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科与医学的发展
中医学发展简史

·
一晋
部
脉王
学 专 著
叔 和 编 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 《我 脉国 经第 》
《部隋
诸 病 源 候 论 》
病 因 病 机 证 候 学
巢 元 方 编 撰 了
专我
著国
—
第
一
·
《最晋
针早
灸的皇
甲针甫
乙 经 》
灸 学 专 著
谧 编 撰 了 我
—
国
·
开全可要唐
中书称方
国。我》孙
医 学 伦 理 学 之 先 河
他 对 医 德 的 论 述 ,
王 清 任
李时珍
收载药物1892种, 附方1万多帖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 的飞越
民国时期 中医学的发展处于低谷。西方医学迅速传播, 国民党政府试图扼杀中医,中医学面临着生存危机。由于 中医学自身不容忽视的医疗价值和大批仁人志士的奋力抗 争,她得以顽强生存下来。
中西医汇通:在抗争“废止中医”的同时,学习西医,形 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
国 第 一 部 医 学 百 科
和 《 千 金 翼 方 》 ,
思 邈 编 撰 了 《 千 金
·
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四个特点: • 宋代活版印刷术的发明; • 宋代对中医教育重视,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
人材的最高机构; • 学术争鸣 学派涌现; • 出现了“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思潮,涌现了许多学派。
THANKS
5 .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
一是对宋、金、元、明以来医学各领域众多进展总结归 纳,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
二形成了著名的 “温病学派”;代表人物有温病四大 家(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 《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温热经纬》
中国医学史4-7章

兰茂《滇南本草》
--地方性本草专著
传染病的研究与成就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明以前有关温病论述
温病——外感急性热病 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 与伤寒不同
吴有性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的伟大创见
《温疫论》创戾气说,对温病病因的创见:
(1)疫病是由戾气引起。
(2)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 (3)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而是否致病则决定 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 (4)戾气种类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 器部位也不同。 (5)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由不同戾气引起。 (6)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
四、李杲——脾胃论
字明之,号东垣,金代人,易水学派
代表著作:《脾胃论》
主要学术思想: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元气:先天之精与后天的水谷精气构成
内伤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
治疗:调理脾胃,善用温补脾胃的方子,故称 “补土派”
六、朱震亨——相火论
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作用:
(一)推广局方,流行成药 (二)若干制度:轮班制 水患痢疾施药
三、发展医学教育
宋 太医局
医学分科、学习的科目 三舍法:外舍—内舍—上舍 考核:理论与实际结合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一、医籍的整理 1057年 宋 校正医书局
北宋设立的搜集整理校勘古医 籍的机构,为当时医学的发展和后 世医籍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恽 铁 憔 处 方
恽 铁 樵
西医重视生理解剖
中医重“形能”,主气化,顺乎自然,
重视四时五行等外界影响
西医学有先进之处
重症医学在的发展历程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重症医学将更加智能化。这些技术可用于数据分析 、诊断决策、药物管理等方面,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远程医疗
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症患者将得到更及时、高效的医疗服务。通过远程医疗 平台,医生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各种新型疾病和复杂病症不断出现,如肺炎、产褥 热、坏疽等。医疗技术和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重症患者的治疗仍然面临 很大的挑战。
医学领域的演变
医学分科的细化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分科逐渐细化,出现了内科、外科、儿科等专科。这 种分科有利于深入研究和治疗特定领域的疾病,但也导致了跨学科的合作和沟通 变得困难。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重症医学已经从最初的急救 医学中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涉及多学科、多 领域的综合性医学专业。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医学将继续发展 壮大,为更多重症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
致谢
感谢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人员 和机构,特别是医生和护士等 一线医护人员,他们在重症患 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药研发与治疗策略
新药研发和治疗策略是改善重症患者预后的关键。未来,重症医学将不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方案,以及针对不同疾病状态 下的最佳治疗策略。
期望与愿景
提高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重症医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优化现有的治疗手段和技 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急症医学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随着急性疾病和创伤患者的增多,急症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逐渐兴起。它强调多学科协作,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发展简史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医巫分离,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XXX、XXX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生之进步。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
在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
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
一百年来,经过了与西方医学的撞击、对抗与结合,中医药在曲折中顽强发展。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
一百年来,经过了与西方医学的撞击、对抗与结合,中医药在曲折中顽强发展。
医学遗传学分科及发展简史

例如:一院儿科 xxx教授----- Down综合征, 细胞遗传学诊断。
二院 儿保科 xxx教授----DMD、血友病、 性别异常
遗传教研室 xxx教授----DMD、血友病、
性别异常,分子遗传学诊断,无创性产前诊 断。
2
Down综合征 ---FISH诊断。
2、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
1923年,Painter T S,提出人的染色体数目是 2n=48,性染色体为XX,XY。
同种属、不同细胞的杂交; 4/ 可施加各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
5
应用十分广泛:
1/杂交进行基因定位研究,如 人 × 鼠——TK 酶基因定位;
2/细胞杂交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细胞杂交与肿瘤抑制基因的研究,N X T—
—细胞失去肿瘤特征; 4/基因转移研究; 5/克隆羊、牛、猴、鼠及猪。
11、发育遗传学 Developmental genetics
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生长、分化、 组织、器官的形成的遗传机制和调控作 用。
15
12、行为遗传学 Behavior genetics
1952年,徐道觉(Hsu T C),偶然应用低渗处理 细胞获得分散良好的染色体,并发现人的染色体数 为46条,但未能肯定自己的发现,仍相信Paiter的 2n=48的结论。
1956年,蒋有兴(Tjio J H)和Levan A证明人的体 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这标志着人类细胞遗传学的 开始。
低渗处理技术的应用和外周血短期培养方法的建立, 推进了人类染色体研究的进程。
理论依据是1908年Hardy和1909年 Weinberg提出的遗传平衡定律。
11
8、免疫遗传学 Immunogenetics
中外医学史重点

中外医学史重点?
答:中外医学史的重点内容相当丰富,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知识点:
在中国医学史方面:
1.周朝时期,宫廷医生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科,包括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同时,提出了六气病因学说,包括阴阳、风雨、晦明等因素。
2.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药学出现了发展高潮,建立了中医学术体系。
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包括《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编纂。
其中,《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
3.汉代以后,中医逐渐形成了针灸、推拿、草药治疗等独特的治疗方法,并提出了“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等理论。
在西方医学史方面:
1.古埃及的医学史料包括史密斯纸草文和埃伯斯纸草文,分别记录了外科知识和医学通论。
2.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对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希波克拉底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他的医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3.罗马时期的塞尔萨斯是最早用拉丁文写医书的百科全书学派代表人物。
4.中世纪的欧洲,医学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医学家和著作,如盖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5.文艺复兴时期以后,西方医学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逐渐建立,临床医学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总的来说,中外医学史的重点内容包括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医学发展、重要医学家和著作、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深入了解医学的历史和现状,为未来的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秦汉和秦汉以前的医疗机构和医学发展史

秦汉和秦汉以前的医疗机构和医学发展史我国医学称之为中医学,其历史发展久远,历经了几千年的沉淀。
在秦汉以前的中医神秘且由于时间的原因,就很难了解透彻。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各地出土的医疗书籍中了解一些。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劳动聚集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人类生存、繁衍和保健的第一需求,是医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在与自然的抗争和疾病的斗争中,用自己的艰苦劳动聪明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远古文明,包括医药卫生的知识与经验。
医疗活动的源头,在远古已经萌发。
原始医疗的起源,神农尝百草而使有医药的传说流传久远。
据史学家研究,人类最先发现的药物是植物药。
原始人在采集野果、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不能辨别植物是否有毒,往往会误食,引起腹泻、呕吐、昏迷、甚至死亡、经过长期实践,人们逐步掌握一些植物的形态和性能,渐渐发现有时患病食用某种植物,病情就能得到缓解甚至痊愈;同时也发现有的植物尽管有度,但是适量使用也可以收到治疗效果。
就这样,人类逐渐累计对植物药的认识。
原始医疗还有一种外治法,也就是砭石,砭石是我国最早的医疗工具。
《说文解字》载:“砭,以石刺病也。
”一般认为用砭石治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打制、磨制技术,能够制造较为精细的石器。
便是德种类很多。
用于熨法的砭石形状多为球形、扁圆形《五十二病方》在燔小隋石,淬瑬中以熨。
“1963 年考古发现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遗址出土一枚经过加工的石针,针长46mm,针身呈四方形一头呈尖状,一头呈扁平的半圆状,有刃口,既可以用来针刺又可以用于切割。
河南郑州商代也出土了一枚玉质小剑形砭石等。
还有种外治法呢就是针灸,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
但我认为,做学问还是严谨些,因为这种说法无法考证,我们不可当真。
但是,针灸这门技术的神秘我们无法否认。
到了商周时期,还没有出现医药类书籍,但是从《诗经》等现存历史文化典籍中,也可以了解到当时与医药卫生相关的部分史实。
中国医学方面的成就

中国医学方面的成就
摘要:
中国医学成就
1.秦汉时期医学发展
2.唐朝医学成就
3.明朝医学成就
4.近代医学成就
5.新中国医学成就
正文:
中国医学成就
中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成就。
从秦汉时期到现代,中国医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1.秦汉时期医学发展
秦汉时期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家和医学著作。
其中,“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医学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此外,华佗的“麻沸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他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唐朝医学成就
唐朝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又一重要时期。
唐朝医学分科较细,医学校刊《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是著名的医学专著,被誉为中国古
代医学的瑰宝。
3.明朝医学成就
明朝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又一高峰期。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实的药物学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国际医学界的重要参考书。
此外,明朝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家和医学流派,如“新安医学”等。
4.近代医学成就
在近代,中国医学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例如,中国医生成功地进行了断肢再植手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中国医学界还积极参与国际医学交流和合作,推动医学的发展。
5.新中国医学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学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研究国家之一,医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分科与医学的发展
摘要:
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医疗知识积累逐渐增多,于是出现了医学分科。
医学分科使医学文献资料整理及研究系统化,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学教育的进步及现代医疗模式的确立。
但随着医学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现在的生物医学模式及医院诊疗模式讲不再满足社会的需要,将要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医院诊疗模式也应借鉴全科医学进行相应的变革。
关键词:医学分科,医学发展,医学模式,医疗模式
前言
任何一门学科,随着不断的发展都会逐渐的细化,例如物理学,早期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分支,随着不断地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出声学、光学、热学、原子物理学等众多成员,并且渗透到其他众多学科。
医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早期人类的医疗经验比较少,在与疾病的不断斗争中,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试图利用一定的方法对疾病及人体进行研究,医学得以发展,随着医疗知识及经验的增多,医学不断细化,分化出现在各类科目。
医学分科对医学的发展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医学的研究,还是医疗模式的发展,都避不开医学分科这个话题。
本文将从医学分科的演变、医学分科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医学分科带来的问题及医学发展的方向四个方面讨论医学分科对与医学发
展的相关问题。
一、医学分科的演变
早期的医学基本上没有分科。
但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经验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分化”产生了不同的专门学科。
最早出现医学分科是在我国的周代。
据《周礼·天官》记载,西周时期的医学分科有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其中疾医相当于现代的内科,疡医相当于现代的外科和骨伤科,食医相当于现代营养饮食方面的医科,兽医则与现代兽医相同。
医学分科的出现表明那个时期,我们国家的医学知识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我国唐代时期,分科更加精细。
唐代太医署医学部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和角法,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和口腔科、拔火罐,并且针推和按摩在当时也成为独立的专科。
可以看出,唐代我国医学实际上分为七科。
到了宋代,医学分为九科,大方脉(内科)、风科、小方脉(小
儿科)、疮肿兼折疡、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
分科的更加严细,表明我国医学的进步。
元代时期,由于骑术盛行和战争频繁,骨折损伤者明显增多,正骨科单独成科,此时我国医学分为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等13科。
明清两代基本沿袭元代,分科无太大改变。
现在我国中医分为内科、外科、伤骨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针灸科、按摩推拿科、皮肤科、气功科、痔科、小儿麻痹症科、肝炎科及肿瘤科等15科。
相对于我国医学的分科演变发展,西方医学分科的演变轨迹却不是十分的明显,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一千年中,由于盖伦医学体系的禁锢,西方医学发展缓慢,仅有部分分科的出现,而且不是十分的系统。
在文艺复兴之后,那个时代的优秀的医学家们打破坚冰,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创造了医学的新纪元。
之后伴随科技的进步,西方医学迅速发展,各种精细的分科迅速建立起来。
二、医学分科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医学分科是医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医学没有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是不会有医学分科的要求的。
医学分科的出现,从各个
方面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首先,医学分科促进了医学的研究。
在分科之前,医学无论在文献资料整理方面,还是在疾病研究治疗方面,都难形成系统;经过分科,对各科病症都能够进行系统的比较和总结,加深了人们对疾病的理解,及对人体的认识。
医学分科造就了一批专科医学人才,他们精通于某一分科,凭借丰富的经验,及相应的医疗手段,将既有的医学知识发挥出最大效用,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
其次,医学分科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发展。
医学分科后,医学资料得到系统的整理,为医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我国自周代起就已出现粗略的医学分科,分科出现后,一些相应的考核制度便在医学分科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唐代起建立了专门的医学人才培养机构,分科培养专门的医学人才。
现在,国内外众多大学都开设有医学院,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这与医学的分科是密不可分的。
再者,医学的分科促成现代医院诊疗模式的建立。
现代医院管理,由于医疗仪器、医疗人员众多,在管理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而根据医学上的分科,相应的分配医生及病人,为医院的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医学分科带来的问题
医学分科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现在也引起了很多问题。
首先,医学的分科使医学的研究支离。
医学分科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医学研究的是整个人体,人体器官组织的疾病表现并不表示仅此器官组织出现病症,更不能代表病的根源就是在这个器官或组织。
现在很多药物,及治疗手段在试验中对某疗效很好,但应用与人体却收效甚微,就是由于忽略人体整体性的缘故。
现在医学各科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需要将各科医学进行整体的研究,否则在不久之后,医学分科研究极有可能成为医学发展进步的瓶颈。
再者,医学分科在医院管理上带来的不合理之处。
医学服务的对象是病人,但现代医院根据医学上的分科建立起来的医院诊疗制度,并不是以病人为导向,而是以医生为导向,这种制度看似合理,方便管理,但其实隐藏着很大的问题。
病人在生病时,并不知道患的是什么病,就医也就不知道应该去看什么科的医生。
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医院设置了导医台,但其实作用不大。
导医台的工作人员不可能对所有科的常见病症状都非常了解,即使了解,由于很多疾病初发的症状比较相似,
所以很难正确指导病人就医。
病人难以正确就医,也就为误诊埋下隐患。
四、医学发展的方向
1、医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上各种新的病症不断出现,人们的健康观也相应发生变化,给现代医学带来很大的挑战。
医学研究方式及医疗模式也亟待变革。
美国医师恩格尔于1972年首先指出现在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他指出疾病是复杂的,生活中很多疾病的出现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往往综合了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但现在的生物医学模式却忽略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对此,他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得到世界各国医务工作人员的认可。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人的健康是由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适应了医学发展的需要,是未来医学模式转变的方向。
2、医疗模式的转变
针对医学分科在医院管理上带来的不合理之处,现在逐渐兴
了全科医学。
全科医学的服务内容非常广泛,它涉及内、外、妇、儿等专科服务的内容,而且还涉及行为科学、心理学、预防医学等学科领域的服务内容。
它的学科范围宽泛但比较浅,以家庭社区为主要服务对象,能够综合的收集患者信息,并作出相应的方案。
尽管如此,全科医学不能代替传统医疗模式,传统的医疗模式可以借鉴全科医学的优点,进行适当变革,以适应患者需要。
参考资料:
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林品石,郑曼青.《中华药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经纬.《中医史》.海南出版社
余向前.《西方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
王晓春,陈尔齐.《简明中外医学史》.苏州大学出版社
刘典恩,孙建国.《医学概论》.科学出版社
梁万年,李宁.《全科医学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