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心理学史
第1章——中国古代心理学

三、左传的心理学思想
(三)文艺心理思想
提出平心说 和如羹焉,……君子食之,以平其 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 平其心,成其政也。
四、国语的心理学思想
相传《国语》是春秋时其 左丘明所撰,成书于战国 时期,共二十一卷,分别 记载西周到春秋时期周、 鲁、齐、晋 、郑、楚、吴、 越八国史实,并以当时中 贵族言论为主。
二、 尚书的心理学思想
(一)五行观念曰 稼 穑 。来自金 曰 从 革 , 土
上 , 木 曰 曲 直
润 下 , 火 曰 炎
五 曰 土 。 水 曰
木 , 四 曰 金 ,
二 曰 火 , 三 曰
五 行 : 一 曰 水
二、 尚书的心理学思想
(二)人贵论与人性论 成 兹 。 乃 不 义 , 习 与 性 惟 人 , 万 物 之 灵 。 惟 天 地 , 万 物 父 母 ;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 体仁,足以长人; 嘉会,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 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者,故 曰,干: 元,亨,利,贞。
二、 尚书的心理学思想
• 尚书以名《书》,《书 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 部历史文献,其内容包括 《典》、《谟》、《诰》、 《誓》四种体裁,是关于 尧、舜和夏、商、周至秦 穆公的历史文件汇编,因 而也是研究春秋以前的历 史、文学、法律、哲学的 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
——世界的变化
一、周易的心理学思想
(二)知情意的描述 • 认知描述 《周易》中恒卦称“恒,亨。 • 情感描述 无咎,利贞,利有攸往”。指 《易经》 《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 中震卦描述了人们对 只要持之以恒,就能万事亨通, • 意志描述
维模式,即经验型思维模式, 打雷存在着严重的恐惧心理及 无往不利。节卦则阐释节制的 通过感官观察的认知方式,并 不同程度。兑卦中描述了人们 原则,称“节,亨。苦节不可 对喜悦的五种类型。 形成数、象、事、理的统一。 贞”,强调节制不可过度。蹇 卦和解卦是阐述对待、解除困 难的原则。
第1章——中国古代心理学

三、左传的心理学思想
(二)病理心理思想
1.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 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变。 2.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 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3.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 夜以安身。今无乃壹之,则生疾矣。
中国心理学史
四 、 《 国 语 》 的 心 理 学 思 想
三 、 《 左 传 》 的 心 理 学 思 想
二 、 《 尚 书 》 的 心 理 学 思 想
一 、 《 周 易 》 的 心 理 学 思 想
中 国 思古 第 想代 一 起心 章 源理 学 的
一、 周易的心理学思想
《周易》一书成于 殷周之际,是我国 最早的古代文献之 一,分上下两篇, 包括六十四卦的卦 辞和三百八十四爻 的爻辞。
一、 周易的心理学思想
(三)理想人格
1.天人合一的主客 观念 2.奋发有为的积极 态度 3.自强不息的进取 精神 4.仁义礼智的完整 道德 5.谦虚逊让的美好 德行 6.诚信不欺的正直 精神 7.不怕困难的坚 强意志 8.自我节制的调 控能力 9.持之以恒的调 控能力 10.与人和乐的积 极情感 11.与人和同的待 人态度 12.光明磊落的宽 广胸怀 13.认真负责的工 作态度 14.刚柔并济的处 事方法 15.对待成败的正 确态度 16.趋时守中的处 世原则 17.革新创新的变 革精神 18.特立独行的完 善人格
二、 尚书的心理学思想
(三)认知心理思想 曰 曰 曰 曰 睿 明 恭 听 。 , , , 听 言 五 曰 曰 曰 聪 从 思 , , , 思 视 貌 曰 言 , 三 曰 视 , 四 五 事 : 一 曰 貌 , 二
二、 尚书的心理学思想
心理学史 第一章

心理学史第一章杨雨露引言简明扼要解释了关于心理学、历史和科学的关系,惊讶与好奇似乎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无论哲学亦或科学,都是对自然的内部运作的惊奇,而哲学这一抽象的概念又似乎包括了一切科学、包括心理学。
只是随着世纪推移,人们理解的不断深入,分类自然也更具体,形象化。
心理学便是哲学中分化出来较晚形成的一门科学。
因此,也可以说心理学来源于科学,寄托于哲学。
自古希腊时代开始,哲学家便开始对世界是如何形成即怎样的“世界观”,也开始研究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即“认识论”。
由对世界到对人的伦理、道德、行为等内在心灵的研究,心理学便悄然雏形。
而心理学中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人们必须如何作为,但实际上伦理学依赖于人性的概念,关于动机、人的性质、人的未来以及与生活人性相关的问题,都是心理学十分关切的问题,也是心理学试图通过科学的人性研究以阐释的问题。
科学的价值在于探索自然的秘密,但是正如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因此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心理学家们都必须正确使用工具。
心理学更应牢牢稳固正确的科学这一根基,不断从实践理论出发使之壮大成长而不被玄虚伪科学等束缚。
人们希望用科学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因此科学的解释便也是不断发展,科学解释的现代方式起源于牛顿和科学革命,牛顿把科学事业界定为探究若干数学定律,借此定律,人们可以演绎出观察到的自然规律。
牛顿派的解释方式便使用引力定律,基于牛顿的观点,孔德及其追随者“实证主义者”又以极端的方式加以修饰,认为科学的成功证实了它的方法论应当为人类研究的其他形式所采纳。
在实证主义看来,科学的基础工作是“描述”而不是解释,科学家被假设去密切地观察自然,寻找有规律的现象和可靠的相关,对科学来说,控制是最终的理性。
描述,预测和控制是实证主义先驱为科学设定的三大功能,科学解释可以被视作逻辑论求,被解释的事件可以解释的意义中演绎出来,也能从相关的科学定律和观察到的初始条件中推倒出来。
因此亨佩尔和奥本海姆的构想“解释就是从科学定律中进行演绎是一个自古即被了解且普遍公认的解释特征清晰明确,随着被解释的事件和解释的意义严格地区分开来,亨佩尔和奥本海姆的解释模式也使“铁律”更加清晰容易遵循。
心理学史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行为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 理和行为反应,研究社会认知、社会影响、 社会行为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该流派认为 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影响的影响, 通过研究社会互动和社会现象,可以更好地 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发展出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如行为疗法和厌恶疗法,这些方法在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 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兴起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是由奥地利心理学 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其理论主要关注 潜意识中的冲突、欲望和动机。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通过自由联想、释梦和移 情等方法来探索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帮 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人格的成长和发 展。
感谢您的观看
心理学史的概述
简要介绍心理学史的发展历程,包括 早期的哲学思辨、近代的实验研究以 及当代的跨学科融合。
概括心理学史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分支 ,如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 心理学等,以及它们与现实生活的关 系。
02 早期的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的心理学思想
总结词
理性主义、自然主义
详细描述
古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观察自然来探究 人类心理的本质和功能。他们认为人类心理是自然的一部分,与物质世界相互 联系。
03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与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冯特被公认为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省法,即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来研究意识内容。他主张将 心理学研究从哲学思辨转向实证研究,为心理学独立于哲学提供了基础。
心理学史教材

四、知觉心理学家
• 视觉:错觉/双关/运动/深度 • 心理旋转
第十八章 认知心理学
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 心理学的革命 • 米勒 • 西蒙
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 • • • 认知神经科学与记忆 认知心理学与记忆 语言 推理
第十八章 认知心理学
• 问题解决 • 知识与概念
三、信息加工心理学
• 信息加工心理学 • 人工智能
第十一章 机能主义
三、哥伦比亚大学机能主义心理学
• • • • 卡特尔 武德沃斯 桑代克 机能主义的命运
第十二章 行为主义
一、华生和行为主义
• 华生的客观心理学 •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 华生的影响
二、麦独孤和另一种行为主义
• 麦独孤的心理学观点 • 目的性行为 • 本能的重要性
第十三章 新行为主义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之后
一、怀疑主义和犬儒主义
• 怀疑主义 • 犬儒主义
二、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葛主义 三、新柏拉图主义
• 斐洛 • 普罗提诺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之后
四、突出上帝
• • • • 耶稣 圣· 保罗 康斯坦丁大帝 圣· 奥古斯丁
五、黑暗时代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之后
六、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影响
第十九章 心理生物学
一、心理生物学的先驱
• 拉施里 • 赫布 • 斯佩里
二、新联结主义
• 联结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 神经网络系统 • 联结主义的理论
第十九章 心理生物学
三、行为遗传学
• • • • • • 习性学 社会生物学 乔姆斯基 有机体的错误行为 遗传与智力 遗传与人格
第二十章 21世纪的心理学
二、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doc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doc---------------------------------------------------------------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doc第一节概论一、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近代心理学思想形成与发展史及中国现代心理科学形成与发展史二、研究的范围:鉴于中国心理学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中国近现代史心理学史的年限不完全以中国通史的历史分期为标准来划定本课程将中国近代心理学思想的启蒙时期追溯至16、17 世纪明朝时西方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入,而中国现代心理学史的历史时期则与中国现代史的历史时期划分基本一致三、古代心理学思想未自然而然地演变成心理科学的原因:㈠、思维方式的限制:㈡、以孝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体生理解剖学的发展㈢、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心性之学,不大受医学界的生理研究的启发与影响㈣、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的观点限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二节? 中国近代心理学一、中国近代心理学启蒙时期:㈠、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早期传入:1、利玛窦的《西国记法》:这可说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最开端; 并且是首次将西方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思想相结合起来的一部著作《西国记法》的主要内容是论述人的记忆功能,介绍增强记忆的方法,全书 701 / 7页,分六篇:⑴. 原本篇; ⑵. 明用篇; ⑶. 设位篇; ⑷. 立象篇; ⑸. 定识篇; ⑹. 广资篇 2、艾儒略的《性学觕述》:1623 年,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的艾儒略以中文写成《性学觕述》一书,这是一本问答体的心理学综合读物,全书分八卷《性学觕述》完全出自西方中世纪神学与封建主义经院哲学的体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剥除其神学说教与唯心主义理论之后,其中也含有一些心理学思想 3、毕方济的《灵言蠡勺》:1624 年意大利传教士毕方济口授、徐光启笔录的《灵言蠡勺》,论述了人的灵魂问题,其目的在于宣传宗教,但其中也含有一些心理学思想,如关于记忆(记含 ) 和理智(明悟 ) 的认识等㈡、中国近代心理学思想:中国近代心理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并保留了运用经验描述和思辨方法建构心理学思想的传统; 同时也吸收借鉴了西方近代心理学的某些观点 1、龚自珍的心理学思想:①、支持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②、对知与觉作了区别:③、在情意心理学思想方面提出了宥情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因素:2、梁启超的心理学思想:①、明确区别心理学与哲学的译名,将 Psychology 译为---------------------------------------------------------------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Philosophy 译为哲学②、在教育心理方面,主张按照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划分教育期③、在社会心理方面,主张用心理解释政治和历史④、将佛教与心理学联系起来,为研究佛学与心理学开辟了新路径二、中国近代心理学发端时期:㈠、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初步传播:1、早期教会学校与心理学的传播:登州文会馆、上海圣约翰书院容闳、黄胜和黄宽在美国传教士的帮助下成为中国最早学习心理学课程的人我国第一部汉译心理学著作是由在上海圣约翰书院主持教务的中国牧师颜永京翻译的2、通过翻译西方心理学论著进行传播:王国维于1907 年重译了丹麦海甫定原著、英国龙特原译的《心理学概论》(Outlines? of ?Psycho-logy) ,这是我国从西方心理学直接译过来的第一部科学心理学著作王国维于1910 年又从日文重译了美国禄尔克所写的《教育心理学》一书㈡、日本在传播西方心理学思想中的桥梁作用:第三节中国现代心理学一、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建立:㈠、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建立: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40 年代,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建立时期,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建立的过程里,以下几件事具有重要意义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支持陈大齐于1917 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办全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陈大齐于 1918 年出版了我3 / 7国第一本自己编著的大学心理学教本《心理学大纲》1920 年南京高师(后改为东南大学) 在其教育科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1921 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首任会长为张耀翔,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者首次有了自己专门的学会组织1922 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中国的心理学研究首次有了自己专门的学术刊物蔡元培于1928 年创建中央研究院并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于1929 年倡导创建我国第一个心理研究所,使得我国有了专门的心理研究机构㈡、中国现代心理学建立时期的主要成就:几名代表人物:1、郭任远(1898-1970) :广东汕头人,其研究成果在西方心理学界有一定影响。
心理学史

★绪论:1、学习心理学史的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
其次,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理论思维的培养。
最后,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2、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你支持哪种观点?答:…★第一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1、孔子的心理学思想:1)基本观点:毕生发展观,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的特征和不同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必胜发展的观点;另一方面,孔子观察了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失败与挫折,强调了不同年龄阶段必须注意的发展问题。
性习论,孔子认为人的本性中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东西是接近的、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学习与熏染的结果,而显示出了很大的差别。
学知论,纵观孔子一生的所作所为及孔子的诸多言论,可以认为孔子本人更重视学知,学知论才是其教育理论的前提。
2)学习心理思想:孔子认为学习过程是由积累到贯通的过程;学习态度是很重要的。
3)德育心理思想:他一直把德育摆在首位;德育的过程是知行情结合的过程。
德育的心理学原理解释:德育要有榜样,德育强调反复实践,德育必须有情感的反馈,必须使受教育者从情感上产生共鸣。
4)差异心理思想。
★第五章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冯特: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学科的正式独立。
1、冯特的新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体系:1)对直接的意识经验的研究--实验的个体心理学(实验心理学);2)对更高级的心理过程的研究--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2、冯特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对经验或意识的元素进行分析和结合,并探讨心理复合的规律。
1)心理元素的分析:首先把意识分析为最基本的、纯粹的意识状态,即心理元素。
另一个基本的心理元素是情感。
提出了情感三维说,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沉静。
2)心理元素的结合:联想(融合,同化,合并,相继联想),统觉(具有心理组合的功能)。
3)心理元素结合的规律:创造性综合原则,心理关系原则,心理对比原则。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课后习题】(第1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课后习题和详解1.研究和学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有何重要意义?答:(1)学习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
心理学史不仅是联结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也是整合当代心理学各个领域、各种取向、各种理论流派的一种力量。
(2)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学习有助于理论思维的培养。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学科,对于心理学系的学生来说,掌握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在任何一门学科中,如果没有理论思维,仅凭经验实证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心理系的学生来说,理论思维的训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仅仅懂得方法和技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在选择研究的课题和分析研究的结果方面就会产生极大的困难。
(3)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学习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性思维指的是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思维能力。
在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对心理学历史知识的分析和领会,学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于研究的选题,问题的讨论和正确认识各种人物和理论是有帮助的。
2.试简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九大范畴的基本含义。
答:(1)人贵论人贵论是万物以人为贵的思想理论。
它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定胜天”。
人贵论有四种学说:①得气说;②智慧说;③道德说;④能劳动、直立、语言说。
(2)形神论形神论即心身论,是说明心和身、心理和生理关系问题的思想理论。
(3)心物论心物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心理和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思想理论。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心物论思想认为“物”决定着“心”,客观事物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但不同思想家的具体提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①“遇物而能貌之”说;②“精合感应”说;③“感而后应”和“感而后知”说;④“物至神应,应与物接”说;⑤“内外之合”说;⑥“在外之资”、“缘外而起”说。
(4)性习论性习论是关于人的生性与习性关系的思想理论,它跟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问题有密切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讲授要点: 一、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二、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任务、意义和方法 三、中国心理学史的起源
一、中国心理学史的起源 • 中国心理学源远流长,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心理学 思想,至清末由于西方心理学的传播,才发展为近现代中 国心理科学。 • 中国心理学史是由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演变和近现代心理学 的形成发展两大部分构成。 • 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代: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 • 一、中国近代心理学启蒙时期
• • • •
(一)、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早期传入 1.利玛窦的《西国记法》 2.艾儒略的《性学觕述》 3.毕方济的《灵言蠡勺》
(一)、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早期传入 • 1.利玛窦的《西国记法》 • 它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最开端,并且是首次将西 方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思想相结合起来的一部著作。 • 《西国记法》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人的记忆功能,介绍增强 记忆的方法。 • 2.艾儒略的《性学觕述》 • 《性学觕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过也包含有一些心 理学思想,如关于知觉的看法,对耳、目、鼻、口、触等 感官的认识,对梦和情的认识等。 • 3.毕方济的《灵言蠡勺》 • 由毕方济口授、徐光启笔录的《灵言蠡勺》,论述了人的 灵魂问题,其中也含有一些心理学思想,如关于记忆(“记 含”)和理智(“明悟”)的认识。
第六节、理欲论
• 二、欲、人欲和天理的关系
• 1.“理”的实质
• (1)“理”实指封建伦理纲常。当“理”作此涵义讲时,“理”不 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 • (2)“理”是对人的合乎“礼”的诸种需要的总称。当“理”作此 涵义讲时,“理”是一个纯粹心理学上的概念,相当于朱熹 讲的“好底欲”。 • 2.“理”与“欲”和“人欲”的关系 • (1).天理人欲对立观 • (2).理欲统一观。
第二章 中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心理学思想
•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近代 和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先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 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 • • • •
讲授要点: 一、先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二、两汉至唐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三、宋元明清时期心理学思想 四、中国近现代心理学
•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天生就的,而情感是由自然本性 表现出来的。
• 《荀子.正名》:“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第六节、理欲论
• 一、欲和人欲的实质
• 1.“欲”的内涵。理学家讲的“欲”,一般指人的欲望或需要, 它在性质上有好坏之分。 • “好底欲”指人的高级精神需要和合乎“礼”的物质需要。 • “不好底欲”指人的不合乎“礼”的需要,如追求奢侈物 质生活。 • 2.“人欲”的内涵。理学家讲的“人欲”,一般指人的不合乎 “礼”的欲望或需要,相当于朱熹讲的“不好底欲”。
练习 •的思想是什么?古人是如何解释的?列举其中典 型的论据。 • 7、比较中国古代的人贵论和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关于人 的观点。 • 8、中国古代的心身论有何特色? • 9、对于现代心理学中探讨的遗传、环境、教育与人的心理 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中国古代心理学有何见解?讨 论其合理性。 • 10、总结知行论。 • 11、性情论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主要有哪些观点? • 12、理欲论中“理”和“欲”具体指什么?
• 要点 : • 1.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范畴论的内容 • 2. 人贵论、理欲论的内容
第一节、人贵论
• 人贵论,指万物以人为贵的理论。
• 它解决的是人与物(包括动、植物)的关系的问
题,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上,先哲将之作为
探讨人的心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逻辑起点。
第一节、人贵论 • 一、人贵于万物的原由 • 1.人贵在具有智能 • 2.人贵在具有很多社会性心理素质 • • 二、简评 • 1.人贵论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人是世界万物中最宝贵的东 西,人所以贵于万物主要是人有智能与社会性心理素质。 • 2.中国文化里的人贵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既有相同之处有 一定的区别。
第六节、理欲论
• 三、欲和人欲的功能
• 1.欲的功能 • 2.人欲的功能
• 四、对待欲和人欲的态度
练习 • 多选 • 1.下面的古文中赞成性习论的有( ) • A、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B、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C、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D、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 BD • 2.中国古代理欲论中的“理”是指( ) • A、封建伦理纲常 B、科学规律 C、对人的合乎“礼”的诸种需要的总称 • AC
二、教育心理学思想 • (一)学习心理思想 • 学习心理一般指人类教育活动中知识经验的获得与保持, 以及行为方式改变的心理现象与规律。
• • • • • • •
1.基本观点 生知论与学知论、内求说与外铄说 2.学习过程 《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燕国材等: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 3.原则与方法 深造自得,循序渐进,专心致志,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第二节、身心论
• 又叫形神论,在身与心的问题上,中国先哲一向
不太重视何者为先何者为后的探讨,但却非常强
调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关系;同时,从总体上看,
中国先哲有重心轻身的倾向,这可说是中国人的
身心论的两大特色。
• 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
第三节、性习论 • 性习论最早出自《古文尚书· 太甲上》。据其记载,“习 与性成”一语是商代伊尹告诫初继王位的太甲时所说的, 意即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就和它一起形成了。这就 是俗话所讲的“习惯成自然”。 •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少若成天性,习惯
• 1.古代:先秦——鸦片战争 • 2.近现代:鸦片战争——1949年
二、研习中国心理学史的意义
• 1.建立中国心理学体系的本土化意义 • 2.丰富世界心理学宝库的国际性意义 • 3.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性意义
三、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范畴论 • • • • • • 第一节、人贵论 第二节、身心论 第三节、性习论 第四节、知行论 第五节、性情论 第六节、理欲论
•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对梦的实质的看法较为正确。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看到了梦与睡眠的关系,多认为梦出现在人 的睡眠中;
• 二是对梦的来源认识较为正确,多把梦看成是人 在睡眠时感受内外刺激的结果,认为个体过去的 生活经验是梦的重要来源之一;
• 三是初步揭示了梦的特性,如梦不受时空限制和 梦具有虚幻性等。
• • • • • •
第一,成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第二,建立中国心理学会 第三,调整心理学教学机构 第四,出版心理学刊物 第五,制定心理学科学规划 第六,心理学的学习和改造工作
• 2.初步繁荣阶段(1957-1965) • 1957年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脱离
• (二)“抱神以静”、“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静结合的养 形调神观
• 以动养形,以静养神,动静结合,二者辩证统一。
• (三)“人法地……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养形调神观
• 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养形调神,促进身心健康,达到长寿目的。
• (四)“鞭后而寿”:内外兼顾的共养观
• 要兼顾内外诸因素来保健,将保健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做到缺什 么补什么。
练习:
• • • • 1、学习过程分为7个阶段,按顺序排列是( )。 A、审问 B、立志 C、时习 D、明辨 E、博学 F、慎思 G、笃行 BEAFDCG
• 2、梦的实质是什么? • 3、古代思想家是如何论梦的功能的? • 4、阐述古人的关于心理保健的形神兼顾的共养观、动静结 合的养形调神观,顺应自然的养形调神观和内外兼顾的共养 观。
D、哲学主张
练习 • (单选题) • 3、性情论中刘向的观点是:性有善有恶,情也有善有恶, 并且是性情相应。这是一种( ) • A、性静情动说 B、性情对立论 C、性情合一论 D、性动情静论 • C • (填空题) • 4.( )指万物以人为贵的理论。它解决的是人与物(包括 动物、植物)的关系的问题。 • 人贵论
• 从总体上看,重行的知行合一思想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始终。
第五节、性情论 • 性情说本指探讨品性与情感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真正意 义上的性情说发端于孟子。
• 《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理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明确将恻隐之心等四心 看作仁义礼智四德的端绪。
一、以人性论为主的基本观点(辩论) • 所谓人性论是指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理论观点,具体到心 理学上则是指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心理发展的方向、程度等 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 • (一)孟子的性善端说 • 人性、心理生来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 善端,先天具有道德因素。 • (二)荀子的性伪说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化性起伪”
如自然”
• 两种“性”(心理机能):一种是由遗传得来的(天 性);一种是后天习得的(习性)。天性相近,而习性 则多种多样。
第四节、知行论 • 知行论,是着重说明知与行关系的理论
•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知行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上的问 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先哲将知行是否统一看作是 做人根本态度问题。
宥的态度,显示出其对程朱理学里蕴涵的禁欲思想的反叛。
(二)中国近代心理学思想 • 2.梁启超的心理学思想 • ◆一是明确区别心理学与哲学的译名,将Psychology译为 心理学,将Philosophy译为哲学; • ◆二是在教育心理方面,主张按照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 划分教育期,同时,他主张教学必须重视开悟学生;
(二)中国近代心理学思想 • 1.龚自珍的心理学思想 • ◆一是支持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反对孟子的性 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 ◆二是对“知”与“觉”作了区分:“知,就事而言也;觉,就心而言也。知,
有形者也,觉无形者也……”;
• ◆三是在情意心理学思想方面提出了“宥情”说。主张对情采取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