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不朽
三不朽

三不朽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之流中,人总想抓住些永恒的东西。
美国现代哲学家詹姆士在《人之不朽》一文中曾这样讲:“不朽是人的伟大的精神需要之一。
”当然,詹姆士这里所说的“不朽”,是指宗教性的不朽。
而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三不朽”,则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
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
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
在他看来,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言及“立言”的不朽,叔孙豹特以鲁卿臧文仲为例,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国语·晋语八》对此亦有记载:“鲁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殁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
”历史上的臧文仲何许人也?他立了何言而被视为不朽?原来臧文仲系春秋时鲁国大夫,屡建事功,且长于辞令,就为政立国之事多有高论,在诸侯国间广为流传。
他所谓的“立言”是与“立德”、“立功”紧密相联的,并非仅以立言为职志。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口碑不错的历史人物,孔子却批评他“不仁者三,不知者三”(《左传·文公二年》)。
看来,要想做到“三不朽”或其中之一二,殊非易事。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在后人对“三不朽”的解读中,“立德”系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
王阳明故里对联大全

王阳明故里对联大全嘿,你要是对王阳明感兴趣,那他故里的对联可真是宝藏啊!就像打开一扇通往他精神世界的大门。
在王阳明故里,那对联啊,有的写在古旧的大门两边,就像两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充满智慧的地方。
比如说“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这上联,立德、立功、立言,这就像三座高峰,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同时攀登上去?少之又少啊!而下联呢,明理明知明教,王阳明先生的学说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他可不就是万人师嘛。
还有一副对联是“心学之源良知为本源清流远,文治之范德政为范古柏苍。
”这就像一幅画卷在你眼前展开。
心学的源头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良知就是那源头的泉水,不断涌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水流啊,越流越远,影响力越来越大。
文治方面呢,德政就像古老而苍劲的柏树,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典范,让大家敬仰。
我有个朋友,他去王阳明故里游玩回来,兴奋得不行。
他跟我说:“你知道吗?那里的对联简直绝了!就像一首首无声的诗,诉说着王阳明的伟大。
”他特别提到一副对联“格物致知探索心之奥秘,知行合一践行圣之教诲。
”他说看到这对联的时候,就感觉王阳明先生站在他面前,在跟他说,孩子啊,你得去探索内心的奥秘,然后把知道的和行动结合起来。
这就好比你知道有个宝藏在远方,光知道可不行,得动身去寻找啊,这就是知行合一。
再说说“守仁守义守礼方为正道,悟善悟真悟美始得本心。
”这对联多有深意啊。
守仁守义守礼,这是在给我们指出一条正道,就像夜里海上的灯塔,给迷失的船只指引方向。
悟善悟真悟美,这是在告诉我们要去领悟那些美好的东西,才能找到自己的本心,本心就像一颗明珠,被这些美好的品质包裹着。
在这些对联里,我们仿佛能看到王阳明先生一生的轨迹,他的思想、他的品德,都被浓缩在这些对仗工整的语句里。
这些对联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像是一把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王阳明心学理解的新大门。
我觉得王阳明故里的对联是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王阳明

朱熹以“理”为本体,更多的突显了先验规范,强调天理 之下的“应当”,而没有给予人应有的地位。
王守仁以“心”为天地万物之主宰,从主体角度观照万 物,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Fra bibliotek知行合一
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 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 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 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 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 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 行是同时发生的。 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 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 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知行合一”
致良知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 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 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 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 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 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 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 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 一.
人物生平
出生:破天道取名云,五岁不能语,改名“守仁”,遂得语。 年少:与师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 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成婚:大婚,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践“朱熹”格物致知, “守仁格竹” 步入仕途 被贬劝学 平定叛乱 创建书院
心即理
(唯心主义)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心即理”,反对程 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他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产物。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
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
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
他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能大儒。
今日与大家分享王阳明的30句话,我们一起走近心学大境界。
1.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原句: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大意: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感悟: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2.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原句: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大意: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一举一动都合乎人类本性),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感悟: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3.欲修身,先养心原句: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大意: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感悟: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
儒家

儒家“拿得起”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王守仁,又叫王阳明,是明朝的浙江人。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心学大师”,对于人生存在意义所作的哲学反思,具有反叛性、挑战性。
他的功劳在于使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空前提高,这个也是一翻思想意识的历史。
今天在浙江余姚有一个“四碑亭”,有一个纪念他的碑亭。
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
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曾国藩,曾国藩这个人物有点争论,但是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上也有成就。
所以说,凡是“三不朽”人物都有够三条,立德立功立言。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曾国藩大到治国、治军,小到治家、修身都有很多东西值得人们思考和学习。
毛泽东认为,曾国藩学术之所以有“可贵”之处,在于不拘泥词章文字本身。
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都把他作为人格偶像来崇拜。
毛泽东有一次给信黎锦熙写信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公。
”就是近代的人对我来讲,最佩服的人就是曾文公了,就是曾文公。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弟说:“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
有人用对联总结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孔子、孟子为什么周游列国?就是找事干!他们忧国忧民,古道热肠,心怀天下,都是呆不住的圣贤。
中华民族5000年辉煌历史,“三不朽”的人仅有两个半啊!!!

中华民族5000年辉煌历史,“三不朽”的人仅有两个半啊!!!中国历史上“三不朽”的伦理道德、政治理想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普世价值,并不是指宗教性的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即公元前549年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
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
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
在他看来,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立德”——树立高尚的道德,即立大德;“立功”——为国为民建立功绩,即立高功;“立言”——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即立圣言。
此三者就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万世不朽的大德、高功、圣言。
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立大德、立高功、立圣言的只有两个半人,他们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原因是他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孔子出生在乱世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51年——479年)孔子三岁丧父、17岁丧母,一生坎坷、聪明好学、博学好礼,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并名列第一。
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他创立的儒家文化正好处在中华民族5000文明史的中间,对中国文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儒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2500年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伏羲文化和西周文化,开启了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指导思想长达2051年(公元前140年——1911年)的光辉历程。
儒家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因而不但被历代王朝推崇为儒圣和至圣先师,而且直至今日,他的思想、人格和言论,仍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崇敬、学习和奉行。
论姚剧《王阳明》“真三不朽”形象的塑造

论姚剧《王阳明》“真三不朽”形象的塑造华建新【摘要】The Yao Opera Wang Yangming creates a sage with three true virtues out of Wan Yangming,a philosopher of the Ming Dynasty,who devoted his life to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The Yao Opera Wang Yangming is a complete display of the life of the character and his perfect personality.Therefore,the opera is of considerable significance for its humanistic and historical value.%姚剧《王阳明》塑造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真三不朽"的圣贤形象,王阳明一生为社稷和黎民百姓立德、立功、立言,并将三者有机地统一在"致良知"的人生境界中。
姚剧《王阳明》全面地展示了主人公坎坷和美好的一生,性格鲜明,气势恢弘,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完人的形象,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03【总页数】6页(P12-17)【关键词】姚剧;《王阳明》;真三不朽;人物形象【作者】华建新【作者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姚学院,浙江余姚31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6王阳明(1472-1529)作为有明一代的心学大师,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
作为戏曲形象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王阳明平南昌藩王朱宸濠叛乱后,由山阳道人编的南戏《王阳明平逆记》。
此剧是根据王阳明弟子董澐之子董穀的笔记《斩蛟》改编,并将王阳明平朱宸濠叛乱的胜利归因于道士许真君的指点,王阳明则被塑造成神仙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俗对王阳明平乱的看法。
三不朽主张思考高中作文

三不朽主张思考高中作文哎呀,高中的生活真是个大熔炉,什么都能熔在一起,热情、青涩,还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让人高中的时候头疼得要命的“三不朽”主张。
先别急着跑去找字典,这可是我们高中生心目中的小秘密。
先说说这“三不朽”主张是什么吧。
其实简单说,就是“情感不朽、理想不朽、奋斗不朽”。
听上去是不是像某部励志片的标题?不过,咱们也不妨来个轻松的解析。
情感不朽高中生活里,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情感”问题了。
你瞧,不管是和同桌的小争吵,还是对班里那位帅哥的暗恋,总之这些都是我们青春的一部分。
“小明,你别这样啊。
”小红皱着眉头,看着小明一副“我不在乎”的样子。
“怎么了?又搞什么事?”小明不解地问道。
“昨天你借我那本书,我还没看完就丢了。
”小红一脸无奈。
“小红,你知道我这人就是马虎。
”小明耸耸肩,“不过,我保证这次会更小心。
”“你这是把‘情感不朽’当成借书的借口吗?”小红调侃道,显然还没放下。
这就是“情感不朽”的魅力——它可能让人哭笑不得,但无论如何,青春的这些小事儿总能让我们记住。
高中生的感情,就像一颗颗小星星,闪烁着各自的光芒,不管你觉得它们是微不足道还是熠熠生辉,它们永远存在。
理想不朽接着说说“理想不朽”。
这可真是个大头疼的问题。
每天起床,脑袋里总是想那些高大上的理想。
想当科学家、医生、还是作家?无论你的理想是什么,现实总是会给你一记“现实棍”。
“老李,今天考试你打算怎么复习?”小王边吃早饭边问。
“我呀,打算每天多看一点,争取考上清华。
”老李一脸认真地说。
“你这也太‘理想化’了吧!”小王忍不住笑了,“我昨天才发现自己连基础知识都记不住呢。
”“那就一起努力吧,咱们的‘理想不朽’可得靠努力来支撑。
”老李拍拍小王的肩膀,两人都憋着笑。
说到底,“理想不朽”就是对未来的一个美好愿景,即使现实再残酷,我们也要坚持,哪怕是为了那一抹理想的光芒。
奋斗不朽最后,咱们聊聊“奋斗不朽”。
高中生活,就是一个拼搏的舞台,不拼搏怎么行?这“奋斗”两个字,每天都在提醒我们要努力,要拼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成为“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
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孔子(有人说是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世人敬仰的心学大师。
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被封为“新建伯”。
1568年(明隆庆二年),再诏赠为“新建侯”,谥“文成”,颁铁券。
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联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对王守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清代著名学者王士慎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低首拜阳明”七字。
退台湾时把台湾的草山改为“阳明山”。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毅然改名陶行知,郭沫若也是王守仁的崇拜者,著有《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和《王阳明礼赞》等文。
毛泽东受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也很佩服王守仁,“求是”的思想,原本典出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