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德国的扩军备战
1、恢复义务兵役制 2、扩充和装备军队 3、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民用工业 4、扩大战备资源进口 成立暂时经济最高审议会
日本侵占东北,亚洲战争策源 地的形成
日本领土: 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3900多小岛=37.77万平 方公里(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
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日本
1、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 市场萧条,工人大量失业,农民收入下降,大批平民
裁相结合。方式:一系列的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
日本“二二六”兵变和侵华战争的开始
1、二二六兵变 时间:1936.2.26 影响:兵变后,广田弘毅上台组阁,进一步加速了日本法
西斯化进程,内阁变成了军部的傀儡,第二次世界大战 亚洲策源地形成。 2、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1)1927年东方会议,日本制定侵占中国东北计划 (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3)一二八事变
一、经济危机和希特勒上台 二、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的确立与巩固 三、希特勒的侵略理论和扩张计划
法西斯的兴起
法西斯是什 么意思?
法西斯原意“束棒”,为古罗马执 政官出巡时的权利标志。现在法西 斯成了恐怖、独裁和战争的代名词。
经济危机打击下的德国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特别严重。
危机期间,德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0.6%,下降幅度 仅次于美国。1932年,全国有2/3的工人处于失业或 半失业状态。农业生产下降了30%,大批小农破产。 1931年,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骤减至13.68 亿马克,而当时德国到期必须偿还的贷款却高达64亿 马克,整个信贷体系濒临崩溃的边缘。进出口贸易一 落千丈,1929~1935年,进出口总额分别降低了 70.8%和69.1%。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病死,希特勒自任国家元首和总 理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争(含答案)

1.(1)德、意、日三国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2)为笼络群众,提出了限制资本家和地主、保护中下层劳动者等蛊惑人心的口号。
2.表现(1)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党,并于1922年夺取了政权。
(2)德国:建立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
(3)日本:兴起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运动。
3.纲领和目标(1)对内:摒弃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实行极权统治。
(2)对外:鼓吹民族优越论和进行侵略扩张,企图称霸世界。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股价出现暴跌。
2.特点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时间长;破坏性大。
3.影响普通民众渴望改变现状,法西斯势力活跃。
资本主义国家间围绕争夺世界市场展开斗争,矛盾激化。
4.应对危机的不同道路及原因(1)不同道路:①美国和英国分别建立起美元集团、英镑集团等排他性的经济集团。
②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企图用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方法摆脱危机。
(2)原因:英、美经济实力雄厚,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广大,而德国没有殖民地,日本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殖民地较少。
九一八事变。
2.九一八事变的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确立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2)1928年张学良“易帜”后,日本在东北的势力和影响受到很大削弱。
3.九一八事变的经过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出兵中国东北,很快占领东北全境。
4.九一八事变的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军部在国内的政治地位。
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正式建立了法西斯体制。
(2)是日本法西斯势力重新瓜分殖民地、称霸世界道路的开端。
(3)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严重挑战。
(4)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希特勒的上台。
2.希特勒上台的背景(1)经济危机对德国的严重打击,为纳粹党人夺权创造了客观条件。
(2)希特勒和纳粹党进行蛊惑宣传,骗取了广泛支持。
(3)反对共产主义和侵略扩张的目标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高二历史选修3课后集训:第9课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课后集训基础达标1.1933年3月,德国国会通过的“授权法”规定:法律由政府制定,只要不影响国会和参)A.为纳粹党上台执政铺平了道路B.使希特勒获得独裁统治的权力C.直接否定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D.是对《魏玛宪法》的进一步完善解析:解答本题,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可以排除A项;《凡尔赛和约》是制裁德国的条约,题干中的内容与此不符,由此可排除C项;D项的“完善”明显与“可以与宪法相违背”不符,由此可排除D项。
答案:B2.纳粹所宣扬的“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真正含义是()A.为德国农民开垦更多的土地B.为德意志民族谋求幸福生活C.保卫德国现有的生存空间D.用战争手段夺取生存空间答案:D3.德国、日本的法西斯势力在扩军备战的过程中都()①退出国际联盟②违背不利于自己的国际条约③图谋邻国领土以增强实力④挑起小规模的局部战争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答案:A4.1929年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所以空前严重,其主要原因是()A.生产关系没能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B.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已经最终形成D.各国政府加强管理,以邻为壑答案:A5.1936年,日本“二二六”政变的目的是()A.建立少壮派的军部法西斯政权B.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军部政权C.挫败军部元老的法西斯势力D.反对旧政府,支持广田弘毅内阁答案:A6.日本法西斯专政区别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特点是()①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取得权力②建立法西斯政党一党专政③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④公开扩军备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③④答案:B7.下列国家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先后顺序是…()①意大利②西班牙③德国④日本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④②D.④①③②答案:C8.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9【教学设计】《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法西斯兴起的原因;掌握意、德、日三国法西斯兴起的表现,法西斯的纲领和目标;分析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汉意、德、日三国法西斯兴起的表现,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方法,概括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法西斯政权的反动本性。
正义永远会战胜不正义,【教学重点】意、德、日三国法西斯兴起的表现,法西斯的纲领和目标。
【教学难点】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导入新课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
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
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同胞成了亡国奴。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日本是怎样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新课讲授一、法西斯势力的兴起1.背景(1)德国、日本、意大利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
(2)三国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2.表现(1)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党。
(2)德国:建立了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
(3)日本:兴起了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运动。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 第三单元 第9课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学案(无答案)-教学文档

课题: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备课时间:2019.1 授课时间:2019.3.设计教师:备课组长:【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法西斯运动的纲领和目标、德意日法西斯运动产生的背景。
通过比较意、德、日法西斯体制的建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德、意、日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和疯狂扩张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
【教学重难点】:重点:1929——1933年世界危机影响难点:希特勒上台【知识链接】:德国纳粹运动的产生纳粹运动和纳粹党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是世界法西斯运动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它是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
(1)广大民众对《凡尔赛合约》的不满和仇恨,为纳粹主义思潮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2)以垄断资产阶级为核心的反动势力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
(3)民族沙文主义分子对外扩张和称霸世界的强烈野心,社会下层在长期战祸和动乱中形成的一股社会破坏力量对现存制和秩序的敌意。
(4)德国是一个封建残余厚,缺乏议会民主制传统的国家。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法西斯的兴起和活跃【基础知识】1、兴起:(1)原因(2)表现:2、法西斯势力活跃的背景及表现:(讨论):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为什么最先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九一八”事变:(1)背景(2)爆发(3)影响2、希特勒上台:(1)原因:(2)政策:(3)影响:(讨论)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什么异同?【探索创新】:【创新背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
德国这强迫普及(即普遍)征兵制应予废止。
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
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
材料二: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
历史课件九年级历史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
一战后,各国政治力量对比 发生变化,法西斯主义在国 内得到广泛支持,成为战争 策源地形成的政治基础。
经济因素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 危机爆发,各国经济陷入困 境,为寻求经济出路,一些 国家开始对外扩张。
社会动荡的加剧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往往伴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内部冲突的升级, 导致地区内国家的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经济合作的受阻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对地区内的经济合作产生了负面影响,贸易受阻、 投资减少、基础设施受损等问题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对国家的影响
01
国家主权的削弱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往往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干涉和渗透,导致相关国家的
02
本主题将介绍欧亚战争策源地的 形成背景、过程和影响,分析其 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学习目标
了解欧亚战争策源地 的形成背景和过程。
探讨欧亚战争策源地 形成对二战爆发的影 响。
分析德国、日本和意 大利等国家在战争策 源地形成中的作用。
02
CHAPTER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背景
历史背景
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人物的作用
社会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欧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这导致了社会 的不稳定和不公正,为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社会思潮的涌动
在欧亚地区,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涌动为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提供了思想基础。
社会结构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欧亚地区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为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基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5年,德国和日本先后投降,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结束。这次战争对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第9课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课堂小结 法西斯兴起
欧 亚 战 争 策 源 地 形 成 九一八事变
1929-1933年 世界经济危机
希特勒上台
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德国 日本 先建立法西斯专政, 先发动侵略战争, 不 过程 后发动战争 后建立法西斯专政 同 以希特勒为头目的 点 核心 军部势力 纳粹党 纳粹党欺骗群众,勾结 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合 方式 法竞选夺取政权,走的 不 是“民主”之路 同 点 派系单一,法西斯专政 特点 建立时间短 类别
希特勒向哪些人进行欺骗宣传? 向农民许诺土地和贷款; 向中小企业主许诺保存私有制和提供国家 定货; 向工人许诺就业和面包; 同垄断资本家表明反共和侵略扩张的立场。
希特勒演讲
在任何公开场合 的演说中,希特勒 总能以其激昂的 情绪、戏剧般的 表情,引起听众 们歇斯底里的狂 热激情,吞噬掉 绝大多数听众的 理智和明辨是非 的能力。
军国主义化的日本少年
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华盛顿体系压制。
现实原因:经济危机打击;军部法西斯势力推动
2、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①经济危机的影响 ②《凡尔赛和约》压制 ③垄断资本家的选择 ④希特勒的欺骗性宣传 (2)过程 ①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②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国家总理, 掌握国家政权。法西斯专政建立
2、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 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 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 市场供需的矛盾
一方面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导火线:股市的崩溃
(2)爆发标志: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1929年经济危机中的华尔街混乱状况
第9课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材料二
探究思考
日军装甲车开进沈阳
综合材料一、二,分析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和方式。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地区形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满蒙
中国 朝鲜 日本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德国是如何走上法西斯专政的?
⑴:
工业生 产下降
40%
对外贸 易缩减
70%
失业人 数
600万
工人罢 工次数
70
75
74
德国民 中间
主党 派 25
20
2
4
5
德国人民党
中间派 43 30 11 7 2
德国民族人民党 亲法西斯 73 41 52 37 52
民族社会主义 德国工人党 法西斯党 12 107 196 230 288
总席位
491 585 608 608 648
探究思考
(1)分析 1930 年 9 月大选后各党派力量对比的变化,指出当时德
(1)1932年,纳粹党 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
(2)1933年,希特勒 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 国家政权
德国法西斯对内 的恐怖独裁政策
处决犹太人
迫
害
犹
太பைடு நூலகம்
1933年“国会纵火案”
人
[问题探讨]
德德、、日日法法西西斯斯专专政政建建立立有有何何异异同同??
同
异
都是利用了经济 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都是受到本国军 事、封建主义历史传 统的影响
• 1、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 • 2、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 3、加紧勾结军队 • 4、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等
德国是如何走上法西斯专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下列不属于德、意、日法西斯运动提出的纲领和目标的是()A.对内实行极权统治B.鼓吹民族优越论C.支持工农运动D.企图称霸世界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法西斯势力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不支持工农运动。
2.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方世界出现社会大动荡,其中改变历史进程最大的事件是()A.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C.民族解放运动发展D.反法西斯斗争兴起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改变历史进程”可判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然后联系与“二战”爆发相关的史实,即A项。
3.“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
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
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A.一·二八事变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解析:选B。
抓住关键词“日本人”“夺我东三省”,从中可知这首童谣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
4.2011年4月5日莫斯科电:俄国格拉西莫夫上将上周宣布将有5.4万人参加阅兵纪念“二战”胜利66周年,那么“二战”前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A.九一八事变B.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C.希特勒成为纳粹党党魁D.希特勒上台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5.阅读下列材料:1929年至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
1929~1933请回答:(1)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
(2)从材料中看出受打击最大的是哪两国?在相同的打击面前,两国各走上了哪种不同的道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破坏情况及其对策。
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表格和文字材料,运用相关史实正确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案:(1)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能幸免。
(2)美国和德国。
美国实行了“新政”,保存了资本主义道路,而德国纳粹党上台,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一、选择题1.(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右图是德国政府在2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张宣传海报。
海报上方印有这样的口号:“德国觉醒吧!”这张海报()①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②反映了当时德国政府煽动民众复仇情绪③反映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已形成④说明了德国纳粹的崩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B。
从图中老鹰踩的图案看是法西斯的标志,再结合“德国觉醒吧!”的字样看②和③符合题意,应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结合上述分析④明显错误,故B项为正确选项。
2.下列关于“一战”后世界形势的说法错误的是()A.1922年意大利建立起以墨索里尼为首相的法西斯政权B.日本也兴起了以政府为主的法西斯运动C.德国建立了纳粹党,希特勒成为党魁D.20世纪20年代,德、日法西斯运动没有大的进展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以军部为主,而不是以政府为主,故B项错误。
3.下列各项内容与1929年的经济危机联系密切的是()①美、英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起排他性的美元集团、英镑集团②德、日殖民地极少③德、日企图利用法西斯势力重新瓜分殖民地④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政权A.①③④B.①③C.①②D.③④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影响的理解能力。
德国殖民地少是1919年《凡尔赛和约》瓜分的结果,日本殖民地少是历史上形成的,都与1929年经济危机关系不大。
④是1922年建立,是1929年危机之前的事件。
①③是危机的影响。
4.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B.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迅速上升C.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体制确立D.冲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九一八事变的结果。
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确立以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新内阁的成立为标志,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是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D项是九一八事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5.(2011年新余一中毕业年级段考)日本右冀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起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
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
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
”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B.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C.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D.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战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从日本人强调“苏联……、美国……、世界各国……”的信息可推断当时世界存在的情况是“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战”,故D项表述最确切。
6.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A.东方会议召开B.九一八事变C.“二二六”政变D.广田宏毅组阁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法西斯走上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称霸世界道路的开端,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严重挑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7.下列关于德国法西斯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希特勒组织纳粹党②德国法西斯上台③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党④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④②①③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及判别能力。
题干中四项表述对应的时间分别为①20世纪20年代,②1933年,③1932年,④1933年法西斯上台后,即知选B项。
8.(2011年3月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高二月考)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
下列能够作为此句话依据的史实是()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B.纳粹党使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的束缚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德国人的心理D.纳粹党的扩张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辨析能力,意思是“德国人自己选择的纳粹党的暴政”,议会选举是代表本国人民的意愿,故只有A项能够作为此依据。
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材料2:材料3:(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起美元集团、英镑集团等排他性的经济集团。
德国受到危机的打击最为沉重,然而没有殖民地;日本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殖民地较少,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岳麓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请完成:(1)材料1反映的现象与哪一事件直接相关?这一事件的标志性影响是什么?(2)材料2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依据材料2概括指出这一现象的主要特点。
(3)材料3中美、英等国建立排他性经济集团的目的是什么?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解析:第(1)问中的“事件”应依据材料1中“1929年10月”等信息进行判断,“标志性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2)问中的“现象”应结合材料2中“1929~1933年”“工业下降”等信息进行说明,“主要特点”需要从范围、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中的“目的”应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影响”需要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1)事件:美国纽约股市股价出现暴跌。
标志性影响:导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2)现象: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主要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极大。
(3)目的:争夺世界市场,以摆脱经济危机。
影响:激化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德国和日本的统治阶级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附:课内答疑站【课中思考题】请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说一说法西斯一词的含义。
(教材P38)提示:法西斯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fasces”一词。
早在古罗马时期,法西斯是国家高级官员的权力象征。
它的标志是中间插着一个斧头、由红布条绑紧的束棒。
官员出行之时,往往由侍从们举着束棒走在前面,以表示他有权把人处以鞭笞或死刑。
墨索里尼用中间插着斧头的束棒作为法西斯党的党徽,声称这个标志体现了意大利人民的古代光荣,这意味着意大利打着恢复古罗马帝国的辉煌的幌子,企图对外扩张。
【阅读与思考】(教材P40)在上面这几段话中,基辛格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的打破归结于希特勒个人,并认为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崛起,不是因为他的思想,而是由于其“煽动人心的鬼才”。
你同意基辛格的这种分析吗?为什么?提示:不同意。
首先,基辛格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的打破归结于希特勒个人,这是错误的。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含很多矛盾,包括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等,这就决定了该体系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希特勒个人的才能也不是纳粹党以及希特勒崛起的唯一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民族主义情绪日益极端化,这是法西斯运动兴起的重要背景。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到的打击最为沉重,普通民众遭受到深重的苦难,渴望改变现状。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而掀起的争夺市场的斗争中,德国没有殖民地,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希特勒和纳粹党乘机大肆活动,通过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法西斯运动迅速发展。
同时,希特勒向垄断资产阶级表明反对共产主义和侵略扩张的真实目标,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势力大增。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
【自我测评】(教材P41)1.法西斯在德国和日本兴起以及能够取得政权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参见“教材相关框目”。
2.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分别是什么?提示:(1)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法西斯走上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称霸世界道路的开端,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严重挑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
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独裁、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道路。
希特勒上台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