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式美

合集下载

浅谈形式美与艺术美

浅谈形式美与艺术美

浅谈形式美与艺术美形式美与艺术美是艺术领域中两个重要而又紧密相关的概念。

形式美指的是作品的外在形式或形态,也就是作品视觉上的美感;而艺术美则包含了形式美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内涵,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情感、表达思想、探讨人生等等。

本文将从相关理论、实例分析等方面浅谈形式美与艺术美。

形式美是艺术作品表现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形式美关注作品的视觉效果,通过各种艺术元素的运用,如线条、色彩、形状、质感等,来创造视觉上的和谐与美感。

形式美的追求并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还是对于观者情感的引导与控制。

例如,在绘画中,画家常常通过运用适当的色彩和线条表现方式来营造特定的氛围,以引起观者的共鸣。

因此,形式美可以理解为艺术家通过物质形式对感官的挑逗与激发,以达到对人的审美心理的感染和启发。

形式美的追求也是艺术家对于技巧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然而,艺术美则更加注重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主题,旨在引起观者的思考与共鸣。

艺术美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表达,是艺术家与观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背景描写和逼真的情感刻画,深入探讨人类情感与人生困境,以此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艺术美与形式美不是孤立存在的,形式美是对于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美则更加注重作品背后的思想与情感。

尽管形式美与艺术美有其独特的特点,但二者又密不可分。

形式美是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形成了艺术品的基本品质。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形式美的手段来传达艺术美的内容。

形式美是艺术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一种语言,是表达艺术美的媒介和载体。

艺术美则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以此引导观者的审美体验。

形式美和艺术美互为依存,相辅相成。

总之,形式美与艺术美是艺术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形式美强调作品的外在形式和视觉效果,通过艺术元素的运用创造美感;而艺术美更注重作品的内涵和意义,通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传达艺术家的观点和观念。

浅谈形式美的商品化的重要因素

浅谈形式美的商品化的重要因素

浅谈形式美的商品化的重要因素
1.商品本质:形式美的商品化应该是以商品本身的质量和功能为前提,而不是仅仅为了追求美学和艺术效果而忽略商品的实用性和价值。

2.消费者需求:形式美的商品化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需求,通过良好的设计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价值,这种趋势的兴起也反映了现代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3.设计师责任:设计师应该对形式美的商品化负责,不能仅仅追求艺术效果而忽略产品的实际需求和用户的使用体验,设计师需要考虑商品的实际使用场景和用户的需求,将美学和实用性有机结合。

4.社会影响:形式美的商品化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能引发商业和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人将消费和追求美学等价看待,忽视商品的实际价值和社会责任。

应该综合考虑形式美的商品化的多方面因素,理性看待和评价这种趋势的优点和缺点,以实际行动和态度来引导和推动商业和文化的健康发展。

浅谈建筑的形式美

浅谈建筑的形式美

■理论探索建筑是造型艺术,因而也需要贯彻对称、均衡、比例、韵律、对比、统一等基本原则。

一、建筑形式美的表现1.对称与均衡处于中心轴两侧的形象相同或相似称作对称。

对称是美的法则之一。

我国的古建筑造型形式中常用对称的构图。

例如北京故宫的房屋、大殿、天安门城楼及金水桥均采用对称的形式。

对称是我国建筑和民居布置中传统的手法。

对称形式包括反射、平移、旋转、扩大四种。

均衡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构图的各方面保持平衡关系,它在视觉上产生形态的安定感。

形态即点、线、面的平衡,涉及重量、数量及色彩几个方面。

两点中心的支点是平衡点;水平线有平稳安定感;对称中心的面,安定感更强。

建筑物及其装饰,大为重、小为轻;多为重、少为轻;暗为重,亮为轻;粗糙为重、光洁为轻。

建筑物的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应该给人以平衡,可以在造型上安排一边竖向高起和一边低矮平铺,或一边用一个大体积和一边用几个小体积,以取得体积和数量上的均衡。

2.比例与稳定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美是由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

他指出:直线分割短比长相当于比全的分割关系,即“黄金分割”:将一线段分为长短两段,使“短比长等于长比全”,其长短相差所得的面积也具有同样的比例即1:1:618或5:8、8:13,建筑史上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如古希腊神庙建筑、哥特式天主堂建筑以及法国的凯旋门建筑均采用黄金分割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比例与尺度是建筑物的整体与局部、建筑物与人体之间的关系。

中国庙宇为横长形、西方神庙为纵长形,都有良好的比例。

适宜的尺度给人以美的享受。

尺度效果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人体的大小来度量建筑的实际大小。

幼儿园中各种尺度与其他学校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种是夸张尺度,一般适用于纪念性建筑、宗教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以其崇高、凝重的效果来满足需要。

第三种是亲切尺度,比实际生活尺度小,以示亲切、温和、舒适。

稳定,对于建筑物是一项重要原则。

在人们视觉中,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重心较低的物显然具有稳定感。

浅谈形式美法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形式美法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形式美法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形式美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能够使景观更加美观、协调和有序。

形式美的实现依赖于各种美学原则和法则的应用,而这些原则和法则在景观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浅谈形式美法则的基本原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

形式美法则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指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使得景观元素的形式、结构、色彩、质感等达到美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景观设计师通常会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和场地条件,结合美学原则和法则,来创造出美观、和谐、有序的景观空间。

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化,更重要的是为了传达设计意图和实现功能需求。

形式美法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称与比例,景观设计中经常会用到对称和比例来营造整体美感。

对称的应用可以使得景观空间更加协调和平衡,比例的合理运用则能够使得景观元素之间达到和谐的关系。

其次是重复与变化,重复和变化是形式美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加强景观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通过重复某种元素或形式,可以使得景观更加有序和规律,而通过变化则可以丰富景观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再次是节奏与动线,景观设计中的节奏和动线是指人们在景观空间中的行进路径和节奏感。

合理的节奏和动线设计可以使得人们的行进流畅有序,同时也能够营造出一种美的韵律感。

最后是比例与尺度,比例与尺度是指景观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大小的合理搭配。

合理的比例和尺度设计可以使得景观空间更加和谐统一,同时也可以使得人们在其中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舒适感。

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也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进行深入分析。

以知名景观设计案例为例,比如上海外滩、杭州西湖等地的景观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形式美法则的应用。

在这些案例中,景观设计师通过对称的布局、重复与变化的处理、节奏与动线的设计以及比例与尺度的搭配,构建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美景观空间,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点。

这些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景观设计师对形式美法则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使得景观空间不仅具有美的表现力,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功能需求。

浅谈形式美法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形式美法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形式美法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1. 引言1.1 形式美的概念形式美,是指事物在外形上给人以美的感受或审美享受。

在景观设计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美感的感受。

形式美不仅是对环境、建筑、景观等外在形态的美感认识,更是一种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

形式美不仅仅是单纯的美学价值,更是一种文化、生活和心灵的表达方式。

形式美的概念包含了建筑学、设计学、美学等多种领域的因素。

它涉及到形状、线条、比例、对称、重复、色彩、材料等方面。

形式美是对事物整体结构和外观的审美评判,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赞美,是人们对视觉的愉悦和享受。

在景观设计中,形式美的运用不仅可以提升环境的美感,还可以引发人们对环境、生活、自然的思考和体验。

形式美让人们在自然与人工环境中感受到和谐、舒适、美好的氛围,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美的滋养和启发。

形式美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1.2 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景观设计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景观设计通过创造优美的环境,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一个精心设计的景观可以为人们带来愉悦的视觉和心灵体验,让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找到平静和放松的空间。

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绿化和景观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在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有效地衬托建筑的美感,提升建筑的整体品质和氛围。

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住环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形式美法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升景观设计的质量和效果,实现景观设计与人们生活的更好融合。

1.3 形式美法则的作用形式美法则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浅析形式美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浅析形式美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浅析形式美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形式美是指外观形态的美感,是一种视觉效果的表现。

在服装设计中,形式美是衡量服装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形式美的运用不仅能够让服装产生一种美感,还能够展现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才华。

形式美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可以为服装增添独特的风格。

不同的服装款式和设计要素的融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风格,而形式美的运用可以让服装在风格上更具个性。

在设计师的巧妙构思下,服装的剪裁、颜色、图案等元素都可以通过形式美的运用来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复古、潮流、简约等。

形式美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能够塑造服装的整体形象。

服装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面料剪裁和缝制,更重要的是通过形式美的运用来塑造服装的整体形象。

服装的整体形象既包括服装的外观形态(如剪裁、领型、袖长等),也包括服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形式美的运用可以通过设计细节和整体造型来展现服装设计的意图和主题,使服装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

形式美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可以提升服装的舒适度和实用性。

服装设计不仅仅追求外观的美,还要考虑服装的穿着舒适度和实用性。

形式美的运用可以通过剪裁和设计细节来改善服装的穿着感和活动性,使服装更贴合人体曲线和运动姿势,提升服装的舒适度和实用性。

在运动服装设计中,形式美的运用可以通过合理的剪裁和透气的面料来提升运动服装的舒适度和适用性。

形式美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可以产生审美愉悦感。

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服装设计要追求美的审美愉悦感。

形式美的运用可以通过设计元素的精心搭配和巧妙运用来产生美的享受。

当人们看到设计精美的服装时,会感受到一种美的震撼和愉悦,这种审美愉悦感可以提升人们的情绪和精神层面。

形式美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段。

通过巧妙运用形式美,可以为服装增添独特的风格,塑造服装的整体形象,提升服装的舒适度和实用性,产生审美愉悦感。

形式美的运用不仅是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技巧展示,也是艺术表现和时尚观念的体现。

服装设计师要注重形式美的运用,将其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个性化的服装作品。

浅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浅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浅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形式美是指具有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的外在形式和结构,它是人们感知和欣赏的对象。

形式美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产物,有着相对稳定的基本规律。

本文将从对比统一、动静相生、比例协调和规律变化四个方面来浅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首先,对比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之一、对比是指不同元素之间的明显差异。

它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和个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例如,在绘画中,明暗对比和冷暖色调对比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

而统一则是指将不同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协调与和谐。

对比和统一相辅相成,通过对比突出重点,再通过统一将各个元素融汇贯通,使作品具有美感和协调性。

其次,动静相生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之二、动指视觉上的运动感,静指对比的稳定感。

动感使作品更富有活力和生命力,能够吸引人的注意,而静态则给人以稳定和沉思的感觉。

动静之间的相生相辅,形成了另一种美感的对立统一关系。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曲线的动感与直线的静态相互呼应,使建筑作品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功能性。

再次,比例协调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之三、比例是指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大小和位置关系。

通过合理的比例协调,可以使作品显得和谐、稳定、舒适。

在艺术作品中,比例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例如,在绘画中,景深的远近、人物的身形比例等都需要经过精确的计算和处理,才能使画面呈现出自然、真实和美观的效果。

最后,规律变化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之四、规律是指一定的经验和模式,而变化则是指不同的创造和创新。

在形式美中,规律和变化相互作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和富有个性。

例如,在音乐中,旋律的规律性和节奏的变化性相结合,使音乐作品更加生动和精彩。

规律和变化之间的平衡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涵盖了对比统一、动静相生、比例协调和规律变化四个方面。

这些规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可以通过创作和欣赏来体验和感知。

形式美是人们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重要基础。

论设计艺术的形式美

论设计艺术的形式美

论设计艺术的形式美形式美,是指产品或作品在视觉上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在设计艺术中,形式美是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设计作品受到欣赏的主要方面之一。

形式美的实现需要设计者在作品的整体结构、比例、色彩、材质等多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布局,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

在形式美的实现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

通过对受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的分析,设计师可以更好地塑造作品的形式美,使之更好地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喜爱。

形式美在设计艺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形式美作为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形式美是设计作品的外在表现。

在设计作品中,形式美是设计者通过对外观、色彩、线条等要素的精心设计和搭配而呈现出来的。

形式美可以直观地表现在作品的外观上,使人们在第一时间就能产生美的感受和享受。

形式美是设计作品的内在品质。

在设计艺术中,形式美不仅仅是对外在的追求和表现,更是设计者对内容、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精心雕琢和打磨。

通过内在的形式美,设计作品不仅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够满足人们对功能、实用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需求。

形式美是设计艺术作品与受众产生共鸣的纽带。

设计师通过对形式美的塑造,可以更好地使作品与受众产生情感联系和共鸣。

通过形式美的呈现,作品可以更好地吸引受众的目光,引发其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实现设计的目的和意图。

形式美是设计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形式美可以使作品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关注和喜爱的焦点。

通过独特的形式美,设计作品可以更好地展现设计师的创造力和个性,成为设计界的一面旗帜。

形式美是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方面,是设计作品具有吸引力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形式美在设计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

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形式美的重要性,以更好地实现设计的价值。

形式美的实现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设计师在创作中充分考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注重细节和整体的统一性,精心设计和搭配作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形式美?广义地说,它是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狭义地说,它是大量具体美的形式提炼、概括出来那种抽象形式所具有的美。

它是相对独立的外部形式诸因素的美,即点线面、色彩、空间、构图、质材等形式因素的组合构成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是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

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特定的刺激信息,具有情感属性,形成色彩美。

如红色通常显得热烈奔放,活泼热情,兴奋振作;蓝色显得宁谧、沉重、悒郁、悲哀;绿色显得冷静、平稳、清爽;白色显得纯净、洁白、素雅、哀怨;黄色显得明亮、欢乐等。

形状和线条作为构成事物空间形象的基本要素,也都具有极富特色的情感表现性。

如直线具有力量、稳定、生气、坚硬的意味;曲线具有柔和、流畅、轻婉、优美的意味;折线具有柔和、突然、转折的意味;正方形具有公正、大方、固执、刚劲等意味;三角形具有安定、平稳等意味;倒三角具有倾危、动荡、不安等意味;圆形具有柔和、完满、封闭等意味。

声音本是物体运动产生的音响,其物理属性是振动。

它的高低、强弱、快慢等有规律的变化,也可以显示某种意味。

如高音激昂高亢,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进取,轻音柔和亲切等。

把色彩、线条、形体、声音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组合起来,就形成色彩美、线条美、形体美、声音美等形式美。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组合规律,也即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

这些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

形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端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

以下是关于形式美法则在不同方面的体现:建筑形式美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

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

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形式”是指将自然形态经过人为加工而成为一种新的美的形式。

作为内容存在方式的形式,包含两方面的联系,首先是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和排列方式,称为内形式,其次是与内部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即呈现于感觉形象的外观,称为外形式。

如建筑物的结构与造型,建筑物的内部结构根据设计要求,可采用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这是它的内形式;建筑物的外观造型、细部装饰、门窗柱及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这是它的外形式。

事物的外形式美,总是诱发人们去欣赏它。

绘画形式美面对一幅画,先从哪里看起呢?古人说得好:“观看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传染,然后形似。

”一幅画的好坏主要不在画得像不像,而在于主题能否扣住鉴赏者的心弦,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中受到教育、感染和启发。

画得像不像只是一种手段,有的画需要像,有的画就不需要绝对像,像了反而不好。

欣赏中国画一般依据南北朝时代谢赫在《古画品录》序言中首倡的“六法”,其中“气韵生动”已成为品评中国画优劣的最高标准。

气韵生动是指画家借助于笔、墨、色等在画面上对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表现。

这种表现不仅是对象的真实的典型的描述,同时又是画家本人的思想、修养、气质的自然流露。

一幅名画能给人极大的精神享受,究竟如何才能从中得到美,得到情,得到启迪呢?具体说来:一要欣赏画的色彩美。

色彩美是绘画美的直接因素。

色彩被称为“感情的语言”具有一定象征意义和表情作用。

由于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有冷暖、远近、轻重的差别,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情感意味,因此巧妙地调色,使光亮和色彩合理搭配,就会产生感染力,给人带来美感。

刘海粟所作的《黄山一线天奇观》,图中长松,夭矫、铁骨遒劲,群峰奔走,云涛翻腾,焦墨、茶褐、石青、石绿、朱砂、赭石、锌白,强烈、生硬、漫漶的色块,经过画家有机的组织,呈现出一种火辣辣的跃动感。

特别是山巅一排朱砂,浓得象血,红得象火,突出了黄山生命的喷薄和燃烧,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要欣赏画的线条美。

线条同色彩一样,也包含着各种情感意味,能触发和调动人的情绪和联想,产生不同的美感。

线条巧妙地运用,可以表现出万种姿态,而且能表现出人们精神上内在的千种情思。

南宋画家马远的《水图》,只是运用了非常简练的线条的变化,就把不同条件下,湖海江河的多姿多态的变幻,微风吹起的涟漪,月光反照的潋滟惟妙惟肖十分动人地表现出来了。

三是要欣赏画的动态美。

绘画形象只能是一个静止的凝固的瞬间,但现实生活却是运动变化着的活生生的长河。

杰出的画家能够捕捉、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瞬间,用静止的画面去表现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

老舍曾以诗人查初白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诗句为题,请齐白石老人作画。

白石老人作的画的画面有山谷、清泉,特别是三三两两的蝌蚪,顺流而下,生动活泼,令人仿佛也听见了远处幽静山涧传来了蛙声,想象起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动态美。

四是要欣赏画的形神统一。

绘画不仅要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做到“形”和“神”的统一。

如北京画家郭熙的《早春图》就是形神皆备。

图中,山谷间浮动着清晨的雾气,树梢上舒发着新绿的嫩叶,一派婉丽的风光扫去了严冬的寒意,显示出春到人间、大地复苏的景象,隐隐的楼阁,潺潺的流水,三三两两的舟楫和行旅,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春山秀拔,淡冶如笑,洋溢着对春天的向往和喜悦之情,这就是《早春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动人意境。

除此之外,凡看一幅画,需要细看细品,有的画初看时似乎感觉很好,但再看几次,细细品评,却又觉得没什么意思;有的画初看觉得十分平淡,但经过细看细品之后,却觉得越看越好看,如同品酒一样,有滋味,令人陶醉,这样的画,无疑是画家的成功之作。

音乐形式美美,是万物之灵魂!音乐的美来源于对音乐的感知和深刻的理解。

在当今音乐教育当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修养,提高其个人的审美能力。

一、音乐的美音乐美是心灵------情感美的集中体现.它体现与音乐作品内部,从美学角度看,最高审美范畴是“美”,是可以成立的,从音乐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当然也是美了。

但这所谓的美却并不是单纯的美丽,而是一种更内在的东西,与之相似的词语还有:有味道,有韵致等等。

因此,意境一词便能涵括所有对于音乐美中美的解释。

二、综合的美歌曲美即时综合艺术美,那就是要求它在充分发挥各种美的前提下,特别注意旋律与伴奏,歌曲与歌词的结合,把各种美的要素结合起来,使他们的相互协调,密切结合,共同构成歌曲艺术的综合美。

把自己的音乐统一结合起来,用心去表达歌曲的含义,打动所有的欣赏者。

培养他们高尚的音乐修养,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懂得这样挖掘音乐的美,音乐的内涵。

三、创作的美任何一种歌曲或乐曲的创作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结合本人丰富的想象力,他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乐的追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中国的民族音乐不再是我们欣赏了解音乐的唯一形式,各种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外国的流行音乐,比较时尚的说唱音乐,酷绚的哈韩族,还有纯娱乐的通俗音乐等,都大量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音乐生活中。

在纯娱乐的通俗音乐遍地开花,和大力推广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的同时,使中国音乐文化大力发展。

让人们不断的去了解音乐,欣赏音乐,对音乐美有一个价值的定义。

四、音乐的感性美由于感性认识多源于艺术活动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实践使人从中得到了艺术表现中的一种满足感和美感,即主体对客体(或对象)审美观照中所产生的内在合理体验,这种体验完善的、完美的,正像鲍姆嘉通所说的那样:“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支自然包含在内。

音乐的活动既然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必然具有审美活动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情感性。

音乐表现的是人的感情、人的心灵,音乐的本质是以其音响形式直接地、充分地表现人的无限丰富的感情生活。

“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

所以音乐美在任何时候都是无处不在的,在当今音乐中我们对美的存在有极高的追求和向往,音乐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也符合音乐发展的渠道,在审美意识中人们的生活理念在提高我们的情操,对音乐美又有极高的评价。

音乐美表现的往往是内在美,心灵的感应和向往,来激发人们的情感,散发出音乐美的趣味,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只要是热爱音乐的人都无时无刻的进行着音乐创作。

即便是呀呀学语的婴儿,他也生活在他的音乐环境中,在他的依依呀呀中进行着属于他的音乐创作。

音乐结束了,但它留在每个人心中的真挚情感是永恒的,情感体验是感受音乐的关键。

使之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

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使人的心灵迸发出火花”。

使之在音乐的学习中抓住音乐真正的美,感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它决非纯粹自然的事物。

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表现这样或那样的某种朦胧的意味和人类情感观念,是因为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包括心理、观念、情绪向形式的历史积淀。

经过历史积淀的形式美,就成为一种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有意味的形式”。

社会实践的历史积淀使形式所涵盖的社会生活内容渐渐凝结在构成形式美的感性材料及其组合规律上,事物的形式或美的形式就演变为独立存在的形式美。

失去了具体社会内容制约的形式美,比其他形态的美更富于表现性、装饰性、抽象性、单纯性和象征性。

在人类的历史上,在社会、自然、艺术、科学的各种领域中,普遍存在着美;虽然它们的表现形态,状貌、特征都不相同,但是,美的本质却是统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