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食品营养学第二章消化与吸收

胃液作用: 1).胃蛋白酶原:需经胃酸或已激活的胃蛋白酶作 用方具活性,使蛋白质 蛋白沶、蛋白胨 等主要产物 2).粘液:润滑作用,减少食物对粘膜的摩擦损伤, 同时减少胃酸、酶侵蚀胃粘膜,保护胃。如果粘 液分泌发生故障,胃就会自消化,造成胃溃疡。 3).胃酸:盐酸,PH0.9-1.5,具有激活酶原、调 节胃内PH、杀菌、刺激肠道分泌消化液、有利于 Ca、Fe等盐类吸收、使双糖水解等作用.
2. 胃内的消化: 1)同样有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通过胃的蠕动,使食物磨碎;与胃 液充分混合;进入小肠等。 化学性消化:通过胃液的作用,主要是对蛋白质 的消化 胃液是胃粘膜内的胃腺分泌的,成年人可 分泌1.5-2.5L/d 2)胃腺体的主细胞、壁细胞(泌酸细胞)、粘液 细胞分别分泌酶原、胃酸(及内因子,与VB12吸 收有关)和碱性粘液,胃液就是由这些物质组成
三. 各类营养素的吸收: 1.糖类 :吸收的主要形式是单糖。在胃中几乎 不被吸收,在小肠中几乎被完全吸收。其中葡 萄糖与乳糖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转运、戊糖与多 元醇通过单纯扩散、果糖可能是通过易化扩散 的方式吸收的。 2.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形式是氨基酸,主要吸收 方式是通过耗能需钠的主动转运。 3.脂类:其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的下部和空肠上 部。通过扩散方式吸收。
§2-3
吸收
一. 吸收的定义及形式: 1 定义:指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 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 形式有三种: 1) 单纯扩散:物质直接透过细胞膜由高浓度区进 入低浓度区,无须载体和能量,吸收速度慢。如 下列物质:水、二氧化碳、甘油、乙醇、氧、氮、 苯、甾类激素、戊糖、多元醇等主要依此形式进 行吸收
消化腺疾病有
肝胆疾病包括肝循环障碍(例如:门静脉阻塞、肝静脉阻 塞)、肝代谢性疾病(包括: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糖原沉 积症、类脂质沉积症、肝豆状核变性)、肝炎、酒精性肝 病、肝硬变(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伤)、肝脓肿、 胆石症、肝癌、胆道癌等。 肝: 重型肝炎;慢性肝炎;小儿肝炎|;老年性肝炎;病毒性 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淤积 型肝炎; 胆道疾病: 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无结石性胆 囊炎;肝胆管炎;硬化性胆管炎;胆囊息肉;胆结石;原发性胆 管结石;继发性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 石;Mirizzi综合征 胆石症;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 胆绞 痛;胆囊肠道瘘;胆石性肠梗阻;胆道三联征 肝内胆管结石 病; 胰:胰腺炎;胰腺癌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三课时
• 营养物质的吸收
概念
• 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中的水、无机盐、 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 分子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 脂肪酸等,经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 液循环系统的过程。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的吸收情况
口腔:基本不吸收。 胃:吸收部分水、酒精。 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各种营养物质。 大肠:部分水、无机盐、维生素。
小肠内表面放大图
许多皱襞和绒毛 (加大了表面积)
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很 薄的上皮细胞
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
总结: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吸收面积大:内表面有环行皱襞,皱襞 上有小肠绒毛,绒毛上皮细胞上有微绒 毛。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 巴管,促进吸收。
3、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壁 很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使营养物 质容易通过,提高了吸收的效率。
7.在人体消化管内,既无消化功能,又基本无吸收 功能的器官是 【 】 A.口腔、咽 B.咽、胃 C.胃、小肠 D.咽、食道 8. 试管内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后充分 振荡,置于37度的温水中,保温一段时间,植物 油不见了,试分析消化液的成分: 【 】 A.肠液、胰液和胆汁 B.肠液、胃液和胰液 C.肠液、胃液和唾液 D.唾液、胃液和胆汁
小肠的肠腺分泌肠液,可分解各种营养物质
部位 口腔 胃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淀粉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唾液 蛋白质 淀粉 胃蛋白酶 胃液 多肽
切断、撕裂、 磨碎、搅拌
蠕动、混合
小肠 消化的主 蛋白质 蠕动、混合 要部位
麦芽糖 葡萄糖 胰液、肠液
氨基酸 多肽 胰液、肠液 甘油 脂肪 胆汁脂肪微滴 脂肪酸 胰液、肠液
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4章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学生版)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知道牙齿的种类,能描述牙齿的结构,阐明保护牙齿的重要意义。
2.分析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结构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尝试解读营养素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解,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素的吸收过程。
4.了解酶的作用和特点。
完成“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解读1:消化系统的结构,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及其结构特点,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简答题,难度较小。
解读2:酶的化学本质、功能及特点,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难度适中。
知识点01 消化系统的组成人体摄入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素要经过消化和吸收后才能被人体利用,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是在人体消化系统内完成的。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 组成的,人体的消化道、消化腺的组成及其其功能如图所示。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消化系统:(一)消化道:从上到下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主要功能是进行食物的和(二)消化腺:①分布于消化道外:唾液腺、肝脏、胰腺②分布于消化道壁上:胃腺、肠腺(二)牙(1)作用:牙是人体口腔内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可咬切和磨碎食物。
(2)分类:按出牙的时间,牙分为乳牙和恒牙。
幼儿时长出的一组牙称为乳牙,共20颗。
约6岁起,乳牙逐渐脱落,换上恒牙,共32颗,一般恒牙脱落后就不会再长出来。
(3)结构①牙釉质:包裹在牙本质外侧,它表面光滑而坚硬,是人体最坚硬的结构。
②牙本质:它是牙的主体结构,内部有一腔隙,内含牙髓。
当牙本质暴露后,就能感受外界冷、热、酸、甜等刺激,从而引起疼痛。
③牙髓:位于由牙本质围成的牙髓腔中,由小血管和神经组成。
(4)龋齿:龋齿俗称蛀牙,是青少年中发生率很高的牙病。
①形成原因:微生物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从而引起龋齿。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食物的消化
食物的消化是靠消化系统完成的。
消化主要通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的。
酶属于 蛋白质
模拟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
不变蓝
搅拌相当于 模拟牙齿和 舌头的作用
变蓝
变蓝
将这3支试管一 起放入37度左 右的温水中 5~10分后, 取出3支试管, 各滴加2滴碘液, 摇匀.观察并记 录和试管中颜色 的变化
馒头+唾液 (搅拌) 馒头+清水 (搅拌)
馒头+唾液 (不搅拌) 物理消化
本实验的对照组为: ①
口
咽
食道
消化道
消 化 系 统
消化腺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外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等 内消化腺:胃腺、肠腺等。
口腔 咽
唾液腺
食道 肝脏 胃腺 胰脏 肠腺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消化道
消化腺
唾液
肠液胰液 小肠 葡萄糖
小肠
大部分水、无 机盐和维生素 全部葡萄糖、 氨基酸、甘油 和脂肪
教材31页
Y
肠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
分别在口腔、小 肠、胃
1 2
3 4
5 6
消化吸收的主要器 小肠 官是————— 7 分泌胰液的是图 胰腺 8 (10 )————— 分泌唾液的是图 唾液腺 ( 1 )————— 9 10 分泌胆汁的是图 肝脏 11 ( 3 )————— 12
营养物质是在哪里被吸收的呢?
结论: 小肠是人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1、小肠很长,约5-6米。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增加了内 表面积。 3、小肠绒毛壁很薄,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 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它们这些特点大大增加了小 肠的吸收面积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 第2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

【知识点 1】 食物的消化 1.食物中的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先分
解成 小分子 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食物在 消化道 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 消化 。
2.人的消化功能由 消化系统 完成,它由 消化道 和 消化腺 组成的。
后被 肠液 和 胰液 消化成 甘油和脂肪酸 。
[探究问题 1]馒头在口腔中仔细咀嚼后,为什么会变甜?
答案:馒头中的淀粉经唾液淀粉酶催化分解为麦芽糖, 所以有甜味。
[探究问题 2]请估算你的一只手的手掌和手指的表面积后,来 类比说明小肠绒毛的生理意义。
(建议使用一根线和米尺分别测量手掌的手指紧紧闭拢和手指 张开时的轮廓线。)
答案:五个手指张开时的面积远大于手掌的面积。因此, 突起的小肠绒毛大大地扩大了小肠的表面积,大大地增加了 和营养物质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2.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1)淀粉―口唾―腔液→ 麦芽糖 胰―液―小―、肠―肠→液 葡萄糖 (2)蛋白质―胃胃―液→多肽胰―液―小、―肠―肠→液 氨基酸 (3)脂肪―小胆―肠汁→ 脂肪微粒 胰―液―小―、肠―肠→液甘油+脂肪酸
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称之为化学消化。
【知识点 2】 营养物质的吸收
5.人体进行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小肠 ,它适应消
化吸收的结构特点有:
(1)小肠有 5~6 米长; (2)小肠中有 胰腺 和 肠腺 分泌的大量的消化液(胰 液和肠液),还有肝脏分泌的 胆汁 。
(3)小肠的内表面有皱襞 , 皱 襞 表 面 有 许 多 绒 毛 状 的 突 起
3.消化道包括:口、 咽 、 食道 、 胃 、 小肠 、 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 唾液腺 、 肝脏 、
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①口腔、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养分的功能 2、食物的吸收 ②胃能吸收部分水分和酒精
③大肠能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④绝大部分营养物质是由小肠吸收(主要吸收场所)
小肠结构模式图:
3、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主要场所的特点:
①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微绒毛增大了吸收面积。
②小肠绒毛内有血管,小肠绒毛和毛细血管壁都只 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便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而进入 血液。
我们每天通过摄取食物来满足身体所需要 的营养,吃的食物要经过怎样的变化才能被人体 吸收?人体又是通过哪些结构来完成对食物的 消化和吸收的呢?
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
1、消化管:消化管是食 物经过的通道,开始于 口终止于肛门,具有容 纳、磨碎、搅拌和运输 食物等功能;口腔→咽 →食管→胃→小肠→大 肠→肛门。
咽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不甜)分解为麦芽糖(甜)
胃液呈强酸性,食物停留的时间4-5h,食物
胃 与胃液形成食糜 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可初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小肠
口腔
淀粉
唾液 胃
蛋白质
胃液
小肠
麦芽糖
葡萄糖
肠液、胰液
小肠
初步消化
氨基酸
肠液、胰液
小肠
小肠
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胆汁
肠液、胰液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因 为它的分子较大;而葡萄糖分子 较小,能穿过透析袋进入烧杯内 的水中。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当粪便进入直肠并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时,冲动经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上 传到大脑皮层引起便意。若条件许可,冲动经盆神经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 张,同时阴部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粪便排出体外。
影响因素
排便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意识可加强或抑制排便。若经常对便意予以抑制,则可使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 降低或使排便反射消失,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被吸收过多而使其干燥,可产生便秘。另外,排便时蹲厕时 间过长、经常用力过猛或情绪过于紧张时,可发生脱肛。
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通过环形肌的节律 性收缩和舒张,将食糜分成多个节段,促 进食糜与消化液的充分混合。
紧张性收缩
容受性舒张
消化道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收缩, 维持消化道的形态和压力,为其他运动形 式提供基础。
当食物进入消化道时,消化道平滑肌发生适 应性舒张,以容纳更多的食物。
排便反射过程及影响因素
消化道结构与功能
口腔
食物进入体内的第一站,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舌 的搅拌,加上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对食物进行
初步消化。
01
食道
一条长而细的管道,食物通过食道的 蠕动进入胃。
03
小肠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内有肠腺分泌 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肝脏分泌的胆汁,
共同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05
02
咽
食物的通道,与口腔和食道相连。
06 健康饮食习惯与消化系统 保健
平衡膳食原则及实践方法
平衡膳食原则
合理搭配食物,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满足身体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所需。
实践方法
多样化食物选择,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类、豆类等;合理分配三餐,保 证早餐丰富、午餐适中、晚餐清淡;控制总能量摄入,避免过量进食或暴饮暴 食。
食品营养学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食品营养学部分
第二章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即食 物在消化道内进行分解的过程。
吸收: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不 被吸收的残渣则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一、人体消化系统:
1、消化道: 一条长而盘曲的肌性管道。据位置、形态、功能不同可分为:口腔、咽、食管、
《食品化学与营养学》教案
食品营养学部分
胃是消化道中一个袋状膨大部分,其位置和形状随人的体型体位及胃内充盈度不 同而有改变。中等度充盈时,胃的大部分位于正中线左侧,小部分位于右侧。主成分 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蛋白酶、粘蛋白等有机物。纯净胃液是一种无 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0.9-1.5)。主成分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蛋白酶、 粘蛋白等有机物。 1)胃酸:由胃腺壁细胞分泌,只有胃中才有此酸性分泌液。 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造成适宜的酸性环境,以利水解蛋白质。抑制和杀灭胃 内细菌的作用。胃酸进入小肠后能刺激胰液和小肠液的分泌,并引起胆囊收缩排出胆 汁。胃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 Fe2+、Ca2+的吸收。 2)胃蛋白酶:主细胞分泌出来时为无活性的蛋白酶原,在 HCl 作用下被激活(最适 pH2),是胃液中的主要消化酶。能将 Pro 进行初步水解。 3)黏液: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的黏液细胞分泌。主成分是糖蛋白,其次 为粘多糖等大分子。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常覆盖一层黏液,弱碱性,可中和 HCl 和减弱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故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于受到 HCl 和蛋白酶的消化作 用。同时,黏液还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胃内容物对胃壁的机械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 4)内因子:正常胃液中含“内因子”。是分子量为 53000 的一种糖蛋白,与 VB12 结 合并促进其吸收。 3、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一条________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________组成。
1.消化道:由口腔、咽、________、胃、________、大肠和肛门组成。
2.消化腺
(1)分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的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腺。
它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它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如胃腺、肠腺等。
(2)功能:消化腺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具体见下表:
例1(滨州中考)如图为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1是胆囊,贮存的胆汁能乳化脂肪
B.2是小肠,它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
C.3是肝脏,属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
D.5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胰岛素
例2下列小肠的结构特点中,与它的吸收功能关系不大的是()
A.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B.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和绒毛突起
C.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小肠内有肠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食物的消化
食物中的____________,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而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大分子有机物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在消化道内,人体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叫做________。
消化⎩⎪⎨⎪⎧
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
蠕动
消化: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将一种物
质分解成另一种物质 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消化
说明 胆汁虽然不含有消化酶,但它可以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这实质上是一个物理消化过程;脂肪微粒在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才是真正的化学消化过程。
例3 关于人体消化和吸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口腔能够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B .口腔、咽、食道、大肠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
C .胃不能消化淀粉但可以吸收葡萄糖
D .消化蛋白质的场所是胃和小肠 2.营养物质的吸收
食物被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________。
不过,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其中口腔、咽、食管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小肠的吸收功能最强,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在________内完成。
⎩⎪⎨⎪⎧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大肠—吸收少量的 和一部分
说明 ①小肠既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又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a.小肠很长;b.小肠内壁上有环形的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这样大大增加了小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c.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消化食物。
②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的营养物质中,大部分的脂肪成分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其他营养成分由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例4 “鲤鱼焙面”是豫菜名品。
吃上一份,其中的主要成分会在你的体内经过如图所示的神奇旅程,最后被消化为可吸收的物质。
图中的曲线甲、乙、丙表示食物中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其中A 指口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人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B .鱼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它的初步消化在图中所示的
C 段完成 C .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能代表淀粉消化过程的是曲线甲
D .
E 段只有消化功能,没有吸收功能
酶
1.概念:酶是由生物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种________,能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是一种生物________。
酶不足或缺乏,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病症。
2.酶的作用特点:高效性、________、________。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多样性:人体内有多种酶,目前已发现的酶达3000多种。
3.酶的催化作用受________和溶液________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存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
,此时酶的催化效率最高,高于或低于这个最适值,酶的催化活性都将下降。
人体内的
消化酶在37~38℃左右(人的体温)催化效率最高。
但由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pH不同,所以各种消化酶最适的pH不同。
例5图中横轴表示酶的反应条件,纵轴表示酶的催化效率,能正确反映温度或pH与绝大多数酶的催化效率关系的是()
A.甲和乙B.丙和丁
C.都是丁D.都是甲
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例6(衡阳中考)根据“馒头在人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该实验可证明,唾液能消化淀粉
B.要想让唾液发挥作用,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
C.试管内的混合液,如加碘变蓝,则证明管内淀粉已被唾液消化
D.馒头的消化与牙齿、舌的作用分不开
不清楚三类营养物质消化的起点与终点
例7(无锡中考)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
图中哪一条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A.X B.Y
C.W D.X、Y、W都是
例8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向1号、2号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浆糊;再向1号
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
将2支试管充分振荡后,放入盛有温水的烧杯中10分钟取出,待冷却后各加入2滴碘液(碘液遇淀粉变蓝),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有关问题:
(1)2支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1号试管________;2号试管________。
(2)如图烧杯中的1号、2号试管适宜放置在________的温水中,效果最好。
(3)该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对________有消化作用,淀粉被消化分解的终产物是________。
1.如图表所示是有关某种淀粉酶的实验设计和结果,根据图表判断,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说明:pH反映溶液的酸碱度
第1题图
A.甲物质能抑制该淀粉酶发挥作用
B.pH=7时,该淀粉酶的作用速率最快
C.该淀粉酶较适合在40℃的环境下起作用
D.该淀粉酶在作用35分钟后失去活性
2.肝炎病人厌吃油腻食物,其原因是()
A.油腻食物气味过浓易刺激肝脏
B.胆汁分泌不足,影响对脂肪的消化
C.皮下脂肪太厚影响肝脏的功能
D.油腻食物太粘,不易排空
3.(湘潭中考)去年4月央视曝光了“毒胶囊”事件,某些不良企业利用皮革废料加工制成药用胶囊。
但合格的药用胶囊主要成分是淀粉,不经咀嚼直接吞服,这主要是保护哪个器官免受药物的刺激()
A.口腔B.胃C.小肠D.大肠
4.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提出的问题:馒头在口腔中为什么会变甜?
第4题图
装置一: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①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装置二: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②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装置三: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③号试管中不搅拌。
(1)根据提出的问题,你应选择________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
(2)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________形成对照实验。
(3)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发现________号试管不变蓝。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以“适宜温度”为变量,应如何设计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曲线表示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经过消化道的各个器官时被消化的程度,请判断唾液淀粉酶属于哪类物质?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要点详解】知识点1:消化道消化腺食管小肠唾液胰液
例1D例2D知识点2: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消化物理化学例3D 吸收小肠酒精水、无机盐维生素例4D知识点3:蛋白质催化剂专一性多样性温度pH例5D
【易错点拨】例6C例7B
【综合应用】例8(1)变蓝不变蓝
(2)37℃(3)淀粉葡萄糖
【巩固提升】1.C 2.B 3.B 4.(1)①和②唾液(2)①和③(3)①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4)设计与①号试管相同的实验装置④,并放在100℃(高温)或0℃(低温)的水中(5)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