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柱国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史上最霸道的权臣宇文护:废杀三帝害三大柱国

历史趣谈:史上最霸道的权臣宇文护:废杀三帝害三大柱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上最霸道的权臣宇文护:废杀三帝害三大柱国
导语:在皇权衰落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凌驾于皇权之上的人物,女的一般是太后,不男不女的绝对是宦官,男的就是权臣啦!历史上有名的权臣不在少数,
在皇权衰落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凌驾于皇权之上的人物,女的一般是太后,不男不女的绝对是宦官,男的就是权臣啦!历史上有名的权臣不在少数,霍光、梁冀、董卓、曹操、鳌拜等等,但谁才是是最霸道的呢?【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认为非北周权臣宇文护莫属!宇文护是谁?宇文护的名气确实很一般,但他干的事可真不简单!
所谓权臣,就是在权力上压倒一切势力,比如独揽朝政,废立皇帝,诛杀朝中大臣,这是权臣们的“标配”。

说宇文护最牛的理由也很简单,主要是他废杀的皇帝最多,害死的朝臣也不少,那么这位最牛权臣都做过哪些”僭越“的事呢?他的结局又是怎样呢?
【影视剧中宇文护的形象】
宇文护,小名萨保,是西魏权臣宇文泰的侄子,来自那个牛人辈出的武川镇。

当时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宇文泰整日忙于征战,所以就让侄子宇文护照看家务,后来经常也参与到军政事务的处理。

时间来到了556年10月,权臣宇文泰一病不起,但他的世子宇文觉年仅14岁,宇文泰怕儿子无法顺利掌握权力,就安排宇文护为监护人,代管政务。

宇文护在朝臣中声望也不高,特别是八柱国中的几位,地位均高于他。

为了树立权威,宇文护废掉西魏的皇帝拓跋廓,拥立堂弟宇文觉为皇帝,建立北周政权,不久废帝拓拔廓就被宇文护除掉。

由于宇文护独揽朝政,引起八柱国当中的赵贵、独孤信的不满。

赵贵意图除掉宇文护,不料事情泄露,赵贵被杀,之后独孤信也在宇文护逼迫下自杀。

生活常识分享。

上柱国

上柱国

上柱国
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

汉废。

五代复立为将军名号。

北魏、西魏时设"柱国大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北周时增置"上柱国大将军"。

隋代有"上柱国"、"柱国",以封勋臣。

唐以后作为勋官的称号,唐以后正式确立隋朝的六部制度,兵权归中央机构,"上柱国"逐渐成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简介
"左柱国"。

近夏少师言独得"上柱",为一时旷典。

然在隋初为从一品勋,而唐则四,实不为异也。

乙丑年,加严嵩,辞以人臣无"上",则夏公此官,固骖乘之祸耳。

乙丑,少师徐阶以十五年满加,固辞。

辛巳,少师张居正亦以十五年满加,亦辞,后卒以为赠。

今按:"上柱国"一人,夏言;赠"上柱国"一人,张居正。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死后封赠上柱国,常遇春也是死后封赠,(明史常遇春传,姚广孝传有记载),《明史》和《国榷》上没有记载徐达曾受上柱国,存疑。

天启三年七月辛亥,叶向高进上柱国。

(《国榷》和《明史》宰辅年表有详细记载)。

八大柱国

八大柱国

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侯莫陈崇。

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

史曰:今(唐)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中国在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成就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

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

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

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

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

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

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集团有两大特征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隋和初唐史,有必要对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西魏八柱国家有所了解。

柱国:柱国由来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西魏文帝时期又重新设立。

唐朝时的大氏族集团

唐朝时的大氏族集团

九品中正制在隋代为科举制度所取代,以九品中正制为依托的门阀制度也早已不复存在。

到了唐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们代代相传的政治特权已经所剩无几;而经济上,经过了隋末唐初的战乱,很多士族“名虽著于州闾”,但也“身未免于贫贱”。

因此有人断言唐代的士庶已经合流,或是提出不能用士、庶的标准来划分唐的“地主阶级”。

然而,翻开两唐书,读者还是可以找到为数众多的崔姓、裴姓、韦姓、李姓等士族出身的官员。

深入进去,可以发现唐代依然保存着令人惊异的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

这些可以说和唐以前的时代一脉相承,却和唐以后的时代迥异。

所以更多的人认为,尽管士族在唐代已经走向衰落,但它仍然存在。

著名的史学家王仲荤先生更是认为:“(在唐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势力,还是不能低估的。

”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并且承认士族存在于唐朝,也是展开这篇闲话的前提。

一、四姓或五姓按照唐代氏族专家柳芳的说法,“中国士人差第阀阅”被称为郡姓。

根据三世历官的情况又有膏粱、华腴、甲姓、乙姓、丙姓、丁姓之分。

凡是能够进入其中的,称为四姓。

这说明“四姓”并不以四这个数字为限。

而柳芳所处的时代“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上太原王氏,合称五姓,因此柳芳认为这是“不经”的做法。

然而这种说法在唐代几乎没有什么变动,从贞观时期修《氏族志》前夕唐太宗对山东士族的批评中可以看出四姓指崔、卢、李、郑;在中晚唐时期李肇的《唐国史补》中看到的情形也还是这样的。

不过李肇的记载让人看到五姓之中的太原王氏并不能和四姓平起平坐:“四姓惟郑氏不离荥阳,有冈头卢、泽底李、土门崔,家为鼎甲。

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鈒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

这里的“银质而金饰”大意应和今天的“镀金”差不多。

崔、卢、李、郑四姓地位的确立可以上溯至北魏孝文帝时期。

孝文帝于太和十六年(49 2年)和太和二十年(496年)两次下诏定姓族,当时确立的四姓和唐代还有些区别。

《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太和二十年“定诸州士族”的情况:“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历史趣谈历史上鲜为人知北魏八大柱国 西魏八大柱国由来

历史趣谈历史上鲜为人知北魏八大柱国 西魏八大柱国由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鲜为人知北魏八大柱国西魏八大柱国由来导语: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一、八大柱国由来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

荣败后,此官遂废。

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周文帝(宇文泰)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

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

自大统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

周文帝位总百揆,都督中外军事。

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

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

八柱国的设置乃模仿鲜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其中宇文泰实为全军统帅,魏宗室元欣仅挂虚名,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六柱国,所统兵士也改从各自主将之姓,这就给府兵制涂上了一层鲜卑部落兵制的色彩。

二、八柱国:使持节、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公宇文泰(其第五女襄阳长公主下嫁北周神武公窦毅,生唐太穆顺圣皇后)。

其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追尊为太祖文皇帝。

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北魏献文帝之孙,广陵王元诩之子)。

西魏恭帝即位,进大丞相。

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李渊祖父),周代魏追封唐国公(唐国号由来于此)。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西魏的八柱国传奇:隋唐门阀 族群荣耀至百年

历史趣谈西魏的八柱国传奇:隋唐门阀 族群荣耀至百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西魏的八柱国传奇:隋唐门阀族群荣耀至百年
导语: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政权几乎全部由世家大族所掌握。

南北朝后期,关陇军事贵族强势崛起,他们先后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从而形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政权几乎全部由世家大族所掌握。

南北朝后期,关陇军事贵族强势崛起,他们先后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从而形成了新的门阀。

关陇贵族的核心是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他们及其后代在隋唐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西魏权臣宇文泰实行府兵制,包括他在内有八个柱国,其中宇文泰“位总百揆,督中外军”,元欣是“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其他六柱国,“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

隋唐的史官称赞他们“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下面纵横五千年小编甜心即可就简要介绍一下西魏八柱国,附带十二大将军的情况。

1.宇文泰
小名黑獭,507年出生,武川镇人,鲜卑宇文部人。

北魏末年六镇叛乱,宇文泰岁父兄先后参加鲜于修礼、葛荣的起义军。

528年尔朱荣平定葛荣之乱,宇文泰的三个被尔朱荣所杀,宇文泰幸免于难,成为尔朱荣部将贺拔岳(武川镇人)麾下。

530年宇文泰跟随尔贺拔岳入关中。

534年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死,众将推举宇文泰统领部众。

此后宇文泰迎接北魏孝武帝入关,与高欢的东魏对峙。

宇文泰具有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在他领导下西魏政权由弱变强,逐渐占据优势。

556年宇文泰病死,但他所创建的军事制度、选官制度,对隋唐影响深远。

2.李虎
生活常识分享。

话隋唐99|李渊李世民家族名将排行,怪不得他们能统一天下

话隋唐99|李渊李世民家族名将排行,怪不得他们能统一天下

话隋唐99|李渊李世民家族名将排行,怪不得他们能统一天下李渊的爷爷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军功世家,家世显赫,李渊及其子侄们从小受到严格的军事教育,在唐朝统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名,李世民。

20岁左右的少年统帅,即使不做皇帝也是一代军事天才,他定西秦,收河东,一战擒二王而定中原,水淹河北军。

北方基本是他平定的,他箭法无双,弓马娴熟,冲锋陷阵,一手创建的玄甲军威震天下。

第二名,李渊李渊绝非昏庸无能之主,他韬光养晦,看准时机举义起兵,一路过关斩将,五个月拿下长安。

他不仅精通兵法,箭法百发百中,而且在统一过程中始终选择正确的战略,把控大局。

第三名,李建成并非懦弱无能之人,起义第一仗就和李世民一起兵不血刃拿下西河,兄弟俩一直并肩作战直到拿下长安。

统一天下过程中待在长安时间比较长,但刘黑闼最终是他平定的,而且软硬兼施,手段高明。

第四名,李孝恭李渊的堂侄,李唐宗室名将,北方基本是李世民平定的,而南方基本是李孝恭平定的,李靖是他的副元帅,和李世民一样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

第五名,平阳公主李渊的三女儿,李世民的姐姐,是个不平凡的女子。

李渊太原起兵之时,柴绍也去帮忙,她在关中散尽家产,招募军队,又在父亲的名声和家奴马三宝的帮助下,招降了七万军队,和李世民会师后一起攻打长安。

平阳公主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虎父无犬女,可惜因为她是女子,打下长安后就在家相夫教子了。

第六名,李道宗李渊堂侄,被小说冤枉了千年,十几岁就跟随李世民出征,参与了打刘武周,王世充,刘黑闼等战役,李世民即位后,又参与灭东突厥、吐谷浑,征高句丽等战争,为唐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在唐初的宗室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

李世民晚年评价李道宗为与李世勣、薛万彻齐名的当时名将。

第七名,李元吉李元吉虽无帅才,但也是一员猛将,李世民打洛阳时,他是副元帅。

李建成打刘黑闼时,他是副元帅。

军事才能不及两个哥哥,但他力敌十夫,并敢和尉迟恭这样的猛将比赛,虽然失败了,但说明他武力不弱。

论西魏北周关陇集团八柱国格局的形成过程

论西魏北周关陇集团八柱国格局的形成过程

论西魏北周关陇集团八柱国格局的形成过程作者:赵厚德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北魏在六镇变乱后随即走向衰落与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关陇地区为中心的西魏政权,后又分别演变为北周。

在西魏政权中,把持朝政的是著名的關陇集团八柱国。

本文从八柱国的出身与起兵过程及宇文泰在关陇集团中领袖地位的形成过程两方面入手,研究西魏北周关陇集团八柱国格局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关陇集团;八柱国;贺拔岳;宇文泰夹在北魏与隋唐之间、大多数时间屈居于西北一隅的西魏、北周政权,虽然其时间短暂,空间偏僻,却颇值得研究[1],[2],而且在这两个政权的时空范围内形成、发展并掌权的关陇集团,却进一步开创了隋、唐两个王朝,也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个时代。

而关陇集团的创建者,便是宇文泰、李虎、独孤信等八位“柱国大将军”。

他们大都出身寒族,来自北镇军人群体;在六镇变乱及随后的尔朱荣之乱中,他们联合起来,建立了西魏政权;同时,他们与当地士族合作,最终建立了稳定的统治,并走出函关、一统天下。

为什么关陇集团能够在贫瘠的西北一隅建立统治并屹立不倒?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本文从关陇集团八柱国的早年经历与宇文泰在关陇集团中领袖地位的形成过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八柱国的早年经历八柱国,是由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等八人组成的。

我们尝试从他们的出身与起兵过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出身从民族上来看,八柱国中宇文泰、元欣、独孤信、侯莫陈崇、于谨是鲜卑族,而李虎、李弼、赵贵是汉族。

由此,八柱国的民族以鲜卑族居多。

从籍贯上来看,宇文泰、李虎、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均祖籍或出生于代北武川镇,元欣、于谨籍贯洛阳,李弼籍贯辽东襄平。

由此,八柱国的籍贯以代北武川镇居多。

从阶级上来看,宇文泰是武川镇的豪酋阶层。

从《周书·文帝上》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兴初,徙豪杰于代都,陵随例迁武川焉。

”[3]宇文泰的先祖宇文陵是被迁徙到武川镇的“豪杰”中一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柱国隋唐军事贵族集团的起源——西魏八大柱国将军八柱国的设置乃模仿鲜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其中宇文泰实为全军统帅,魏宗室元欣仅挂虚名,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六柱国,所统兵士也改从各自主将之姓,这就给府兵制涂上了一层鲜卑部落兵制的色彩。

八柱国:使持节、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公宇文泰。

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

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李渊祖父)。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李密曾祖父)。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北周、隋、唐三朝外戚)。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

古代中国的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响当当的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

唐朝史书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

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

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

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

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

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

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集团有两大特征: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对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西魏八柱国家有所了解。

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新设立。

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

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

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八柱国之宇文泰家族: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北周太祖文皇帝(死后追谥),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淫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继承。

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沿袭近二百年,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

他率先废除了流行千年的宫刑,结束了这一不人道刑罚的历史,在与东魏,南梁的三国鼎立过程中,纵横捭阖,攻城拓地,先后袭取了南梁的襄樊、巴蜀和江陵,大大扩展了西魏版图,使西魏在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渐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

功业若此,盛矣哉!做为能与高欢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说西魏北周的辉煌都出自他的手中,虽说他与另外七人并称八柱国,但实际上他是府兵乃至整个西魏的真正领导者。

他先后做过西魏的丞相、太师、大冢宰,独裁军国大政.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

虽然最后宇文氏的北周为隋所灭,而后又代隋以唐,但宇文氏一族早就与杨氏李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当年的并肩共患难,或是后来的联姻,以至宇文氏后来虽经隋文帝大量捕杀,但仍有旁支以高门大族的形式繁盛不已,其中有许多人也继续担任显贵,如隋朝的宇文庆,宇文述,宇文化及,宇文恺,唐朝的宇文士及等。

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后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隋特别是为唐所沿习,而宇文氏因此在后来被保存下来,可以说也是福报吧。

八柱国之赵贵家族: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在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投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

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崇,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宇文泰为主帅。

平定关中后赵贵又参加了宇文泰与高欢在河桥、玉璧、邙山的激战,而后在广武大败柔然,斩首数千。

“寻拜柱国大将军,”“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

”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辅政,而赵贵自认为当年于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却要居于宇文护之下,甚为不平,于是与独孤信密谋杀掉宇文护,但在即将动手之前被独孤信制止,随后为开府宇文盛告发,赵贵因此被宇文护诛杀。

赵贵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八柱国之元欣家族: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国皇室近支。

元欣为人粗鲁率直,素以飞鹰走狗为乐,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当魏孝武帝为高氏所迫出逃关中投靠宇文泰时,元欣率先响应,这一步好棋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煊赫荣华,一下子成为西魏皇室诸王之首。

“为大宗伯,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

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

”。

“后拜司徒。

恭帝初,迁大丞相。

”这一系列高位使他表面上几乎可与宇文泰平起平座,而这种封赏,大概是宇文泰认为他粗鲁率直没有野心才给予的。

事实上,他在长安大置产业,特别爱好园艺,以至当时长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园中,他对宇文泰也表现得毕恭毕敬,而推荐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

这样一个皇室首席亲王,对宇文泰当然是没有任何威胁的,他能成为八柱国之一并且后半生享乐而终,可以说是憨人有憨福了。

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

总体来看,从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没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与宇文氏频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而后,大将军元胄在隋篡周的过程中为杨坚立下大功;到了唐朝,元氏与崔、裴、卢三家并称四大宰相门第,更见其盛。

八柱国之李弼家族: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人沉稳,有远见豪气,而且膂力过人。

最初投于尔朱天光麾下,后来跟随贺拔岳,在讨伐赤水蜀、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的战斗中树立了骁勇之名。

后来属侯莫陈悦,当宇文泰与侯莫陈悦争夺关中霸权之时,李弼的率众投奔宇文泰决定了宇文的胜利。

而后李弼作为宇文泰的大将经历了平定关中、抗击高氏的诸次战役,特别是在宇文泰与高欢的沙苑大战中,当宇文泰的左军遭敌强攻之时,李弼果断的领轻骑向敌突击,将敌军横截为三段,由此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大统]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

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

”李弼以将略见长,其大将风度在八柱国中鲜有能及。

因为上述功劳,他在八柱国中的地位也首屈一指,到了北周之时与于谨并为元老,死后被追封魏国公。

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名将,虽不过五尺,但骁勇过人,一度让宇文泰大为叹服,后成为大将军。

李弼后代在周为魏国公,在隋世袭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孙就是在隋末乱时间纵横一时的枭雄自称蒲山公的李密。

八柱国之于谨家族: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才名著称一时。

与其它人不大相同的是于谨出身于北魏正规军,在镇压边镇大暴动出谋画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为积射将军,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将军,但他在尔朱天光与高欢之争中站在尔朱一边,不久尔朱大败,于谨逃入关中,向宇文泰献称霸关中之策。

随后,于谨跟随宇文泰参加了诸次战役,并带领大将军杨忠攻下了梁都江陵。

“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

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

”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受命辅政,而于谨在大多数人迟疑之际,说服大家服从宇文护的权威,化解了分裂倾向。

后来北周尊三老,于谨即为三老之一,可见其威望之高。

总的来看,于谨在八柱国中以谋略为优,凡宇文泰以后大方向战略的制定都有于谨的参与,而于谨也是以其谋略保自身功名在数次换主时不失。

于谨诸子在周隋间皆位重一时,而又以于翼为最,其地位在北周与于谨类似,周武帝继位前于翼甚至受先帝托孤,周武帝灭齐时于翼领一军独当一面,灭齐后又主持了长城的修补。

最后在杨坚代周之时,于翼与李穆一样起到了影响全局的作用,因而于氏在于谨死后历周隋两朝更显其盛。

八柱国之侯莫陈崇家族: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鲜卑别部。

自十五岁起侯莫陈崇便随贺拔岳征讨葛荣、邢杲、元颢,在征讨万俟丑奴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将军。

贺拔岳死后侯莫陈崇归入宇文泰麾下,随后“三年,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增邑二千户。

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

七年,稽胡反,崇率僸讨平之。

”“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转少傅。

孝闵帝践阼,进封梁国公,邑万户,加太保。

历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护掌权时因说出晋公宇文护必死之言被勒令自尽。

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周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侯莫陈崇一族以武猛而享威名,故能成一时之盛,而陈崇最终以言语鲁莽丧身,乃是脱不了轻率之道,一世英名也转眼云散,足以让人叹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