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顺序无差,而立言最难

合集下载

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

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

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一、孔子的主要思想与功绩: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对中华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不但被历代王朝推崇为儒圣和至圣先师,而且直至今日,他的思想、人格和言论,仍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崇敬、学习和奉行。

当前国外许多国家也在掀起学习中国儒学热潮,建立儒学院或孔子学院,聘请中国教授讲学。

瑞士的神学家、伦理学家孔汉思(Hans Kong是他来中国后改的名,含义是孔、汉思想)。

说明孔子已被世界人民敬为先师。

那么孔子的主要思想和儒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孔子的一生主要是搞教育的,他首创民间学馆,提倡“有学无类”。

有弟子三千余人,除教学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外,还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素质,分别传授礼(礼仪与法制)、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驭车马)、书(写字)、数(数学)——六艺;他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他删诗书,定礼乐,虚心地向老子求教,学习《周易》韦编三绝,并为《周易》写传十篇(十翼),可见孔子的学识是非常渊博的。

那么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据现代儒学家们研究认为只用三句话,六个字就可诠释儒学思想的真谛,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

二、关于人生三不朽论的来源:人生三不朽之说,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纪元前549年)和《国语.晋语八》。

左传的原文是:“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

宣子曰:昔匄(读gai)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尧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

曾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殁,其言立,其是之谓乎。

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读beng),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作文

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作文

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作文
今天,老师讲了“立言立德立战功三不朽”的故事,我听得可肃然了。

三不朽,真是好厉害的名字啊!看上去像三个闪闪发光的星星,竖立在夜空中,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我脑海里闪出许多画面: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拿著毛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了一个个舒展大方、充满智慧的字,那是“立言”;一位慈祥的老人,拉着一个啜泣的孩子,耐心地安慰他,那是“立德”;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拎着枪,守护着我们的家园,那是“立战功”。

细细想想我的爸爸,他每天晚上都耗神工作,为我们提供最好的生活,誓死保卫我们,这正是“立德”吧!我长大之后,也要像他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也要学好多知识,写出一些好文章,就像写故事书一样,让大家看见我写的文字,也看到我的想法,这应该是“立言”吧!
我也要锻炼身体,变得更加高大壮硕,长大以后为国效力,或许去当医生,帮助更多人,这是“立下大功”吧!
我以后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的名字永远璀璨在“立言立德立下大功”的星辰中!。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一介儒生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圣人?

一介儒生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圣人?

一介儒生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圣人?“一生俯首拜阳明”,这是跨越国界的崇拜。

对于这位大儒圣贤,为表敬意,本文均以“阳明公”来称呼和叙事。

何为圣人古今公认的成为圣人的标准是达到“立德”、“立功”、“立言”,做到“三不朽”。

标准是很明确的,但是对于圣人的认定仍然有争议,有多说,中国自古圣人很多,包括三皇五帝、人文始祖等;有的说中国有五大圣人,分别是老子、孙子、孔子、墨子、韩非子;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圣人不过两个半,分别是一个孔子、一个阳明公、半个曾国藩;按照现在市面上比较普遍的王阳明传记,明阳公时期承认的圣人是孔孟和朱熹。

不过无论哪种说法,能被认可为圣贤,即使只算半个,也是对其一生德行、功绩、思想的极高评价。

对于“一介儒生”这一说法,我们看前面这些被认可为圣人的先贤,无一例外的是儒生出身。

为何如此呢,因为“立德”、“立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并非难事,古之贤臣都可以做到,伊尹、管仲、魏征、于谦等等,武将也有很多人,李牧、王翦、蒙恬、岳飞等等,虽然名额也极其有限,但是和圣人相比,还是相差了一个境界,而越过这个境界的瓶颈,就是“立言”。

何为立言?创立学说,成为名言,永为后人传诵。

这件事情的难度想必不用我多说了,所以很多先贤都无法跨过这道瓶颈,这也是阳明公当年的困扰,当然此为后话。

现在我们只需要明确,为什么圣人要从儒生做起,因为需要有足够的文化积淀,才能突破这道瓶颈。

天才少年?作为拥有非凡使命的历史人物,一定是天生异象的。

阳明公也不例外,阳明公的母亲十月怀胎,有一天梦见仙人送子,然后阳明公就出生了。

一般孩童学说话都是从“妈妈”开始,不过阳明公毕竟是圣人的胚子,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一开口竟然会朗诵文章。

一般孩子撒尿和泥的年纪,阳明公已经熟读四书五经了。

如果仅仅如此,这也不过是个“神童”而已,与众不同的是,阳明公十二岁时做的一首诗,《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

立德立言立功的出处

立德立言立功的出处

立德立言立功的出处立德、立言、立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它们是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立德是指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立言是指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言之有据;立功是指通过实际行动取得成绩和贡献。

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一种综合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

立德是立身之本。

立德是指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不仅要求我们做到诚实守信、友善待人,还要注重修身养性、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立德是个人修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立言是指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言之有据。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要保持一致,言出必行是指所说的话要有信用,言之有据是指言论要有依据和理由。

立言要求我们言之有物,不轻信谣言,不散布虚假信息,要有批判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同时,言行一致也要求我们言行端正,遵守诺言,不言而信。

立功是指通过实际行动取得成绩和贡献。

立功强调实际行动,注重实践和实效。

一个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展示自己的价值和才能,才能取得成绩和贡献社会。

立功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和荣誉,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立德立言立功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圣贤和经典著作中。

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立德立言立功的重要性。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准则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大学》中也强调了立德立言立功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要先修身立德,然后才能化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立德立言立功的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职场中,立德是指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立言是指要有清晰准确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立功是指通过工作实际行动取得成绩和贡献。

一个人只有具备这三者,才能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

立德立言立功的观念也适用于教育领域。

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立德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立功是指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取得成绩和贡献。

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作文

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作文

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作文
哎呀呀,今天老师跟我们说了一个好深奥的词儿,叫啥“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

我一开始还懵懵懂懂的呢,这到底是啥意思呀?
后来老师给我们解释了,立德呢,就是要做个有品德的好人。

嘿,这我懂呀,不就是要诚实、善良、有礼貌嘛,就像我们班上那个总是热心帮助别人的小明同学一样。

我也要向他学习,做个品德棒棒的人。

立言呢,就是要说出有意义的话,能让别人听了有收获。

这可不容易呢,我得好好学习,多读书,这样才能说出有水平的话呀。

就像那些大作家一样,他们写的书多好看呀,能让人懂得好多道理。

立功就更了不起啦,是要做出大事情来,为大家做贡献。

就好像那些英雄叔叔阿姨们,他们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付出了好多努力呢。

我虽然现在还是个小学生,但我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呀,比如爱护环境,帮助有困难的人。

那我们怎么才能做到这“三不朽”呢?我觉得首先得有目标,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努力。

然后得不怕困难,遇到问题不能退缩,要勇敢地去解决。

还要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向他们学习。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自己哦,虽然我们现在还小,但只要我们努力,以后也能成为立德、立言、立功的人呀!说不定以后我也能像那些厉害的人一样,被大家记住呢!这多棒呀!我们一起加油吧!。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
不朽
意思: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

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中国历史上,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伦理观点上,最重要的是讲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原文出处: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

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

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
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

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现今启示
曾几何时,社会上充斥着追名逐利的短期行为,熙来攘往奔竞于名利场上的人们根本无暇顾及不朽之名的诉求。

不用说“立德”方面的假仁假义、外廉内贪的道德作秀,“立
功”方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是在被先贤古哲视为生命的“立言”方面,时下的不少著书撰文者所追求的也不再是不朽,而是速成,而速成者自然就难免乎速朽。

如果从胡适所谓“社会的不朽”的角度看,真不知道急功近利的他们能拿什么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我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这句历史上个别统治者的口头禅,如果不幸成了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或社会的潜规则,那真是莫大的讽刺和悲哀。

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点评:立德至上,方为忠良

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点评:立德至上,方为忠良

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点评:立德至上,方为忠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意思就是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

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中国历史伦理道德上最重要的是讲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比较上述三点,你认为哪一点最重要?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升格作文】立德至上,方为忠良①纵观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主要讲究三不朽:立德、立功和立言。

我认为,在这“三不朽”中,相比之下,最重要的是立德。

因为立德至上,才能更好地立功和立言,德才兼备。

②王阳明立德闻名天下。

王阳明是强调三不朽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造的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国外,影响较大,他把立德放在首位。

而立德与立功和立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立德是改变了人们对生活或者对某些固有的观念,是建功立业的根基。

正是因为立德之难,才凸显出立德的重要性。

立德好处更是数不胜数,俄国科普作家奥斯托夫曾说过:“能够改变别人的是能人,能够改变世界的是伟人。

”无论改变谁,都要先改变自己。

立德给人指明前进方向。

而立功和立言建立在立德之上,没有立德就无以征四方,让国家繁荣昌盛。

③曾国藩立功永垂不朽。

曾公就是先立德,后立功立言的典型。

立功与立德和立言的区别在于:立德是基础,立功是目标,立言是影响。

三者各自都有其局限性。

晚晴名臣曾国藩为国家内解叛乱外除祸患,立下战功可谓是数不胜数,极大程度上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曾国藩不仅在战功赫赫,他为晚清的政治道路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还提出要“行政之要,首在得人”虽然没有被接纳,但他赤诚之心尤为可敬。

可见,立功尤为重要,但立言也不可或缺。

④孔子立言闻名天下。

孔子是“三不朽”的首唱者和代表人物,在君不君,臣不臣的周朝末期,他周游各国传播自己的观点,建立一统之思想体系,虽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为后世留下了《论语》等著作,影响华夏几千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德、立功、立言”,顺序无差,而立言最难
管理视角看国学(203)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 先生说:“伟大呀!像尧的为君呀!高大呀!只有天能那么高大,只有尧可与天相似,同一准则了。

广大呀!民众没有什么可以指别称说于他的了。

高大呀!那时的成功呀!光明呀!那时的一切文章呀!”
上章孔子强调一个优秀的领袖要“有天下而不与”,把天下当做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作为谋取自己私利的禁脔,但是,不谋私利的领导是否就是好领导?非也,因为有些领导尽管不谋私利,但也无所作为,浑浑噩噩,尸位素餐。

《人民的名义》中的孙连成区长就是这种类型领导的代表。

那么,作为一个领导要有所作为,应该怎么有所作为呢?孔子在这里又举出了尧的案例来说明。

这段对尧的评价和赞美,前半段近道家,后半段才是儒家的风范。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是讲道,“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这是讲德;“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这是讲要把德施与民,转换成礼乐刑政的制度体系,带来国民的安居乐业。

“焕乎,其有文章。

”是讲他还能给后世流传下来治国理政的经验,以开万世的太平(朱子和钱穆认为文章为制度礼仪,制度礼仪见诸文字,我觉得重要的在
于可流传继承。

)后面三项,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道家和儒家在对德的强调上是重合的,但道家从德向上推,儒家是从德向下走,所以道家认为是道生德,而且“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认为儒家强调仁义礼智,是因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是无本无根的。

而儒家认为道家的道德是空虚玄远的(天道远,人道迩),所以强调从日用人伦的修身中而成德。

但从孔子对尧的赞词看,至少在孔子自己心中,认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是应该从天贯通下来的,而且以天为最高准则和评判依据。

只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至于孔子为什么不讲天道,是因为自己也不掌握?还是认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可语上”?还是认为只有以人道为起点才能上达天道?这个我们就不好猜测了。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在道家的体系里,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尧的效法天,也是效法天运行的自然规律,在对天的运行规律的效法过程中成就人的德。

而天地“无不持载,无不覆帱”,“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这样的大德,一般人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见其外化的功用,而不知其内在的本质,所以就“无能名焉”,此所谓“上德不德”。

但它施行于人伦日用,发用为礼乐制度,又无不中节,所以能够见之于成功的效用。

而且它还能给后人留下宝
贵的经验,使其成功不止造福于当代,还能启发后学,泽被千秋。

传统中国文化的崇拜对象概括为“天地君亲师”,分析来看,天之下的地、君、亲、师都是通天的路径和法门,但是文化的延绵和积累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地君亲师”的作用日渐强硬和坚固,反而成为通天的障碍,如荀子就强调要法先王,法圣人,这和西方文化所强调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相比较,中国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崇拜就容易变得保守和固执,文化积淀转而成为文化僵壳,从而阻碍对自然规律的开放性、动态性探索。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是就学习的顺序而言,是从文从言开始,而这个文,自然是先圣先贤的“立言”才能有后学用来学习的“文”,学习的过程是从“文”到“行”到“忠信”,是立言、立功、立德的顺序,成德之后,再施之于事业,在事业成功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规律,变成可教育后世的著作、言论,这个过程的顺序是“立德、立功、立言”,德是自身的,功是见诸于当代,言是流传于后世。

一定意思上,立言最难。

著述者何其多,但其言论要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叫立言,无论从大历史看,还是具体到一个行业,能立言者少之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