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漆膜附着力的因素

合集下载

漆膜附着力的六等级及漆膜的力学性质与附着力

漆膜附着力的六等级及漆膜的力学性质与附着力

作为保护层的涂料,经常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如摩擦、冲击、拉伸等,因此要求漆膜有必要的力学性能。

为了评价漆膜的力学性质,涂料工业本身发展了一系列测试方法,但这些方法只能提供具体材料性能优劣的数据,而不能给出漆膜力学性能的规律、特点及其与漆膜结构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由于聚合物材料的广泛应用,有关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质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涂料也是一种聚合物材料,且包括了聚合物材料的各种形式,如热塑性材料,热固材料、复合材料、聚合物合金等等,因此用已有的聚合物材料学的知识来了解和总结漆膜力学性质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涂料和塑料、橡胶、纤维等典型的聚合物材料又有不同,漆膜的性能是和底材密切联系的,换言之,聚合物材料的规律和理论只和自由漆膜的性质有直接关联。

如何将自由漆膜与附着在底材上的实际漆膜的性能联系起来,仍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但无论如何,有关自由漆漆膜是和底材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漆膜和底材之间的附着力对漆膜的应用性能同样有重要影响。

附着力的理论和规律是粘合剂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涂料和粘合剂有着密切的关系,粘合剂的理论对于涂料同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无定型聚合物力学性质的特点材料的力学性质主要是指材料对外力作用响应的情况。

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而所处的条件使它不能产生惯性移动时,它的几何形态和尺寸将产生变化,而几何尺寸变化的难易又与材料原有的尺寸有关,用原有尺寸除以受力后的形变尺寸就称为应变。

材料发生应变时,其分子间和分子内的原子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便要发生变化。

由于原子和分子偏离原来的平衡位置,于是产生了原子间和分子间的回复内力,它抵抗着外力,并倾向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达到平衡时,回复内力与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回复内力为应力,其值与单位面积上的外力相等。

产生单位形变所需的应力称为模量。

模量=应力/应变根据外力形式不同,如拉伸力、剪切力和静压力,模量分别称为杨氏模量、剪切模量和体积模量。

漆膜附着力及其测试标准

漆膜附着力及其测试标准
·标准评介·
漆膜附着力及其测试标准
郑国娟
国家涂料质检中心 (常州 213016)
摘 要 介绍了漆膜附着力测试的 3 项国家标准 ,并对各方法进行了比较 。 关键词 漆膜 附着力 标准
漆膜的附着力是指漆膜与被附着物体表面通 过物理和化学力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坚牢程度 。漆 膜的附着力是考核漆膜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附着 力的好与坏关系到整个配套涂层的质量 。漆膜只 有很好地附着在被涂物件上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保 护和装饰作用 ,才能达到应用涂料的目的 ,否则即 使涂层具有很好的保护性和装饰性 ,但由于附着不 好而造成大片脱落 ,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现行大 多数产品标准中对漆膜附着力都有要求 ,因此漆膜 附着力测定方法的研究工作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 重视 。
附着力大于所得数值 ,以 C 表示
胶结失败 : 柱子与胶粘剂脱 开 ,以 D 表示
优缺点
属间接测定法 ,所测得的附着力不是单纯的附着力 ,它还 含有漆膜的变形和破坏时的抵抗力 ,但操作快速简单 ,故 应用较广泛
属直接测定法 ,能用数据表 示漆膜附着力 ,但测试过程 较复杂 ,且必须等胶粘剂完 全固化后才能试验
二 、漆膜附着力测试标准
现行有效的漆膜附着力测定的国家标准有 3 项:
1. GB/ T 1720 - 79 (89)《漆膜附着力测定法》 此法系将样板固定在一个前后可以移动的平 台上 ,在平台移动的同时 ,用作圆圈运动的唱针划 透漆膜 ,并能划出重叠圆滚线的纹路 ,从圆滚线的 纹路中观察漆膜破坏的位置 ,以判断附着力的级 别。 2. GB/ T 9286 - 1998《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 划格试验》 等效采用 ISO 2409 - 1992《色漆和清漆 划 格试验》。该法是根据样板底材及漆膜厚度用不同 间距的划格刀具对漆膜进行格阵图形切割 ,使其恰 好穿透至底材 ,按漆膜从划格区域底材上脱落的面 积来判断附着力的级别 。 3. GB/ T 5210 - 85《涂层附着力的测定 拉开 法》 参照采用国际标准 ISO 4624 - 1978《色漆和 清漆 附着力的拉开试验法》。该方法所测定的附 着力是指在规定的速度下 ,在试样的胶结面上施加 垂直 、均匀的拉力 ,以测定涂层间或涂层与底材间 附着破坏时所需的力 ,以 MPa 表示 。

常见涂装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

常见涂装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
2. 对于检查出来存在隐患的底面使用合适的封闭底漆做封闭。如:普兰纳 2K 黄底 漆(参见相关使用说明)。
3. 确实了解旧漆的种类, 尽量避免不匹配现象发生。 4. 对于多次修补的漆面,建议尽量使用封闭底漆加以隔离。 5. 按规定使用适当的中间底漆,同时注意按规定使用配套的固化剂及稀释剂等辅
料,并保证产品要求的干燥时间后涂装面漆。 6. 新漆膜,特别是喷涂较厚的新漆膜,必须给予一定的干燥时间。如有条件的,
8、 漆面起泡或痱子 9、 针孔 10、 流挂 11、 渗色与浮红 12、 金属漆发花 13、 涂层的变色与褪色 14、 龟裂
相关说法
剥皮、失去附着力、附着差、脱落
相关说明
此类现象为基底与漆层之间失去附着力,包括面漆与底漆或旧漆之间、底漆和金属 漆之间。
相关原因:
一、 清洁或准备不当。包括: 1、 水磨底漆时使用的水砂纸号数太高,超过 1000#以上,使底漆表面过于光滑, 不利于面漆的附着。 2、 底漆表面研磨后的研磨灰尘或其它表面污染物若未确实彻底清除,则表面 漆层将不能够与底漆层发生适当稳定的接触,以致于造成粘合不良。 3、 底漆水磨后未能使水份完全干燥,或底面在施工前受潮,使其难以正常干燥, 出现粘合不良现象。 4、 使用了不当的材料(如:汽油)作为清洁剂,不但不能去除硅、矽等腊质, 留下一些高沸点的残留物在表面留下一层连续的“油膜”。建议清洁材料使 用 L919 除油剂。 5、 粘尘布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涂料的附着力降低。使用中必须擦拭速度要快,力 量要轻一些,否则会在表面留下过多的粘性杂质,影响涂料的附着力。
六、封闭材料选择不当。为节约成本,采用硝基色漆打底,烤漆(2K)罩面的施工方 法。此类办法,如处理不当,极易造成面漆的脱落。或者有时在原子灰施工后未 喷涂二道底漆而直接喷涂面漆,也非常容易造成面漆的脱落。

附着力促进剂

附着力促进剂

附着力指漆膜与被涂物表面结合在一起的坚牢程度而言的。

这种结合力是由漆膜中聚合物的极性基团(如羟基或羧基)与被涂物表面的极性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被涂物表面有污染或水分;漆膜本身有较大的收缩应力;聚合物在固化过程中相互交联而使极性基的数量减少等。

这些均是导致漆膜附着力下降的因素1、氰基乙酰氧基类湿附着力促进剂其中: R1 是氢; R2 是烷基; R3 是无环基团,而且其每个支链有亚烃基或亚烷氧基。

该类化合物属于共聚单体类,含有的氰基乙酰氧基可与涂料、粘合剂成分中的单体发生共聚,从而发挥促进剂的作用,达到提高水性涂料、粘合剂湿附着力的目的。

而氰基乙酰氧乙基甲基丙烯酸酯是文献中应用最多的的一种。

将该单体力日入到链烯烃类的单体聚合物中,促进剂和单体的质量占聚合物总质量的98 %,另外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引发剂制备水性乳液,测得该乳液的固含量为 50-65 %,而由该乳液为基料制成的涂料的耐擦洗性可达 2000 次,提高到原来的 4 倍。

2、乙酰乙酸类其中: R1 、 R2 、 R3 如上所述; R4 是甲基; R5 和 R6 是烷基或环烷基; R7 是氢或甲基。

该类化合物中含有乙酰乙酰基 (3-氧乙酰基 ) ,此基团作为涂料与基质间所成膜的聚结剂和附着力促进剂,通过与涂料聚合物的成分发生聚结和交联反应,从而改善涂料与基质间的湿附着力。

另外该类化合物单体的混合物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可与其聚合的物质为乙酰乙酸酯的共聚单体或带有羟基、胺基的乳液单体,如丙烯酸乳液、链烯烃类乳液、水性醇酸树脂乳液等。

将占乳液聚合单体总质量的0 . 1 ~50 %的该类促进剂加入到丙烯酸类聚合物,以形成丙烯酸共聚体系;而苯乙烯类共聚体系、醋酸乙烯酯共聚体系和链烯烃类共聚体系中该类促进剂的加入量则是按占单体总质量的0 . 1 ~20 %加入的。

将上述共聚体系的水性乳液分别用于合成纤维,用ARMA4-82 和ARMA5-82 测试体系测得经过改性处理的合成织物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织物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均大大提高。

影响UV附着力的因素

影响UV附着力的因素

UV附着力的影响因素固化前固化后涂料对底材的润湿性固化收缩率底材预处理与底材的化学作用底材的多样性(柔韧,延展等)与底材的物理作用涂料与底材的化学作用固化时间涂料与底材的物理作用固化温度附着力促进剂光固化后烘烤底材表面性质(极性,多孔,光滑等)附着力促进剂深层固化效果塑胶UV涂料附着力不佳的机理:单液型底漆与UV面漆之间不存在化学交联,基本上底漆、面漆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包括分子间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以及底漆和面漆之间的相互溶解,渗透所带来的物理锚合作用,因此要求底漆和面漆之间的配套。

底漆太硬面漆难以咬入,UV面漆溶解力太弱,不能形成良好的层间结合,底漆太软容易咬底、发花、发雾,同样面漆太厚,自由基聚合时体积收缩太大对附着力也有影响。

影响附着力的可能原因:底漆硬度高;涂装后放置时间太长,干得太透;铝粉漆的铝粉含量偏高都是影响层间附着力的重要因素。

UV面漆原因:树脂和单体自身的粘附性不高;配方设计时官能度偏高造成自由基聚合反应时体积收缩太大(特别是涂膜太厚时体积收缩影响附着力的现象更明显);UV光固化不彻底,没有形成足够长的分子链。

溶剂偏弱或挥发太快、导致对底漆及塑料底材的二次溶解力不够。

表面张力太高,不能对底漆充分润湿和流平;配方设计不合理。

解决方案:调整底漆的硬度,提高底漆烘烤温度延长烘烤时间。

铝粉含量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使用和UV配套的底漆系统。

控制好UV涂膜的体积收缩,调整溶剂的溶解力和挥发速率,调整膜厚、引发剂用量和UV 灯功率,重新选择原材料和调整配方。

另外要考虑附着机理1、漆膜与被涂表面的极性适应性1)漆膜的附着力产生于涂料中聚合物的分子极性基定向与被涂表面极性分子的极性基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2)附着力随成膜物极性增大而增强,在成膜物质中加入极性物质附着力增大。

3)漆膜被涂表面任何一方极性基减少,影响附着力。

A、被涂面存在污物、油脂、灰尘等降低极性。

B、漆膜中极性点减少,降低附着力。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

涂料附着力基本原理

一、附着力理论和机理当两物体被放在一起达到紧密的界面分子接触,以至生成新的界面层,就生成了附着力。

附着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涉及到“界面”的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

因为通常每一可观察到的表面都与好几层物理或化学吸附的分子有关,真实的界面数目并不确切知道,问题是在两表面的何处划界及附着真正发生在哪里。

当涂料施工于底材上,并在干燥和固化的过程中附着力就生成了。

这些力的大小取决于表面和粘结料(树脂、聚合物、基料)的性质。

广义上这些力可分为二类:主价力和次价力(表1)。

化学键即为主价力,具有比次价力高得多的附着力,次价力基于以氢键为代表的弱得多的物理作用力。

这些作用力在具有极性基团(如羧基)的底材上更常见,而在非极性表面如聚乙烯上则较少。

表1:键的强度和键能强度类型能量(千卡/摩尔) 实例共价键主价力15~170 绝大多数有机物氢键次价力<12 水色散力次价力<10 绝大多数分子偶极力次价力<5 极性有机物诱导力次价力<0.5 非极性有机物涂料附着的确切机理人们尚未完全了解。

不过,使两个物体连接到一起的力可能由于底材和涂料通过涂料扩散生成机械连接、静电吸引或化学键合。

根据底材表面和所用涂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附着可采取上述机理的一种或几种。

一些提出的理论讨论如下:1、机械连接理论这种涂层作用机制适用于当涂料施工于含有孔、洞、裂隙或空穴的底材上时,涂料能够渗透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涂料的作用很象木材拼合时的钉子,起机械锚定作用。

当底材有凹槽并填满固化的涂料时,由于机械作用,去掉涂层更加困难,这与把两块榫结的木块拼在一起类似。

对各种表面的仪器分析和绘图(外形图)表明,涂料确实可渗透到复杂“隧道”形状的凹槽或裂纹中,在固化硬化时,可提供机械附着。

各种涂料对老的或已风化的涂层的附着,以及对喷砂底材的附着就属于这种机理。

磷酸锌或铁与涂料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而能提高附着和耐蚀性。

表面的粗糙程度影响涂料和底材的界面面积。

常见漆膜弊病及其防治方法

常见漆膜弊病及其防治方法
不开的现象,使漆膜干燥后表面粗糙。
3、施工环境不洁,有灰尘、砂粒飘落于涂
料中,或油刷等施涂工具不洁,粘有污物。
4、基层处理不合要求,打磨不光滑,灰
尘、砂粒未清除干净
1、调配好的涂料在刷涂前,必须经过筛网过滤,以除去
杂物。
2、油漆调好后,应静置10-20分钟,待气泡散开后再作用。
3、刮风天气或尘土飞扬的场所不宜进行施工,刚刷涂完
油刷蘸油应少蘸勤蘸。
4、在施工中应尽量使基层平整,磨去棱角。刷涂时,用
力均匀,先竖刷处要用油刷轻轻按一下,将多余的油
漆蘸起顺开,以免漆膜达厚而流淌。
5、应选择涂料的配套稀释剂。
6、彻底清理干净被涂表面的磨屑、油、水等杂物。
7、当漆膜未完全干燥,在一个边或一个面部分油漆有流
坠时,可用铲刀将多余的油漆铲除后,再涂刷一遍。
挂、
流淌)
在被涂面上或线角的凹槽处,涂料产生流淌。形成漆膜厚薄不均,严重者如挂幕下垂,轻者如串珠泪痕。
1、稀释剂过量,使粘度低于正常施工要
求,漆料不能附着在物体表面而下坠流淌。
2 、施工场所温度太低,涂料干燥速度过
慢,而且油漆在成膜过程中流动性较大。
3、选用的漆刷太大、毛太长、太软或
刷油时蘸油太多,使漆面厚薄不一,
较厚处就职流淌。
4、刷涂面凹凸不平或物体的棱角、转角、
线角的凹槽处,容易造成涂刷不均、
厚薄不一,较厚处就要流淌。
5、被刷涂表面不洁、有油、水等污物,
刷涂后不有很了地附着而流淌。
1、选用优良的油漆材料和适量的稀释剂。
2、施工环境温度和湿度应适宜。(保持气温在10度以上)
3、选用的漆刷、刷毛有弹性,根粗而梢细,棕厚而口齐,
1、涂层太厚会使氧化作用达不到

漆膜附着力的检测及其影响因素

漆膜附着力的检测及其影响因素

漆膜附着力的检测及其影响因素造工艺带来的问题逐步减少,包装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3)包装方法在包装材质,设计和制造工艺符合要求后,包装方法的合理与否,对化工危险品包装能否发挥其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有些袋装商品的包装袋材质很好,但由于采用的灌装方法不当,如袋中充气较多,封口后受到挤压造成破损.另外,内装物品过满也是造成破损的原因之一.再者,包装时的温度和包装时使用的填充物也应注意.~'…~一………三,化工,●■0,●V0一/的发晨方向~…''…一…~一一…危险品包装|』我国化工危险品包装除了要在散装方面强化质量意识外,还应逐渐向集装化方向发展.化工危险品具有易爆,易燃,有毒,腐蚀性较强等特性,容易污染环境和威胁人体健康.采用集合包装的形式,实行集装化运输和机械化作业,有助于减少化工危险品对人身的伤害和加强环境保护,确保货运的安全.另外,采用集装化包装既可有效保护商品.又可弥补包装本身的不足,集合包装与先进的机械化作业相匹配,特别是实现门对门的运输方式,是综合治理包装破损的有效措施之一.采用集合包装的形式,还可以节约包装费用,降低包装成本,促进化工危险品包装的标准化,规格化和系列化.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采用集合包装运输方式的比例很高,为了适应这一大趋势,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也应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化工危险品的集装化运输.(收稿日期:2005—02—24)■王能友漆膜的附着力是指漆膜与被附着物体表面之间,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相互粘结的能力.如果从实用角度来说,附着力当指漆膜从包装物上除掉所需要的力,这种力才是漆膜与被印物相互结合的粘结力. 漆膜的附着力是考核漆膜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漆膜具有一定的附着力,才能满意地附着在被涂物体表面, 才会发挥油漆所具有的装饰性和保护性, 达到应用油漆的目的.不然的话,漆膜在被涂物表面上不具备良好的附着性,即使它具有再好的装饰性和保护性,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漆膜的附着机理漆膜的附着机理,分为机械附着和化学附着两种,机械附着力取决于被漆物品的性质(粗糙度,多孔性)以及所形成的漆膜强度.化学附着力指漆膜和物品之间的分界面漆膜分子和物品分子的相互吸引力,取决于漆膜和物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人们在解释漆膜附着机理时,一般认为化学附着的说法比较切合实际.在化学附着力的内聚力之中,包括静电的力,范德华吸引力,氢键的力和化学亲合力.这些力决定了油漆对被涂物体表面的附着性: 1,液态成膜物质对物品的润湿程度;2,固体表面定向吸附层的形成;3,漆膜形成过程中在成膜物与固体表面的边界上引起双电子层.因此,在研究漆膜的附着力时,确定漆膜从物品上撒掉的类型是十分重要的,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粘型的类型:漆膜完全从表面脱落;2,内聚类型:漆膜裂开或起层,附着力大干内聚力.3,混合类型:漆膜从表面上部分地脱落,即漆膜本身部分地裂开,附着力接近内聚力.一般认为,漆膜的附着性取决于成膜物质中,聚合物(或分子量更低的预聚物)的极性基因,如一oH,或者-COOH与被涂物表面的极性基之间的相互结合,为了使这种极性基相互结合得好,就必须要求聚合物分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让聚合物分子更好地湿润被涂物表面,使聚合物的极性基接近于被涂表面极性基.当两者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小时(达到1A以内),极性基之间由于范德华力或氢键的作用产生附着平衡.二,测定方法漆膜附着力测定方法,大至分为两种:一种是使漆膜从涂饰表面上分离时所●一■骶需之力的直接测定方法,另一种是漆膜在其它性能测定的间接测定法.1,直接附着力测定法(1)扭开法(剥离试验法);(2)拉开法;(3)超声振荡试验法;(4)超离心附着力测定法;(S)B,B迭里亚巾附着力测定法;(6)附着力仪法.2,间接附着力测定法(1)在压力机上测定漆膜的附着力;(2)测定漆膜的弯曲强度与弹性的方法;(3)刀割法测定漆膜的附着力.三,影响漆膜附着力的因素1,漆膜与被涂表面的极性适应性从分子结构,分子的极性及分子相互作用的力等观点的研究,得知漆膜的附着力产生于漆料中聚合物的分子极性基定向与被涂表面极性分子的极性基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只有两者之间极性基相适应,才会得到附着力好的漆膜,否则的话,极性好的油漆,涂在非极性的物品上,或者非极性油漆涂在极性的物品上,都不会得到附着力好的漆膜.例如,将过氯乙烯油漆涂在金属物品上,附着力也差,环氧树脂漆涂在乙烯塑料物品上,附着力也差.由此可见,想要得到好的附着力,必须选择与油漆极性相适应的物品.漆膜与被涂表面的粘附程度将随成膜物极性增大而增强,因此在成膜物质中加入各种极性物质时,将会使附着力增大.漆膜与被涂表面任何一方的极性基减少,是影响漆膜附着力的一个原因.(1)金属表面存在污物,油脂,灰尘等,降低了金属表面的极性,引起附着力的降低. (2)漆膜中极性点的减少,也会降低附■一目囊■着力,例如:氨基醇酸漆烘干成膜时,醇酸树脂的一OH氨基树脂中的一CH2OH进一步交联而不断被消耗了,造成了附着极性点的不断减少,这就是氨基醇酸漆烘干后, 附着力降低的一个原因.因此该漆烘干时间越长,漆膜附着力越下降.(3)聚合物分子内的极性基自行结合,也会造成极性点的减少,降低附着力.例如:环氧树脂对金属的附着力好,主要是由于环氧树脂与金属间形成的氢键联接,一oH以适当的距离分散着,相互之间吸引困难,极性基没有减少.漆膜对金属表面产生良好的附着力,不仅取决于极性,而且也取决于分子的移动性.对于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大分子移动困难,把它们的溶液涂在金属表面上,由于大分子的定向作用较差, 极性基就不容易起吸引作用,这就是硝基漆,过氯乙烯漆附着力低的主要原因.相反,在金属表面长涂较低的分子状态的成膜物质,则低分子的极性基就容易吸附在金属表面上,得到较好的附着力.在成膜物质——颜料——金属表面系统中,颜料与金属表面没有直接接触的可能性,这是由于分子的极性基,不仅能在金属表面上定向,而且也能在颜料颗粒的表面上定向,所以分子的非极性部分不能使颜料与金属表面接触.2,漆膜的附着力与内聚力的相互关系同类物品分子之间的内聚所引起的力称之为内聚力,涂层内聚力越大,附着力越差.反之,附着力越好.因此,可以采取降低内聚力来达到提高附着力的目的.一是降低涂层的厚度,缩小内聚力,提高漆膜对金属物品的粘附强度.二是油漆中加入适当颜料,降低内聚力,提高漆膜对金属板材的粘附强度.所以色漆比清漆附着力好.油漆在干燥过程中, 随着溶剂的挥发,交联的产生,会使漆膜产生收缩现泉,引起附着力的降低.3,表面张力与湿润现泉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1)漆膜的附着力,产生于油漆与被涂表面极性基的相互吸引力,而这种极性基的相互吸引力取决于油漆对被涂物品表面的湿润能力,这种油漆对被涂物品表面的湿润能力又取决于表面张力.因此,降低表面张力,才能提高湿润效率,增加漆膜对金属表面附着力.(2)油漆在应用中,必须是很好的流动态,即使粉末油漆也必须达到流动态.通过油漆的流动来湿润被涂物面,达到附着的目的.一般认为油漆湿润得不好,界面接触就小,附着力就差.反之,油漆湿润得好,界面接触就大,附着力就好.(3)溶剂对树脂的溶解能力差.往往使聚合物形成卷进结构,对金属物品湿润性差,引起漆膜附着力降低.(4)油漆中有低分子量的物质或者助剂(例如:硬脂酸盐,增塑剂等)的存在,它们会在涂层和被涂物的界面间形成弱的界面层,减少极性,降低附着力.4,热膨胀系数对漆膜附着力的影响大家都知道,任何物质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它们积极的收缩和膨胀也都不一样(因为膨胀系数不同),所以当油漆涂于物体表面时,受热胀冷缩的影响,使油漆与被涂表面之间的粘结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 油漆的热膨胀系数越小,漆膜的附着力越好.一般认为,漆膜的温度膨胀系数明显地大于物品的相应系数,所以在温度变动时, 漆膜的膨胀或收缩程度比物品大,引起漆膜的相应变形,产生皱纹,龟纹等,从而降低了漆膜的附着力.(收稿日期:2004—1卜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漆膜与被涂表面的极性适应性
1)漆膜的附着力产生于涂料中聚合物的分子极性基定向与被涂表面极性分子的极性基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2)附着力随成膜物极性增大而增强,在成膜物质中加入极性物质附着力增大。

3)漆膜被涂表面任何一方极性基减少,影响附着力。

A、被涂面存在污物、油脂、灰尘等降低极性。

B、漆膜中极性点减少,降低附着力。

C、聚合物分子内的极性基自行结合,造成极性点减少。

2、漆膜附着力与内聚力的相互关系
1)降低涂层厚度,缩小内聚力。

2)涂料中加入适当颜料,降低内聚力。

3)漆膜干燥过程中,溶济挥发交联产生,漆膜收缩引起附着力降低。

A、被涂面存在污物、油脂、灰尘等降低极性。

B、漆膜中极性点减少,降低附着力。

C、聚合物分子内的极性基自行结合,造成极性点减少。

3、表面张力与湿润现象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
1)降低表面张力,提高湿润效率,增加附着力。

2)通过涂料的流动来湿润表面,涂料湿润不好界面接触就小,附着力就稍差,反之,则附着力增强。

3)溶剂对树脂的溶解能力差,湿润性差,附着力差。

4)涂料中低分子量物质或助剂,如:硬脂酸盐,增塑剂等在涂层和被涂物的界面形成弱界面层,减少极性,降低附着力。

5)被涂基面水、灰尘、酸、碱等杂质造成弱界面层,降低附着力。

4、膨胀系数对漆膜附着力的影响,涂料热胀系数越小,附着力越好。

5、被涂面处理对附着力的影响
1)粗糙不平的表面,有效附着面积增大。

2)除掉表面污物,获得极性表面,应及时使用不宜过久。

3)被涂基面的材质对附着力的影响。

注:聚合物的极性基团,如-- OH、--COOH聚合物的极性基接近被涂表面的极性基,两者之间的距离显得非常小时(达到1A0以内)极性基之间由于范德华力或氢键的作用产生附着平衡。

(二)由其它原因(非附着力原因)造成的剥落
1、漆膜的透气性
1)漆膜的透气性差不能及时排解由于基材本身向外挥发的力,则在漆膜与基材的结合点产生矛盾,引起漆膜鼓泡、剥落。

2)混凝土有湿气传递的特性,水蒸气可溶解部分可溶性盐、碱等物质,通过它的多孔结构向外挥发。

2、批刮腻子的质量问题造成的剥落
1)腻子的耐水性差,由于其它水源的渗入,湿气传递引起腻子层膨胀,而引起漆膜剥落。

2)腻子的表面强度低,造成漆膜剥落。

3)腻子抗碱性能差,造成腻子层粉化。

4)湿蒸气形成的盐、碱晶体在漆膜与基料之间的堆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