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一生为师奉献教育终生不悔

合集下载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

”大意是说,人在有生之年,首先要以高尚品德垂范后世,其次要以丰功伟业造福社会,再就是要以著书立说垂教后人。

一个人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就可以称之为“三不朽”了。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社会精英、有志青年,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完善人生的典范。

立德、立功、立言: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永彬在其堪称传世奇书、句句经典的《围炉夜话》中,有这样两句名言:“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讲的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行动来审视其品德的道理。

立德、立功、立言:三国时曹丕在《与王郎书》中这样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

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当年,鲁迅先生也在《说面子》中,讥讽一些人“要面子”“不要脸”。

光有脸面,是不会不朽的,再加上只要脸面而做坏事,那就很快会被人民所唾弃,速朽了。

1。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古时有部经典名《左传》,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

后来唐代的一位学者对这“三立”作了精僻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于是,“三立”有了定论,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即使是现在,人们还常常提起,不过多了一些批判,也多赋予了一些新意。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主要是说人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且不论其中蕴涵着的封建思想的糟粕,仅就字面的通俗含义来看---立德就是做圣人,做好事,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光辉榜样”,用现代语言就是做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

立功就是做英雄,做征战四方屡建奇功的大将军,或是安民有道明镜高悬的大清官,再或是拯民于水火的救世主,反正在当世要有功德无量的口碑,对后世要有功业千秋的记载。

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

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

这“三立”的标准不能不说是极高的,但正因为其高,才使得历史上一代代士子们将此作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终生。

“三立”的概念看起来是人对社会的影响,但在封建制度的社会框架中,人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人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淹没在封建社会的依附关系上,所以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在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极贴切的注释。

当然,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理念下,确也培养出不少有德有才的人,成就了一些历史名人,对当时的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封建统治者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所获得的好处却是太多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现代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还有没有意义呢?我想还是有的,不过其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过去人的生命是为了某一帝王或某一朝代而存在,开口闭口为了“我大唐基业”“我大清江山”云云,将人们的社会活动牢牢地束缚在封建王朝的桎梏之中。

《曾国藩》家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家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家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家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一、养心之道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

二曰主静则身强:而内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

三曰求人则人悦: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有百物有余,不假外求。

达者,四季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人孰不欲己立已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四曰习劳则神钦:凡人之情莫不好而恶劳。

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欲而惮于劳。

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勤则有才而见用,逸者无能而见弃;勤则济世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祗。

守静神明则如日之升,身体则如日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

我辈求静,欲异乎禅氏入定,冥然而罔觉之旨,其必验之此心。

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虽少偏倚,而守其不失,则及其中之天地位,此绵绵这,由动而静之也。

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缪,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此穆穆者,由静以之动也。

由动以静之,有神主之;由动之静,有鬼司之。

始终往来,一敬贯之。

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意。

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免之!修身十二课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物。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师德教育征文范文600字(精选5篇)

师德教育征文范文600字(精选5篇)

师德教育征文范文600字(精选5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征文吧,征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征文的出现。

怎么写征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德教育征文范文600字(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德教育征文1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

“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

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

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中的这段话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

“立德树人”也几乎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立德树人”恰恰做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

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疲惫不堪的分数奴隶,疲于奔命的就业机器,而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

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

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立德”之所以被摆在首要位置,就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道德永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没有道德,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做教育的都知道这样一句话,高分低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良是危险品。

所以,立人先立德,人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但,立德树人并非一句空话、大话、套话,也不仅仅只是德育老师的事,它是所有教师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

教育,从来就不应该窄化为“教知识”、“教文化”、“教技能”,它包含着更为重大、深远的使命。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可是,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面对厌学睡觉的学生,面对毕业撕书的学生,更有甚者,面对那些曾经的学生、现在的成人种种自私冷漠的行为,他们是否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现代的人”?立德,必须从现在开始。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走进一代完人王阳明的传奇世界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走进一代完人王阳明的传奇世界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走进一代完人王阳明的传奇世界王阳明,我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完人”,无论是经术义理,变革政局,还是领兵打仗,都样样精通,其人格魅力更是享誉海内外。

五百多年过去了,他提倡的知行合一,事上练,致良知,又将如何影响今人呢?让我们追随一代心学宗师的脚步,感悟知行合一的智慧,体味我心光明的豪情。

王阳明先生像一、惊天一问圣贤志1472年,王守仁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曾官至礼部尚书。

王守仁生而不凡,据说,其母怀胎超十月才分娩,临盆时祖母梦到仙人云中送子,祖父听说后认为孩子来历不凡,于是给他取名叫“王云”。

并把他出生的那座楼称作瑞云楼。

王云到5岁时还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爷爷所读过的书。

后经一高人指点,改名为“王守仁”,取自《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的典故。

果然改名之后一语惊人,开口便是儒家经典《大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此后他读书不仅过目成诵,而且涉猎甚广,表现出其作为天才儿童的一面。

十二岁时,王守仁开始读私塾,小小年纪便志存高远。

一次他与先生讨论何为第一等事,他语惊四座,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意思是中举做官不是第一等事情,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

小小年纪便立下为学成圣的远大志向。

十五岁时他独自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已有经略四方、挥斥方遒之志。

后来,王守仁因曾筑室修道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世称阳明先生。

会稽山阳明洞二、龙场悟道心即理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权势熏天的宦官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而惨遭报复,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驿丞。

关于龙场的恶劣环境,年谱中记载道:“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鴂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

”在贬谪龙场期间,阳明先生身心备受摧残,但他并未被逆境击垮,而是自强不息,直面生死。

他时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的问题,忽然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禁纵声长啸,“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君子有三立,是为三不朽

君子有三立,是为三不朽

君子有三立,是为三不朽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

范宣子不无得意的说,他的祖先自虞、夏、商、周以来就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

叔孙豹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只能叫世禄,而非“不朽”。

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不朽”体现的是君子性格。

君子不能满足于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对平民百姓亦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这种责任,孔子以一个字来表达,就是仁。

君子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所谓“仁”,就是在上位的君子有责任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培育敦厚、纯朴的社会风气,使人人安居乐业,和睦幸福。

立德,就是有高尚的道德,可以教化一方;立功,就是做出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业绩;立言,就是有真知灼见,笔之文章,播于当今,载之史册,扬于后世是也。

三不朽的核心是德。

孔子说君子有“仁、智、勇”三达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无惧。

”为何“仁者不忧”?仁者爱人。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彼此尊敬和爱护,又有何可忧?仁者爱人,所以不忧爱人出于真诚之心。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乐莫大焉。

”能够真诚的待人处事,面对万物不贪婪,不占有,与人能和谐和谐,用物知俭,又有何可忧?为何“智者不惑”?孟子说,智,就是知道仁义是人生的根本,而事亲、从兄是仁义的开始。

再以事亲、从兄的心存养扩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则事父兄,远则达于四海的百姓。

存此仁心,就是智慧,当然不会受到欲望的迷惑。

何谓勇者无惧?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君子胸怀坦荡,内藏正气与道义,即使一人独对千军万马,有何惧哉?君子胸怀坦荡,有何惧哉?君子立德,有三戒。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作者:虞大明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8年第05期立德,立功,立言,此谓“三不朽论”。

“三不朽论”最早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人叔孙豹之口,他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德”原指树立圣人之德性。

“立功”旧指为民除难,救济众生。

“立言”其义有二:一指著书立说——“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二指写文章——“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因此,根植于“立德,立功,立言”基础之上的“不朽”,应该就是一个人的言论、行为于人、于社会均功德无量。

我以为,立德、立功、立言,亦是周一贯先生语文教育之路上的美丽坐标。

师者所立之“德”,谓“师德”。

周先生乃德之楷模。

师者所立之“功”,谓“师业”,周先生是业界典范。

师者所立之“言”,谓“师说”,周先生总以真知灼见练底气,一语道破。

初识周先生,应是在“千课万人”活动上。

上完《家是什么》的第二天,便读到了周先生的评述文章《“大”气“明”朗,课如其人》。

仅开头那句“我跟身邊不少年轻人说过,我喜欢听虞大明的课……”便坚定了我不断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尔后,每次在“千课万人”上完课,我便会迫不及待地来到周先生身旁,像个小学生那样侧耳聆听先生的教诲。

而先生总会先搁置手头的事务,细心评述,娓娓道来,我则如醍醐灌顶,如沐春风,着实兴奋不已。

是啊,细细想来,我正是在周先生谆谆教诲的滋润下渐渐成长的。

先生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让我明白了语文教学取舍的重要;先生的“语文教学要接地气”让我坚定了“贴近儿童,把自己滴进尘埃里”的信念;先生的“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是脚,教师是鞋,只有鞋合脚了,学生才走得既快又乐”“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在儿童中做”“语文课堂应回归生命,回归生活,回归农业,回归游戏”让我逐渐领略了生本语文的无限魅力和精彩……我不得不诧异,一个老人,一个鹤发老人,何来如此敏锐的洞察力?何来如此先进的思想和精辟的言论?当然,诧异之余,留下的便都是满满的敬意。

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的自我完善之路

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的自我完善之路

⽴德⽴功⽴⾔,,曾国藩的⾃我完善之路 ⽴德⽴功⽴⾔--曾国藩的⾃我完善之路 作者:冯唐 ⼀个⼈在短短六⼗⼀年的阳寿中实现了全部三类不朽。

有个对联⾼度概括曾国藩的⼀⽣:⽴德⽴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完⼈。

“⽅今天下⼤乱,⼈怀苟且之⼼。

出范围之外,⽆过⽽问焉者。

吾辈当⽴准绳,⾃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使吾⼼之贼,破吾⼼之墙。

”决⼼⼀辈⼦同⾃⼰⼼中的贼做⽃争,即使⼼中的贼像鸡冠⼀样竖起来,也决不安抚。

(⼀) 曾国藩了不得。

饱暖后,思淫。

精溢后,希望如何能死⽽不朽。

鲁叔孙豹在《左传》⾥这样给不朽分类和定义:“太上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不朽到底有什么⽤,没⼈说得清楚。

应该⼜是上天造⼈的时候,在⼈脑操作系统⾥留下的⼀个命门,同名利财⾊福寿禄等等幻象⼀样猫抓狗刨⼈⼼,什么时候捅,都是肿痛。

对于⼀些所谓⼑枪不⼊的⼈,不朽甚⾄⽐名利财⾊福寿禄更厉害,不⽤鸦⽚或者⼤⿇之类的⽣物碱,也让这类⼈上瘾和⼊迷。

曾国藩了不得,把⾃⼰的⾁⾝当成蜡烛,剁开两节,四个端点,点燃四个⽕苗燃烧,在通往NB的仄仄⽯板路上发⾜狂奔。

⼀个⼈在短短六⼗⼀年的阳寿中实现了全部三类不朽。

有个对联⾼度概括曾国藩的⼀⽣:⽴德⽴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完⼈。

⽴德 如果抛开时代限制,曾国藩弥补了诸多孔丘的不⾜,⽐孟轲更有资格评选亚圣。

孔丘创建儒学的时候,条件简陋,⼿下三千门徒既懒惰⼜没出息,造成以《论语》传世的⼆万四千字理论体系有三个明显的不⾜。

第⼀,没有成功⼈⼠作为理论的形象代⾔⼈。

孔丘⾃⼰作为⼀个政治咨询顾问游⾛各个诸侯国,被君王们怀疑没有速效,被地痞追打,业务始终开展乏⼒。

孔丘死后,也没有什么⼈因为⾝体⼒⾏其理论,吃上最⼤的黄花鱼坐上最豪华的五花⽜车,没有超级成功个案的励志型理论缺乏实践吸引性。

第⼆,没有很好的编写理论教材。

《论语》是本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书。

优点是孔丘这个倔⽼头的教导和体会,⼲贝鱼翅鲍鱼燕窝,⼀句是⼀句,全是⼲货,不掺⼀点⽔分,⼏乎每句都能通过灌⽔成为⼀部长篇⼩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一生为师奉献教育终生不悔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据说毛主席读了这段话以后说,此人不简单,他懂一点哲学
有限的生命结束以后,留下千古文章,留下千秋功业,留下千代仰慕的道德典范,这就是不朽。

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的职业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们职业一个非常幸运的地方,就在于相对来说,。

我们比较容易通过我们的职业生活,在立言、立功和立德三方面都有所追求,并且把这三方面统一起来。

立德——教育之魂,教师之天职。

教育的主体永远是人,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只有成人了,才谈得上成才。

面对缤纷的个性,特别是“独生时代”的骄娇儿,教师如何以人格陶冶人格、以关爱激发关爱、以责任带动责任,这是教育持续驱动的根。

立言——教育之脉,教师之潜职。

立言绝非要教师人人成专家,更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写论文,而是要让教师激活教研因子,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就要研究,教师与生俱来就应该是一个教育的开发者、反思者、建设者,是文化之脉的传承者和开拓者,是一个既能“传言”又能“立言”的思想者。

带着理念进课堂,教学才有风格;基于研究搞教育,教育才有品质。

立功——教育之驱,教师之本质。

教育必须靠教学支撑,育人还要靠教书承载。

教学如何有效?有效教学又如何通过教师有效的劳动跃迁为“优效教学”?我认为,首先要多读书,做一个有“功底”的教师。

读好学科专业类书,这是“咬定”之本,为实力;读好教育艺术类书,这是“激扬”之本,为潜力;读好文化修养类书,这是“超越”之本,为魅力。

其次要教得精彩,教出业绩。

最后,让我们燃起激情,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咀嚼一路艰辛,乘风破浪,披荆砍棘,为定南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