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制度的变迁1

合集下载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摘要:1980年前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中国也开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部分基金制后,制度的转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轨成本和激励问题等,这给羽翼未丰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文透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利益集团是如何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了利益集团在当前情况下对下一步改革又会产生如何的影响。

一种可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公共财政,国企改革一.引言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无非围绕两种模式——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世界各国要么单纯选择其中一种模式,要么选择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体。

在上世纪的后几十年内,世界各国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的主流是从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积累制,这种转变也被称作养老金私有化改革。

改革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美国是现收现付制的典范,Feldstin(1985)则主张现收现付制应该向基金积累制转变,因为现收现付制对私人储蓄具有挤出效应。

欧洲对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源于人口老龄化给现收现付制带来严重的收不抵支问题。

封进(2004)认为中国等转型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的,同时顺应人口结构变化的要求。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上以福利经济学为分析框架(封进,2004)。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存在和持续下去。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源于Browning (1975)的研究,他认为民主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规模归因于和中位投票者年龄有关的政治因素。

这一论断引发了众多关于社会保障的政治经济模型的相关文献。

Vincenzo Galasso,Paola Profeta(2002)考虑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治可行性,他们认为利益集团模型考虑的是社会保障的人均转移支付和人口统计学方面。

改革的政治可行性有赖于债务的利用——转型成本转移给下一代,要接受由于私有化导致的债务。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论一、福利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目的:是满足社会中所有个人的社会、经济、健康和娱乐的需要。

社会福利旨在提升所有年龄群体的社会功能,无论他们是富裕还是贫穷。

(一)福利的概念(welfare )●人们通常将福利理解为“幸福”或“幸运”,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福利可以定义为能够让人们生活幸福的条件。

●联合国社会开发研究所这样来认识福利的,它首先把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营养、居住、保健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类是基本的文化需求,包括教育、娱乐、休闲及人类生活的保全;第三类是在人的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文化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而向往的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它是在前两个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追求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过程,即是福利。

(二)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广义的社会福利,如联合国给社会福利下了这样的定义“社会福利是社会服务与机构间的有组织联系,在于协调个人和团体,在契合其家庭和社区学期的原则下,获得生活、健康及人际关系各方面的满足,使其能充分发挥潜能以增进福祉。

”●从社会制度或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层面来界定社会福利的概念,认为社会福利就是“专门为弱者提供的服务”,此为狭义的社会福利。

陈良谨教授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为:“社会福利是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狭义的角度给社会福利下一个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障立法和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设置和专业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有关项目、利益及服务的国家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和健康的需要,这种满足了的需要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福利的另一种含义来源于学术专业的界定。

建国后的薪酬改革历史

建国后的薪酬改革历史

薪酬改革背景及原因
(三)改行货币工资制 为了统一和改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制度,贯彻 “按劳取酬”的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原则,谁劳动愈好,工作 得愈好,谁获得的报酬就愈多,同等的工作就能获得同等的 报酬;督促人们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个人 的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同时,考虑到当 时全国物价已经稳定,工资分所含的五种实物已不能完全包 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且工资分本身也存 在着其他缺点,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 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
2006 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 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2009 绩效工资
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 主要针对事业单位的薪酬改革有: 1985年: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 1993年:正常晋升工资档次制度 2006年:工资制度改为能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 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2009年:绩效工资
事业单位薪酬Biblioteka 革背景及其原因薪酬改革背景及原因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国统一的等级工资制度逐步建立
它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分为29级,工资随级别而定, 不以当时尚不稳定的货币为结算单位,而以实物为基础进行 折算,称为“折实单位”,又称“工资分”,也即老同志常 说的“工分”。工资分由伙食分、服装分、津贴分三部分构 成,按粮、布、油、盐、煤5种实物的数量进行折合。经过三 年的努力,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胜利完成,财政经济状况好 转,物价稳定。为使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进一步的统一、 合理和使供给(包干)制工作人员的待遇逐步过渡到工资制, 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中央人民政 府政务院对当时的工资制度和供给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 和调整。(薪酬管理)
事业单位薪酬现状及其问题

建国后的薪酬改革历史沿革-本人大学期间的作业,不能说十分全面,但框架很不错。

建国后的薪酬改革历史沿革-本人大学期间的作业,不能说十分全面,但框架很不错。

事业单位薪酬现状及其问题
(二)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是不是就跟以前拿“工分”一样? 事业单位多是些知识分子,这样的方法对他们适用吗? 事实证明,“工分”式的绩效方法是难以激发劳动者活 力的。而事业单位的员工大多是知识性员工,知识性员工 的绩效是很难测度的。事业单位也没有在绩效考核方面有
1956年3、4月间召开全国工资会议,周恩来总理作重要报 告,详细阐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工资改革的必要性、 迫切性和可能性。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以后,全国工业劳 动生产率有相当大的提高,但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低于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部分职工的实际工资有所下降。工资 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不符合按劳取酬原则,特别是平均主义 严重。1956年7月,国务院先后下达《国务院关于工资改 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中若干问题的规定》。 这次全国性工资改革,取消物价津贴制度,改行11类(第 11类最高)工资区制度,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另加一定比 例的生活费补贴。
薪酬改革背景及原因
(五)改革开放后引入绩效考核的工资制度改革探索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劳动工资工作随着国 民经济的调整,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曾指出:“所有的企业、学校、研究单 位、机关,都要有对工作的评比和考核”,“要根据工作成 绩的大小、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而且,这种赏罚、 升降必须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要实行考核制度,考核 必须是严格的、全面的,而且是经常的。各行各业都要这样 做。今后职工提级要根据考核的成绩,合格的就提,而且允 许跳级,不合格的就不提。”
将仍实行供给(包干)制待遇的人员一律改为工 资制待遇,废止工资分计算方法改行货币工资制, 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国务院还颁发了统一的物 价津贴标准表以弥补各地区物价差额,使各地区 的工作人员享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水平,也就真正 地体现了全国工资标准的统一。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作者:穆光宗苗景锐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过去的50年里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

中国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主要特点是“低工资、多就业、高补贴、高福利”,企业对职工的生、老、病、死、残承担无限责任,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通过层层行政程序转为国家兜底。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国有企业由国家统负盈亏转为自负盈亏,为维护困难企业职工的保险待遇,保障待业职工的基本生活,缓解新老企业之间劳动保险畸轻畸重的问题,全国大部分地区自上而下、由点到面地逐步推行了养老、医疗等保险的“社会统筹”。

由于社会统筹受到条块利益分割的制约,使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水平和抗风险水平很差,造成部分地区职工养老金欠发严重,医疗费不能报销,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贫困。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开始到现在。

中国在90年代中期开始了第三个阶段的改革,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目标建设新的社会保障机制。

基本养老保障模式从现收现付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体制转变,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定位在“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双方负担、统账结合”。

许多省、自治区建立了包括养老、失业、生育、医疗和大病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下面主要分析养老保障、养老保险和社会救济方面的制度变迁。

⒈退休金制度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变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和发展的,面对的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部分内容还涉及到城镇居民。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借鉴————福利社会学文献综述社会学系2011300110058 孙瑞前言:在中国,社会福利是一个处于社会保障这个一级层次概念之下的次级层次概念。

社会福利是指提高素质,为社会弱势群体实施补以国家或通过单位为主体,为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改善生活条件、采取的措施和举办的各项公益性事业的统称。

它是在劳动报酬之外的资助和服务。

贴而实行的制度、在新中国60 年的发展进程中,尽管它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曲折发展、逐渐转型。

但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制度安排。

而在进入十一五计划后,我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于福利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考究,然后作为未来发展的借鉴。

而目前的研究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分析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而多方面的对于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

主题:在这一主题部分将展示我所查阅的文献内容,对其进行一个整理和对比首先根据时间发展及其福利制度根据时间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划分和归纳第一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创建时期(1949—1956年)。

这一阶段在改造旧中国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负责、官方包办的民政福利和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等组成的传统福利制度,其最大的特征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统称“救济福利事业”。

第二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巩固和发展时期(1957—1983年)。

这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心,包括民政福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其他福利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福利制度框架,板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国家—单位”运行模式、补救性保障制度是其明显的特征。

第三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福利制度变革与转型时期(1984年以后)。

这一阶段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背景下,其改革步伐虽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滞后一些,但正在进行制度重塑并逐渐向社会化、现代化福利发展。

表现在:职工福利逐步向其原本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回归,民政福利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服务成为重要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基于社会权利视角的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基于社会权利视角的分析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Rights 作者: 岳经纶[1];程璆[1]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出版物刊名: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93-10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权利;“社会中国”;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尝试从社会权利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福利资格准入、福利制度安排和福利结果的解释框架,对四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福利制度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国家主义"统揽、"发展主义"主导、新世纪初期政策扩张和新时代政策深化的变迁过程,并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

为了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应该克服福利发展上的认知悖论,重视福利制度安排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福利责任主体不清的问题,形成多元的社会福利供给模式,并通过改变社会福利制度碎片化格局,构建统一公民身份的"社会中国"。

福利国家的兴衰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福利国家的兴衰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福利国家的兴衰及其对我们的启示2011-08-16过去,我们对福利国家的认识很欠缺,大体上只停留在“高税收高福利”、“第三条道路”这类概念上。

但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有必要对福利国家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认识。

这包括:什么是“福利国家”?什么不是“福利国家”?为什么会出现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成就、危机及其应对;福利国家会消失吗?以及福利国家对我们的启示。

一、什么是“福利国家”通常一提到“福利国家”,人们想到的就是“高税收、高福利”。

这不能算错,因为如今一些被视为典型的福利国家,如瑞典等的“北欧模式”,的确具有税收福利“双高”的特征。

但这还只是表面,为什么要搞这“双高”?归根结底,就是要以国家干预的方式调整“群己权界”,矫正放任型市场中的“赢家通吃”之弊,实现平等与效率的平衡。

高税收高福利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方式,也是几十年来实践证明是比较普适、可行的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

以国家干预的方式为序,民主国家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做法:1 间接干预:通过增发货币、实行赤字财政、扩大公共开支、举办公共工程来制造景气,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充分就业。

我们可以称之为新政——凯恩斯方式。

以缪尔达尔为代表的“瑞典学派”也有这种主张。

这种方式并非直接的二次分配(缪尔达尔在主张刺激景气的同时也主张二次分配,而凯恩斯则是反对二次分配的),但通过国家干预资源配置来扩大就业,虽非“收入”的再分配,却可以视为“机会”的再分配,实际上也包含济贫之义。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主要就是采取这类手段。

在“机会”的分配中还有一种少见、但福利功能很强的做法,就是把某些“暴利”行业交由弱势群体进行特许经营。

典型的事例是美国印第安人的赌业专营权。

除内华达州外,美国绝大多数州传统上都禁赌,但战后很多州都特许印第安部落设立赌场,其巨大的利润被视为对历史上印第安人蒙受损害的补偿。

尽管有人批评这种做法在给印第安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侵蚀了他们的传统文化,但其再分配功能确实惊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福利制度的变迁 中國福利制度的变迁
China's welfare system Spring 2011 Art Department Wuzhou College
福利國家的定義
何謂福利國家?其認定由嚴至寬可分為三個層次: 1.具有福利制度的建立,如失業救助、醫療、濟貧等。 (多以此為定義) 2.政府提供用以重分配資源之政策。亦即包含一般的 Housing, Education, Health & Social Security. 3.政府干預所得分配以縮小貧富差距。 Nowadays, every modern industrial state is a welfare state. None permits natural or social contingencies fully to determine the life chances of its members. (A. Gutmann)
*需求不是固定不變的。 **前兩項可由charity groups 發揮作用,但第三項則必 需有政府介入。
4
城鎮福利制度改革問題
立即面臨入不敷出的問題:1998年,收入1,459億 元,支出1,511.6億元。 國有企業與私人企業參與意願落差過大 監督系統不彰,拖欠給付或基金挪用時有所聞 「買斷身份」補償過低,造成社會抗爭事件 遼寧試點混合制雖成功,但社會保險部份仍靠中央 大力的財政支援,很難全國推行。
Public health insurance
7
地方試點成功案例
廣東佛山 - 以家戶為單位加保,每年保費100元,鎮級政府 財政補貼50元,最高支付額為每人6萬元。 廣東東莞 - 由鎮補貼,年度最高支付額為3.5萬元。 浙江烏義 – 大額繳費240,最高支付4.8萬元;小額繳費36元, 最高支付3萬元。鎮補貼54元。共46萬人加保,達全市人口 之74%。 江蘇蘇州 – 長期維持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人均保費為105元 (81-501)元。市補助55%,集體企業補助8%,人民負擔 36%。最高支付額約為5萬元。 都不靠中央與省的資助。
5
城鎮養老保險改革
走向聯合國建議之三層保障制度:
社會保險之公共養老基金 強制性養老金計畫 個人、企業建立之養老保險計畫
退休:走向個人帳戶與社會保險的混合制 以智利為師,發行認可券? 發展企業年金? 以城市為基礎?
6
醫療保險的特質
醫療體系存在高度資訊不對稱 市場失靈 醫療服務的價格非自由市場價格 醫療保險制度的存在,因為第三方支付的原因,會 使醫療服務的價格得以提高。需求者願付價格不明? 未涵蓋部門將因此受累 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 公共醫療制度 Public health care system 公共醫療保險
3
人們對福利制度之需求
1. 2. 3.
4.
維持最低生活限度 濟貧為福利制度之濫殤 (residual model) 社會平等 需要資源重分配機制以求平等 (policy) 社會發展 需要無後顧之憂以追求進步 (institutional ) 社會改造 對於新社會秩序之嚮往 (revolution?)
2
社會改造-新秩序誕生
Ex. 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全盤否定市場分配機制。 政府強力介入就業、所得分配、退休、教育、住房與 醫療等項目。 Basically free/very low charge. However, 因經濟體制的原因導致能夠分配於上述項 目的資源不足。(餅不夠大) **理想或意識型態與實際的執行上有很大的差距。社會主 義國家目前皆向市場經濟靠攏。
8
財政資源重分配
依上述四個案例為基準,每人每年籌資100元, 若政府負擔4/5,則7.5億農民年度財政支出需 500億元,只占2006年GDP的1.5%。 目前中國醫療支出占GDP5.4%,這是財政負擔 得起的,前提為財政資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