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5000年辉煌历史,“三不朽”的人仅有两个半啊!!!

合集下载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靠的是什么?是千百年形成的民族精神。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众多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著称于世。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总结出来的。

他们有着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遇到困难从不低头屈服,这就是中华的精神。

从古至今,中国出现了无数爱国者,他们把祖国、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品德楷模雷锋、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以铁的事实叙述了一首又一首的爱国长歌,他们甚至用生命来呼吁人们心中的爱国精神。

爱国,就是对养育和哺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的情怀和忠诚。

这样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是为国分忧,为国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力量源泉。

弘扬爱国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斗志。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土的沦陷,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吧。

范仲淹是做到了“三不朽”的人

范仲淹是做到了“三不朽”的人

范仲淹是做到了“三不朽”的人——《范仲淹故事评传》序言古人有关于人生“三不朽”的说法。

《左传》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范仲淹是做到了“三不朽”的人,是一位几近完美的中华人格的光辉典范。

在立德方面,他敢言直谏,奋不顾身,心胸坦荡,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清白为官,是道德高尚的楷模。

在立功方面,他出将入相,为民谋利,戍边御敌,革新政令,兴办教育,拔掖人才,文以定国,武以安邦,是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在立言方面,他是宋学开山人物,开启了豪放词派的先河,并著有《范文正公集》,是文章传世的思想家、文学家。

范仲淹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邹平长山,他的事迹代代流传,对当地的社会生活,民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代邹平诗人张实居诗曰:“野老相逢谈往事,流风解说范希文。

”讲范公的故事,那时就已经成了一种风俗。

王红先生是长山人,从小就是听着范公的故事,熏沐着范公的德风长大的。

先生早有夙愿,为范公写一部像样的书。

但因为工作繁忙,事务纷杂,多年未能如愿。

但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介绍范公事迹,宣传范公精神,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邹平人今天对范仲淹的认识,大多是从先生的推介文章中了解的。

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和潜心研究,王红先生从2009年起,开始了《范仲淹故事评传》的写作。

先生以抱病之躯,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翻检资料,勾勒故事,历时三年,终于结稿。

好几次夜里突然来了灵感,或于故事结构,或于关联事件,或于评语解读,立即悄悄起身(怕夫人责备),伏案疾书,直到天色大亮。

其间先生为提高宣传效率,还学会了使用电脑,并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把写好的稿件即时发到网上,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我也随时拜读了这些书稿,不时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和由衷的赞叹。

当书稿全部呈现在我眼前时,更使我有了发自内心的敬佩。

读《评传》全书,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其特点:新、信、精、雅。

新,是说本书的体例新颖独特。

本书以“故事评传”为题,就指明了其写作特点。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从学校提出课堂文化建设,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班级如何做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学校编纂的一套校本课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中以经典古文,古诗词为主。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

我决定探索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习型语文课堂,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从二年级起,我开始开展经典背诵活动。

首先与家长沟通,以自身体会,与家长在Q群,飞信上充分讨论背诵古文的好处,尤其是小学时期孩子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能大量诵读,可以有效减轻中学时期的学习压力。

常常诵读,也相当于记忆锻炼体操,常常记忆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记忆力,取得家长们的共识,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大部分的背诵是回家完成的,家长是主要的监督者。

我分成几步走:第一起步阶段:从最简单的五言唐诗开始,先是一周两首布置下去,让学生背诵。

到时候检查,检查形式以抽查,互查为主。

第二阶段:背诵《弟子规》,这部分内容比起四行的唐诗来要难背多了,同时也更容易遗忘。

我根据内容,分成若干小段,结合学生课业负担,逐步推进。

同时不断的复习前面背会的内容。

第三阶段:背诵校本课程之外的比较浅显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加入了一些课外有趣的内容《三十六计》。

这里面每一计都是成语,富含古代军事哲理,学生今后生活,写作都能用得上。

第四阶段:古文,例如《大学》、《醉翁亭记》等。

这一部分是背诵中最难的部分。

为了展示我们多年来坚持经典背诵的成果,我于二年级下学期,三年级下学期做了两堂公开课,公开课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互动性原则:新课堂文化呼唤着合作学习,新课堂文化下,合作学习的互动观与传统的互动观不同,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进一步拓展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未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

做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转载▼今天在网上看了《河北日报》高级记者储瑞耕在“燕赵讲坛”上的演讲: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心情振奋而激动,尤其在时下金钱至上、精神空虚、思想麻木、信仰失却,听听“三不朽”,不失为一剂镇静剂、强心针,整理转载,以飨博友。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愚以为,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什么是“三不朽”?“三不朽”这个思想出自《左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了这么一件事情:鲁国大夫叔孙豹与范宣子讨论“朽不朽”的问题。

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于是他问叔孙豹: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

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个太就是最高的意思,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要立功,再其次要立言,虽然时间很久,但是废除不了,这个叫“不朽”,所有说“三立”,后世也叫“三不朽”。

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但归结起来,高层次的,很有价值的,我看就是这“三不朽”。

“三不朽”,就是“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换言之也就是“三做”——“做人、做事、做文章”。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人生的自觉的价值意识的人,这“三立”、“三不朽”都是非常要紧的,不可偏废,不可缺一,而要“三管齐下”,十分重视,十分努力。

“三不朽”是很高的人格追求。

“三不朽”,我理解是我国伦理史、思想史、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立德”,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就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就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东西。

解读“三不朽”

解读“三不朽”

解读“三不朽”作者:张新宇庞培刚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08年第43期导语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古人称之为“三不朽”。

何祚庥院士说过:“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

”这已成为古今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立德为立功、立言之基础。

孔子云:“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立德首先是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社会认可的“榜样”。

社会责任是立德的重要部分,注重自身修养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修身方可齐家,也方可治国平天下。

立功就是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随着时代的变迁,“立功”这个词会因其平民化而焕发出生机。

“功”,现在是指每个人所从事的事业。

企业家办好工厂,科学家取得科研突破,工程师完成某项创新,农民在田地里获得丰收或是个人在生活经历中获得锤炼,都可称为立功。

立功从来就不只是大人物才能做的事,平民百姓对他人和社会同样可以做贡献。

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且可传世。

解读“三不朽”让我们明白:人生在世,要活得有意义,离不开对“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告诉同辈人和后来者,我们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有质量地生存过。

选文1这一份人生答卷一冰小春是一个农村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这也不能怪他,因为他家的生活条件差,放学后还要放羊、割麦……这是没办法的事。

初中毕业,他的选择只能是回到父辈的生活中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即使出去打几年工,回来还是照旧。

除了皱纹逐渐增加外,他的日子一成不变。

毕业之际,班主任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作了一个中肯的评价,老师说小春的体育成绩不错,比如长跑、跳高等。

老师希望自己的话能够给学生将来的命运带来转机,但是并没有多少家长和学生把他的褒奖和鼓励放在心上。

唯独小春的母亲记在了心里。

回到家,她对小春的父亲说:“老师夸咱娃体育好,咱送娃去考体校吧!考上了,就有公家粮吃了。

”父亲一听说有公家粮吃,也来了兴致,他也同意,可是钱呢?去考试,得有报名费、考试费、路费,还有食宿费。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

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

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

他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能大儒。

今日与大家分享王阳明的30句话,我们一起走近心学大境界。

1.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原句: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大意: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感悟: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2.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原句: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大意: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一举一动都合乎人类本性),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感悟: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3.欲修身,先养心原句: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大意: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感悟: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三不朽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三不朽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三不朽“三不朽”的概念出自于《左传》,其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立德,就是说个人的道德水准要过硬;立言就是要著书立说,立功就是对国家社会有一定功劳和贡献。

想要青史留名,立德、立功、立言势必要完成一项。

这个无疑在后来成为了一条人物评价的标准。

只要完成一项,就算基本完成目标了,所以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在失意的时候,往往都会去著书立说,想靠文章学说名留青史,比方说司马光,也是在官场不得意的时候,跑到洛阳去编《资治通鉴》。

立德立功立言,三个都完成的人,就是三不朽。

再好比说曹操,他在东汉末年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又写了一些诗,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

但是曹操人品有待商榷,有一些不良癖好,所以曹操实际上并不是三不朽。

小编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说法,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

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还有一个是曾国藩。

严格意义上讲,孔子和曾国藩并没有完成三不朽,孔子在立功上有所欠缺,曾国藩在道德上有些许瑕疵。

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完成三不朽的,屈指可数。

小编能想到的,当属以下几人。

一、三国诸葛亮在个人道德上,诸葛亮鞠一生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在事业功绩上,诸葛亮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用兵南中,北伐曹魏。

在文章学说上,在此引用杜甫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西晋杜预杜预,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在个人道德上,杜预针对西晋前期社会上的黑暗,不断向司马炎提出建议,《晋书》也载其为人忠义、正直,可见杜预个人道德是可以的。

在事业功绩上,他在三国统一的过程中做出过贡献。

在文章学说上,杜预给《左传》做了注,他的注对后世研究《左传》有很大的影响。

三、北宋范仲淹在个人道德上,范老夫子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扭转了北宋士人的道德风气。

在事业功绩上,范老夫子主持庆历新政、戍守北宋西北门户。

刘立夫梁启超:中国达到三不朽的只有三个人,曾国藩算半个?

刘立夫梁启超:中国达到三不朽的只有三个人,曾国藩算半个?

刘立夫梁启超:中国达到三不朽的只有三个人,曾国藩算半个?梁启超:中国达到三不朽的只有三个人,曾国藩算半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个说法出自《左传》鲁襄公二十四年鲁国大夫叔孙豹与晋国大臣范宣子的对话。

唐代大儒孔颖达注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大意为:创立制度,垂范后世,博施济众,称之为“立德”;解除国家人民的苦难,功在当代,这叫“立功”;言语说中要害,揭示的真理足以流传将来,可称“立言”。

孔颖达解读的意思有点复杂。

一般的理解是,一个人既能坚守高尚道德,又能成就巨大事业,还能独创新说,传之无穷,就算三不朽之人了。

人生不过百年,若能做到其中的一两样,已属难能可贵,要达到三样齐全,更是凤毛麟角。

梁启超根据《左传》的标准,评出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达到三不朽的,不过三位: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梁启超在《世界伟人传》中写道:“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如果没有孔子,他以后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就会改写。

梁启超主要肯定了孔子在文化上的大贡献。

他一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即知、仁、勇为三达德,以及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诚、敬、慈、刚、毅等一系列社会道德信条。

梁启超尊孔子为“教主”,认为孔子的教育“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其创立的儒家学派历久弥新,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还闻名于世界,可谓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

但是,孔子在政治上的事功作为,梁启超并未涉及。

梁启超十分推崇王学,他在《德育鉴知本》中称王阳明:“唯一之头脑,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法二门”。

认为王阳明具备超强大脑,特别是他创立的心学,承接千古圣学的血脉,是学者进入圣贤之正途,舍此无它。

梁启超还说,王阳明“在近代学术界极其伟大,在政治和军事上亦有很大勋业”。

他早年学有五变,至于龙场悟道,仁义礼智根于心,是为立德;之后军事上平定叛乱,擒获宁王,随机而动,此为事功;晚年天泉证道,悟出四句教,乃立言的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5000年辉煌历史,“三不朽”的人仅有两个半啊!!!中国历史上“三不朽”的伦理道德、政治理想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普世价值,并不是指宗教性的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即公元前549年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

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

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

在他看来,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立德”——树立高尚的道德,即立大德;“立功”——为国为民建立功绩,即立高功;“立言”——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即立圣言。

此三者就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万世不朽的大德、高功、圣言。

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立大德、立高功、立圣言的只有两个半人,他们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原因是他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孔子出生在乱世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51年——479年)孔子三岁丧父、17岁丧母,一生坎坷、聪明好学、博学好礼,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并名列第一。

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他创立的儒家文化正好处在中华民族5000文明史的中间,对中国文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儒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2500年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伏羲文化和西周文化,开启了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指导思想长达2051年(公元前140年——1911年)的光辉历程。

儒家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因而不但被历代王朝推崇为儒圣和至圣先师,而且直至今日,他的思想、人格和言论,仍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崇敬、学习和奉行。

当前国外许多国家也在掀起学习中国儒学热潮,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国家汉办副主任王永利2013年9月3日在天津表示,目前,中国在全世界116个国家建立了430多个孔子学院,还有650多个孔子课堂,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那么孔子的主要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呢?儒家文化的精髓只有一个字:“仁”。

仁字是左右结构的人两个,寓意两个人要相亲相爱,尊老爱幼,和睦共处。

而不能像动物那样相争相斗、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一个仁字,还可以扩展为两个字:“仁爱”。

对人要有仁爱之心,不能有仇恨之心;这一个仁字,还可以扩展为三个字:“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也就是说,只要是人,就是同类——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因此要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这一个仁字,还可以扩展为四个字:“仁者爱人”。

因为仁者爱人的具体对象不同,因此爱的叫法不同、爱的涵义有别:1、对父母的叫“孝”,这是最浓烈的血浓于水的血缘之爱;这是天下第一爱、人间第一爱、家庭第一爱;这是人生之根、人生之本;这是人间小爱、小孝。

古人云:“父母如神仙”。

2、对兄弟之间的爱叫“悌”,具体来说,弟对兄的爱称之为“恭”,兄对弟的爱称之为“友”。

这是最亲近的手足之情的同胞之爱;这是家庭第二爱;是心连着心、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人之爱。

古人云:“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

3、对妻子的爱叫“义”,对丈夫的爱叫“顺”,这是最亲密的刻骨铭心的姻缘之爱;这是家庭第三爱;这是人生的新起点;是新家庭的开始;是相守一辈子的彼此奉献不计较得失的夫妻之爱。

古人云:“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

4、对老师的爱叫“敬”,这是最直接的文明传承的师生之爱;这是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爱——也是第一次脱离父母呵护走进校园接受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之爱。

古人云:“敬其人而信其道”。

5、对朋友的爱叫“信”,这是最密切的志同道合的友情之爱;这是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二爱——经常和邻居、同乡、同学、战友等熟人打交道的友谊之爱。

古人云:“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

6、对陌生人的爱叫“礼”,这是最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天同覆、地同载”的同类之爱、同胞之爱、人类之爱。

这是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三爱——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恭敬之爱。

古人云:“尊人尊自己”。

7、对上司的爱叫“忠”,这是最敬业的忠于职守的忠诚之爱;这是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四爱——这是人有了职业后和上司打交道的事业之爱。

古人云:“不犯上”。

8、对属下的爱叫“廉”,这是最有效的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管理为民的廉政之爱。

这是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五爱——这是人当了领导后和属下打交道的亲民之爱。

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

9、对祖国的爱亦叫“忠”,这是最炽热的眷恋故土的效忠之爱、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缘之爱;这是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六爱——这是人生之爱的最高体现;这是人间的大爱、大孝。

古人云:“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不作乱”。

10、对天地的爱叫“智”,这是最神圣的源于自然、长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同源之爱,这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变自然的睿智之爱。

这是人从家庭、向社会走向自然的最后一爱——这是天地人之间的大爱;这是人生之爱的最后归宿;这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因此,家庭是临时的客栈、社会是暂时的车站、大自然才是我们永久的家园。

古人云:“天人合一”。

综上所述:小孝有边——只爱自己的父母;大孝有界---只爱自己的祖国;但是大爱无疆、大善无垠、大德无量——挚爱天下人、热爱大自然、善待一切动物。

这一个仁字,还可以扩展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的具体涵义是:仁者爱人,不害人,这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义者助人,不损人,这是做人的道德原则;礼者敬人,不傲人,这是做人的道德起点;智者明人,不丢人,这是做人的道德基础;信者诚人,不骗人,这是做人的道德前提。

“仁义礼智信”也是区别人兽的五条道德标准。

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也;----人没有恻隐之心,非人也——即为兽;人皆有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义也;----人没有羞恶之心,非人也——即为兽;人皆有恭敬之心,恭敬之心,礼也;----人没有恭敬之心,非人也——即为兽;人皆有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人没有是非之心,非人也——即为兽;人皆有诚实之心,诚实之心,信也。

----人没有诚实之心,非人也——即为兽。

我们知道孔子的一生主要是搞教育的,他第一次打破由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首创民间学馆,提倡“有学无类”,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赞誉,除教学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外,还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素质,分别传授礼(礼仪与法制)、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驭车马)、书(写字)、数(数学)——六艺;他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他删诗书,定礼乐,虚心地向老子求教,学习伏羲文化的经典《周易》韦编三绝,并为《周易》写传十篇(十翼),可见孔子的学识是非常渊博的。

那么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可以用三句话,六个字就可以概括: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

孔子集立大德、立高功、立圣言三者于一身: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向弟子宣讲家庭伦理道德规范,自己以身作则,为弟子作表率、为世人作楷模、为万世作典范,此为“立大德”;孔子培养教育了“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开创了君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积极入世的儒家文化,从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根、主脉、主干、主导、主流、主体,至今仍然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伦理道德基础。

此为“立高功”;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一系列至理名言,可以说是超时空、超阶级、超国界的人类共识、普世价值、万世圣言,此为“立圣言”。

王守仁,又叫王阳明,是明朝的浙江人。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心学大师”,对于人生存在意义所作的哲学反思,具有反叛性、挑战性。

他的功劳在于使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空前提高,这个也是一翻思想意识的历史。

今天在浙江余姚有一个“四碑亭”,有一个纪念他的碑亭。

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

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曾国藩,曾国藩这个人物有点争论,但是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上也有成就。

所以说,凡是“三不朽”人物都有够三条,立德立功立言。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曾国藩大到治国、治军,小到治家、修身都有很多东西值得人们思考和学习。

毛泽东认为,曾国藩学术之所以有“可贵”之处,在于不拘泥词章文字本身。

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都把他作为人格偶像来崇拜。

毛泽东有一次给信黎锦熙写信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公。

”就是近代的人对我来讲,最佩服的人就是曾文公了,就是曾文公。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弟说:“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

有人用对联总结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总而言之,曾国藩解太平军之危,救清廷与累卵之间,是为立功;有家书传世,著书立说,一改桐城派的枯淡之弊,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是为立言;但也因前有镇压太平军,后处置天津教案不利,因此,德行受损,难以立德。

因此只算半个三不朽。

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

孔子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

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

现在,为了我们自身,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只有孔子倡议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这样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