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

(1)、先是,两京军巡及诸州马步判官,皆以补将吏,於是诏吏部流内铨注拟选人。
1.两京军巡:两京指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
北宋王朝共有四京,即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
●宋初沿五代时晋汉周旧制,以开封府为东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为西京。
●北京大名府:北宋宋仁宗时期为抵御契丹将大名建为陪都,即今河北省大名市●南京应天府:北宋置应天府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太祖在后周曾任归德节度使,治所在宋州,故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再升为北宋的南京,作为东京汴梁的陪都。
军巡:分左右军巡与军巡判官,掌风火、争斗、盗贼与刑狱审讯等事。
为宋代军巡院的官职,主要置于开封及河南、应天、大名等府。
(正八品)2.马步判官:马步:宋初各州有马步院。
以军人为判官,掌狱讼。
后改各州马步院为司寇院,以文臣为司寇参军,后改司寇为司理。
判官:隋朝始置判官。
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
宋代三司、开封府、左右军巡院、各州都置判官,各州判官由皇帝选派的京官充任。
(从七品上阶)3.流内铨:官署名。
唐代置,为吏部三铨之一,掌流内官铨选之事。
宋代延置,掌文臣自初仕至幕职州县官之铨选、注拟及对换差遣、磨勘功过等事。
4、注拟:选举官员时,凡应试获选者先由尚书省登录,经考询后再按其才能拟定官职。
《宋史》卷163,志第116,职官三记载:吏部掌文武官吏选试、拟注、资任、迁叙、荫补、考课之政令,封爵、策勋、赏罚殿最之法。
翻译:先前,两京军巡以及各州的马步判官,都认为应该增加将吏的人数,于是太祖诏吏部流内铨注拟、选拔将吏。
下面一段是讲征讨伐李重进的过程。
李重进:第11页讲到李重进欲谋反,向南唐国主李璟求援,唐主不敢纳;之后,重进反书至,太祖派石守信等人讨伐。
之后,癸亥(9月26),削夺重进官爵。
(2)、上问枢密副使赵普以扬州事宜,普曰:「李重进守薛公之下策,昧武侯之远图,凭恃长淮,缮修孤垒。
论《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史学价值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史学价值王娜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摘 要:《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南宋史学家李焘编纂的一部私人著述的编年体史书。
原书主要记载了北宋自太祖建隆元年到靖康年间的史实。
现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重新整理的。
虽缺少徽、钦两朝以及英宗、神宗、哲宗的少部分内容,其他内容保存相对完整,其史料价值极高。
为宋史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
关键词:《续资治通鉴长编》;史学价值;宋史研究作者简介:王娜(1993.10-)女,汉族,山西阳泉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2016级中国史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宋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110-01《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研究北宋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是既《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玉海》后的又一部研究宋代历史的史学巨著,在宋史学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就与《长编》编纂者的史学素养、《长编》的成书年代以及它的史料来源有重要关系。
一、李焘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由南宋孝宗时期史学家李焘编纂而成的,李焘用他的毕生精力为宋史研究贡献了一部史学巨著,在史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与他本人在史学方面的造诣是分不开的。
据《宋史》记载:“焘独博极载籍,搜罗百氏,慨然以史自任。
本朝典故尤悉力研核。
”李焘不仅自身史学功底深厚,而且还善于研究他所处时代的史事。
李焘的父亲李中,曾在地方担任中级官吏,家富藏书,熟悉本朝典故。
李焘在绍兴八年时中进士,他曾有意于应考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但没有找到荐举人,于是在四川做了二十几年的地方官,主要精力则集中在史学特别是当代史学上。
就在这一段时间李焘著成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及其他史学论著。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李焘用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写成的。
原书共九百八十卷,清代从《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录整理出来后是五百二十卷。
续资治通鉴长编01.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提要續資治通鑑長編目録李燾進續資治通鑑長編表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十卷一百十一卷一百十二卷一百十三卷一百十四卷一百十六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十八卷一百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卷一百三十一卷一百三十二卷一百三十三卷一百三十四卷一百三十五卷一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十七卷一百三十八卷一百四十卷一百四十一卷一百四十二卷一百四十三卷一百四十四卷一百四十五卷一百四十六卷一百四十七卷一百四十八卷一百四十九卷一百五十卷一百五十一卷一百五十二卷一百五十三卷一百五十四卷一百五十五卷一百五十六卷一百五十七卷一百五十八卷一百五十九卷一百六十卷一百六十一卷一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四卷一百六十五卷一百六十六卷一百六十七卷一百六十八卷一百六十九卷一百七十卷一百七十一卷一百七十二卷一百七十三卷一百七十四卷一百七十五卷一百七十六卷一百七十七卷一百七十八卷一百七十九卷一百八十卷一百八十一卷一百八十二卷一百八十三卷一百八十四卷一百八十五卷一百八十六卷一百八十八卷一百八十九卷一百九十卷一百九十一卷一百九十二卷一百九十三卷一百九十四卷一百九十五卷一百九十六卷一百九十七卷一百九十八卷一百九十九卷二百卷二百一卷二百二卷二百三卷二百四卷二百五卷二百六卷二百七卷二百八卷二百九卷二百十卷二百十二卷二百十三卷二百十四卷二百十五卷二百十六卷二百十七卷二百十八卷二百十九卷二百二十卷二百二十一卷二百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七卷二百二十八卷二百二十九卷二百三十卷二百三十一卷二百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四卷二百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七卷二百三十八卷二百三十九卷二百四十卷二百四十一卷二百四十二卷二百四十三卷二百四十四卷二百四十五卷二百四十六卷二百四十七卷二百四十八卷二百四十九卷二百五十卷二百五十一卷二百五十二卷二百五十三卷二百五十四卷二百五十五卷二百五十六卷二百五十七卷二百五十八卷二百六十卷二百六十一卷二百六十二卷二百六十三卷二百六十四卷二百六十五卷二百六十六卷二百六十七卷二百六十八卷二百六十九卷二百七十卷二百七十一卷二百七十二卷二百七十三卷二百七十四卷二百七十五卷二百七十六卷二百七十七卷二百七十八卷二百七十九卷二百八十卷二百八十一卷二百八十二卷二百八十四卷二百八十五卷二百八十六卷二百八十七卷二百八十八卷二百八十九卷二百九十卷二百九十一卷二百九十二卷二百九十三卷二百九十四卷二百九十五卷二百九十六卷二百九十七卷二百九十八卷二百九十九卷三百卷三百一卷三百二卷三百三卷三百四卷三百五卷三百六卷三百七卷三百八卷三百九卷三百十卷三百十一卷三百十二卷三百十三卷三百十四卷三百十五卷三百十六卷三百十七卷三百十八卷三百十九卷三百二十卷三百二十一卷三百二十二卷三百二十三卷三百二十四卷三百二十五卷三百二十六卷三百二十七卷三百二十八卷三百二十九卷三百三十卷三百三十一卷三百三十二卷三百三十三卷三百三十四卷三百三十五卷三百三十六卷三百三十七卷三百三十八卷三百三十九卷三百四十卷三百四十一卷三百四十二卷三百四十三卷三百四十四卷三百四十五卷三百四十六卷三百四十七卷三百四十八卷三百四十九卷三百五十卷三百五十一卷三百五十二卷三百五十三卷三百五十四卷三百五十六卷三百五十七卷三百五十八卷三百五十九卷三百六十卷三百六十一卷三百六十二卷三百六十三卷三百六十四卷三百六十五卷三百六十六卷三百六十七卷三百六十八卷三百六十九卷三百七十卷三百七十一卷三百七十二卷三百七十三卷三百七十四卷三百七十五卷三百七十六卷三百七十七卷三百七十八卷三百八十卷三百八十一卷三百八十二卷三百八十三卷三百八十四卷三百八十五卷三百八十六卷三百八十七卷三百八十八卷三百八十九卷三百九十卷三百九十一卷三百九十二卷三百九十三卷三百九十四卷三百九十五卷三百九十六卷三百九十七卷三百九十八卷三百九十九卷四百卷四百一卷四百二卷四百三卷四百四卷四百五卷四百六卷四百七卷四百八卷四百九卷四百十卷四百十一卷四百十二卷四百十三卷四百十四卷四百十五卷四百十六卷四百十七卷四百十八卷四百十九卷四百二十卷四百二十一卷四百二十二卷四百二十三卷四百二十四卷四百二十五卷四百二十六卷四百二十八卷四百二十九卷四百三十卷四百三十一卷四百三十二卷四百三十三卷四百三十四卷四百三十五卷四百三十六卷四百三十七卷四百三十八卷四百三十九卷四百四十卷四百四十一卷四百四十二卷四百四十三卷四百四十四卷四百四十五卷四百四十六卷四百四十七卷四百四十八卷四百四十九卷四百五十卷四百五十二卷四百五十三卷四百五十四卷四百五十五卷四百五十六卷四百五十七卷四百五十八卷四百五十九卷四百六十卷四百六十一卷四百六十二卷四百六十三卷四百六十四卷四百六十五卷四百六十六卷四百六十七卷四百六十八卷四百六十九卷四百七十卷四百七十一卷四百七十二卷四百七十三卷四百七十四卷四百七十六卷四百七十七卷四百七十八卷四百七十九卷四百八十卷四百八十一卷四百八十二卷四百八十三卷四百八十四卷四百八十五卷四百八十六卷四百八十七卷四百八十八卷四百八十九卷四百九十卷四百九十一卷四百九十二卷四百九十三卷四百九十四卷四百九十五卷四百九十六卷四百九十七卷四百九十八卷五百卷五百一卷五百二卷五百三卷五百四卷五百五卷五百六卷五百七卷五百八卷五百九卷五百十卷五百十一卷五百十二卷五百十三卷五百十四卷五百十五卷五百十六卷五百十七卷五百十八卷五百十九卷五百二十提要《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资治通续鉴长编提要《续资通治鉴长编》五百十二卷宋李,焘撰。
有《说焘解字文五韵谱》音已,录。
着博焘极群书,尤究掌心。
故以当学时大士各夫信传所,考不实诸录史正家自为说,因。
踵马司光通鉴《之》,备采例一八宗祖迹事,稡荟讨论,为此作。
以书光修通《鉴》时成先《编长,焘》谦不言敢续《通》鉴,但故谓《之资续通治鉴编》。
《长文献考》通其载进《书》四篇状。
一在隆元年知兴州荣,时先建以隆开迄年宝事一十七上卷;一在进道四干为年部郎礼时,以整建隆元年至治齐平年闰四三月五朝迹共事一八百上进;一卷淳熙元年知在州泸时,治以后至平康凡靖二百八十卷上;一在进淳熙年知元遂府宁时,别写重,呈《并举》要、《录目》计千一十六三、六卷百八十册七进上故。
周密《癸杂识辛》称韩,古盗彦写书,至其二盈。
厨然文《通考献》载,仅所《编》长百六十八一、卷举要《》六八卷,十与《进》状寡多殊。
考迥振孙陈《书解录题》称其,数虽卷此,而册数至逾如三,百逐卷又盖分子,卷或至十云云馀。
则所称一六十三千卷者,乃子卷统计而之,故其较数多矣又。
焘《进据状》,其实书于止钦宗而王明。
清《玉新志》称照绍兴元胡年修疏彦在《长编》一百五,十卷注九后则似乎兼,高及。
或以事宗连相属,其归宿着附于注末,如,左《》传后经终之事欤例。
癸辛《识杂》又“称为焘《编长》以,木十厨,枚厨抽替每匣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二。
之本年之事凡所有闻,必此匣。
归分月先后日第次,井之然条”有云,则其云用之专力久,可且见概矣其书卷帙,多,当最时于传艰,书写坊所本及蜀刻中本旧已详有之不略。
同神、哲又徽、钦四、之朝书干,中道降只书秘依《省通鉴》样纸缮一部写未,经镂,版流日稀播。
自元来,以鲜世本。
传朝康本熙,昆山徐初学干始获其本泰兴于氏,季凡百七十一卷。
尝五具进疏于朝之。
帙流副传,不珍为秘无乘然。
载仅所英宗治平至止,神宗而后以仍阙如。
检《属乐大永典宋》字韵,中备斯编,录以与氏本相较徐其前,五朝大虽概相合而,分注异,往考往加。
资治通鉴续编..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 一、《续资治通鉴长编》介绍 1、作者及成书经过 李焘(1115~1184), 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宋眉州 丹棱人(今四川眉山市丹棱)。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卒于 孝宗淳熙十一年,年七十岁。 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历任华阳主簿、雅州推官、荣州 知州、潼川府路转运制官、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敷文阁 学士等职。李焘性格刚强,特立独行。早年入仕正是秦桧当 政,秦桧死后,李焘才被朝廷了解。在朝廷议论国政,慷慨 激昂。南宋名臣张拭曾说:“李仁甫如霜松雪柏。” 李焘博览群书,特别熟悉宋朝的典章制度。
《资治续资治通鉴长编》介绍 南宋人陈傅良曾表彰说:“本朝国书,有日历,有实录,有 正史,有会要,有敕令,有御集,又有百司专行指挥、典故 之类,三朝以上又有宝训;而百家小说、私史与大夫行状志 铭之类,不可胜纪。自李焘作《续通鉴》,起建隆、尽靖康 二年,而一代元书萃年于此,可谓备矣。” 清人谭钟麟也认为此书“上据国典,下采私记,参考异同, 折衷一是,使北宋一代事实粲然明备,实为《通鉴》后不可 不读之书。” 正是由于李焘坚持了这个原则,才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 史料。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 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介绍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述了建炎元年 (1127) 至绍兴三十二 年(1162)共 36年的史事,即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 共200卷。 包括宋高宗一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叙述, 也记录了金太宗完颜晟、金熙宗完颜亶(dan) 、金海陵王完 颜亮三代的史事,为研究宋﹑金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高宗一代曾有大量的时事记载,由于这些记载的见闻、详略、 政见不同,对人物的评论也有所不同,故事多歧互,众说纷 纭。李心传以《高宗日历》、《中兴会要》等官书为基础, 参考其他官书,以及一百多种私家记载、文集、传记、行状、 碑铭等,进行了细致的考订,采用了他认为是可信的,辨别 了他认为不可信的,并一一注明。对重要事件,本文不能全 载的,也另加注明。该书可与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互为 补充,前者有较为全面的叙述,后者则保存了较多的原始记 述。这两书,对高宗一代史实可以得到较清晰的了解。
续资治通鉴长编01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提要續資治通鑑長編目録李燾進續資治通鑑長編表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卷九十八卷九十九卷一百卷一百一卷一百二卷一百三卷一百四卷一百五卷一百六卷一百七卷一百八卷一百九卷一百十卷一百十一卷一百十二卷一百十三卷一百十四卷一百十六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十八卷一百十九卷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一卷一百二十二卷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四卷一百二十五卷一百二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二十八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三十卷一百三十一卷一百三十二卷一百三十三卷一百三十四卷一百三十五卷一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十七卷一百三十八卷一百四十卷一百四十一卷一百四十二卷一百四十三卷一百四十四卷一百四十五卷一百四十六卷一百四十七卷一百四十八卷一百四十九卷一百五十卷一百五十一卷一百五十二卷一百五十三卷一百五十四卷一百五十五卷一百五十六卷一百五十七卷一百五十八卷一百五十九卷一百六十卷一百六十一卷一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四卷一百六十五卷一百六十六卷一百六十七卷一百六十八卷一百六十九卷一百七十卷一百七十一卷一百七十二卷一百七十三卷一百七十四卷一百七十五卷一百七十六卷一百七十七卷一百七十八卷一百七十九卷一百八十卷一百八十一卷一百八十二卷一百八十三卷一百八十四卷一百八十五卷一百八十六卷一百八十八卷一百八十九卷一百九十卷一百九十一卷一百九十二卷一百九十三卷一百九十四卷一百九十五卷一百九十六卷一百九十七卷一百九十八卷一百九十九卷二百卷二百一卷二百二卷二百三卷二百四卷二百五卷二百六卷二百七卷二百八卷二百九卷二百十卷二百十二卷二百十三卷二百十四卷二百十五卷二百十六卷二百十七卷二百十八卷二百十九卷二百二十卷二百二十一卷二百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七卷二百二十八卷二百二十九卷二百三十卷二百三十一卷二百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四卷二百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七卷二百三十八卷二百三十九卷二百四十卷二百四十一卷二百四十二卷二百四十三卷二百四十四卷二百四十五卷二百四十六卷二百四十七卷二百四十八卷二百四十九卷二百五十卷二百五十一卷二百五十二卷二百五十三卷二百五十四卷二百五十五卷二百五十六卷二百五十七卷二百五十八卷二百六十卷二百六十一卷二百六十二卷二百六十三卷二百六十四卷二百六十五卷二百六十六卷二百六十七卷二百六十八卷二百六十九卷二百七十卷二百七十一卷二百七十二卷二百七十三卷二百七十四卷二百七十五卷二百七十六卷二百七十七卷二百七十八卷二百七十九卷二百八十卷二百八十一卷二百八十二卷二百八十四卷二百八十五卷二百八十六卷二百八十七卷二百八十八卷二百八十九卷二百九十卷二百九十一卷二百九十二卷二百九十三卷二百九十四卷二百九十五卷二百九十六卷二百九十七卷二百九十八卷二百九十九卷三百卷三百一卷三百二卷三百三卷三百四卷三百五卷三百六卷三百七卷三百八卷三百九卷三百十卷三百十一卷三百十二卷三百十三卷三百十四卷三百十五卷三百十六卷三百十七卷三百十八卷三百十九卷三百二十卷三百二十一卷三百二十二卷三百二十三卷三百二十四卷三百二十五卷三百二十六卷三百二十七卷三百二十八卷三百二十九卷三百三十卷三百三十二卷三百三十三卷三百三十四卷三百三十五卷三百三十六卷三百三十七卷三百三十八卷三百三十九卷三百四十卷三百四十一卷三百四十二卷三百四十三卷三百四十四卷三百四十五卷三百四十六卷三百四十七卷三百四十八卷三百四十九卷三百五十卷三百五十一卷三百五十二卷三百五十三卷三百五十四卷三百五十六卷三百五十七卷三百五十八卷三百五十九卷三百六十卷三百六十一卷三百六十二卷三百六十三卷三百六十四卷三百六十五卷三百六十六卷三百六十七卷三百六十八卷三百六十九卷三百七十卷三百七十一卷三百七十二卷三百七十三卷三百七十四卷三百七十五卷三百七十六卷三百七十七卷三百七十八卷三百八十卷三百八十一卷三百八十二卷三百八十三卷三百八十四卷三百八十五卷三百八十六卷三百八十七卷三百八十八卷三百八十九卷三百九十卷三百九十一卷三百九十二卷三百九十三卷三百九十四卷三百九十五卷三百九十六卷三百九十七卷三百九十八卷三百九十九卷四百卷四百一卷四百二卷四百三卷四百四卷四百五卷四百六卷四百七卷四百八卷四百九卷四百十卷四百十一卷四百十二卷四百十三卷四百十四卷四百十五卷四百十六卷四百十七卷四百十八卷四百十九卷四百二十卷四百二十一卷四百二十二卷四百二十三卷四百二十四卷四百二十五卷四百二十六卷四百二十八卷四百二十九卷四百三十卷四百三十一卷四百三十二卷四百三十三卷四百三十四卷四百三十五卷四百三十六卷四百三十七卷四百三十八卷四百三十九卷四百四十卷四百四十一卷四百四十二卷四百四十三卷四百四十四卷四百四十五卷四百四十六卷四百四十七卷四百四十八卷四百四十九卷四百五十卷四百五十二卷四百五十三卷四百五十四卷四百五十五卷四百五十六卷四百五十七卷四百五十八卷四百五十九卷四百六十卷四百六十一卷四百六十二卷四百六十三卷四百六十四卷四百六十五卷四百六十六卷四百六十七卷四百六十八卷四百六十九卷四百七十卷四百七十一卷四百七十二卷四百七十三卷四百七十四卷四百七十六卷四百七十七卷四百七十八卷四百七十九卷四百八十卷四百八十一卷四百八十二卷四百八十三卷四百八十四卷四百八十五卷四百八十六卷四百八十七卷四百八十八卷四百八十九卷四百九十卷四百九十一卷四百九十二卷四百九十三卷四百九十四卷四百九十五卷四百九十六卷四百九十七卷四百九十八卷五百卷五百一卷五百二卷五百三卷五百四卷五百五卷五百六卷五百七卷五百八卷五百九卷五百十卷五百十一卷五百十二卷五百十三卷五百十四卷五百十五卷五百十六卷五百十七卷五百十八卷五百十九卷五百二十提要《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

如《宋会要》、《政要》、历朝《实录》、《时政记》,王禹《建隆遗事》、蔡襄《直笔》、王拱辰《别 录》、司马温公《日记》,王荆公《日记》、刘挚《日记》、吕大防《政目》、吕公著《掌记》、曾布《日录》、 林希《野史》、五岩叟《朝论》、欧靖《圣宋掇遗》、邵氏《辨证》诸书,及诸家传碑铭,皆无一存者。
评价
评价
版本二
南宋杨仲良曾取李氏书改编为纪事本末体,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缃业、黄 以周等即利用杨书,还原为编年体,以补李书《四库》辑本之佚文,其中杨书缺略者,旁采他书,加注于下。其 余典籍所引《长编》原文或注语,亦均加采辑,纂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此书起于英宗治平四年 (1067年)四月,止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为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据 清光绪九年(1883年)浙江书局刻本影印。
《续资治通鉴长编》因为篇幅太大,故成书时就没有全刻,而只是由秘书省按《续资治通鉴》的规格抄写了 一部藏于皇家秘室。清乾隆年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明朝《永乐大典》里录出《续资治通鉴长编》入 《四库全书》,但《四库全书》录入的不是全本,缺徽、钦两朝事迹等。嘉庆二十四年(1819)张金吾用活字排 印爱日精庐本。光绪七年(1881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命黄以周等以《四库全书》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校爱日精 庐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印成浙江书局本。中华书局出有由上海师范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 整理的标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名词解释

续资治通鉴长编名词解释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它对中国历史作了广泛深入的记载。
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是宋代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的续篇。
以下是一些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出现的名词解释:一、宋朝名词:1. 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分为南宋和北宋两个时期,南宋的都城为临安,北宋的都城则为东京和汴京。
2. 宋理宗:宋理宗,即赵昀,是宋朝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政策,但因为内忧外患而不得不禅位。
3. 宋哲宗:宋哲宗,即赵煦,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登基时年仅七岁,由宰相王安石及其政治派别掌控朝政,推行新政,促进了宋朝的发展。
4. 王安石:王安石是宋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主张变法,推行新政,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重要历史事件:1. 宣和靖难:宣和靖难是发生在北宋末年的一场政治动乱,是王安石变法和旧党势力之间的斗争,导致了北宋的衰落。
2. 金兵南下:金兵南下是指金朝入侵南宋的战争,南宋最终被金朝灭亡,结束了南宋的历史。
3. 靖康之变:靖康之变是发生在南宋初年的一场政治动乱,导致了南宋的灾难和困境。
三、其他名词:1. 契丹:契丹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是辽朝的主体民族,后来成立了金朝。
2. 西夏: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在今天的宁夏一带,宋朝曾多次与它发生过战争。
3. 蒙古:蒙古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后来成为元朝的主体民族,其建立者成吉思汗曾多次侵略中国。
4. 广西桂林:广西桂林是中国南部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宋代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以上是一些《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出现的名词解释,这些名词代表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地理位置,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
2、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
漕 转运司
帅
宪
仓
安抚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制
“防弊”之
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 则
官、职、差遣的分离—— “官” 、“职” 仅是俸禄高低和荣誉的代表, 实际的职责和权力由“差遣” 决定。
司马光之结衔: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 充集贤院修撰、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上柱国、河内郡开 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
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制
“防弊”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 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 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 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 “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仁宗末年到英宗之初开始出现赤字,以下年年亏 空。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积贫积弱
积弱
“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 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 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 朝者也。”
—— 叶适
军队数量庞大但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以文制武、将从中御、兵权分散、互相牵制。
神宗
1067-1085
英宗
1063-1067
哲宗
1085-1100
徽宗
1100-1125
真宗
997-1022
仁宗
1022-1063
钦宗
1125-1127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斧声烛影”中 的兄终弟及
宋 太 宗 赵 光 义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北宋初年“防弊”之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 “上(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 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 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 此 ”。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制
“防弊”之
稍夺其权:置通判与罢支郡
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
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 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
采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 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积贫
积贫积弱
冗兵:
养兵政策,每遇灾荒即大行招兵,入伍者均携带家 属,终身为兵 。 宋初禁军20余万,太宗时30余万,真宗时40余万, 仁宗时82.6万,加厢军则达125.9万。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积贫
积贫积弱
冗费: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制
重文轻武
作枢 战密 不院 设长 主官 帅皆 ,用 将文 从臣 中 御
“防弊”之
宋 科 举 考 试 图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积贫积弱
积贫积弱的局面
范祖禹:“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 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朱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 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 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积贫积弱
冗官
积 贫 财政危机 冗兵
冗费
积弱 军力衰弱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积贫
积贫积弱
冗”条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 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 不可纪极”。
真宗以下官员队伍日益膨胀超编,从真宗初年到仁 宗中叶四十年间,正官(有差遣者)增长近一倍, 由9000余增至1.7万,至英宗时更达2.4万。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制
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 则
中央机构
中书门下
枢密院
行政
军事
二府
“防弊”之
三司 财政 计相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制
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 则
地方机构
宋朝的“虚”三级制
路… 州 …
“防弊”之
县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制
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 则 ▲ 宋朝 “路” 的特点:
“防弊”之
国号“宋”,定都开 封,年号建隆。
979年灭 960年建立
965年灭
963年灭
975年灭
963年灭
978年 献土
971年灭
978年 献土
局九 统 面七 一 终九 策 告年 略 结灭 : 束北 先 。汉 易
,后 五难 代, 十先 国南 的后 分北 裂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太祖
960-976
太宗
976-997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 二、北宋初年“防弊”之制 三、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宋史》 《辽史》 《金史》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宋会要辑稿》 马端临《文献通考》
北宋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宋
陈桥兵变
太
祖
赵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
匡 胤
节度使赵匡胤
960年,陈桥兵变,黄 袍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