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税负水平过高

合集下载

平衡财政政策中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分析及对策

平衡财政政策中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分析及对策

平衡财政政策中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分析及对策引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平衡财政政策可以调节经济运行,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财政政策中最直接的工具之一。

因此,合理评估和调整宏观税负水平对于实现平衡财政政策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并提出相关对策。

宏观税负水平的概念及重要性宏观税负水平是指税收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的指标。

它代表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控力度和分配机制,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宏观税负水平的合理评估对于实现平衡财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宏观税负水平过高,可能会抑制经济发展,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意愿,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宏观税负水平过低可能导致财政收入不足,无法满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需求,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现状目前,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相对较高。

根据最新的数据,2019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约为30%,比许多发达国家高出不少。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值税及其他间接税收的比重较高目前,我国的税收体系主要依靠增值税和其他间接税收。

这些税收方式对于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影响较大,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因此,间接税收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提高了宏观税负水平。

2.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相对较高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对较高,目前为25%。

高企业所得税税率可能会降低企业投资和创业的积极性,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不够深化个人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收方式,对于宏观税负水平的分配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了改革,提高了个税起征点和调整了税率结构。

然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对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比例和减轻中产阶级负担的效果有限。

对策建议为了实现平衡的财政政策,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调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1. 优化税收结构加强直接税收的比重,减少间接税收的比重。

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与低并不意味着税负的重与轻

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与低并不意味着税负的重与轻

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与低并不意味着税负的重与轻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与低并不意味着税负的重与轻目前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偏高,而财政收入、税收占GDP 的比重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大体上相适应■安体富如何判断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高还是低?是重还是轻?这在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一直存在着争论。

宏观税负是个复杂的问题,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因此有不同看法是非常正常的,应该通过多角度、深入研究,逐步得到大家可以认可的结论。

有研究者通过中外对比得出结论:我国宏观税负目前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我认为,不能仅从中外简单对比中就得出我国税负水平低的结论;另外还有与哪些国家比,如何比的问题;并且,宏观税负水平高并不意味着税负重,宏观税负水平低也并不意味着税负轻。

在中国,不能脱离政府收入水平孤立研究宏观税负应当承认,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国际上通常使用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反映。

但在我国国内研究中则形成了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指标:小口径———税收占GDP比重;中口径———财政收入(预算内收入)占GDP比重;大口径———政府收入占GDP比重。

之所以要设立宏观税负这一指标,是为了衡量政府支配财力的多少和国民的负担水平。

在国外,大多数国家,政府收入的绝大部分或大部分来自于税收,因此税收占GDP的比重大体能反映政府支配财力的水平。

在我国则不然,政府收入除了包括财政收入即预算内收入(人称“第一财政”),还包括预算外收入(人称“第二财政”),制度外收入(人称“第三财政”),土地出让金收入(人称“第四财政”)等。

这就是说,在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不能反映政府支配财力水平和国民负担水平。

正因为如此,学术界提出了宏观税负的大、中、小口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税外收费的改革问题,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应看到,直到目前为止,非税收入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根据政府预决算报告,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0.4%,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为5.6%,社保基金收入占比约为5%,以上合计为31%。

平衡财政政策中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分析及对策

平衡财政政策中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分析及对策

平衡财政政策中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分析及对策【摘要】本文从平衡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税收结构不合理、税负过重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改善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对策,包括优化税收政策、完善税收体系等方面的建议。

文章总结指出,平衡财政政策对于国家经济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应加强税收体制改革,提高税收公平性和透明度。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对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提高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平衡财政政策、宏观税负水平、对策、影响因素、问题、改善、结论、研究建议、未来展望、研究意义、背景介绍、研究目的。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而税收收入也随之增长。

作为平衡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宏观税负水平是指税收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是评价国家财政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税收制度不断完善,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税制逐渐趋向成熟。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税收政策的不断变化,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也在发生变化。

为了保持宏观税负水平的合理稳定,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我国宏观税负水平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因素,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宏观税负水平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未来的财政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本研究对于保障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税负公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财政面临严峻挑战,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平衡财政政策中的宏观税负水平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过高的宏观税负将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过低则会导致财政收入不足。

税负水平的不公平性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及其对策,可以探讨如何提高税负的公平性,实现税收的合理分配。

中国真实的税负水平到底有多高?

中国真实的税负水平到底有多高?

中国真实的税负水平到底有多高?•相关推荐中国真实的税负水平到底有多高?中国真实的税负水平到底有多高?(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时间: 2011-09-02 14:05:42 )近日,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推出的榜单显示,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居全球第二,这也是继2009年中国内地首次排名第二位后,再次位列该名次。

那么中国内地的税负程度到底如何?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税负水平是高还是低?人民日报记者专门采访了有关专家。

专家回应称“中国内地税负痛苦指数全球第二”系夸大!中国真实的税负水平到底有多高?今年上半,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0028.43亿元,同比增长了29.6%。

而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

2010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3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同比增收13681亿元。

有研究显示,从1994-2009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从16%提高至30%,该数据尽管未能得到官方的证实,但税收收入连年超过GDP增长,使得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增加。

以去年为例,去年全国完成税收73202亿元,而去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是83080亿元。

上述收入并不包括高达2.9万亿的土地收入以及至少还有不低于5万亿的各级政府预算外收入和非税收入。

如果将政府的各项收入相加无疑超过了15万亿。

而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是397983亿元。

这意味着,中国的宏观税负超过了30%,远远高出此前国税总局公布的20%左右的名义水平。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21.78亿元,增长32.4%,而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曾计算,2007年中国政府的实际全部收入为85223亿元,占当年GDP的'32.87%。

世界银行曾对不同国家收入水平的类型提出过一个划分标准:人均GDP低于785美元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宏观税负的平均值一般为13.07%;人均GDP786—3125美元的国家为中下等收入国家,宏观税负平均值一般为18.59%;人均GDP3126—9655美元的国家为中上等收入国家,宏观税负平均值一般为21.59%;人均GDP大于9656美元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宏观税负平均值一般为28.90%。

宏观税负过重呼唤财税体制改革

宏观税负过重呼唤财税体制改革

宏观税负过重呼唤财税体制改革宏观税负过重呼唤财税体制改革摘要:通过比较我国宏观税负现状与西方国家宏观税负状况,指出了我国宏观税负普遍感觉较重的原因,并依此提出关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宏观税负;财税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 D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135021 我国宏观税负现状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如一个财政年度)政府收入总额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总体税收负担状况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的体现。

通常,衡量宏观税负的口径有三种,第一种是小口径,即全年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第二种是中口径即全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第三种是大口径即全年政府收入占GDP比重。

由于各国的政府收入的构成和统计口径差异较大,因此国与国之间宏观税负的比较往往不采用大口径宏观税负。

数据来源:OECD revenue statistics 1965 - 2010。

从表1和表 2 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小口径宏观税负由2006年的14.13%上升为2010年的18.25%,中口径宏观税负也由2006年的17.92%上升为2010年的20.74%。

因此,我国的税收负担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上升的趋势。

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宏观税负并不算高,总体而言,我国宏观税负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

但是,我们如果是仅仅把税收负担比率的数字本身和西方国家进行比较,就认为我们的税负水平比西方国家低,这样做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和西方高税负国家在公民享受政府服务方面的差别。

在西方发达国家里,社会保障制度非常完善,公民享受的福利水平也较高,生老病死、义务教育、失业补助等等使高税负“师出有名”。

而这些保障在我们国家是有所欠缺的,在部分农村地区则基本没有。

从理论上来看,较高的税收负担水平对经济发展会产生紧缩效应,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运行是不利的。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分析及对策研究1. 概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税收体系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经济发展和分配财富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税收体系及税种我国税收体系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主要税种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关税等。

这些税种在宏观税负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税收体系中,增值税是最主要的税种之一。

根据统计,增值税占据我国税收总收入的较大比例。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也是重要的税种,对于调节收入分配起着重要作用。

消费税主要针对特定消费品征收,关税则是我国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种。

3. 宏观税负水平分析宏观税负水平是指税收对经济总体的负担程度,它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有着直接影响。

在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相对较高,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高企业税负我国企业税负较高,主要是由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的征收较重。

企业所得税对于企业利润的征收比例较高,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另外,增值税作为流转税,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环节都有所负担。

3.2 相对低税负分配我国个人所得税对于高收入人群的征收较重,但对于低收入人群的征税程度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税收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由中低收入人群承担,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

3.3 不合理的消费税征收我国消费税主要针对特定消费品,但在征收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一些消费品的税负较高,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消费税征收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了税收收入的损失。

4. 对策研究针对我国宏观税负水平较高的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来进行改善:4.1 减少企业税负可以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的税率来减轻企业税负。

降低企业税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4.2 平衡个人所得税负应当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合理的调整,对高收入人群加大征税力度,同时适当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

我国的宏观税负到底是高还是低

我国的宏观税负到底是高还是低

我国的宏观税负到底是高还是低1.宏观税负宏观税负的概念: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税负总水平,通常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NI)的比例来表示。

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政府非税收入规模等是决定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的主要因素。

宏观税负问题始终是政府税收政策的核心,宏观税负水平合理与否对于保证政府履行其职能所需要的财力,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6个因素):决定中国宏观税负形成的因素既有各国宏观税负形成的一般因素,也有现阶段中国的特殊因素。

抽象出这些基本因素,了解中国宏观税负的形成机理,对于宏观税负状况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量是以财政支出因素为基本前提的。

1.一定时期内政府的职责。

政府的职责是决定政府支出总规模的基础,因而也是研究宏观税负的逻辑起点。

2.公共商品的提供。

一是公共商品供给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

二是公共商品的提供方式,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宏观税负的高低。

即提供方式不同,提供成本不同,则所费价格不同。

三是公共商品的提供效率。

公共商品的供应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

为提供公共商品,政府需要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并配置足以使机构和人员运转的资源。

3.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的发展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公共需求的增长、税收收入的增加都与一定时期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4.非标准化税制实施的范围。

是指各种税收的优惠政策,其目的是放弃一部分收入,以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5. 政府收入结构。

政府收入=财政收入(税收)+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

其中只有财政收入属于预算内收入,其余的三项都是预算外的收费。

6.税务管理能力。

税务管理的水平不仅直接决定着税收制度所能形成的实际税收负担及其效应,而且将直接影响一定时期税收收入的多少,从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宏观税负的高低。

中国宏观税负是否严重

中国宏观税负是否严重

中国的宏观税负到底严重么注资2班徐东32011090178摘要:中国宏观税负的概念界定,以及对于中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及主要数据,并且与世界其他各个阶段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宏观税负总的来说算低的。

关键字:中国宏观税负税制改革引言:(一):问题的提出现今,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也渐渐富裕起来。

人民富裕起来之后,便开始琢磨到自己手中的钱到底有多少,到底有多少钱进了国家的口袋。

此时,国家的宏观税负的水平决定了到底有多少钱能够进到人民的口袋里面。

而我国的宏观税负是否严重?众所周知,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了利改税。

从此,我们的宏观税负的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下降然后在上升的过程。

从最初(1985年)的22.6%降到了1995年的9.9%,然后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7年有上升至20.05%。

而1995年至2007年这十几年间,2001年后的几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上升的非常迅速,与之相对应的税收收入绝对额也迅猛增加。

税收收入绝对额的大幅度增加,当也关系到税基的大幅度增加。

自1992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面对这样一个前景,本文拟对我国的宏观税负是否严重进行讨论、分析。

(二):概念的界定宏观税负的定义分为三种,分别是:(1)小口径宏观税负,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2)中口径宏观税负,即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这里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少量的其他收入,如国有企业收入、变卖公产收入等;(3)大口径宏观税负,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

这里的“政府收入”不仅包括“财政收入”,还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反面,那么在评定宏观税负大小的时候,利用小口径宏观税负便无可厚非。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税收收入确实是占了较大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乱收费现象层出不穷,并且现在社会上充斥了大量的体制外的东西,这使得统计部门很难收集这方面的数据,因而导致国家有关部门对宏观税负水平进行评估时出现较大的数据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前段时间,福布斯公布了中国的宏观税负排名世界第二。

对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否,我们先不做讨论,但这次的数据无疑也给中国人民提了醒。

中国真实的税负水平到底有多高?从下面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0028.43亿元,同比增长了29.6%。

而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

2010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3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同比增收13681亿元。

有研究显示,从1994-2009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从16%提高至30%,税收收入连年超过GDP增长,更大于居民收入增幅,使得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增加。

以去年为例,去年全国完成税收73202亿元,而去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是83080亿元。

上述收入并不包括高达2.9万亿的土地收入以及至少还有不低于5万亿的各级政府预算外收入和非税收入。

如果将政府的各项收入相加无疑超过了15万亿。

而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是397983亿元。

这意味着,中国的宏观税负超过了30%,远远高出此前国税总局公布的20%左右的名义水平。

财政部日前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则似乎佐证了“中国宏观税负确实不低”。

财政部日前公布数据显示,前 8个月全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同比增长30.9%。

由此测算,今年财政收入将突破10万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财政收入确实增长过快,减税势在必行。

从上半年相关数据来看,中国居民税负呈现上升局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呈现的减税趋势背道而驰。

上半年,我国GDP增幅为9.6%,但税收收入增幅达到31.2%,其中个税收入增幅达到35%,税收收入增幅是GDP增幅的3.25倍。

根据各地年初制定的居民收入不低于GDP增幅的目标,居民收入增幅最多在10%,远低于税收增幅。

而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国家的税负,都呈下降趋势,就连债务缠身的美国,也通过减税让利刺激经济。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收入水平增长却相对缓慢,远远达不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同时,我国近些年来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GDP增速。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财政收入过快增长,远高于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与GDP增速,实际上也就是我国税负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佐证。

当然看一个国家税负水平高不高,除了看相关统计数据之外,民众的切身感受实际上更有发言权。

当前我国税负水平已经一定程度上超出民众的承受能力,则是大多数民众的共同感受。

以民众购买小汽车来说,除了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之外,消费者还需缴纳10%购置税,另外还要缴纳消费税,按年度交纳车船税。

而在小汽车使用环节,除汽油价格中已经含有燃油税之外,车主还需另外缴纳各种过桥过路费。

据媒体报道,目前各种税费占了购车总费用的40%,一辆车从出厂、购买、保有到使用环节,缴纳的税种和税金总额在全世界数一数二。

民众在购买商品房等大宗商品过程中,对交易税费过高同样也有切身感受。

在当前房价畸高上涨情形下,过高的商品房交易税费无疑起到了进一步加重民众购房负担的作用。

财政部2010年3月披露的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65%的个人所得税来自工薪阶层。

反观新加坡,同期,占人口总数20%的新加坡富人,贡献了93%的个人所得税。

这就是说,由于税收公平性被破坏,本应负担重税的中国富人却没有足额负担,而让工薪阶层负担,中国个税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资税。

中小企业和普通老百姓普遍反映税费负担较重。

今年7月份,全国税收收入继续高奏凯歌,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速均超过30%。

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速分别只有13.2%和20.4%。

显然,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收入都没有跑赢税收。

考察一个国家的税负痛苦指数,不仅要看征了多少税,更要看税收用于何处。

如果大家同意这个共识,可以用数字客观说明中国宏观税负的高低,以及财政支出的基本结构。

2010年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显示,2009年按全口径计算的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达32.2%,而学者张斌提供的数据表明,2007年,美国、日本宏观税负分别为27.9%、28.3%。

*“穷政府”的美国尚能实施减税导向,“富政府”的中国缘何就不能呢?尽管相关专家认为,从宏观税负指标上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宏观税负并不高,但是在进行这种比较过程中,显然忽视了一些重要问题。

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国民购买房屋等大宗商品时通常都会通过退税补贴国民;另外,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保障水平非常高,一些国家的福利保障甚至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

反观我国,社会福利与保障覆盖率不高,而且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许多地方政府消费支出居高不下,三公经费数额畸高,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现象并不少见。

这些都表明,我国的税收收入并未做到更多地用于提高民众的社会福利与保障水平,并未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

如果国家的税收大部分返还给居民,这就不重;如果大部分的税收没有返还到居民身上,哪怕比重再小,我也认为很重。

*世界银行的研究成果表明,低收入国家的最佳宏观税负水平为13%左右;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为20%左右;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为23%左右;高收入国家的为30%左右。

这说明,中国在收入上尚没有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在税负上已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正在接近或者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由于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持续多年保持GDP增长的两倍,中国的宏观税负快速增长的趋势会延续下去;纳税人税负快速增长,但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以及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还没有相应提升;中国税负水平的快速增长的速度应该降下来,需要结构性减税。

为了保持经济的活力和实现社会公正,中国需要税收制度和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

我国目前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宏观税负2005年为19.39%,宏观税负指标已经超过18.59%的平均值。

按照目前税收速度增长,已经超过了中上等收入国家21.59%的水平,怎么可能得出“中国宏观税负目前仍处世界较低水平”的结论来呢?再看税收的支出结构。

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政府支出,绝大部分用于居民的社会保障,而中国政府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所占比例远高于发达国家。

以2006年为例,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8.73%,同期日本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是2.38%,英国为4.19%,韩国为5.06%,法国为6.5%,加拿大为7.1%,美国最高,也只有9.9%。

就财政支出而言,发达国家主要用于社会福利,而中国大量的钱用于行政管理费用,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领域财政资金供给严重不足。

这就是在我国政府收入比例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当的情况下,居民对于政府收入的感受远远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

再看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更高达71.49%。

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越高,居民所缴纳的税收就越多地被用于居民,自然感觉税收负担轻。

中国的财政支出中,与社会福利相关的项目包括教育支出、医疗、抚恤和社会保障支出,在2006年只占财政总支出的26%左右。

税负和美国、日本看齐,但社会福利和保障支出,却远低于发达国家。

今年前8个月,中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同比增长30.9%。

按此速度,即使未来4个月中国财政收入零增长,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已成定局,远超年初制定的8.9万亿的目标。

*当前中国的宏观税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对此,我们可以从宏观税负绝对量和增速两个方面来分析当前中国的宏观税负问题。

第一,用三个口径来衡量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1)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小口径的宏观税负。

(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中口径的宏观税负。

这里的“财政收入”指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少量其他收入(如国有资产收入、变卖公产收入等)。

(3)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

这里的“政府收入”,不仅包括“财政收入”,而且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大量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以及没有纳入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等等,即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形式取得的收入的总和。

在这三个指标中,大口径的指标最为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水平。

而中、小口径指标则更能说明在政府取得的收入中,财政真正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水平。

在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时,我们还需要将这三种不同口径的指标综合起来进行考察。

从绝对量上看,中国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当前都处于比较高的历史水平。

随着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的增速逐年超过中国GDP的增长速度,累加效应导致了中国的宏观税负增长迅速。

2007年,中国的大、中、小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分别为20.05%、20.80%和24.45%。

从三个口径相对比较来看,中、小口径之间的宏观税负差别不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较大的原因所致。

而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在数值上要远大于中、小口径的宏观税负。

同时,由于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是真正反映企业和居民负担水平的指标,从这一指标看,应该说目前企业和居民的总体税费负担偏重,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第二,从中国宏观税负的增长速度看,从1997年开始至2002年,中国的宏观税负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

在这7年时间里,小、中、大三个口径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0.82%、0.88%和0.98%。

在中国费改税进度缓慢的背景下,宏观税负的快速提高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

我们知道,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消费不足、国际需求疲软的不利窘境,尽管中国政府推行了近7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宏观税负的快速增长削弱了国内需求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这段时期中国实行的财政政策的效果。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的增长速度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长达7年通货紧缩后的首次物价高速上涨时期,宏观经济增速加快,但宏观税负的提高却比通货紧缩时期要缓慢。

2007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速达到了历史高点32.4%,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也达到了历史的新高。

*对转变发展模式,引导内需的中国而言,如果不下决心降低总体宏观税负,并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转变发展模式则很可能会落空。

中国的国内需求同宏观税负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宏观税负增长加快,国内需求相对较弱。

反之,则国内需求高涨。

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着不利的国际因素,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很难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独善其身。

如何切实有效的降低宏观税负,增加国内需求,是中国面对国际需求不足,实现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举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