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一神教和儒家
基督教和儒教的对比

基督教和儒教的对比基督教和儒教的对比谌必民基督教是信仰上帝的宗教,认为上帝创造主宰安排一切。
儒教是以孔子为先师,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
儒教信奉的最高神是天。
在儒教经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称号是上帝,或称帝,天帝。
皇天上帝的名称来自《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尚书·尧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中国古代的上帝,就是当时中国人的祖宗神,其中最优秀者是黄帝和炎帝。
儒教没有创世的神。
基督教的经典《圣经》说:上帝造齐了天地万物后,就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人,上帝造的第一个男人名叫亚当,造的第一个女人名叫夏娃。
在基督世界里,上帝最大,每个人都是一只羊,而上帝是牧羊人。
因此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尊卑。
这就是平等的价值观,也是今天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核心。
基督教认为世人都是平等地被创造,这种说法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自由和平等,这种意识构成一个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
所以基督教培养的国民灵魂是思想开放,政治平等,公平正义,能够当家做主的公民。
儒教文化是一种等级有序的文化。
君臣父子,上下有别,贵贱有分,长幼有序。
儒教讲究尊卑,其价值观是等级价值观。
儒教教化百姓传递的是等级和尊卑的观念,尊敬领导,尊敬父母,见了皇帝山呼万岁三跪九拜的思想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儒教文化养育的是君权神授,上尊下卑的万岁或奴才,鼓吹“君辱臣死”,培养民众的奴化思维。
人绝对分成三六九等。
因为有了尊卑之别,一个民族的膝盖就软了,进了官府和庙宇就下跪,成了中国人的习惯。
儒家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独裁专制的根基。
西方基督教所在的地区,也有贫富形成的空间分异,城市、乡村的规划中会把教堂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这里是一个社区中心。
每到周末,不管帝王将相、大学教授、大老板、打工仔、流浪汉、乞丐都可以到教堂一起礼拜。
在这里没有人瞧不起人,大家都是平等的,社区的人每个周末有这样一个场所和这样一段时间可以聚聚,礼拜结束之后聊聊天,和谐一下,他们不被划分。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宗教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涌现出了众多的宗教信仰。
在中国的宗教体系中,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宗教。
这些宗教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信仰方式,也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五大宗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佛教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入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佛教强调解脱生死轮回、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与社会。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筑和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信仰。
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精神的超脱。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即宇宙的运行规律和生命的智慧。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达到过巅峰,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也发展出了丰富的修行方式和仪式,如炼丹、养生和神仙信仰等。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教主张以仁爱、礼治和道德修养为基础,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儒教的经典是《论语》和《大学》,这两部经典都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类完善自身的目标。
儒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伦理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自公元7世纪起传入中国,主要通过中国的西北边境传播。
伊斯兰教强调信仰独一主义,即“只有真主可崇拜”。
在中国,伊斯兰教的信徒主要分布在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中。
伊斯兰教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法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伊斯兰教教派也在中国形成了多样化,如逊尼派和什叶派等。
基督教基督教是近现代传入中国的宗教之一,起源于1世纪的古代以色列地区。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儒教佛教道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儒教佛教道教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着丰富多元宗教信仰的国家。
在古代中国,儒教、佛教和道教被广泛信仰和传承,对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探讨儒教、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信仰内容和对社会的影响。
一、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石。
儒教主张以仁爱、道德和礼仪规范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其核心思想包括尊孔、尊师、尊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等观念。
古代社会中,儒教的教育体系与政府官僚体系相互结合,成为社会中的主要道德教育力量。
同时,儒教对于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儒教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无处不在,塑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二、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中国的宗教文化中。
佛教强调修行和觉悟的境界,主张通过消除欲望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佛教的信仰蔓延开来,并得到了皇室和百姓的广泛接受。
佛教的建筑寺庙及其壁画艺术为古代中国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佛教修行的核心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等,通过修炼、礼佛、持经等方式来追求超脱。
佛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对人心的抚慰、激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道教道教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宗教信仰,强调追求长生不老和永恒的境界。
道教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主张顺应自然、养生、修道以及道法自然等理念。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道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发展成为与儒教、佛教齐名的宗教信仰。
道教的核心教义包括道一、道德经、金丹等,通过修炼内丹和行功术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医学、养生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在中国古代,儒教、佛教和道教是三大主要的宗教信仰。
儒教注重礼仪、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佛教强调个人的解脱和修行,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和返璞归真的境界。
这三种古代的宗教信仰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文化,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信仰、道德伦理、艺术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道互补

论儒道互补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 即儒家以道家为因, 道家以儒家为果, 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所以, 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是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 西方哲学在总体上是理想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的。
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和儒道互补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具有六大现代价值。
儒道互补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
儒道互补哲学经受住了佛学的冲击和考验, 还能在西学的冲击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吗? 回答这个问题, 就要看儒道互补哲学的理论结构是什么, 其现代功能、价值和意义究竟如何。
以秩序和自由对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的功能协调为切入点, 对儒家重伦理重政治的秩序功能、道家重哲理重超越的自由活力进行论证, 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切入点。
为此, 我们必须先界定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哲学。
而说明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特点, 也就是在说明儒、道两家在秩序和自由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现代化事业的价值贡献。
秩序和自由,本质上都是自明性的、普适性的。
一、中国哲学的十大特点与西方哲学的二元、他因、空间性的设定不同,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是一元、自因、时间性的哲学。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 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思维方式却是典型的哲学问题。
(一)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的, 任一事物都不仅以类的方式, 而且以仁!性的( .论语#)和物固相累, 二类相召! ( .庄子. 山木# )的方式共生、共在。
这种统一、和谐、共生、共在的世界观, 不承认世界之外的亚里士多德式动力推进和目的牵引, 而是一个无限而永恒的自因、自动的一重化时间过程性动态世界。
(二)这种动态性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 其中的类与个体不以自然数集合的方式组合成某种机械性的结构, 而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 ( .易传. 系辞# )的五行!相生、相克方式, 进行着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
儒家文化思想在现今世界的意义

儒家文化思想在现今世界的意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的思想以“家族”为道德情操和生命意义的源头。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幼有所养,壮有所用,老有所终”。
“家”是生发人生意义、维持生命意义的机制,而不是固步自封、维持自身利益的堡垒。
中华的“文明文化、政治文化”正是通过“家族”结构的传承而生生不息。
天下是“家”的天下,一家之国可亡,但是“家不亡则中国不亡”。
受以“家族”为源头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华文明历史中,没有出现对“一神教”的精神需求,而是在家族的长久生存中,找到了“尽心立命之处”,而在家族的长久生存中,一定会孕育出“仁、义、礼、智、信”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使家的存在深远化、美好化、超功利化,进而使“天理良心”在家的主流意识里传承( 中国家庭对男性子嗣的偏爱,更多的是出于文明文化传承的需要。
中国人的“仁•义”往往是家族教育背景下的自发行为,而西方则更多的是出于对他们的上帝的敬畏) 。
正是因为中国没有“一神教”的主导地位,所以“一神教”对其他宗教的不宽容、排斥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中国给予不同宗教共同存在的空间,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发生过宗教之间的战争,他们以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融化于中华文明之中。
而在西方漫长的中世纪,却发生了完全的思想专制以及长期的宗教战争。
中华文明没有西方亚历山大、罗马帝国、拿破仑那种征服其他国家领土的野心,也没基督教向普世传教的使命感。
中华文明从根本上是一个和平的文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欣赏,自得其乐,同时又有治天下求太平的宏伟抱负和追求的文明。
在中国封建历史很长一段时间,儒家思想被统治阶级利用来“统治天下”或者说是“奴役天下”。
但在实现民主自由的今天,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儒家思想。
在不同的时期,儒家思想应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在人类过度追求自我价值、功利化、个行主义、高科技主义、高强度力量碰撞的今天,儒家思想或许将成为拯救人类未来不测的软实力。
中国历史朝代的宗教信仰儒家佛教道教等

中国历史朝代的宗教信仰儒家佛教道教等中国历史朝代的宗教信仰:儒家、佛教、道教等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对宗教信仰有着不同的选择和偏好。
本文将从儒家、佛教和道教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宗教信仰,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的重要性,提倡君子之道,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品质。
在中国历史的许多朝代,儒家都被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被统治阶级所推崇。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后,儒家思想成为法家的对立面,得到了推崇和发展。
而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之学,确立了儒学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
儒家对中国历史朝代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思想上的传播,更体现在教育制度中。
历代的皇帝都重视儒家教育,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和培养人才,以巩固统治地位。
尤其是宋朝,科举制度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社会的核心制度,儒学在社会中得到全面普及。
二、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佛教宣扬的是解脱苦难的思想,强调放下尘世之事、修行求解脱。
佛教在中国历史朝代的发展经历了起伏,但总体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的传播和发展。
随着佛教的兴盛,出现了许多佛教名山和寺庙,如峨眉山、普陀山、少林寺等。
佛教对中国画、雕塑、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时,佛教达到了巅峰时期,称为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
唐朝皇帝不仅亲自供奉佛像,还兴建了许多大型佛教寺庙,对佛教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三、道教道教是源自中国的独特宗教,主张以自然为师,追求万物和谐的境界。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和超凡入圣的境界。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道教的发展与传播程度不一,但它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道教在汉朝时期开始兴盛,与儒家和佛教并称为三教。
道教主要有两个流派:天师道和南华道。
中西方信仰的差别
中西方信仰的差别中西方因为历史传统的原因,很多方面都不一样,甚至是截然相反。
当我们用西方的标准来评判中国的时候,会发现并不合适,有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据此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诞的。
1、中国人有没有信仰西方人的信仰是一神教信仰,一神教信仰有一位唯一的神,有神的代言人,或者是使者,或者是神子,有宗教事务的管理者,或是教皇神父,或是牧首牧师,有一部唯一的不容置疑的经典,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有属于本宗教的图腾,或为十字架,或为新月。
当我们用这一套一神教信仰的标准来对照中国人的时候,会发现,完全不符合。
中国的神更像是中国人的合伙人,需要贡品,也得为世人达成心愿。
于是得出了中国人没有信仰的结论。
其实中国人只是没有一神教信仰,不是没有信仰。
中国人尊天敬祖,天道人伦便是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信仰天道,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天道无私。
所谓天道,即是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中国人正是在对天道的把握中不断深化认识的。
中国人恒定不变的信仰是天道信仰,变易的是对天道的认识和把握。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人伦,这是中国人不变的准则,变易的是人伦的具体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伦的具体要求也是在不断调整变化的。
相比于中国人的信仰,西方一神教信仰则是固定的,不可变易的,比如他们信仰的唯一的全知全能的仁慈的神是不能怀疑,不会变化的,同样,神在数千年前制定的行为准则也同样是不能变化的。
中国人的自律是基于对社会的认识之后的自觉的行为,西方的自律更多是在地狱恐吓下的自我约束。
2、儒家是不是宗教有人认为,儒家是宗教,这同样是基于西方标准作出的判断。
儒家虽然有天道信仰,却没有唯一的神;虽然有圣人,却并不是上天的代表;虽然有经典;却不是规定化的教条。
儒家在某些方面和宗教有相似之处,但是和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把儒家看出宗教。
无论是把儒家看成宗教,还是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是用西方标准机械地套中国现实产生的错误结论。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中国历史悠久,宗教与信仰体系涵盖了各个时期和地区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道教、儒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的神仙信仰和巫术信仰。
这些宗教和信仰体系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道教道教是中国最早兴起的宗教之一,其核心信仰是追求自然和谐、修炼身心、通达至真。
道教的重要典籍是《道德经》,创始人是老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道教曾经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信仰,并对政治、文化、哲学产生重要影响。
2.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发展最为广泛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
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忠诚和孝道。
儒教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曾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信仰体系,并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3. 佛教佛教是中国四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苦、集、灭、道,追求解脱生死轮回。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悠久,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4.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信仰体系,包括神仙信仰和巫术信仰。
神仙信仰是对神祇、祖先和英雄的崇拜,相信他们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和保佑。
巫术信仰则是通过巫师进行巫术咒语和仪式来祈求灵验和感化。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信仰体系是多元丰富的,其中道教、儒教、佛教和民间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宗教和信仰体系对于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价值观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现代社会,尽管中国成为了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但是这些传统的宗教和信仰依然是中国文化和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多元的社会,各种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长期并存。
这些宗教信仰包括传统的神仙崇拜、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
每个宗教信仰都对古代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进行探讨。
一、神仙崇拜神仙崇拜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宗教信仰之一。
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促使他们创造了各种神秘的神祇。
在古代中国,人们广泛崇拜神仙,相信他们能够控制自然界的力量,保佑人们平安吉祥。
同时,这种崇拜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农耕、战争和政治。
许多神仙崇拜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得以保留,并在现代中国的文化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宗教信仰。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古代儒家学派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伦理的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及社会结构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并经过翻译和学术交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三、道教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和寻求长生不老的道路。
道教主张与自然共生共存,倡导“无为而治”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的代表性作品《道德经》反映了他们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
道教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中并存,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佛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之一,于公元1世纪左右从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强调个体的解脱和涅槃境界的追求,教导人们如何超脱世俗烦恼,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自净。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境内的宗教信仰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面貌,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多彩多姿,为古代中国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神仙崇拜、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面貌。
这些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天的中国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儒教的历史与形态
也论儒教的历史与形态吾敬东 摘要 以往考察儒家问题时,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只顾其思想与学说,并且先秦时期高度理性化与宋明时期高度理论化的儒家学说还具有先入为主的地位;第二,更多地是注意儒教中的信仰观念,包括它的鬼神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天命观念。
此外,有不少研究虽也注意到儒家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但往往是从纯粹的思想来论述的,因此即便冠以儒教的名称,其宗教性特征其实并未得到彰显。
这些现象都表明,我们现在对儒教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
本文试图从一些新的视角来考察儒教问题。
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1)儒教形成的时间概念,共包括五个节点,即周代、春秋战国、西汉、东汉和魏晋南北朝;(2)儒教的主要信仰观念有四个方面: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占卜与巫术、天命论;(3)儒教或儒学的两个问题:由祭祀活动导致了仪式化和形式化,作为儒家精英层面与社会普通层面的疏离或隔离;(4)儒教在宋代以后出现了新气象,这主要是儒教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儒教从原本的信仰性宗教发展成伦理性宗教;(5)儒教伦理的一个突出表现即是戒律化,并且有法规的担保,这与犹太教是相似的;(6)儒教伦理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即是普世性,其中包含了大量人道、仁爱、趋善、改过的内容,所有这些都是儒教与基督教相同的地方。
而宋代以后的伦理性儒教正是儒教的精华所在。
关键词 儒教 历史 形态 信仰 伦理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27(2008)05-0019-15 作者:吾敬东,男,1955年生,浙江衢州人,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234 思考儒教这样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或问题,视角是很重要的。
以往考察儒家问题时,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只顾其思想与学说,并且先秦时期高度理性化与宋明时期高度理论化的儒家学说还具有先入为主的地位;不仅如此,由于近百年来西方哲学概念的引进以及具体与希腊哲学的比较,更加深了作为哲学的儒家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神教与儒家
动物在自然界中诞生出了恐惧,人脱胎于动物,也是生来就充满恐惧和空虚,需要精神寄托,这是宗教存在的根源。
中华文明本质上不与一神教相融,甚至冲突。
因为这与农耕的华夏文明敬天法祖、多神的思想相冲突,尤其是与中央集权冲突,某种程度上讲,“敬天法祖”的民族文化和儒家思想就是一种“宗教”,或者说填补了宗教的位置。
这也是伊斯兰和基督教千年来没有在中国传播开来本质原因。
即使多神的佛教,在中国传播也经历许多次灭佛与改造。
佛教当初并不温和,佛教势力侵占土地人口,影响生产和中央权威,所以开始佛教与中华文明并不相符。
现在华夏文明地区佛教是华夏化了的大乘佛教(禅宗),与东南亚和藏传佛教并不相同。
两大宗教虽然在中国的传播,但是基督教借的是华夏文明衰落、西方文明目前的强势然后在中国广为传播,所以大多在东部,主体为汉人。
伊斯兰借助的不是少数民族整个民族的力量,或者是个人身边各种家庭、社会因素的束缚,所以主体为少数民族,分布在“伊斯兰走廊”或周围。
基督教毕竟经历了宗教改革,曾经的极端教义被废除,又与政治脱离了关系,中国国内教会又被控制,但是伊斯兰教没有。
目前伊斯兰大势上,不仅没有经过宗教改革,还反对改革干涉政治,走向极端。
思想极端、排外、封闭,组织严密稳固与家庭直接捆绑,又与阿拉伯直接挂钩的流动与世界穆斯林联动,如阿訇出国学习阿拉伯伊斯兰教,去沙特朝拜,外来宗人士讲经。
因而伊斯兰有组织、有流动、有基础、有极端危险教义、与华夏文明冲突、思想也可以与世界伊斯兰教联动、又拖上中国很多整个民族。
所以伊斯兰极易连宗教带民族矛盾一起引爆,所以非常危险。
即使本土化成功,一神教能不能像明朝传教士那样祭祀孔子、祖先,不对华夏文明形成强烈冲击也是很大问题。
所以如要本土化这些宗教极有可能会需要暴力和流血,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政府的妥协,不然只会酿成更剧烈的灾难,更要看政府的智慧。
某些人总说宗教大部分人是和平的,某民族是热爱和平的。
的确,这是废话,一个民族男人只占一半50%,年轻有余热的男再占一半25%,再有一半男人持温和意见,能发挥作用的分子占12.5%,然后敢于动手的再占一半6.25%,但就这6.25%在合适的土壤上带动全民族足矣,能和你大多数人没有关系?
所以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排外的思想下的民族,男性极端分子能占到总人口的5%就已经足够带动这个民族排外了。
无论民族之内还有多少人号称自己爱好和平,极端人群一旦出现,面对生活在我们土地上,排我们为外的宗教,我们至少要警惕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