排学生进行地铁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评估其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课程内容的连贯性。

地下地铁课程设计

地下地铁课程设计

地下地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铁的基本结构及其在地下运行的科学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地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车辆、轨道、信号及供电等。

3. 学生能够了解地铁建设对城市交通和地下空间利用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地铁运行的速度、频率及运输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数学技能,简单计算地铁线路的长度和站点间距。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份简单的地铁线路图,展示其规划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现代城市交通工具的欣赏和尊重,认识到地铁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学习地铁建设中的技术挑战,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铁作为绿色出行方式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有关地铁的知识,更能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地铁系统的基本知识、技术应用及社会影响展开,依据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以下部分:1. 地铁的基础知识:- 地铁的定义、历史发展及其在国内外城市的应用案例。

- 地铁系统的组成,包括车辆、轨道、信号、供电、通风等。

2. 地铁的运行原理:- 地铁列车的动力系统、制动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 地铁线路设计、隧道工程及地下空间的利用。

3. 地铁与城市交通:- 地铁对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及对其他交通方式的影响。

- 地铁线路规划、站点布局及其对周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4. 地铁的技术挑战与环境保护:- 地铁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法,如地下施工、地质处理等。

- 地铁作为绿色出行方式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如节能减排、减少交通拥堵等。

地铁与轻轨课程设计

地铁与轻轨课程设计

地铁与轻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地铁与轻轨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功能;2. 学生能够描述地铁与轻轨在我国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3. 学生能够了解地铁与轻轨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地铁与轻轨的技术参数、线路规划等方面进行评估;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方式,收集并整理地铁与轻轨的相关信息;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提出改进城市交通的合理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铁与轻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2. 学生能够关注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对城市规划和交通运输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交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地铁与轻轨基本概念的阐述;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某一城市地铁或轻轨线路的规划与评估;3. 学生能够撰写一篇关于地铁与轻轨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及发展前景的短文。

二、教学内容1. 地铁与轻轨的基本概念- 地铁与轻轨的定义- 地铁与轻轨的分类及特点2. 地铁与轻轨的技术参数- 线路、车辆、信号系统等技术参数介绍- 地铁与轻轨的技术优势及局限3. 地铁与轻轨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 地铁与轻轨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缓解作用- 地铁与轻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 地铁与轻轨线路规划与设计- 线路规划原则及方法- 车站、车辆段等设施布局5. 地铁与轻轨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我国地铁与轻轨的发展历程- 地铁与轻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6. 实践活动- 实地考察当地地铁或轻轨线路- 小组合作完成地铁或轻轨线路规划与评估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铁与轻轨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地铁与轻轨的技术参数第三课时:地铁与轻轨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第四课时:地铁与轻轨线路规划与设计第五课时:地铁与轻轨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第六课时:实践活动教材章节及内容:第一章: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第一节:地铁与轻轨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地铁与轻轨的技术参数第二章:地铁与轻轨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 第一节:地铁与轻轨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第二节:地铁与轻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三章:地铁与轻轨线路规划与设计- 第一节:线路规划原则及方法- 第二节:车站、车辆段等设施布局第四章:地铁与轻轨发展概况及未来趋势- 第一节:我国地铁与轻轨发展历程- 第二节:地铁与轻轨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实践活动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讲解地铁与轻轨的基本概念、技术参数等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地铁与轻轨
设计名称:地铁地下车站建筑设计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2015年11 月日
目录
1.设计任务 (1)
1.1 车站设计资料 (1)
1.2设计容 (1)
2.设计正文 (2)
2.1设计目的 (2)
2.2设计容及要求 (2)
2.3具体设计 (2)
2.3.1站厅层的设计 (3)
2.3.2站台层的设计 (4)
2.3.3出入口的设计 (6)
3.附图 (7)
1.设计任务
1.1 车站设计资料
某地铁车站,预测远期高峰小时客流(人/小时)、超高峰系数如下表,
客流密度ω为0.5m2/人,采用三跨两柱双层结构的岛式站台车站,站台上的立柱为直径c=0.6m的圆柱,两柱之间布置楼梯及自动扶梯,使用车辆为B型车(车长s为19.5m),列车编组数n为6辆,定员P v为1440人/列,站台上工作人员为6人,列车运行时间间隔t为2min,列车停车的不准确距离δ为2m,乘客沿站台纵向流动宽度b0为3m,出入口客流不均匀系数b n取1.1。

1.2设计容
1.站厅层:①客流通道口宽度;
②人工售票亭或自动售票机(台)数;
③检票口检票机台数;
④站厅层的平面布置。

2.站台层:①站台长度;
②楼梯宽度、自动扶梯宽度;
③两种方法计算的站台宽度;
④根据计算出楼梯、自动扶梯宽度按防灾要求检算安全疏散的时间;
⑤站台层的平面布置。

3.出入口:出入口数量和出入口宽度。

2.设计正文
2.1设计目的
掌握地铁地下车站建筑设计中站厅、站台层以及出入口通道的设计过程、容和平面布置原则。

2.2设计容及要求
根据提供的车站资料,进行车站的建筑设计及车站各组成部分的平面布置。

2.3具体设计
由基本条件可得:
上行线最大客流为:N上=(8106+1141)= 9247(人/h)
下行线最大客流为:N 下 =(2487+1675)= 4162(人/h )
上行线与下行线上车的最大客流为:M 1=(8106+2487)= 10593(人/h ) 上行线与下行线下车的最大客流为:M 2=(1141+1675)= 2816(人/h )
2.3.1站厅层的设计
1.客流通道口宽度
根据2.3.2站台层的设计可得到站台至站厅楼梯(包括自动扶梯)的总宽度为d=21d +d 2=2
10+1=6m ,为便于灾变时的紧急疏散,则可将客流通道口宽度设置为7m>2.4m, 满足地铁设计规。

2.人工售票亭或自动售票机(台)数
设人工售票亭:自动售票机= 3:7,则
M 1′= M 1 × 0.3 = 10593 × 0.3 = 3178(人/h )
M 1″= M 1 × 0.7 = 10593 × 0.7 = 7415(人/h ) 人工售票亭数量: 2.312002.13178m K M N 111=⨯=''='
,取3个。

自动售票售票机数量:8.146002.17415m K M N 1
12
=⨯=""=",取15台。

3.检票口检票机台数 出站检票机台数:8.212002.12816K M N 2
22=⨯='='m ,取3台。

入站检票机台数:6.1012002.110593M N 2
12=⨯="="m K ,取11台。

4.站厅层的平面布置(见附图一)
2.3.2站台层的设计
1.站台长度
站台有效长度:119265.19=+⨯=+=δsn l m ,为方便施工可取为120m 。

2.步行楼梯宽度、自动扶梯宽度
从节约投资考虑,设计为出站客流上行乘自动扶梯,进站客流下行走步行梯。

步行楼梯单向输送能力n 2′为3700人/(h · m),利用率η′为0.7,则 步行楼梯总宽度为m n K M d 9.47.037002.110593211=⨯⨯=''=η
>2.4m, 符合地铁规要求,为满足灾变时安全疏散时间要求,d 1至少取10m 。

自动扶梯输送能力n 2″为8100人/(h · m),利用率η″为0.8,则 自动扶梯台数为5.08.081002.1281622=⨯⨯=''"=
η
n K M n ,共取2台,分两边布置,则自动扶梯宽度d 2为1m 。

3.两种方法计算的站台宽度
1) 按经验预测法计算
远期高峰时段发车间隔的最大设计客流量为
M = N 上 × t ÷ 60 = 9247 × 2 ÷ 60 = 308(人/min ),客流密度ω取0.5m 2/人,安全带宽度s ′=0.48m , 则侧站台宽度为
m s l b 8.148.0119
5.0308M =+⨯='+=
ω, 根据地铁规,取b=2.5m ,且楼梯与自动扶梯总宽度为d=21d +d 2=210+1=6m ,柱宽c=0.6m ,则岛式站台总宽度为 B=2b+nc+d=2×2.5+2×0.6+6=12.2m>8m ,符合地铁规,取13m 。

2) 按客流估算法计算
客流密度ω为0.5m 2/人,列车车厢数N 为6节,则站台总面积为 A=N ωKP v (P u +P d )=6×0.5×1.2×6
1440×0.4=345.6m 2
乘客沿站台纵向流动宽度b 0为3m ,安全区宽度s ′为0.48m ,那么,侧站台宽度为m b s l A b 9.42
348.01196.34520=++=+'+=>2.5m ,符合地铁设计规,取5m 。

三跨岛式站台总宽度:
B=2b+2c+d=2×5+2×0.6+6=17.2m >8m, 符合地铁规,取18m 。

4.根据计算出楼梯、自动扶梯宽度按防灾要求检算安全疏散的时间 可知,列车乘客总量M=P v ×1=1440(人), 站台上候车乘客与车站管理人员总量N=M 1÷60 +6=10593÷60+6=183(人),自动扶梯台数n 为2台,人行楼梯通过能力n 3=3700人/(h · m),则站台层楼梯宽度安全疏散时间为 ()min 6min 8.510603700126081009.02)1831440(1]60)1(60[9.02)(1131<=⎥⎦
⎤⎢⎣⎡⨯+-⨯⨯++=+-⨯++= d n n n N M t ,故所设计楼梯总宽度满足灾变时的安全疏散时间要求。

5.站台层的平面布置(见附图二)
2.3.3出入口的设计
1.出入口数量和出入口宽度
1) 出入口数量的确定
取N=2,采用单支通道设计。

2) 出入口通道宽度计算
车站高峰小时客流量M= N 上+N 下= 9247+4162=13409(人),出入口客流不均匀系数b n = 1.1,超高峰系数K=1.2, 楼梯通过能力C t =3200人/(60min · m), 则出入口通道宽度为
m N C b K M B t n t 8.22
32001.12.113409=⨯⨯⨯=⨯⨯⨯=,则取为3m 。

3.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