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深度好文)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
”大意是说,人在有生之年,首先要以高尚品德垂范后世,其次要以丰功伟业造福社会,再就是要以著书立说垂教后人。
一个人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就可以称之为“三不朽”了。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社会精英、有志青年,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完善人生的典范。
立德、立功、立言: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永彬在其堪称传世奇书、句句经典的《围炉夜话》中,有这样两句名言:“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讲的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行动来审视其品德的道理。
立德、立功、立言:三国时曹丕在《与王郎书》中这样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
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
立德、立功、立言:当年,鲁迅先生也在《说面子》中,讥讽一些人“要面子”“不要脸”。
光有脸面,是不会不朽的,再加上只要脸面而做坏事,那就很快会被人民所唾弃,速朽了。
1。
儒家

儒家“拿得起”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王守仁,又叫王阳明,是明朝的浙江人。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心学大师”,对于人生存在意义所作的哲学反思,具有反叛性、挑战性。
他的功劳在于使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空前提高,这个也是一翻思想意识的历史。
今天在浙江余姚有一个“四碑亭”,有一个纪念他的碑亭。
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
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曾国藩,曾国藩这个人物有点争论,但是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上也有成就。
所以说,凡是“三不朽”人物都有够三条,立德立功立言。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曾国藩大到治国、治军,小到治家、修身都有很多东西值得人们思考和学习。
毛泽东认为,曾国藩学术之所以有“可贵”之处,在于不拘泥词章文字本身。
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都把他作为人格偶像来崇拜。
毛泽东有一次给信黎锦熙写信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公。
”就是近代的人对我来讲,最佩服的人就是曾文公了,就是曾文公。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弟说:“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
有人用对联总结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孔子、孟子为什么周游列国?就是找事干!他们忧国忧民,古道热肠,心怀天下,都是呆不住的圣贤。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古时有部经典名《左传》,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
后来唐代的一位学者对这“三立”作了精僻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于是,“三立”有了定论,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即使是现在,人们还常常提起,不过多了一些批判,也多赋予了一些新意。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主要是说人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且不论其中蕴涵着的封建思想的糟粕,仅就字面的通俗含义来看---立德就是做圣人,做好事,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光辉榜样”,用现代语言就是做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
立功就是做英雄,做征战四方屡建奇功的大将军,或是安民有道明镜高悬的大清官,再或是拯民于水火的救世主,反正在当世要有功德无量的口碑,对后世要有功业千秋的记载。
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
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
这“三立”的标准不能不说是极高的,但正因为其高,才使得历史上一代代士子们将此作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终生。
“三立”的概念看起来是人对社会的影响,但在封建制度的社会框架中,人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人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淹没在封建社会的依附关系上,所以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在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极贴切的注释。
当然,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理念下,确也培养出不少有德有才的人,成就了一些历史名人,对当时的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封建统治者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所获得的好处却是太多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现代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还有没有意义呢?我想还是有的,不过其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过去人的生命是为了某一帝王或某一朝代而存在,开口闭口为了“我大唐基业”“我大清江山”云云,将人们的社会活动牢牢地束缚在封建王朝的桎梏之中。
人生“三立”

⼈⽣“三⽴”⼈⽣⼀世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成功的⼈⽣?我们可以设想很多种答案,⽐如,有⼀个令⼈羡慕的职务和地位;有⼀份较丰厚的收⼊;有⼀个温馨的家庭等等。
但细细想来,这些都不⾜以证明⼈⽣的价值,⽽⽴德、⽴功、⽴⾔,应该是⼈⽣的最终⽬的,也是⼈⽣的最⾼境界。
⼈⽣“三⽴”出⾃《左传·襄公⼆⼗四年》。
晋国范宣⼦问鲁国⼤夫叔孙豹说:“古⼈有⾔⽈‘死⽽不朽’,何谓也?”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三⽴”是儒家最⾼的⼈⽣理想。
理想,只有⽤追求去做伴,那它才会鲜活⽣动。
所以,⼈⽣的“三⽴”应该成为⼈们致⼒追求的⽬标。
其实,⽴德、⽴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做⼈、做事、做学问。
⼀个⼈如果能够学会做⼈,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也就真正达到了⼈⽣的最⾼境界。
做⼈就要做⼀个好⼈,这是做⼈之根本。
做⼀个好⼈,是⽴德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个⼈最基本的⼈⽣价值。
做好⼈就要从做好事做起。
古⼈说:“勿以善⼩⽽不为,勿以恶⼩⽽为之。
”只有⼀点⼀滴的好事做多了,才可成就为好⼈。
我们常说,⼈⽣是美丽的,然⽽,美丽缘于美德,美德决定⼈⽣。
⼀个⼈可以不去⽴功、⽴⾔,但决不可不去⽴德,不去做⼀个好⼈。
所以,加强品德修养,提升⼈格品位是⼈⽣最重要的。
做事就是要创⽴⾃⼰的事业和功绩。
每⼀个⼈都具有远⼤的⼈⽣理想和志向,都渴望成就⼀番⼤事业。
然⽽,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并⾮⼀马平川,只有扎扎实实地迈好每⼀步,做好每件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位领导在谈到做事时曾讲过“六事”,即肯⼲事、能⼲事、敢⼲事、善共事、⼲成事、不出事。
这“六事”真可谓⼀语中的,道出了做事的精髓。
实际上,做事要着眼于⼲成事、⼲好事,从⼩事做起,不要好⾼骛远,其实成功的⼈⽣就在于脚踏实地去⼲事。
做学问就是要有⾃⼰的⾔论和著作。
当然,就其“⽴⾔”来讲,并不是每⼀个⼈都能够做到著书⽴说的。
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通过⾃⼰的不懈努⼒,来提⾼⾃⾝的理论和⽂化素养,尽可能的使⾃⼰的⾔⾏更加贴进时代。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儒家的“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体现了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创立儒学又亲自践行儒道,但却不能在"三立"方面达到完美,或取得完全的成功.儒学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后人发扬光大的.我们今人评述孔子,分析他的成功与遗憾,可以从中感受先哲的人格魅力,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髓,对我们今天倡导政治文明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家“三立”思想,即“立德、立功、立言”,一般认为来源于先秦儒家先驱人物——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思想。
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述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理想人生价值追求的思想。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立德”指儒家传统道德的养成,“立功”指建立功名,“立言”指著书立说等将自己的言行记录下来。
显然,从道德准则到价值追求再到价值实现途径三个步骤来看,儒家“三立”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诉求把由个体层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立德”扩展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立功”、“立言”。
立德为基础,功与言是立德的自然推广和方法论延伸,由此可见,儒家“三立”思想本身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由世界觀扩展到方法论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
当代弘扬儒家“三立”思想,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层面的客观需要日益凸显,在道德领域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树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然而当前社会文化的快餐化、媚俗化倾向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社会存在的浮躁、功利的现实心态,以及道德滑坡现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
”当下弘扬道德观念,研究高校“立德”教育工作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的自我完善之路

⽴德⽴功⽴⾔,,曾国藩的⾃我完善之路 ⽴德⽴功⽴⾔--曾国藩的⾃我完善之路 作者:冯唐 ⼀个⼈在短短六⼗⼀年的阳寿中实现了全部三类不朽。
有个对联⾼度概括曾国藩的⼀⽣:⽴德⽴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完⼈。
“⽅今天下⼤乱,⼈怀苟且之⼼。
出范围之外,⽆过⽽问焉者。
吾辈当⽴准绳,⾃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使吾⼼之贼,破吾⼼之墙。
”决⼼⼀辈⼦同⾃⼰⼼中的贼做⽃争,即使⼼中的贼像鸡冠⼀样竖起来,也决不安抚。
(⼀) 曾国藩了不得。
饱暖后,思淫。
精溢后,希望如何能死⽽不朽。
鲁叔孙豹在《左传》⾥这样给不朽分类和定义:“太上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不朽到底有什么⽤,没⼈说得清楚。
应该⼜是上天造⼈的时候,在⼈脑操作系统⾥留下的⼀个命门,同名利财⾊福寿禄等等幻象⼀样猫抓狗刨⼈⼼,什么时候捅,都是肿痛。
对于⼀些所谓⼑枪不⼊的⼈,不朽甚⾄⽐名利财⾊福寿禄更厉害,不⽤鸦⽚或者⼤⿇之类的⽣物碱,也让这类⼈上瘾和⼊迷。
曾国藩了不得,把⾃⼰的⾁⾝当成蜡烛,剁开两节,四个端点,点燃四个⽕苗燃烧,在通往NB的仄仄⽯板路上发⾜狂奔。
⼀个⼈在短短六⼗⼀年的阳寿中实现了全部三类不朽。
有个对联⾼度概括曾国藩的⼀⽣:⽴德⽴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完⼈。
⽴德 如果抛开时代限制,曾国藩弥补了诸多孔丘的不⾜,⽐孟轲更有资格评选亚圣。
孔丘创建儒学的时候,条件简陋,⼿下三千门徒既懒惰⼜没出息,造成以《论语》传世的⼆万四千字理论体系有三个明显的不⾜。
第⼀,没有成功⼈⼠作为理论的形象代⾔⼈。
孔丘⾃⼰作为⼀个政治咨询顾问游⾛各个诸侯国,被君王们怀疑没有速效,被地痞追打,业务始终开展乏⼒。
孔丘死后,也没有什么⼈因为⾝体⼒⾏其理论,吃上最⼤的黄花鱼坐上最豪华的五花⽜车,没有超级成功个案的励志型理论缺乏实践吸引性。
第⼆,没有很好的编写理论教材。
《论语》是本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书。
优点是孔丘这个倔⽼头的教导和体会,⼲贝鱼翅鲍鱼燕窝,⼀句是⼀句,全是⼲货,不掺⼀点⽔分,⼏乎每句都能通过灌⽔成为⼀部长篇⼩说。
“立德、立功、立言”,顺序无差,而立言最难

“立德、立功、立言”,顺序无差,而立言最难管理视角看国学(203)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 先生说:“伟大呀!像尧的为君呀!高大呀!只有天能那么高大,只有尧可与天相似,同一准则了。
广大呀!民众没有什么可以指别称说于他的了。
高大呀!那时的成功呀!光明呀!那时的一切文章呀!”上章孔子强调一个优秀的领袖要“有天下而不与”,把天下当做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作为谋取自己私利的禁脔,但是,不谋私利的领导是否就是好领导?非也,因为有些领导尽管不谋私利,但也无所作为,浑浑噩噩,尸位素餐。
《人民的名义》中的孙连成区长就是这种类型领导的代表。
那么,作为一个领导要有所作为,应该怎么有所作为呢?孔子在这里又举出了尧的案例来说明。
这段对尧的评价和赞美,前半段近道家,后半段才是儒家的风范。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是讲道,“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这是讲德;“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这是讲要把德施与民,转换成礼乐刑政的制度体系,带来国民的安居乐业。
“焕乎,其有文章。
”是讲他还能给后世流传下来治国理政的经验,以开万世的太平(朱子和钱穆认为文章为制度礼仪,制度礼仪见诸文字,我觉得重要的在于可流传继承。
)后面三项,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道家和儒家在对德的强调上是重合的,但道家从德向上推,儒家是从德向下走,所以道家认为是道生德,而且“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认为儒家强调仁义礼智,是因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是无本无根的。
而儒家认为道家的道德是空虚玄远的(天道远,人道迩),所以强调从日用人伦的修身中而成德。
但从孔子对尧的赞词看,至少在孔子自己心中,认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是应该从天贯通下来的,而且以天为最高准则和评判依据。
只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至于孔子为什么不讲天道,是因为自己也不掌握?还是认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可语上”?还是认为只有以人道为起点才能上达天道?这个我们就不好猜测了。
做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转载▼今天在网上看了《河北日报》高级记者储瑞耕在“燕赵讲坛”上的演讲: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心情振奋而激动,尤其在时下金钱至上、精神空虚、思想麻木、信仰失却,听听“三不朽”,不失为一剂镇静剂、强心针,整理转载,以飨博友。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愚以为,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什么是“三不朽”?“三不朽”这个思想出自《左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了这么一件事情:鲁国大夫叔孙豹与范宣子讨论“朽不朽”的问题。
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于是他问叔孙豹: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
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个太就是最高的意思,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要立功,再其次要立言,虽然时间很久,但是废除不了,这个叫“不朽”,所有说“三立”,后世也叫“三不朽”。
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但归结起来,高层次的,很有价值的,我看就是这“三不朽”。
“三不朽”,就是“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换言之也就是“三做”——“做人、做事、做文章”。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人生的自觉的价值意识的人,这“三立”、“三不朽”都是非常要紧的,不可偏废,不可缺一,而要“三管齐下”,十分重视,十分努力。
“三不朽”是很高的人格追求。
“三不朽”,我理解是我国伦理史、思想史、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立德”,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就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就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的来说,欣赏一个人就是欣赏他的人品。
古人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是“三不朽”,首先就是“立德”。
同样,做事先做人,关键看人品。
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无论走到哪里,总会熠熠生辉。
人品好的人一定是细心体谅他人,极具同情心的,他的魅力来自丰富,内敛,温情,慈悲,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高贵。
人品好的人一定是细腻而聪明的,做事讲道理,说话有分寸,能把每一句话都说到你心里去,以柔克刚,化解问题于无声之处。
有时只是一个眼神与举动,都可以让人感觉到这个世界的暖意。
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做人如此,交友亦如此。
世间纷扰,乱相敝目,混沌蒙心。
守得住这条正道,才能在万千人当中,交下最值得交的那个;在万千种选择中,选出最有意义那种。
做人如此,交友亦如此。
若能如此,便是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