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的定义和基本术语
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名词解释

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名词解释
透视是一种绘画和图形设计技巧,用于创造出三维空间的错觉。
通过透视,艺术家可以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具有深度和透视关系的图像。
以下是一些与透视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名词解释:
1. 透视点(vanishing point):透视点是透视画作中的一个重
要元素。
它是所有平行线汇聚或似乎汇聚的点,用以创造出远近效果。
2. 透视中心(horizon line):透视中心是视觉上的水平线,分
割了画面的地平线,并且通常位于画面的中央。
透视中心决定了透视效果的角度和力度。
3. 消失线(convergence lines):平行于视平线的线条会在透
视中似乎汇聚到消失线上。
消失线通过透视点,创造了三维空间的深度和透视效果。
4. 远近关系(foreshortening):远近关系是指在透视中,离观
察者越远的物体看起来越小,而离观察者越近的物体则看起来越大。
这种效果通过缩放和消失线来实现。
5. 透视变形(perspective distortion):透视变形是指在透视中,远离中心的物体会出现形状上的扭曲,这是因为在透视中,远离中心的物体离观察者更远,从而被观察到的角度变得更尖锐。
透视是绘画和设计中一项常用的技巧,能够通过创造真实的空间感和深度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透视详细讲解

透视详细讲解章节1.透视的分类:分为形体透视(几何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学;按照灭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一个灭点)、成角透视(两个灭点)和斜透视(三个灭点)。
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现空间距离对于物体的色彩及明显度所起的作用。
因为透视现象是远小近大,所以也叫“远近法”。
2.透视的基本术语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3.透视的画法在素描中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
素描时,大多是以对三个面所进行的观察方法来决定立方体的表现。
另外,利用面与面的分界线所造成的角度,也能暗示出物体的深度,这就涉及到透视规律。
(1)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就是说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
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2)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
在这种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不带有消失点.正六面体的成角透视:当正六面体的一个面与地面平行,其左右各竖立饿侧面与画面成角时就叫“成角透视”(它有两个消失点)。
正六面体三组边线的透视方向是:有四条边线与画面垂直,有四条边线消失于左余点,有四条边线消失于右余点。
透视 名词解释

透视名词解释
透视是一种绘画和摄影技巧,用于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物体的深度和空间感。
通过透视,艺术家可以在画面中创造出远近、大小、高低等空间关系,使观众能够感受到物体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透视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人眼观察物体的方式。
当我们观察一个物体时,我们的眼睛会接收到来自物体的光线,这些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像。
透视就是利用这个原理,通过在画面中创造出类似于人眼观察物体的视觉效果,来表现物体的深度和空间感。
在绘画中,透视通常使用一些基本的透视规则和技巧,如单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等。
这些规则和技巧可以帮助艺术家在画面中准确地表现物体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关系,从而创造出更加逼真的三维效果。
在摄影中,透视也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位置,以及使用一些透视控制工具,如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等,来表现物体的深度和空间感。
透视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技巧,它可以帮助艺术家和摄影师在画面中表现物体的深度和空间感,从而创造出更加逼真和生动的艺术作
品。
高中美术知识点:透视原理

高中美术知识点:透视原理
透视是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它能够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和深度。
下面是高中美术中透视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1. 透视的定义:透视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规律,通过绘画的方式将物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立体的效果。
它可以使画面中的物体具有远近、大小、高低等空间感的表现。
2. 透视的要素:透视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视点、视线和消失点。
视点是指观察物体所在的位置,视线是指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消失点则是指物体在视线上的投影点。
3. 透视的类型:透视一般分为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三种。
一点透视是指在一张平面上只有一个消失点,而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则分别表示有两个和三个消失点。
4. 透视的应用: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来表现景深效果,使物体呈现出远近的距离感。
同时,透视还能够控制画面中的比例和形状,使得画面更加真实和立体。
5. 透视的构图原则:在运用透视时,要遵循一些构图原则。
例如,要注意透视中的线条走向,保持线条的收敛性;要注意透视中的比例关系,使画面有层次感;要注意透视中的轻重和色彩,突出画面的重点。
以上就是高中美术中透视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掌握了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可以更好地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和深度。
希望这些知识对你的美术学习有所帮助。
06-2第六章 动画技法 第二节 透视

三、一点透视的透视规律
(1)平行透视只有一 个主向灭点:主点。
(2) 平行直角六面 体在一般状况下能 看到三个面,在特 殊情况下,只能看 到两个面或一个面。
三、一点透视的透视规律
(3)直角六面体的 位置高低不同时, 离视平线愈远的水 平面的透视愈宽, 反之愈窄,与视平 线同高的面呈一直 线。
视平线
(5) 消失点
直角六面体中, 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
经过延长,逐渐向远 方延伸,愈远愈靠拢, 最后集中消失于地平 线上的一个点,这个 点叫消失点。
消失点
A
B
2、透视学中的常用术语
(6)原线 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都是原线,原线在透视方向和 分段比例上不发生变化,原来是水平看上去仍然是水平; 原来垂直,看去仍然垂直。在透视长度上是越远越短。 (7)变线 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是变线,相互平行的变线, 都向同一个灭点集中。
(2) 二点透视表现 出的画面效果较自 由,具有活泼、生 动的特点,与真实 场景空间相比,具 有很好的真实性、 且变化多样、纵横 交错的特点,有助 于表现复杂的场景 及丰富多采的人物 活动。
三、二点透视的四种状态
由于动画影片中镜头的瞬息万变,要求我们不 能用孤立的、静止的方式看待方形景物的透视 现象,应从方形物的运动中,认识和掌握成角 透视的变化规律,才能得心应手地画出方形景 物的各种透视现象。因此,有必要从立方体的 旋转过程中,分析并认识立方体的典型透视特 征,以及成角透视中一对消失点在地平线上移 动的规律。
方形物体向左旋转的状态
方形物体向左旋转的状态
(1)平行状态
(2)微动状态
方形物体向左旋转的状态
(3)一般状态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等状态
透视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透视的基本概念第一节透视的形成原理与有关概念一)透视的定义透视意为“透而视之”,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透视主要是研究眼睛与物体间的关系。
二)透视三要素《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
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
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
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
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
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三)有关概念图1-11.视点:指画者的眼睛位置。
2.足点:指视点对基面的垂直落点,画者的立足点。
3.画面:指模型上的玻璃板,即研究透视的假设画面。
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间的透明平面。
4.基面:指放置物体的水平面,画风景时即地面。
5.基线:指画面与基面相交之平线。
6.点心:视点对画面的垂直落点,在眼睛正前方的画面上,正好在视圈的中心。
7.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相连的视线,是视线中离画面最短、最正中的一条,代表视点与画面的距离,也称视距。
8.视平线:画面上过心点的水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代表视点的位置高度,是上下分割画面的基准线。
9、正中线:过心点的垂直线,是左右分割画面的基准线。
10、距点:将视距分别标在心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就是距点。
11、距离圈:在画面上,一心点为圆心,以视距为半径所画的视域圈。
12、天点:距离圈与正中线在视平线上方相交的点,到心点的距离也等于视距。
13、地点:距离圈与正中线在视平线下方相交的点,到心点的距离也等于视距。
透视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透视的基本概念第一节透视的形成原理与有关概念一)透视的定义透视意为“透而视之”,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透视主要是研究眼睛与物体间的关系。
二)透视三要素《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
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
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
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
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
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三)有关概念图1-11.视点:指画者的眼睛位置。
2.足点:指视点对基面的垂直落点,画者的立足点。
3.画面:指模型上的玻璃板,即研究透视的假设画面。
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间的透明平面。
4.基面:指放置物体的水平面,画风景时即地面。
5.基线:指画面与基面相交之平线。
6.点心:视点对画面的垂直落点,在眼睛正前方的画面上,正好在视圈的中心。
7.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相连的视线,是视线中离画面最短、最正中的一条,代表视点与画面的距离,也称视距。
8.视平线:画面上过心点的水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代表视点的位置高度,是上下分割画面的基准线。
9、正中线:过心点的垂直线,是左右分割画面的基准线。
10、距点:将视距分别标在心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就是距点。
11、距离圈:在画面上,一心点为圆心,以视距为半径所画的视域圈。
12、天点:距离圈与正中线在视平线上方相交的点,到心点的距离也等于视距。
13、地点:距离圈与正中线在视平线下方相交的点,到心点的距离也等于视距。
透视 名词解释

透视名词解释透视是一种通过绘画或摄影等艺术形式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现实透视关系的技法。
它通过将远近景物投影在一个或多个视点上,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立体感和深度感。
透视是绘画和设计领域中重要的艺术基础,也是一种表现力强大的艺术手段。
透视有三个基本概念:点透视、线透视和面透视。
点透视是通过将远近的物体缩小放大的方式来表现空间感,线透视则是通过平行线在远离观察者的地方渐渐汇聚的方式来表现深度感,面透视则是通过将物体的各个平面按照远近关系进行缩放来表现视觉深度。
透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建筑设计,当时的建筑师使用透视技巧来绘制建筑设计图纸,使建筑物在空间中更具立体感。
透视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例如达·芬奇和拉斐尔等艺术家通过透视技法将画面中的人物和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在绘画中,透视是表现立体感的重要手段。
传统绘画中常用的透视方式有单点透视、双点透视和多点透视。
单点透视常用于描绘街景和建筑物等具有明确线性结构的场景,通过一个点来控制远近关系。
双点透视则常用于描绘立体的物体,通过两个点来控制物体的倾斜度和角度。
多点透视则更为复杂,适用于较为复杂、抽象的场景描绘。
在摄影领域,透视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技法。
摄影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点位和镜头焦距等来营造不同的透视效果。
透视摄影可以使观者感受到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增强照片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透视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投影和缩放等方式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立体关系。
它在绘画和摄影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作品赋予了立体感和深度感,使观者能够更好地沉浸于艺术作品之中。
透视的技法和原理需要艺术家和摄影师们不断研究和探索,以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点透视:
又称“定点透视法”是视点相对近距离地观察物 体的投影方式,属于有限视域范畴的中心投影性 质。即将人的眼睛在视觉活动中的瞬间停顿。相 对静止状态,从理论上加以固定、其视域是在一 定范围内的单元视域。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要求 将所绘的客体,空间纳入正常的能辨析的范围内, 这个范围以60度角视角为基本视域圈。画面只有 体格中心形体空间的表现能给人一种集中的,近 距离的现实感,有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竿。焦点 透视法最早产生于后希腊。后经过文艺复兴时期 的许多建筑家、画家和数学家长期深入的研究和 整理奠定其理论基础,并得到广泛应用。
如图所示:将平放的正方形ABCD画到透明面上,其 透视形就出现了ABCD的梯形。
第二节 基本术语
EP(Eye Point) 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 PP(Picture Plane) 画面:将景物透过透明面形成
的物象绘出来的媒介 GP(Grand Plane) 基面:景物投到画面的水平面,
线的距离。
VP(Vanishing Point) 灭点:又称消失点,在画面上 视圈越聚越拢。最后消失在一点上。
DP(Distance Point) 距点:与画面成45度角的水平线 的灭点
Rp(Rest Point) 余点:全角透视中在视平线上。与画 面成任意角度(除90度和45度以外的任何角度)的 灭点。
散点透视:
又称“活点透视法”,它采取移动视点,漫视的 方法和多视域的组合,将景物和自然,有机地组 织到一个画面里,是一种复之性的透视方法。绘 画构图带来了很大的自由性。“立万象胸 怀”“字山水之纵横”是其形象的表述。由于视 域的宽阔,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构图形式。如长卷、 立轴、条幅等,使表现幅度有更大的延续性,可 塑性。散点透视是中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独到 而精辟的透视画法。它的画面中心是分散的,形 体的表现常常给绘画带来散漫遥远的空灵感。
AP(Above Horizontal Point) 天点:在视平线以上的 灭点,即仰视的消失点。
BP(Below Horizontal Point) 地点:在视平线以下的 灭点,即俯视的消失点。
视圈:由视点到与视平线成60度角的线相交于视平线 E、F点,再以心点为圆心,以心点到E的长度为半径 画圆。所及范围的视圈。
三 视点的变化、景物随之而变
同一景点视点越高,景物越浩淼,视点越 低。景物越崇高。
同一景点前景比例越小,后景也高大。前 景比例越大,后景越渺小
第一章 透视的定义和基本术语
透视的定义:将三维的客观空间画到二维 的平面上,使二维的平面产生深度空间得 到三维的绘画效果。这就是透视。
透视一词的英文源自拉丁文Perspicere,意 思是透过透明面看物体。把看到的物体画 到平面上。因此,透视在美术上也指绘画 的一种方法。
三维空间即上下一维,左右一维,前后一 维。把景物的三维空间立体的表现在平面 上,这是一门科学,即是透视学。
与画面平行的水平线、直立线、倾斜线。不论地 位左右、高低、远近。没有方向的变化。与基面 的角度不变,只有远近的长短变化。任意延长, 不会小时于一点。叫做画面的不消失现象。
与画面平行的水平线、直立线、倾斜线。在与画 面平行的直立面上左右、高低、或倾斜方向移动 位置,透视长度不变,等大物体在与画面平行的 直立面上移动位置,大小不变。也是画面的不消 失现象。
画面和基面成90度角。 CVP(Central Visual Ray) 视心线:画面和视点的
距离,也即视距,视心线也画面垂直。 CV(Center of Vision) 心点:视心线与画面的交点。 VH(View Horizon) 视平线:由心点所引水平线。
视平线随着眼睛(视点)的高低变化 而变化。 GL(grand lime) 基线:画面和基面相接的线。 H(height) 视高:画者眼睛的高度,即视平线和基
第三节 透视规律
景物随之而变 四 透视变形
一 消失现象
与画面不平行而互相平行的直线,在画面上越远 越靠拢,最远时消失于一点,叫做画面上的消失 现象。
等大物体,越远越小,等长物体,越远越短,最 远是在画面上消失不见,也是画面是消失现象。
二 不消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